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音樂劇 香玉號戰(zhàn)斗機 變身怪醫(yī)音樂劇 香玉劇杜號 香玉公眾號
《花木蘭》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代表劇目,由陳憲章改編移植,后又與王景中合作對劇本進一步加工。該劇是1951年常香玉為抗美援朝捐獻“香玉劇社號”戰(zhàn)斗機進行義演時的升嫌主要劇目。在1952年10月全國首屆戲曲觀謹笑胡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劇獲榮譽獎。1953年4月香玉劇社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演出。1956年10月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
京劇大師梅蘭芳及徐碧云、言慧珠等均有演出。祥攔地方戲中也有不同版本面世,評劇名家崔連潤的演出很有影響。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攜啟1日),原名張妙玲,出生于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豫劇表演藝術家。
常香玉為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是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曾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沈陽音樂學院教授等職。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主要成就:
豫劇常派創(chuàng)始人
豫劇六大名旦之一
亞洲最佳藝塵塵人終身成就藝術獎
中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
常香玉 是著名的豫劇藝術大師。“戲比天大”是她從藝數十年派隱禪最常說的一句話。9歲學戲,81歲溘然長逝。
從藝整整72年,她飽嘗了舊社會民間藝人的辛酸,經歷了抗美援朝炮火的洗禮,十年動亂期間被勒令禁止唱戲、受到批斗,改革開放后又重放藝術的光彩。
在從藝的大半個世紀里她始終以對黨、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生命不息演唱不止,踐行了一位人民藝術家的神圣職責,在中國整個文化藝術界堪為表率。
擴展資料:
1951年,28歲的豫劇藝人常香玉,向正在朝鮮作戰(zhàn)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捐獻一架戰(zhàn)斗機。這架“香玉劇社號”米格-15戰(zhàn)斗機,作為歷史的見證,如今存放在北京郊區(qū)的中國航空博物館里。
1951年6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fā)了一條來自朝鮮前線的消息: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高地遭受百余架敵機狂轟濫炸,全連戰(zhàn)士壯烈犧牲,舉國震驚。
常香玉事后回憶說,聽到這個消息后,她一夜沒睡,一大早就忍不住對丈夫陳憲章說:“我們武器裝備落后,志愿軍在朝鮮打得太艱苦了,咱們捐架飛機,中不中?中咱就干。”陳憲章說:“中,干吧!”。
但常香玉只是西安城里“香玉劇社”的社長,手里并沒有多少錢。劇社里有師傅對她說“你別做夢了,你這就是癡人說夢,你連一架機關槍都不一定捐得了,你還捐飛機大炮呢”。
但性格倔強的常香玉說:“我們進行義演,有人看戲這不就有錢了嗎?咱們半年不行就一年,一年不行就兩年,不信完不成。”1952年2月,“香玉劇社”圓滿完成了捐獻飛機義演,共演出178場,觀眾31.23萬人,演出的主要劇目16個,其中以《花木蘭》一劇演出場次最多,最受群眾歡迎。
義演捐款達到15.2億元舊幣,相當于現在的4000多萬元人民幣。常香玉捐獻飛機一事,也釋放出巨大的明星效應,一時成為全國關注的事件。眾多姑娘把自己嫁妝都捐了出來,有的老人把一生的積蓄獻了出來。據資料顯示,到1952年6月,全國人民總計共捐款55650.37萬元,可購戰(zhàn)斗機3710架。
參考資料來源:—常香玉
1.京劇的基本常識和一些知識
對不起,我只搜到這些概念,不知有用嗎? 京劇:也叫“京戲”,是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一。
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個徽調班社,陸續(xù)進入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而察前成。
“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唱念做打”四種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一說“口手眼身步”)五種技術方法的合稱。這是戲曲演員的基本修養(yǎng)。
“角色”:傳統(tǒng)戲曲中,根據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如一般男子稱生或末;老年婦女稱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稱架子花臉(副凈)等。
各自具有表演藝術上不同的特點。從戲曲史看,角色劃分逐漸由簡而繁。
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凈、末、丑為基本類型,并各有較細密的劃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首遲、花旦、老旦、武旦等。
演員往往專演一個類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習慣上,角色與行當通用。
“碰頭彩”:戲曲術語。指演員一出臺簾,觀眾即迎頭報以熱烈喝彩,俗成稱“碰頭彩”。
票友:戲曲、曲藝術語。它是非職業(yè)性戲曲、曲藝演員和樂師的通稱。
相傳清朝初年,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fā)“龍票”,到各地演唱子弟書,從事宣傳,不取報酬,后來就把不取報酬的業(yè)余演員稱為“票友”。票友的同人組織稱為“票房”。
票友演出稱為“票戲”。票友轉為職業(yè)演員稱為“下海”。
四大須生 指30年代先后成名的四個京劇須生(老生)演員,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選出當時尚在科班或尚未滿師的京劇旦角演員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響下,再次選舉上述四人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后成名的四個京劇旦角演員,他們是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 武場”:指樂器中的打擊樂。
如京劇的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過去,也指打擊樂的樂師 “文場” :指樂器中吹、拉、彈的各種管弦樂。
如京劇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嗩吶等。過去也指演奏這些樂器的樂師、笛師等。
2.京劇知識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fā)布者:龍源期刊網 末行簡稱“末”。
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
龍?zhí)祝罕扰浣歉∫稽c的角色。大多扮演士兵、衙役、隨從、群眾之類的人物。
別覺得這些人不重要,尤其是在戰(zhàn)場上,四個龍?zhí)状砬к娙f馬,他們經常扛著各類旗子根據劇情需要跑上跑下,跑來跑去(所以又叫跑龍?zhí)祝_@一跑,戰(zhàn)場上宏大的氣氛也就出來了。
文場:京劇伴奏里的管弦樂隊,樂器主要包括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嗩吶等這一批不用敲打的樂器。丑行簡稱“丑”。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
但舞臺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板眼:戲曲音樂名詞,就是節(jié)拍。
因為京劇里節(jié)拍是用鼓板掌握的,遇到強拍都擊板,所以這一拍就叫做“板”,次強拍和弱拍敲鼓或者用手指按拍,稱為“中眼”“小眼”,合起來叫做“板眼”。武場:京劇伴奏中的打擊樂隊,樂器主要包括鼓板(單皮鼓和檀板)、大A、鐃鈸、小鑼。
3.京劇臉譜有哪些常識
“臉譜”是指中國傳統(tǒng)戲劇里男演員臉 部的彩色化妝。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 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于每個歷史人物 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 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者沒李 為“臉譜”。
關于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 是來自假面具。 臉譜的演變和發(fā)展,不是某個人憑空臆 造的產物,而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藝術實 踐中,對生活現象的觀察、體驗、綜合,以 及對劇中角色的不斷分析、判斷,作出評價, 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藝術手法。
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于凈(花臉)和丑 (小丑)。 它在形式、色彩和類型上有一定的 格式。
內行的觀眾從臉譜上就可以分辨出這 個角色是英雄還是壞人,聰明還是愚蠢,受 人愛戴還是使人厭惡。京劇那迷人的臉譜在 中國戲劇無數臉部化妝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京劇臉譜以“象征性”和“夸張性”著稱。 它通過運用夸張和變形的圖形來展示角色的 性格特征。
眼睛,額頭和兩頰通常被畫成蝙 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狀,再加上夸張的嘴 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臉部效果。 1。
臉譜的分類:臉譜根據描繪著色方式, 分為:揉、勾、抹、破四種基本類型。 【揉臉】凝重威武,整色為主,加重五 官紋理加以實現,是十分古老的臉譜形式。
【勾臉】色彩絢麗,圖案豐富,復雜美麗, 五彩繽紛,有的還貼金敷銀,華麗無比。 【抹臉】淺色為多,以為涂粉于面,不 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詐壞人之性。
【破臉】不對稱臉,左右不一,形容面 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據臉譜的圖案排列,又把臉譜分為以 下四種: , 【整臉】最原始的臉譜形式,利用雙眉 把臉分為額和面兩個部分的臉譜。
【三塊瓦臉】在整臉的基礎上再利用口 鼻把面部分為左右的臉譜。 【花三塊瓦臉】把三塊瓦臉的分界邊緣 藝術化,加上各式圖案的臉譜。
【碎臉】三塊瓦臉的變種,其分界邊緣 花形極大,破壞了原有的輪廓。 2。
臉譜的圖案: 臉譜圖案非常豐富,大體上分為額頭 圖、眉型圖、眼眶圖、鼻窩圖、嘴叉圖和嘴 下圖。 每個部位的圖案變化多端,有規(guī)律而 無定論,如: 包拯黑額頭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 潔。
孟良額頭有一紅葫蘆,示意此人愛好 喝酒。 聞仲,楊戩畫有三眼,來源于古典傳說。
巨靈,煞神,金錢豹有多張臉,突出其 神鬼妖特色。 楊七朗額頭有一繁體“虎”字,顯示其 勇猛無敵。
趙匡胤的龍眉表示為真龍?zhí)熳印?雷公臉譜中有一雷電紋。
姜維額頭畫有陰陽圖,表示神機妙算。 夏侯惇眼眶受過箭傷,故畫上紅點表 不〇 竇爾墩、典韋等人的臉譜上有其最擅長 的兵器圖案。
王延章頭畫蛤蟆,表示是水獸轉世。 趙公明面畫金錢,表示自己是財神爺。
北斗星君畫七星圖于額上……。
4.京劇的基本常識和一些知識
對不起,我只搜到這些概念,不知有用嗎?
京劇:也叫“京戲”,是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個徽調班社,陸續(xù)進入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而成。
“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唱念做打”四種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一說“口手眼身步”)五種技術方法的合稱。這是戲曲演員的基本修養(yǎng)。
“角色”:傳統(tǒng)戲曲中,根據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如一般男子稱生或末;老年婦女稱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稱架子花臉(副凈)等。各自具有表演藝術上不同的特點。從戲曲史看,角色劃分逐漸由簡而繁。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凈、末、丑為基本類型,并各有較細密的劃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演員往往專演一個類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習慣上,角色與行當通用。
“碰頭彩”:戲曲術語。指演員一出臺簾,觀眾即迎頭報以熱烈喝彩,俗成稱“碰頭彩”。
票友:戲曲、曲藝術語。它是非職業(yè)性戲曲、曲藝演員和樂師的通稱。相傳清朝初年,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fā)“龍票”,到各地演唱子弟書,從事宣傳,不取報酬,后來就把不取報酬的業(yè)余演員稱為“票友”。票友的同人組織稱為“票房”。票友演出稱為“票戲”。票友轉為職業(yè)演員稱為“下海”。
四大須生
指30年代先后成名的四個京劇須生(老生)演員,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選出當時尚在科班或尚未滿師的京劇旦角演員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響下,再次選舉上述四人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后成名的四個京劇旦角演員,他們是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
武場”:指樂器中的打擊樂。如京劇的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過去,也指打擊樂的樂師
“文場” :指樂器中吹、拉、彈的各種管弦樂。如京劇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嗩吶等。過去也指演奏這些樂器的樂師、笛師等。
5.有關戲曲的知識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釋義 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fā)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qū)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qū)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并兼收其他地區(qū)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qū)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其中,京劇(Beijing Opera)是我國的國粹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qū)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tǒng)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編輯本段]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 (一)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求“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tǒng)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tǒng)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jié)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huán)境或對象,借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臺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yè),方丈地萬里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戲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墻”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臺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后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tǒng)美學思想積淀的產物.這時一種美的創(chuàng)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臺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guī)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yōu)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chuàng)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guī)范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范. [編輯本段]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tài)的戲劇. (二)唐代(中后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國戲劇飛躍發(fā)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fā)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fā)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
6.京劇的知識
京劇的起源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流行于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4個徽調班社,陸續(xù)進京演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成為京劇。
其音樂基本上屬于板腔體,唱腔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瓜為主,所以舊時稱之為“皮黃”。另有西皮反調(即“反西皮”)、二簧反調(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調、吹腔、高撥子、南鑼等唱腔。
伴奏樂器以京胡為主,二胡、月琴、三弦為輔。有的唱腔及樂曲以嗩吶、笛等伴奏。
打擊樂器有單皮鼓、檀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星子等。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并茂。
京劇自產生以來,曾有過許多名稱,如“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黃)”、“大戲”、“平劇”(北京曾稱為北平)、京戲等。京劇傳統(tǒng)劇目有上千個,流行的有《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鐲》、《打漁殺》等 京 劇 的 形 成 京劇的形成大約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
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于昆腔劇目;春臺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
1828年以后,一批漢戲演員陸續(xù)進入北京。漢戲又名楚調,現名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戲。
由于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緣關系,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后,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余三勝即是。徽調多為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有西皮調、昆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
徽、漢兩班合作,兩調合流,經過一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昆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yǎng),終于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
京劇從產生以來曾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京劇音樂的特點是什么? 京劇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西皮、二簧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較大,節(jié)奏緊湊,唱腔流暢明快,適合于表現歡快、堅毅的情緒;二簧的旋律則較為平穩(wěn),節(jié)奏舒緩,唱腔凝重渾厚,更宜于抒發(fā)沉郁、悲憤的情懷。
戲曲小知識 1.著名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間捐獻的飛機命名為? 答:香玉劇社號。 2.豫劇的音樂結構屬于? 答:板腔體。
3.請說出豫劇五大名旦及其一個代表劇目? 答:常香玉,《紅娘》、《白蛇傳》、《花木蘭》;陳素真,《宇宙鋒》、《春秋配》;崔蘭田,《桃花庵》、《秦香蓮》;馬金鳳,《穆桂英掛帥》、《花打朝》、《對花槍》;閻立品,《秦雪梅》、《藏舟》。 4.我省第一位獲“梅花獎”的演員是誰? 答:湯玉英。
5.戲曲的基本功有哪些? 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6.京劇的武戲鑼鼓經有哪些? 答:四擊頭、緊急風、小四擊頭、馬腿、串子等。
7.豫劇《跑汴京》還叫什么名字? 答:《八件風》或《對繡鞋》 8.什么是戲曲中的叫板? 答:演員在起唱前對鼓師的暗示。 9.《卷席筒》中的“小蒼娃”屬于什么行當?又稱什么? 答:丑行;又稱“三花臉”。
10.豫劇《花木蘭》的編劇是誰? 答:陳 *** 。 想知更詳細可以下網站。
7.有關京劇的知識
京劇形成到底多少年? 有兩種說法:150年或200年。
在戲曲史界,尤其在群眾中有些爭議,但此較準確的應是150年。一個劇種形成的時期,當然不能像商店開來那樣確切,應該說是150年左右。
1990年曾在北京舉辦徽班進京200年的紀念會,許多人因此認為這就是京劇形成已有200年的證明。其實徽班進京與后來的京劇形成雖有密切關系,卻是兩個同的概念,打個粗淺的方,嬰兒的年齡應該從他降生的時候算起,不能把他從受孕以及在母體中的那段時間算在內。
既曰形成,就得有個比較科學的界定。徽班進京與京劇形成的區(qū)別即在于此。
京劇是徽,漢兩個劇種在北京融合以后形成的產物。但在形成過程中,漢調實占重要位置。
嚴格地說,漢調的聲腔,板式,劇目,字韻等,是后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徽班則是融會徽漢二調演員同臺演出的"載體"。因此專家有謂:班曰徽班,調曰漢調。
沒有徽班,漢調演員無所依附,京劇很難形成。但是沒有漢調演員,只有徽班,缺乏后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照樣無法形成京劇。
三慶徽班在1790年進京,只是載體出現的標志,距離新劇種京劇的產生,為時尚遠。所以我們不能含糊地說京劇已經形成200年。
漢調演員最早進京的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以演關羽戲蓍稱,大約在1800年左右,曾春臺徽班20年,但作為漢調演員,畢竟單槍匹馬,影響并不廣泛。大批漢調演員陸續(xù)進京,約在1820-1832年之間,蓍名者有王洪貴,李六,龍德云,譚志道等,最著名的是老生余三勝。
這些漢調演員與徽班中的演員同臺演出,徽調演員演的多為二黃,高潑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演西皮調,昆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京劇聲腔的主要組成部分,無疑是西皮和二黃,從后來的京劇劇目和聲腔看,更多的是源于漢劇,例如現在的傳統(tǒng)戲《擊鼓罵曹》,《烏盆記》,《賣馬》,《碰碑》,《瓊林宴》等,都是源于漢劇。
也有部分劇目源于徽劇,與盧勝奎等編演了許多京劇本(如《三國志》等),那已經是京劇基本形成以后的事了。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一,徽班進京,只是出現了產生京劇的載體;二,漢調演員進京后搭入徽班,與徽班演員同臺演唱,互相影響,融合,再加上京音化,逐漸變?yōu)橐粋€皮黃的新劇種,但漢劇的劇目,聲腔,實為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所以漢調演員入京,實為產生京劇的重要步驟,沒有這一步,只有徽班,談不到產生京劇;三,大批漢調演員進京是在1820年以后,又經過將近20年的融合,醞釀,京劇才逐步形成。
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這就是我們認為京劇形成約為150年的歷史根據。
另外還有一個佐證,就是第一部京劇劇本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刊行問世的署名觀劇道人所著的《極樂世界》,其凡例中有這樣的話:"二黃之尚楚音,猶昆曲之尚吳音,習俗然也。今將以悅京師之耳,故概用京音。
間有讀仄為平者,元人北曲已有其例,幸勿嗤為謬妄。"可是:一,京劇主要尚楚音《即漢調》,不是尚徽音。
二,由漢調演化為京劇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京音化《當然只是部分字音的京化》。三,在1840年《極樂世界》出現以前,并無京劇劇本。
因此界定京劇形成的時間為距今150年左右,是比較符合歷史的客觀實際的。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yōu)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云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藝術特色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guī)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chuàng)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chuàng)造。由于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fā)育成長不同于地方劇種。
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chuàng)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xiāng)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于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zhèn)洹钡乃囆g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并茂;武戲。
1. 京劇小知識彩圖
京劇小知識彩圖1.京劇的一些知識
京劇的起源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流行于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4個徽調班社,陸續(xù)進京演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成為京劇。其音樂基本上屬于板腔體,唱腔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瓜為主,所以舊時稱之為“皮黃”。另有西皮反調(即“反西皮”)、二簧反調(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調、吹腔、高撥子、南鑼等唱腔。伴奏樂器以京胡為主,二胡、月琴、三弦為輔。有的唱腔及樂曲以嗩吶、笛等伴奏。打擊樂器有單皮鼓、檀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星子等。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并茂。京劇自產生以來,曾有過許多名稱,如“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黃)”、“大戲”、“平劇”(北京曾稱猛輪為北平)、京戲等。京劇傳統(tǒng)劇目有上千個,流行的有《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鐲》、《打漁殺》等
京 劇 的 形 成
京劇的形成大約有150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弊返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于昆腔劇目;春臺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
1828年以后,一批漢戲演員陸續(xù)進入北京。漢戲又名楚調,現名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戲。由于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緣關系,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后,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余三勝即是。徽調多為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有西皮調、昆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徽、漢兩班合作,兩調合流,經過一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昆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yǎng),終于形成枝卜信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
京劇從產生以來曾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京劇音樂的特點是什么?
京劇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西皮、二簧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較大,節(jié)奏緊湊,唱腔流暢明快,適合于表現歡快、堅毅的情緒;二簧的旋律則較為平穩(wěn),節(jié)奏舒緩,唱腔凝重渾厚,更宜于抒發(fā)沉郁、悲憤的情懷。
戲曲小知識
1.著名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間捐獻的飛機命名為?
答:香玉劇社號。
2.豫劇的音樂結構屬于?
答:板腔體。
3.請說出豫劇五大名旦及其一個代表劇目?
答:常香玉,《紅娘》、《白蛇傳》、《花木蘭》;陳素真,《宇宙鋒》、《春秋配》;崔蘭田,《桃花庵》、《秦香蓮》;馬金鳳,《穆桂英掛帥》、《花打朝》、《對花槍》;閻立品,《秦雪梅》、《藏舟》。
4.我省第一位獲“梅花獎”的演員是誰?
答:湯玉英。
5.戲曲的基本功有哪些?
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6.京劇的武戲鑼鼓經有哪些?
答:四擊頭、緊急風、小四擊頭、馬腿、串子等。
7.豫劇《跑汴京》還叫什么名字?
答:《八件風》或《對繡鞋》
8.什么是戲曲中的叫板?
答:演員在起唱前對鼓師的暗示。
9.《卷席筒》中的“小蒼娃”屬于什么行當?又稱什么?
答:丑行;又稱“三花臉”。
10.豫劇《花木蘭》的編劇是誰?
答:陳 *** 。
2.京劇都有什么知識知識
【發(fā)展簡史】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戲曲舞臺上盛行昆曲與京腔(弋陽腔)。
乾隆中葉后,昆曲漸而衰落,京腔興盛取代昆曲一統(tǒng)京城舞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川進京。
魏氏搭雙慶班演出秦腔《滾樓》、《背娃進府》等劇。魏長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潤,唱腔委婉,做工細膩,一出《滾樓》即轟動京城。
雙慶班也因此被譽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開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慶班、裕慶班、萃慶班、保和班也無人過問,紛紛搭入秦腔班謀生。
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長生的表演有傷風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將魏長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繼三慶徽班落腳京城后(班址位于韓家臺胡同內),又有四喜、啟秀、霓翠、春臺、和春、三和、嵩祝、金鈺、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柵欄地區(qū)落腳演出。
其中以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家名聲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稱。‘春臺班’進京時間,按漢調名家米應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擔任‘春臺班’臺柱時始,證明該班進京時間早于‘四喜’和‘和春’。
‘春臺班’位于百順胡同。‘四喜班’于嘉慶初來京。
徽戲、昆曲兼演、尤以昆曲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之語。該班位于陜西巷內。
‘和春班’于嘉慶八年(1804年)于李鐵拐斜街組建。該班以武戲見長。
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表演風格,各有其長,故時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孩子”之譽。
“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調外,昆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亦用,可謂諸腔并奏。在表演藝術上廣征博采 吸取諸家劇種之長,融于徽戲之中。
兼之演出陣容齊整,上演的劇目豐富,頗受京城觀眾歡迎。自魏長生被迫離京,秦腔不振,秦腔藝人為了生計,紛紛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兩腔融合的局面。
在徽、秦合流過程中,徽班廣泛取納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劇本移植,為徽戲藝術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徽漢合流 漢劇流行于湖北,其聲腔中的二黃、西皮與徽戲有著血緣關系。
徽、漢二劇在進京前已有廣泛的藝術交融。繼乾隆末年,漢劇名家米應先進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漢劇老生李六、王洪貴、余三勝,小生龍德云等入京,分別搭入徽班春臺、和春班演唱。
米應先以唱關羽戲著稱,三慶班主程長庚的紅凈戲,皆由米應先所授。李六以《醉寫嚇蠻書》、《掃雪》見長;王洪貴則以《讓成都》、《擊鼓罵曹》而享名;小生龍德云善演《轅門射戟》、《黃鶴樓》等劇;余三勝噪音醇厚,唱腔優(yōu)美,文武兼?zhèn)洌匝荨抖ㄜ娚健贰ⅰ端睦商侥浮贰ⅰ懂旓蒂u馬》、《碰碑》等老生劇目著稱。
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后,將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于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qū)語音特點,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為老生擔任領班。
徽、漢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調與安徽的二簧調再次交流。徽、秦、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二、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1840年-1860年)間,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志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
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余三勝。
他們在演唱及表演風格上各俱特色,在創(chuàng)造京劇的主要腔調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的說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第一代京劇演員中,尚有老生盧勝奎、薛印軒、張汝林、王九齡等;小生龍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祿、羅巧福、梅巧玲:丑楊鳴玉、劉趕三;老旦郝蘭田、譚志道;凈朱大麻子,任花臉等,他們?yōu)樨S富各個行當的聲腔及表演藝術,均有獨特創(chuàng)造。
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嚴格分工舊規(guī),為旦角的演唱藝術開辟了一條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絕》 是京劇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劇裝 *** 畫,由晚清民間畫師沈蓉圃繪制。
他參照了清代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的形式,挑選了清同治、光緒年間(l860至1890)京劇舞臺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員,用工筆重彩把他們扮演的劇中人物描繪出來,顯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畫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由進化社朱復昌在書肆收購,經縮小影印問世,并附編《同光名伶十三絕傳》一冊。
三、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劇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為時稱“老生后三杰”的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其中譚鑫培承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各家藝術之長,又經創(chuàng)造發(fā)展,將京劇藝術推進到新的成熟境界。
譚在藝術實踐中廣征博采,從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劇青衣、花臉、老旦各行中借鑒,融于演唱之中,創(chuàng)造出獨具演唱藝術風格的“譚派”,形成了“無腔不學譚”的局。
3.京劇基本知識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fā)布者:龍源期刊網 末行簡稱“末”。
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
龍?zhí)祝罕扰浣歉∫稽c的角色。大多扮演士兵、衙役、隨從、群眾之類的人物。
別覺得這些人不重要,尤其是在戰(zhàn)場上,四個龍?zhí)状砬к娙f馬,他們經常扛著各類旗子根據劇情需要跑上跑下,跑來跑去(所以又叫跑龍?zhí)祝_@一跑,戰(zhàn)場上宏大的氣氛也就出來了。
文場:京劇伴奏里的管弦樂隊,樂器主要包括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嗩吶等這一批不用敲打的樂器。丑行簡稱“丑”。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
但舞臺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板眼:戲曲音樂名詞,就是節(jié)拍。
因為京劇里節(jié)拍是用鼓板掌握的,遇到強拍都擊板,所以這一拍就叫做“板”,次強拍和弱拍敲鼓或者用手指按拍,稱為“中眼”“小眼”,合起來叫做“板眼”。武場:京劇伴奏中的打擊樂隊,樂器主要包括鼓板(單皮鼓和檀板)、大A、鐃鈸、小鑼。
4.京劇臉譜的知識
【簡介】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
由于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于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
京劇臉譜,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為采用某些色彩的。紅色有臉譜表示忠勇士義烈,如關羽、姜維、常遇春;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的臉譜表示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
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起源】京劇臉譜來源于生活。
每個人面部器官的形狀、輪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面部肌肉的紋理與人物的年齡、生理、經歷、生活的自然條件也都有密切關系,所以京劇臉譜的勾繪是以生活為依據,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常說的人的臉色,曬得漆黑、嚇得煞白、臊得通紅、病得焦黃等,既是劇中人物心理活動、精神狀態(tài)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現,又是確定臉譜色彩、線條、紋樣與圖案的基礎。
臉譜雖然來源于生活,但又是實際生活的放大、夸張。演義和說唱藝術對歷史人物的夸張、形象的描寫,也是京劇臉譜的依據來源。
如關羽的丹風眼、臥蠶眉,張飛的豹頭環(huán)眼,趙匡胤的面如重棗等,所有這些描寫,都被戲曲化妝吸取下來,在京劇舞臺上的表現尤為明顯、突出。京劇臉譜在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的過程中,來源眾多,除上述者外,還有如下幾種: 1、借鑒生活中血統(tǒng)遺傳的原理。
如張飛之子張苞,盂良之子孟強,焦贊之子焦玉,尉遲敬德之子尉遲寶林等,襲用其父臉譜,約定俗成,漸成定例。 2、依據劇中人物姓名,附會色調,確定臉譜。
如齊桓公因名“小白”而勾白臉,膏面虎因“青”字勾綠臉,浪里白條張順因“白”字勾白臉,黑風利、烏成黑等因“黑”字皆勾黑臉。 3、以訛傳訛;一些劇中人物的臉譜來源于“訛傳”(音訛、義訛),加以附舍。
如文天祥因與聞太師之“聞”同音勾紅臉。鋼屬黑色,剛與鋼同膏,因此京劇舊例,凡性格猛烈剛強之人多勾黑臉,如《草橋關》劇中的銚剛,(徐策跑城9劇中的薛剛)《慶陽圖》劇中的李剛,均因名字中有“剛”字而勾黑臉(京劇界素有“三剛不見紅”之說)。
《八蠟廟》劇中的關泰,《收關勝》劇中的關勝,僅因與關羽同姓而勾紅臉。 【色畫方法】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
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jié)服務,可是發(fā)展到后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里、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京劇舞臺上幾千出戲,數不清的花臉角色,而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畫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臉譜。
臉譜看來五顏六色,五花八門,其實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說各有各的譜。如果從線條和布局來看,大致可分為整臉、三塊瓦臉、十字門臉、碎臉、歪臉、白粉臉、太監(jiān)臉以及小花臉的豆腐塊。
這每一種臉譜雖畫法各異,但都是從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發(fā),以夸張、美化、變形、象征等手法來寓褒貶,分善惡,從而使人一目了然。以三塊瓦的基本畫法而論,即由眉子、眼窩、嘴窩這“三塊”組成,其他畫法大多從這三塊瓦演變而來。
如十字門臉,即從腦門至鼻梁有一條黑道,俗稱“通天紋”,與兩個眼、眉連接起來像一個黑十字;所謂花三塊瓦,即在夸張的眉眼中加一些顏色和裝飾圖案,如喜劇人物張飛、焦贊,畫垂眉或蝶翹眉,笑眼窩,翹嘴以示笑口常開;悲劇人物西楚霸王項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雖不失莊重,卻也預示著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命運;如漢朝銚期的老臉則眼窩尾部畫出下垂的鬢角,其子銚剛的眼角卻呈上翹之勢,加上夸大的光嘴巴,一看便是血氣方剛;再如關羽“面如重棗”,自然畫紅臉,包拯“鐵面無私”則黑臉非他莫屬,曹操“面帶奸詐”便是一幅奸白臉。可見花臉臉譜是以色定調,如紅色表示忠誠耿直、熱情吉祥;黑臉表示豪爽粗暴、剛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實忠厚;黃色表示兇狠勇猛;藍色表示桀傲不訓、剛強爽快;白色表示奸詐多疑;綠色表示驍勇魯莽;粉紅色表示年邁血衰;金銀色表示莊嚴,多用于神仙圣人。
如果從這些畫法來分析,就會看出門道來了。【京劇臉譜分類】1、整臉:一種顏色為主色, 以夸張膚色,再勾畫出 眉 眼 鼻 口和細致的面部肌肉紋細。
2、三塊瓦臉: 又稱“三塊窩臉”,是在整臉的基礎上進一步夸張眉、眼、鼻的畫片, 用線條勾出兩塊眉,一塊鼻窩,所以稱“ 三塊瓦臉”。其中又再分“正三塊瓦” “尖三塊瓦” “花三塊瓦” “老三塊瓦”等。
3、十字門臉:由三塊瓦臉發(fā)展出來,特點是 將三色縮小為一個色條, 從月亮門一直勾到鼻頭以下,用這色條象徵人物性格。 主色條和眼窩構成一個“十”字,故名“十 字門臉”,又分“花十字門”、“老十字門”。
4、六分臉: 特點是將腦門的主色縮為一個色條,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
5.戲曲有哪些小知識
戲曲指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戲曲的內涵包括唱念做打,綜合了對白、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多種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將歌劇、舞劇、話劇。 戲曲
戲曲(traditional opera)中國五大戲曲劇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秦腔、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昆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紹劇等六十多個劇種。 戲曲是漢族傳統(tǒng)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又說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以集漢族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有夸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guī)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漢族的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yōu)"、漢代的“百紅”、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一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戲曲始終扎根于漢族民間,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看戲至今仍然是漢族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一般說來,北方人多喜看京劇,南方人則多愛好越劇,各種地方劇種都有其自己的觀眾對象。遠離故土家鄉(xiāng)的人甚至把聽、看民族戲曲作為思念故鄉(xiāng)的一種表現。
6.京劇的道具、樂器小知識
京劇樂隊是由打擊樂器和管弦樂器組成的。打擊樂器稱武場,管弦樂器稱文場。京劇樂隊總稱場面,或文武場。
文場一般是重唱工的文戲,以管弦樂伴奏為主(當然也少不了打擊樂)。樂器主要有京胡(胡琴)、京二胡、月琴、弦子(小三弦)、笛、笙、嗩吶、海笛子(即小喇叭)及云鑼等。
打擊樂器雖然只能奏出一個有固定高低的音,但音響強烈,節(jié)奏感鮮明,一般重武打的武戲,以打擊樂伴奏為主,因此傳統(tǒng)習慣稱打擊樂為武場。武場的基本樂器包括:鼓板(鼓板實為檀板、單皮鼓兩件樂器,因由一人掌握,故合稱為鼓板)、大鑼、鐃鈸、小鑼四件樂器。鼓板在京劇樂隊中是起指揮作用的樂器。
《誰說女子不如男》演唱:常香攔卜轎玉。歌詞如下: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
誰說弊薯女子享清閑?
男子打仗到邊關,
女子紡織在家園。
白天去種地,
夜晚來紡綿,
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兒干,
這將士們才能有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哪,
請往身上看,
咱們的鞋和簡肆襪,
還有衣和衫,
這千針萬線可都是她們連哪。
有許多女英雄,
也把功勞建,
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
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
擴展資料:
《花木蘭》是一部由劇作家陳憲章和王景中從《木蘭從軍》改編的豫劇,主唱為豫劇大師常香玉,是1951年常香玉為抗美援朝捐獻“香玉劇社號”戰(zhàn)斗機進行義演時的主要劇目。在1952年10月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劇獲榮譽獎。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原名張妙玲,出生于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豫劇表演藝術家。曾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沈陽音樂學院教授等職。
《誰說女子不如男》被很多名家翻唱過,京劇大師梅蘭芳、徐碧云和言慧珠等均有演出。1957年被拍攝為豫劇電影片。
參考資料:-誰說女子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