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微生物數據庫有哪些 噬菌體鑒別菌落的方法 中國微生物資源數據庫 微生物公共數據庫 微生物的抗數據庫
一般來講有三個指數SV,MLSS和MLVSS
SV之前幾位都已說過。
MLSS就是一定曝氣池體積內污泥的質量。簡單來講就是取一定體灶模積(100ml)的曝氣池混合液,用濾紙(或濾膜)過濾,然后烘干至恒重,測濾紙(濾膜)前后的質量差,即污泥質量,再除以取樣體積,結果以mg/L表示。
MLVSS是一定曝氣池體積內有機質的質量,可以認為就是微生物的量。因為活性污泥由微生物和一些無機質等亂七八糟構成的,所以MLSS包括MLVSS和一些無機物質。MLVSS的測量和MLSS相頃缺似,可用同一水樣。不同的是MLVSS在烘干之后需要在馬弗爐內灼燒(將有機質燃燒去除,剩下無機質)。用MLSS減去剩下的無機質就是雀辯辯MLVSS了。
具體實驗做法還是到網上搜吧。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由于歷史的原因,從微生物資源的保藏數量、保藏質量,遠遠落后于日本、美國等生物多樣性不豐富的國家,對微生物資源的研究也與資源大國的地位不符,微生物資源收集、保存、研究的積累量偏低將成為微生物學研究及產業發展的瓶頸。微生物的類群多樣性最豐富,功能也多種多樣,微生物新種屬的發現認知,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巴斯德研究酵母發酵開戚輪始算人類有意識利用微生物資源開始的話,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后,則是大規模利用微生物資源的黃金期,并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80年代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才意識到我們所認識的微生物僅僅是實有數的1%~10%,甚至不到千分之一。例如,我們所知道的真菌僅占5%,實際可能有150多萬種,所知道的細菌僅占12%,實際可能有4萬種。如果說我們所認識到的微生物資源僅占實有數的10%,實際被人們利用的不到0.1%,對微生物功能多樣吵吵性的認識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微生物的開發利用有巨大的提升空間。ICCC-11會議上的微生物生態型(phenotype)的提出,對于理解、研究微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具有深刻意義。
我國的微生物菌種資源保藏開展時間較早,但發展過程比較曲折。我國近代微生物菌種保存始于上個世紀20年代,但只有零星的菌種存放在有關釀造實驗室,建國之前,國家一直處于戰亂時期,對微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藏工作不重視,沒有專門的機構,菌種保藏、檢測、鑒定技術及設施相當落后,將數量比較多的菌種資源加以收集、保存,則是30年代后期方心芳先生在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進行的。建國后一些研究單位相繼成立了微生物菌種保藏組,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收集以根瘤菌以微生物肥料、農用抗生素等農業微生物菌種中國醫藥生物制品檢定所,收集醫學細菌微生物菌種等。1979年,在原國家科委的組織領導下,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菌種保藏會議,成立了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成立了6個專業性保藏管理中心。1984年7月,召開了第二屆全國菌種保藏會議,成立了第七個專業性保藏管理中心,分別是普通微生物、農業微生物、工業微生物、獸醫微生物、林業微生物、醫學微生物、抗生素(后改為藥用微生物)菌種中心,7個中心在各自專業領域內收集、鑒定、評價、保藏、供應微生物菌種,并承擔國際交流任務。此后教育部與國家海洋局成立典型培養物和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在我國除分布有以上9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外,一些大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也從事專業、特色微生物菌種資源的收集、鑒定、保藏工作,如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等。自2003年開始,在微生物項目組的組織協調下,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以9個中心為核心,以專業特色收集、保藏、鑒定為支撐的微生物菌種資源共享服務網絡,多次出版菌種目錄,開發建設了10個網站,以及數據庫檢索,長期以來,一直有專門的科技人員從事微生物菌種的鑒定、保藏、評價、供應以及共享交流等服務。
參與項目建設的單位隸屬于農業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等8個部門, 參與項目建設的80余個課題單位,分布于23個省27個城市。共計約有970余人參與項目工作,在項目人員組成中,其中,高級職稱人員470余人,中級職稱人員280余人,初級職稱人員140余人,其他人員80人,其中博士260余人,碩士240余人,學士280人,其他學歷180余人。
根據《微生物菌種資源共性描述規范》,結合微生物菌種保藏工作的需要,并參考OECD的BRC工作組建議的微生物菌種數據信息內容,由項目承擔單位完成與E-對應的統一數據結構、統一功能的微生物菌種資源信息管理模塊的開發工作,提供項目參加單位使用。該模塊包括微生物菌種資源信息數據庫、培養基數據庫、文獻數據庫和資源管理單位信息數據庫,共包括111個數據項,涵蓋了菌種名稱、來源、生物安全、用途、培養及保藏方法、共享利用、文獻、分類學特征(形態、理化性狀、化學和分子特征)、以及資源管理單位信息等多個方面,80%以上的資源進行了數據化管理。并根據實際應用情況、共性描述標準的修訂、以及E-的需高碰信要,不斷進行調整和功能完善。此外,項目組根據“擇需擇重”的原則,項目組開發了細菌、酵母、放線菌、小型絲狀真菌、食用菌、病毒等數據庫數據庫。
野生食藥用菌大數據庫。
由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構建的野生食藥用菌大數據庫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野生食藥用菌數據庫,共存有標本25000多份,菌種悉緩10000多株。
數據庫初步分析了野生食藥用菌的發生及分布規律,以及種屬與地理和氣候的關聯性,據此篩選、馴化及推廣應用了一批優質的食藥用菌菌種。運用多組學技術對重亂帶要的食藥用菌如靈芝、灰樹花等開展抗腫瘤、降血糖、降血脂機理研究,明確了其作用功效的物質基礎及機制,為嘩陸蘆食藥用菌精深加工奠定了理論支撐。
如何對一株微生物進行分類鑒定和命名
(1)常規鑒定
常規鑒定內容有形態特征和理化特性。形態特征包括顯微形態和培養特征;理化特性包括營養類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種代謝反應、酶反應和血清學反應等。(2)BIOLOG碳源自動分析鑒定
BIOLOG鑒定以微生物對不同碳源的利用情況為基礎,檢測微生物的特征指紋圖譜,建立與微生物種類相對應的數據庫。通過將待測微生物與數據庫參比,得出鑒定結果。(3)分子生物學鑒定
提取細菌基因組DNA,然后PCR擴增16srDNA片段并測序,將結果與GeneBank或者Eztaxon對比分析,一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認為是同種細菌,該方法也是目前微生物分類學研究普遍采用的鑒定方法。——源自
計算機所能做的就是大量的繁瑣的運算,只是幫人們解決公式消大化的問題。比如DNA的破解。倒是生物對計算機有很大幫助,下一代智能化計算機就有向生隱橋大物計算灶豎機方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