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生物節律的中樞是?那么,控制生物節律的中樞是?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腦干的功能與脊髓相似,也有反射與傳導兩種功能。腦干的反射功能遠較脊髓的復雜,尤其是延髓網狀結構內存在重要反射中樞,如心血管活動中樞、呼吸中樞等。下面主要介紹與臨床有關的腦干反射:角膜反射、咽反射。瞳孔對光反射將在視覺傳導路中敘述。
1.角膜反射:角膜反射是以棉花輕觸一側眼球的角膜,引起雙眼閉合。
其反射通路是:
角膜→三叉神經的眼神經→三叉神經腦橋核及脊束核→兩側面神經核→兩側面神經→兩側眼輪匝肌。
刺激一側眼球角膜,可引起兩眼閉合,其中刺激側的反應稱直接角膜反射,未刺激側的反應稱間接角膜反射。
2.咽反射: 咽反射是用壓舌板輕觸咽后壁,引起軟腭或腭垂上提及嘔吐的動作。
其反射通路是:咽后壁→舌咽神經及迷走神經→孤束核→疑核→舌咽神經、迷走神經→軟腭肌、咽肌。
該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損,咽反射即消失,如其中的傳出神經受損,還伴有患側軟腭低于健側、腭垂偏向健側、吞咽困難、嗆咳等。
3.瞳孔對光反射:見視覺傳導路。
生物鐘又稱生理鐘。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通過研究生物鐘,目前已產生了時辰生物學、時辰藥理學和時辰治療學等新學科。可見,研究生物鐘,在醫學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并對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起著促進作用。
人體隨時間節律有時、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節律。例如人生物鐘
體的體溫在24小時內并不完全一樣,早上4時最低,18時最高,但相差在l℃以內。人體的正常的生理節律發生改變,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險信號,矯正節律可以防治某些疾病。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體力活動的生物節律,來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成績,減輕疲勞,預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所謂智力生物節律,就是人一天中有時記憶力好,有時則差,有一定的規律,如有的人早上5—9時記憶力好,而另一些人則是晚上記憶力好等等)。反之假如突然不按體內的生物鐘的節律安排作息,人就會在身體上感到疲勞、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適。定義
能夠在生命體內控制時間、空間發生發展的質和量叫生物鐘。 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有一種叫“生物鐘”的生理機制,也就是從白天到夜晚的一個24小時循環節律,比如一個光-暗的周期,與地球自轉一次吻合。生物鐘是受大腦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簡稱SCN)控制的,和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人類大腦中SCN所在的那片區域也正處在口腔上腭上方,我們有晝夜節律的睡眠,清醒和飲食行為都歸因于生物鐘作用。
褪黑素
研究證明下丘腦分泌的褪黑素,作為調節晝夜節律的新化合物。生物鐘
褪黑素主要由松果體產生的激素,它的生產表現出明顯的晝夜波動。其在夜間生產的數量是白天的50至100倍。生物鐘有四點功能:提示時間、提示事件、維持狀態和禁止功能。
近10年,生物學的研究越來越清楚地告訴我們,晝夜節律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調控下形成的。1972年研究人員證明,下丘腦前部視交叉上核擔負著晝夜節律的中樞起搏點作用。臨床觀察到人類腦腫瘤破壞包括視交叉上核區時,可導致睡眠-覺醒周期瓦解。靈長類腦內至少有兩個晝夜節律起搏點,其中一個就是視交叉上核,另一個目前尚未確定。
大腦皮層: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能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還具有語言、學習、 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活動。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中樞。下丘腦:有調節體溫中樞、水平衡的調節中樞,還有與生物節律等的控制有關。 腦干:有許多維持生命活動必要的中樞,如呼吸中樞。 脊髓:調節身體運動的低級中樞。
d
順便附上說明吧:
功能:垂體分泌激素的多少,是受下丘腦支配的。下丘腦中有一些細胞不僅能傳導興奮,而且能分泌激素。這些激素的功能是促進垂體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例如,下丘腦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能夠作用垂體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因此可以說下丘腦是機體調節內分泌活動的樞紐。
作用:有人認為下丘腦后部是交感神經中樞,而前部是副交感神經中樞。但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實驗事實的支持,這個概念已不被大家所公認。現在認為,下丘腦不是單純的交感或副交感中樞,而是較高級的調節內臟活動的中樞,它能把內臟活動和其它生理活動聯系起來,調節體溫、營養攝取、水平衡、內分泌、情緒反應等重要生理過程。
1.體溫調節 調節體溫的中樞在下丘腦。破壞哺乳動物的下丘腦后,體溫不能保持恒定。下丘腦的體溫調節機構除有中樞性溫度感受器外,還有控制產熱和散熱功能的中樞。
2.攝食行為的調節 動物實驗證明,下丘腦的腹內側區接近正中隆起的兩側受損傷時,動物的食量大增;如以電流刺激這一部位,則食量大減。因此,這一部位被稱為飽中樞(satiety center)。相反,下丘腦外側區損毀時,動物食量減少,甚至拒食;若刺激這一部位,則食量大增。因而被認為是攝食中樞(feeding center)的所在。在正常機體,這兩部位之間可能是互相制約的。至于攝食中樞的自然刺激是什么,有人認為血糖水平的降低是引起攝食中樞興奮的主要傳入信息。實驗征明,動物在饑餓狀態下。攝食中樞神經元放電頻率較高而飽中樞神經元放電頻率較低,靜脈注入葡萄糖后,攝食中樞神經元放電頻率減少而飽中樞神經元放電頻率增多。進一步實驗證明,飽中樞的活動還與該中樞內神經細胞的糖利用水平有關。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但因缺乏胰島素,飽中樞神經細胞的糖利用率減少,因此其活動降低而使食欲增加
3.水平衡的調節 損壞下丘腦外側區除可引起動物拒食外,飲水也明顯減少;刺激下丘腦外側區某些部位,則可引起動物飲水增多。但控制飲水中樞的確切位置目前還不清楚。
下丘腦控制排水是通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來完成的。抗利尿激素是由視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經元合成的。神經分泌顆粒沿下丘腦-垂體束的神經纖維向外周運輸而貯存于神經垂體內,以高滲鹽水注入動物的頸內動脈,可刺激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下丘腦內的滲透壓感受器可能在視上核和室旁核內。電生理研究觀察到,當頸內動脈注入高滲鹽水時,視上核內某些神經元放電增多。一般認為,下丘腦控制攝水的區域與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團在功能上是有聯系的,兩者協同調節著水平衡
4.腺垂體激素分泌的調節下丘腦內有些神經元能合成調節腺垂體激素分泌的肽類物質,包括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生長素釋放抑制激素、生長素釋放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促黑素細胞激素釋放因子、促黑素細胞激素釋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釋放因子、催乳素釋放抑制因子等。這些肽類物質合成后經軸突運輸到正中隆起,由此經垂體門脈系統到達腺垂體,促進或抑制某種腺垂體激素的分泌。此外,下丘腦還有一些神經元對血液中某些激素濃度的變化比較敏感,這種神經元稱為覺察細胞(detector cell),能感受血液中激素濃度變化的信息,反饋調節上述肽類物質的分泌,從而更好地控制腺垂體的激素分泌活動
5.對情緒反應的影響在間腦水平以上切除大腦的貓,常出現一系列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的現象,并且張牙舞爪,好似正常貓在搏斗時一樣,故稱之為“假怒”。平時下丘腦的這種活動受到大腦皮層的抑制而不易表現,但切除大腦皮層以后,則這種抑制解除了,以致在微弱的刺激下就能激發強烈的假怒反應。近年來的研究指出,下丘腦內存在所謂 “防御反應區”,它主要位于下丘腦的腹內側區。在動物麻醉條件下,電刺激該區可引起血壓上升,皮膚及胃腸血管收縮,心率加速等交感神經興奮性反應。在動物清醒狀態下,電刺激該區還可出現防御性行為。下丘腦腹內側區與杏仁核之間有功能聯系,兩者與情緒反應活動有關。此外,電刺激下丘腦外側區可引致動物出現攻擊行為,電刺激下丘腦背側區則出現逃避行為。可見,下丘腦與情緒反應的關系非常密切。
以上就是控制生物節律的中樞是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