初中化學實驗報告?初三化學實驗報告:鹽的性質探究 實驗目的:探究鹽與金屬反應的性質,以及通過反應判斷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實驗步驟與現象:鐵絲與硝酸銀溶液的反應:步驟:取少量硝酸銀溶液于試管中,用砂紙打磨過的鐵絲浸入溶液中。現象: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為淺綠色,同時試管底部出現銀白色的沉淀物。銅絲與硝酸銀溶液的反應:步驟:另取少量硝酸銀溶液于試管中,那么,初中化學實驗報告?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 初二化學腌制咸鴨蛋的實驗報告
2. 實驗目的:通過化學方法腌制咸鴨蛋,了解腌制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及其對食品風味的影響。
3. 實驗原理:腌制咸鴨蛋主要通過鹽分滲透和酒精作用改變鴨蛋的風味。鹽分滲透使鴨蛋內部水分滲出,達到防腐和增加風味的效果;酒精則可增加風味的復雜性。
4. 實驗材料:黃沙、精鹽、精油、水、面粉、五香粉、白酒、鴨蛋。
5. 實驗方法:
a. 黃沙腌蛋法:將黃沙、精鹽、精油和水混合攪拌成糊狀,將洗凈晾干的鴨蛋逐個放入粘泥,均勻粘上泥沙后取出,放入食品袋或其他容器內,密封腌制3周。
b. 飽和食鹽水腌制法:將食鹽溶于燒開的水中,達到飽和狀態,將洗凈晾干的鴨蛋逐個放入鹽水中,密封壇口,置通風處,腌制25天。
c. 面糊腌制法:用熱水調面粉成糊狀,加入少許五香粉和白酒拌勻,將洗凈晾干的鴨蛋粘裹面糊后滾上一層食鹽,放入壇中,密封壇口,腌制25天。
d. 白酒浸制法:按每5公斤鴨蛋和60度白酒1公斤、精鹽0.5公斤備料,將鴨蛋在白酒中浸蘸后滾上精鹽,放入容器內,密封放置在干燥、陰涼、通風處,腌制約30天。
6. 實驗結果:通過不同方法的腌制,鴨蛋的風味和口感均有所改變。黃沙腌蛋法使鴨蛋具有獨特的沙粒口感;飽和食鹽水腌制法的鴨蛋蛋黃出油多,味道香;面糊腌制法使鴨蛋表面更具質感,風味獨特;白酒浸制法的鴨蛋具有酒精的香氣,風味獨特。
本次實驗旨在探究物質燃燒的條件,具體目標是觀察和記錄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后的現象,并分析其化學反應。
實驗原理部分,根據化學書中的知識,氫氧化鈉(NaOH)與硫酸銅(CuSO4)反應生成氫氧化銅(Cu(OH)2)沉淀,反應方程式為: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加熱氫氧化銅沉淀后,會觀察到顏色變化和可能的化學變化。
實驗所需用品包括:酒精燈,用于加熱;濾紙,用于過濾沉淀;玻璃棒,用于攪拌溶液。此外,實驗還準備了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作為反應物。
實驗步驟包括:首先,將氫氧化鈉溶液緩慢加入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并記錄生成的藍色沉淀;其次,使用玻璃棒攪拌溶液,確保反應充分進行;最后,將生成的沉淀過濾出來,并將其放置于酒精燈上加熱,觀察沉淀顏色的變化。
實驗數據記錄和處理部分,詳細記錄了氫氧化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藍色沉淀的過程,以及加熱后沉淀顏色的變化情況。這些數據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
問題分析及討論部分,我們分析了氫氧化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藍色沉淀的原因,進一步探討了加熱氫氧化銅沉淀后顏色變化的化學原理,同時也指出了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差來源,比如沉淀過濾不徹底或加熱溫度控制不當等。
【實驗目的】
1、掌握溶解、過濾、蒸發等實驗的操作技能。
2、理解過濾法分離混合物的化學原理。
3、體會過濾的原理在生活生產等社會實際中的應用。
【實驗用品】
藥品:粗鹽,水
儀器:托盤天平,量筒,燒杯,玻璃棒,藥匙,漏斗,鐵架臺(帶鐵圈),蒸發皿,酒精燈,坩堝鉗,膠頭滴管,濾紙,剪刀,火柴,紙片
【實驗報告】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解釋或結論
1、溶解:用量筒量取約12 mL水倒入燒杯中。用托盤天平稱取約6 g粗鹽。將稱取的粗鹽逐漸加入燒杯里的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直至粗鹽不再溶解為止。稱量剩余的粗鹽。
粗鹽固體為 白色。加入水中所得液體呈 無色液體。
剩余粗鹽為g。
粗鹽中含等雜質。
12 mL水約溶解粗鹽
g。
2、過濾:用濾紙和漏斗制一個過濾器。將燒杯中的液體沿玻璃棒倒入過濾器,進行過濾。
若濾液仍渾濁,應再過濾一次。
過濾成功的標志 。
濾液是 色的液體,濾紙上的殘留物是
色。
濾液的主要成分是。粗鹽中的 不溶于水,留在濾紙上被分離。
過濾可除去粗鹽水中
。
3、蒸發:將蒸發皿放到鐵架臺的鐵圈上,把濾液倒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液體,待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
隨著加熱,蒸發皿中液體的量 ;當蒸發到一定程度時,蒸發皿底部有
析出。
實驗名稱: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實驗目的:研究蠟燭在點燃前、燃著時、熄滅后三個階段中所表現出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步驟和方法 現象 結論
①點燃前:觀察蠟燭的顏色、狀態、形狀和硬度等,并嗅氣味;從蠟燭上切下一塊,把它放入水中,觀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還是沉入水底?說明蠟燭的密度比水小還是大。
蠟燭呈白色,狀態為固體,圓柱狀,硬度較軟,無氣味。
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蠟燭漂浮起來,且沒有溶于。 蠟燭(實驗中)呈白色,狀態為固體,圓柱狀,硬度較軟,無氣味。
蠟燭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②點燃時:點燃蠟燭 仔細觀察蠟燭燃燒時發生了哪些變化,火焰分為幾層?哪層最明亮?哪層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約1s后取出,觀察并比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燒焦的情況,說明火焰哪部分的溫度最高,哪部分溫度最低?分別在火焰上罩上一只干燥的小玻璃杯和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潤濕內壁小玻璃杯,仔細觀察玻璃杯的內壁上分別有什么現象發生。推測出蠟燭燃燒生成什么物質? 火焰分為三層,最外層最亮,最內層最暗。
平放入火焰中的火柴兩端變黑,中間無明顯變化,說明火焰的外焰溫度最高,焰心溫度最低。
罩在火焰上的玻璃杯內壁有水霧生成。
這個問題中考幾乎不會出現,主要掌握 檢驗CO2使用澄清石灰水和蠟燭外焰內焰焰心的問題,還有會判別物理和化學變化。
以上就是初中化學實驗報告的全部內容,1、氫氧化鈉溶液標定:H2C204+2NaOH=Na2C204+2H20反應達到終點時,溶液呈弱堿性,用酚酞作指示劑。(平行滴定兩次)2、鹽酸溶液標定:HCI+NaOH=NaCl+H2O 五、數據分析:1、氫氧化鈉溶液濃度的標定:酸堿滴定實驗報告 2、鹽酸溶液濃度的標定:酸堿滴定實驗報告 六、實驗結果:1、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