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理位置?寧夏地理位置是西北內陸。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銀川,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位于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東鄰陜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介于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位于四大地理區劃的西北地區。那么,寧夏地理位置?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中國西北部,是一個省級行政區,不隸屬于其他省份。它的簡稱是“寧”,首府設在銀川。寧夏地處中國西北內陸,地理位置介于北緯35°14'至39°14',東經104°17'至109°39'之間。該自治區東鄰陜西省,西、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甘肅省,總面積約為6.64萬平方公里。
以下是寧夏的一些主要景點:
1. 水洞溝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搖籃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這里擁有魔鬼城、旋風洞、臥駝嶺、摩天崖、斷云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自然景觀。此外,它還包括了古代明長城、烽燧、城堡、藏兵洞、溝塹、墩臺等完整的軍事防御建筑群,是中國唯一保存下來的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
2.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開國君主李元昊的皇家陵園,分布在58平方千米的陵區內。這里有9座帝陵有序排列,255座陪葬墓分布其間。陵園規模宏大,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帝王陵園之一。
3. 中衛沙坡頭
中衛沙坡頭旅游區位于寧夏中衛市城區以西20千米處,靠近騰格里沙漠的東南邊緣。這里的自然景觀獨特,人文景觀豐富,被旅游專家譽為世界級的壟斷性旅游資源。沙坡頭旅游區不僅是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還是國家級的沙漠生態自然保護區,中國三大名沙之一的“沙坡鳴鐘”就位于此。
寧夏全稱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寧夏行政區劃圖寧夏位于“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獨特的西夏文化。
寧夏,位于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寧夏東鄰陜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
寧夏疆域輪廓南北長、東西短。南北相距約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頭道坎北2公里的黃河江心,南迄涇源縣六盤山的中嘴梁),東西相距約250公里(西起中衛營盤水車站西南10公里的田澇壩,東到鹽池縣柳樹梁北東2公里處),寧夏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區之一,總面積為6.6萬多平方千米。
在中國自然區劃中,寧夏跨東部季風區域和西北干旱區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域,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過渡地帶。在中國國土開發整治的地域劃分上,寧夏位于中部重點開發區的西緣或西部待開發區的東緣,是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黃河上游水能礦產開發區的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重點地段,南部屬于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區和“三西”地區的范圍。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省級行政區。首府銀川,位于中國西北內陸,寧夏的地理位置北緯35°14'-39°14',東經104°17'-109°39'之間。該區東鄰陜西省,西、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甘肅省。全區總面積為6.64萬平方千米。
寧夏的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貌以丘陵溝壑為主,分為三大區域: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南部山區。該地區地處黃河水系,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
至2017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5個地級市,包括11個縣、2個縣級市和9個市轄區。
寧夏的自然資源包括:
1. 水資源:寧夏是中國水資源最少的省區之一,降水量稀少,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很匱乏。水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不均是該區水資源的特點。
2. 礦產資源:寧夏已發現的礦產資源量在全國排名靠前,其中包括煤、鎂、石英巖、砂巖、水泥配料用板巖、黏土、建筑用輝綠巖和石膏等。
3. 土地資源:截至2016年底,寧夏的耕地面積為1292087.16公頃,園地50146.31公頃,林地767849.83公頃,草地2090119.32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71483.8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80404.46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76292.03公頃。
寧夏位于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東鄰陜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位于四大地理區劃的西北地區。
寧夏地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丘陵溝壑林立,地形分為三大板塊: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南部山區。寧夏地處黃河水系,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下降,全區屬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
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中國西北部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地處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東鄰陜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總面積為6.64萬平方千米。地形南北狹長,南北相距456千米,東西相距約250千米。
擴展資料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中國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由于位于中國季風區的西緣,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時間短,降水少,7月最熱,平均氣溫24℃;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大,時間長,氣溫變化起伏大,1月最冷,平均氣溫-9℃。全區年降水量在150毫米至600毫米之間。
南部六盤山區陰濕多雨,氣溫低,無霜期短。北部日照充足,蒸發強烈,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達3000小時,無霜期150天左右,是中國日照和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
寧夏,作為中國的一個省級行政區,位于西北內陸,具有明確的地理位置。它被界定在北緯35°14到39°14之間,東鄰陜西,西、北與內蒙古接壤,南與甘肅相連,總面積達到6.64萬平方千米。
寧夏的地形特征顯著,從西南向東北傾斜,地貌上丘陵溝壑眾多,可大致分為北部的引黃灌區、中部的干旱帶和南部的山區。由于地處黃河水系,地勢呈現出南高北低的階梯狀,氣候類型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和半干旱氣候。
截至2017年底,寧夏行政區劃包括5個地級市,11個縣,2個縣級市和9個市轄區。這個自治區在自然資源方面也頗具特色。水資源相對稀缺,空間和時間分布不均;礦產資源中,如煤、鎂等位列全國前十;土地資源豐富多樣,涵蓋耕地、林地、草地等;植物資源豐富,擁有濕地維管植物和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動物資源則包括荒漠動物和水禽,保護級別較高的動物種類也有一定數量。
總的來說,寧夏自治區是一個擁有獨特地理和自然資源的地區,其行政區劃和資源分布為了解其概況提供了重要參考。
以上就是寧夏地理位置的全部內容,寧夏位于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東鄰陜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位于四大地理區劃的西北地區。寧夏地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丘陵溝壑林立,地形分為三大板塊: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南部山區。寧夏地處黃河水系,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