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名人及歷史人物?姓陳的歷史名人有如下所示:1、陳文龍(1232年~1276年),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龍,字剛中。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號如心,陳俊卿五世從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明朝詔封文龍為福州府城隍,那么,陳姓名人及歷史人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陳琳陳叔寶陳子昂陳陶陳獨秀陳白塵- 戲劇家 陳炳兆- 物理冶金和金屬材料學家陳景潤陳果夫陳立夫陳聯(lián)壽陳乃光陳平陳紹禹陳勝陳挺陳寶箴 - 維新人物 陳三立 - 詩人 陳寅恪 - 國學家 陳中凡 - 古典文學家 陳之佛 - 畫家陳師道陳與義陳亮陳子龍陳忱陳維崧陳恭尹陳沆陳衍陳圓圓 - 明代美女陳廷驊陳延祚陳履安陳姓的淵源陳姓的歷史淵源 陳姓先祖 陳姓是帝舜的后裔,其遠祖可以追溯到黃帝。周武王滅商后,封媯滿于陳,并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侯,媯滿死后,封為陳胡公。這是陳姓發(fā)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陳國開國公胡公滿也因此而成為陳氏得姓的開山祖。在東周初年,陳國與鄭國、蔡國等同為中原大國。其國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陳國滅亡后,陳國人便以國為姓,在中國各地艱難生存。 歷史名人陳平:西漢大臣,少時家貧,好讀書,后歸劉邦,他多次用計,使劉邦脫離逆境,轉危為安,與張良齊名,史稱“良平”。 陳壽:西晉著名史學家,著有《三國志》,最初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明初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由《三國志》演變而來。 陳祎:唐僧的俗名陳祎,他是佛教經(jīng)典名著的翻譯家,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chuàng)始人,由于他的業(yè)績,使佛教有了漢字記載的經(jīng)典。
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東漢末年文學做孝棚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于事敗被殺。
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袁紹失敗后,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純則室。后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2、陳勝:字涉,秦末陽城( 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人,秦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之一。他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qū);
不久后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后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陳勝死后被輾轉埋葬在芒碭山。劉邦稱帝后,追封陳勝為“隱王”。
3、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
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后,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
1、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于事敗被殺。
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袁紹失敗后,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陪旅,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后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2、陳勝:字涉,秦末陽城( 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人,秦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之一。他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qū);
不久后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塵巧。后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陳勝死后被輾轉埋葬在芒碭山。劉邦稱帝后,追封陳勝為“隱王”。
3、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
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后,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
1、陳平
陳平,漢族,陽武戶牖鄉(xiāng)(今河南原陽東南)人,西漢王朝開國功臣,《史記》稱之為陳丞相。
先后參加楚漢戰(zhàn)羨枯爭和平定異姓王侯叛亂(見異姓諸侯王)諸役,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困守滎陽時,陳平建議捐金數(shù)萬斤,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的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
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議劉邦偽游云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納陳平計策,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陳平因功先后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
2、陳琳
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于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
袁紹去世后,陳琳跟隨袁尚。鄴城失守鍵拆,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后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稿派棗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3、陳子昂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1、陳完
陳完(前705-?),春秋時陳國公族,陳厲公媯躍之子,字敬仲(一說敬是謚號);是戰(zhàn)國時期田氏齊國的始祖;其后裔中有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田穰苴,孟嘗君田文數(shù)培碰,吳孫子孫武,齊孫子孫臏,新朝皇帝王莽等。
2、陳少白
陳少白(1869——1934):原名聞韶,號夔石,1869年(同治八年七月廿日)出生于江門市外海鎮(zhèn)南華里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陳少白天資聰敏,勤奮好學,習字、念書、學寫詩文均是同窗中的佼佼者。 21歲入香港西醫(yī)書院。
與孫中山、尤列和楊鶴齡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1895年入興中會,1897年赴臺灣中模設立興中會臺北分會。1900年奉孫中山命回香港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為了宣傳革命,他還成立了“采南歌”、“振天聲”、“振天聲白話劇”等劇社。遺作有《興中會革命史要》 、 《興中會革命史要別錄》等文獻。
3、陳廷敬
陳廷敬(1638年 [1] 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山西澤州府陽城(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清代大臣、學者。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
4、陳潢
陳潢(1637—1688),字天一,一作天裔,號省齋。
以上就是陳姓名人及歷史人物的全部內(nèi)容,歷史上陳姓的重要人物有:秦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陳勝;西漢名相陳平;南朝陳武帝陳霸先;唐朝詩人陳陶;南宋思想家陳亮;明朝畫家陳洪綬;近代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中華人民共和國元老陳云,元帥陳毅,數(shù)學家陳景潤,歷史學家陳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