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最年輕的將軍?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封冠軍侯。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于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戰。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那么,中國歷史最年輕的將軍?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封冠軍侯。
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于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戰。
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3歲(虛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并,追謚為景桓侯。
在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舉行的授銜儀式上,年僅33歲的吳忠被授予少將軍銜,從而成為迄今為止我軍歷史上最年輕的將軍。從不滿13歲參加紅軍鬧革命開始,到25歲揚名章縫集大戰,再到33歲擔任我軍第一個機械化師的師長,及至58歲高齡仍親自挎著自動步槍在熱帶叢林中指揮部隊進行邊境自衛還擊作戰,被毛澤東盛贊為“吳忠有忠”的吳忠,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
中國最年輕的將軍:吳忠。
吳忠12歲投身紅軍,58歲仍然親征戰場。在中國解放軍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杰出的軍事領袖和英勇的戰士,他們的故事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記憶。然而,在這些令人矚目的名字之外,還有一位名字雖不廣為人知,卻同樣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吳忠。
我們都知道,參加紅軍需要滿足一定的年齡條件,這通常是因為戰斗需要壯年的力量和堅韌的意志。然而,吳忠卻打破了這一規定,他在12歲那年就毅然踏上了紅軍的革命征程,成為了其中最年輕的戰士之一。
人物經歷:
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當時因為政府的人口遷移政策,吳家的祖輩從江西來到四川小龍山。這個家族,代代相傳,培育著希望與夢想。吳文勛是家中的支柱,是一個備受尊敬的教書先生,他的教育影響不僅局限于家中三個兒子,還傳承給了整個村莊。
然而,命運的捉弄總是出人意料,吳文勛早逝,留下了一家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吳母和祖父艱難地支撐著家庭,度日艱辛。吳家的三個兒子,寓意著美好未來的“碧玉珠寶”,然而,命運似乎對他們并不友善。
當最小的兒子剛七個月大時,吳文勛因病離世,再次摧毀了這個家庭的支柱。幸運的是,吳文勛生前的艱苦教育付出留下了一些積蓄,再加上祖上的家業,維持著這個家庭的生計。
王翦,頻陽東鄉人(今陜西銅川)。
生卒年不詳,始皇帝時期將領。
少年時喜好兵法,后來奉事秦始皇帝。
其子王賁,繼承父親之志,也是始皇帝統一六國時的一名著名將領。
秦二世時,父子均卒。
王翦孫王離繼承爵位,后被項羽所擒。
王翦及以下三世均為秦將。
最早記載王翦的戰役是發生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當時,王翦率軍攻打趙的閼與,王翦領軍只十八天,便令軍中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并從原軍隊的十人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了。
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
同 時一并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王翦從郡上發兵,下井陘,與楊端和軍兩軍呼應。
準備一舉攻滅趙國。
結果遇上了趙國的名將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時間,一直無法得勝,情況很不樂觀。
于是秦軍用反間計,使庸王趙遷殺了李牧。
李牧死后。
王翦勢如破竹前行。
大敗趙軍,殺了趙軍主將趙蔥。
攻下趙國的東陽,俘虜趙王遷,使趙國投降。
雖然公子嘉逃到北面的代,自稱代王。
但是實際趙國已經亡了。
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為秦地,成為秦郡。
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荊軻失敗后。
秦王政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
新中國史上最年輕的開國將軍——吳忠:勇者傳奇的一生
在中國軍事史上,吳忠以其34歲便榮獲少將軍銜的壯舉,成為一顆耀眼的軍事新星。從13歲稚嫩的少年投身革命洪流,到58歲的邊境戰役,他的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和英勇事跡。
年僅13歲的吳忠,因紅軍木門鎮的招兵,以一段感人至深的哭訴打動了紅軍干部,加入了11師33團,成為了一名新兵。在空山壩反擊戰中,他初次面對生死,帶領4連以無畏的勇氣開辟通路,展現出青年戰士的堅韌意志。在炸雷后的山洪中,他不顧個人安危,堅持砍樹鼓動,雖滑入泥石流,卻因大樹的庇護得以幸存,醒來后仍堅持戰斗,從此以“吳忠”之名,表達對革命的忠誠。
在萬源保衛戰中,吳忠營長受傷,他雖被誤認為逃兵,卻憑借勇敢和智謀救下了營長。黃貓埡戰斗中,腿部重傷的他,以生命為代價,用手榴彈反擊敵人,成功奪回陣地。雖然看似犧牲,但他的英勇并未結束,被熊德成團長發現并救活,吳忠的傳奇并未在此刻結束。
在景陽岡戰役中,吳忠利用“谷子戰術”,巧設伏擊,利用日軍在谷地行動的不便,智勝日軍1.4萬之眾,展現了他的卓越指揮才能。他因此被譽為“活武松”,“谷子戰術”成為他的代名詞。戰功累累的他,繼續在晉冀魯豫野戰軍中擔任英雄團長,屢建奇功,贏得了劉伯承、鄧小平的嘉獎。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最年輕的將軍的全部內容,在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舉行的授銜儀式上,年僅33歲的吳忠被授予少將軍銜,從而成為迄今為止我軍歷史上最年輕的將軍。從不滿13歲參加紅軍鬧革命開始,到25歲揚名章縫集大戰,再到33歲擔任我軍第一個機械化師的師長,及至58歲高齡仍親自挎著自動步槍在熱帶叢林中指揮部隊進行邊境自衛還擊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