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之最有哪些?我國最古的樂譜,是在敦煌石窟中發現的1800多年前的《木簡樂譜》。我國最早的大型歌舞,是西周時期的宮廷歌舞《大武》,內容是歌頌武王伐紂的武功,樂曲有6段,用來作為祭祀祖先的宗廟之樂。我國第一部有關音樂的書,那么,中國音樂之最有哪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古典十大古曲,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賈湖骨笛。
1986年5月到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賈湖遺址的78號墓葬中,一共發現了16件兩頭洞通、開有一系列側孔的骨管,出土時大多置于墓主人股骨兩側,呈土黃色。據鑒定,骨管是鶴類飛禽的肢骨,截去兩端骨關節后,再鉆孔而成。16件骨管的形制比較一致,形制與笛子十分相像,發掘者首先想到,有可能就是笛子。
考古工作者將骨管送到北京,請音樂史家鑒定,并請笛子演奏家演奏。1987年11月初,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音響實驗室與武漢音樂學院組成測音小組,用stroboconn閃光頻譜測音儀,對保存最為完整的20號7孔骨笛進行了測試。
骨管的構造與今天的笛子很相像,但有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它兩端開口,沒有吹孔。專家指出,盡管骨管沒有吹孔,但仍然是吹奏樂器。至今還在河南民間流傳的吹奏器竹籌,以及塔吉克族的鷹骨笛、哈薩克族的斯布斯額,都是用笛子的一端作為吹口的,只是吹奏時要將笛子斜持,使吹口與嘴唇形成45度的傾斜角,利用聲波的震蕩,使樂管的邊棱發音。
兩位演奏家各自分別作了上行、下行吹奏,發現即使簡單地平吹,也至少能吹出8個音(7個按音,1個筒音)。演奏試驗和測音結果表明,骨笛音質較好,音階結構至少是六聲音階,也有可能是七聲齊備的古老的下徵音階。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是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1、《高山流水》
中國古琴曲,屬于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先秦時代百家爭鳴,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國家觀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諸侯國。這些恃才之士在各國間流動頻繁,他們莫不企盼明主知遇。
他們希望能遇見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諸侯王公,從而一展胸中所學。這幾乎是幾千年來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然而能達到此目標的畢竟是少數。
2、《廣陵散》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它是中國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國音樂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斗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為父報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斗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并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3、《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
樂曲以舒緩的節奏和清麗的泛音開始,描繪了秋江上寧靜而蒼茫的黃昏暮色;然後旋律一轉而為活潑靈動,點綴以雁群鳴叫呼應的音型,充滿了生機和歡躍;
最後又復歸於和諧恬靜的旋律中。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國音樂史之最
1、中國創辦的第一支軍樂隊
1899年,袁世凱在天津接受了德籍顧問的建議而組建。這個樂隊大概二十個人,所用的樂器和外國行伍中的銅管樂隊一樣,曾為慈禧演奏。
2、中國現存的最早的軍樂隊
清華大學軍樂隊,始創于1916年,至今仍活躍在業余管樂界。
3、中國最早的小提琴制造廠
1949年6月1日,我國建起了第一家小提琴廠——新中國樂器廠(即北京提琴廠)。后來,上海、天津、廣州、營口和蘇州等城市也相繼建立了小提琴廠。現在,樂器科研部門已開始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已使我國的小提琴生產水平大大提高。
4、中國第一座本民族音樂家銅像
1982年11月27日,上海音樂學院塑立的該院創建人蕭友梅的半身銅像。蕭友梅,1884年生在廣東中山縣;1901年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范附中,兼讀于東京音樂學校;1912年赴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1920年回國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藝專任教;1927年在上海籌建國立音樂學院(即現在的上海音樂學院),并任教授、教務主任、院長等職。九·一八事變后,蕭友梅組織了“抗日救國會”,鼓勵全校師生創作愛國歌曲。他創作的《國恥歌》、《國難歌》等在當時都有一定的影響。
以上就是中國音樂之最有哪些的全部內容,據鑒定,骨管是鶴類飛禽的肢骨,截去兩端骨關節后,再鉆孔而成。16件骨管的形制比較一致,形制與笛子十分相像,發掘者首先想到,有可能就是笛子。考古工作者將骨管送到北京,請音樂史家鑒定,并請笛子演奏家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