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歷史?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利用α粒子撞擊鈹原子核,發現了中子。到了1935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建立了介子理論。這一系列發現和發展,構成了原子物理學的豐富歷史。那么,物理學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近代意義的物理學誕生于歐洲15—17世紀。人們一般將歐洲歷史作為物理學史的社會背景。從遠古到公元5世紀屬古代史時期;5—13世紀為中世紀時期;14—16世紀為文藝復興運動時期;16—17世紀為科學革命時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在此時期產生。
從此之后,科學隨各個世紀的更替而發展。近半個世紀,人們按照物理學史特點,將其發展大致分期如下:從遠古到中世紀屬古代時期。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是經典物理學時期。牛頓力學在此時期發展到頂峰,其時空觀、物質觀和因果關系影響了光、聲、熱、電磁的各學科。
甚而影響到物理學以外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隨著20世紀的到來,量子論和相對論相繼出現;新的時空觀、概率論和不確定度關系等在宇觀和微觀領域取代牛頓力學的相關概念,人們稱此時期為近代物理學時期。
擴展資料: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年)人類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奠定了人類現代物理科學的發展基礎。1900~19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學。1926年 建立了費米狄拉克統計。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論。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帶的猜想。1929年 派爾斯提出禁帶、空穴的概念。
(一)萌芽階段
在古代,由于生產水平的低下,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觀察,和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直覺的、思辨性猜測,來把握自然現象的一般性質,因而自然科學的知識基本上是屬于現象的描述、經驗的總結和思辨的猜測。那時,物理學知識是包括在統一的自然哲學之中的。在這個時期,首先得到較大發展的是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力學,如靜力學中的簡單機械、杠桿原理、浮力定律等。在《墨經》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奮也”)的記述;光學方面,積累了關于光的直進、折射、反射、小孔成像、凹凸面鏡等的知識。《墨經》上關于光學知識的記載就有八條。在古希臘的歐幾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定律的論述,并且對光的折射現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電磁學方面,發現了摩擦起電、磁石吸鐵等現象,并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指南針。聲學方面,由于音樂的發展和樂器的創造,積累了不少樂律、共鳴方面的知識。物質結構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論、元氣論、陰陽五行說、以太等假設。 在這個時期,觀察和思辨雖然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現了一些類似于用實驗來研究物理現象的方法。例如,我國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聲共振實驗和利用天然磁石進行人工磁化的實驗,以及趙友欽在《革象新書》中的大型光學實驗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從哥白尼開始,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說,認為宇宙中的天體,包括太陽,圍繞著地球運轉.這一學說受到了教會的歡迎,統治了西方社會對宇宙的認識長達一千多年.
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新的宇宙體系理論——日心說.1610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首次將望遠鏡用于天文觀測,觀察到了太陽黑子、月球表面、行星的盈虧,以及木星的四顆衛星.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事實證明,人類文明之所以有今天,是同一些杰出物理學家的工作分不開的。其中尤其以創建了經典力學的伽利略、牛頓及創建了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最具有代表性。當我們回顧這幾位劃時代的科學家的時候,就會發現,雖然他們生活在極為不同的時代,從經典力學到現代物理學也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在這些人身上,我們卻可以看到許多共同的特征。首先,他們都是不受成見或傳統思想所束縛的探索者。他們的科學研究工作,往往是從那些被認為早有定論、不容懷疑的地方打開缺口的。他們研究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看來,也會覺得是“太”基本了,“太”抽象了。比如,什么是時間?什么是空間?什么是相對?什么是絕對?什么是天體運動的規律?什么是宇宙的起源?等等。這些問題對于人們日常關心的 圖1 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1]現實世界來說,似乎是另一個世界的事。
物理學家力圖尋找一切物理現象的基本規律,從而統一地理解一切物理現象。這種努力雖然逐步有所進展,但現在離實現這—目標還很遙遠。看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探索、研究是無窮無盡的。
經典力學
經典力學是研究宏觀物體做低速機械運動的現象和規律的學科。宏觀是相對于原子等微觀粒子而言的;低速是相對于光速而言的。物體的空間位置隨時間變化稱為機械運動。人們日常生活直接接觸到的并首先加以研究的都是宏觀低速的機械運動
自遠古以來,由于農業生產需要確定季節,人們就進行天文觀察。16世紀后期,人們對行星繞太陽的運動進行了詳細、精密的觀察。17世紀開普勒從這些觀察結果中總結出了行星繞日運動的三條經驗規律。差不多在同一時期,伽利略進行了落體和拋物體的實驗研究,從而提出關于機械運動現象的初步理論。
牛頓深入研究了這些經驗規律和初步的現象性理論,發現了宏觀低速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為經典力學奠定了基礎。亞當斯根據對天王星的詳細天文觀察,并根據牛頓的理論,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以后果然在天文觀察中發現了海王星。于是牛頓所提出的力學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被普遍接受了。
經典力學中的基本物理量是質點的空間坐標和動量:一個力學系統在某一時刻的狀態,由它的某一個質點在這一時刻的空間坐標和動量表示。
物理學史,這是一部備受物理學界和科學史界推崇的經典著作,由美國著名數學家和科學史家弗·卡約里所著。原書名為《A History of Physics》,戴念祖教授以其深厚的翻譯功底,將其翻譯并經范岱年校訂,最終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02年10月首次出版。該書共22.5印張,包含了325千字的內容,定價為35.00元,ISBN為7-5633-3688-5。
卡約里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從古代巴比倫時期起,詳盡敘述了物理學直至1925年的重要發展歷程。《物理學史》不僅記錄了科學事實,還深入探討了哲學史和思想史,特別描繪了實驗室的演變歷程,包含了一些科學史著作中鮮為人知的事件和發現。譯者戴念祖博士還為中國讀者添加了中國物理學的簡要發展史,豐富了原著內容,使讀者能更全面地理解物理學的歷史進程。
該書自1899年首版以來,歷經多次修訂和再版,與之相比,中國的相關版本可能顯得較為教條。書中詳細地分為多個章節,包括古巴比倫人、埃及人,以及希臘、羅馬、阿拉伯、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17世紀至20世紀等時期的物理學進展,最后還附有參考文獻和索引,便于深入研究和查閱。
總的來說,《物理學史》是一部綜合性和深度兼具的物理學歷史著作,對理解物理學的漫長發展歷程具有重要價值。
以上就是物理學歷史的全部內容,從遠古到公元5世紀屬古代史時期;5—13世紀為中世紀時期;14—16世紀為文藝復興運動時期;16—17世紀為科學革命時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在此時期產生,從此之后,科學隨各個世紀的更替而發展。近半個世紀,人們按照物理學史特點,將其發展大致分期如下:①從遠古到中世紀屬古代時期。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