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初二生物小論文200字 八年級生物論文800字 初中生物小論文800字 中學生生物競賽初二的論文 生物科學論文3000字
仙人掌渾身是寶,用途廣泛,它的嫩莖可做蔬菜食用,加工成50多種仙人掌菜肴。仙人掌的莖片可以加工成片劑,膠囊、飲料等保健食品。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結果表明,仙人掌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蛋白質、纖維素和鈣、磷、鐵悉彎激、維生素C、維生素B,能幫助消除人體內多余的膽固醇,起到降低血糖、降低血脂、降血壓之功效,有清熱解毒,排毒生肌,行氣活血等保健作用。種植食用型仙人掌生產成本低,不需農藥和化肥,無污染,屬于綠色有機食品。 仙人掌能在沒有水,沒有花草樹木的沙漠之中生長,這是為什么? 帶著強烈的欲望,我認真探究著仙人掌能在沙漠中成長的“秘密武器”。我翻閱百科全書,知道了為什么在一向被稱為“不毛之地”的沙漠里,仙人掌卻能夠傲然生存,繁衍不息:仙人掌在干旱的環境中,葉退化成針狀,以減少水分的蒸發;莖肥厚多汁,有發達的薄壁組織細胞貯藏豐鬧核富的水分;莖的表皮有厚而硬的蠟質作為保護層,或生有密集的絨毛,保護它不受強光的照射,降低水分蒸發。仙人掌的根分支多,根系龐大,能吸收降落不多的雨水。一遇降雨,它就會在表土層長出許多新根,大量吸水。它的大根有很厚的木栓組織保護,能在灼熱的沙石上生活而不至于干死。有人實驗,6年不給仙人掌澆水,它還頑強的生活著。據說一些大仙人掌的壽命可達數百年。世界上最大的仙人掌,高達15—18米,直徑30—60厘米,重10余噸,里面可以貯藏上千公斤的水。行人口渴了,就可以隨時挖取多汁的莖肉解渴。 除此之外,我還調查到:食用仙人掌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可加工成多種保健品,還是制作罐頭、飲料、釀酒的上等原料。食用仙人掌的吃法很多可采用煎、炒、炸、煮、涼拌等多種烹制方法。它在歐洲、非洲的許多國家及日本頗受青睞。 一般都說仙人掌植物的刺是仙人掌植物為抵抗干旱,減少水份蒸發,而由葉片退化而成。此學說顯然是錯誤的。觀察仙人掌植物的原始種之一的有葉的葉仙人掌(Pereskia aculeata),葉和刺都是它的器官,葉生于刺的下邊。當葉脫落后,脫葉處不再長出新葉,而刺卻不脫落。二年生以上的枝條上只有刺無葉。掌狀的仙人掌新發的掌上,葉進化成粗短的針刺狀葉亦長在刺下邊。當掌長得比較厚實(一般新掌長出一個多月)時,粗短的針刺狀葉就發黃脫落,在掌上只剩下刺.由此知葉和刺是仙人掌植物的兩個不同的器官,刺非葉退化而成.刺是仙人掌植物防動物吞食的自衛武器。 仙人掌的刺有保護自己和幫助繁衍后代的作用,所以一般都有刺。但也有一些種類沒有刺的,,如星球、烏羽玉、龜甲牡丹等,但它們也有刺座。還有一些種類小時侯有刺,長大后就脫落,更有的幼時無刺,到老齡植株睜襪時刺卻長出來了。
世間有許許多多的生物體,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物形態各異,很有趣,比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討厭的蒼蠅,可愛而會唱歌的小鳥,還有6500萬年前滅絕的恐龍,它們的種種生命跡象都吸引了我的視線,讓我對生物有了好奇心。
以前,我對“生物”的理解只是單純的“動物”,上中學學習了生物后,我知蔽渣姿道生物的范圍很廣,不止動物,植物、微生物都在其之內。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有30多萬種,動物約有150多萬種。從生物書上,我知道了桫欏、蕨、蘇鐵等不常見的植物,還解決了小時候一些弄不懂的問題。有一次,我在比較干的泥土里挖蚯蚓,卻怎么也挖不著,現在才知道蚯蚓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干地里當然挖不著了。為什么仙人掌的葉子梁碧會退化成刺呢?因為它需要適應環境,為了宏絕減少水分的喪失,儲存更多的水分,仙人掌的莖部也變得肥厚而多汁。生物這門學科幫助我 了解了疑難的問題,這是我喜歡生物的原因之一。
走進第二單元,我認識了顯微鏡。在我心目中,顯微鏡是那樣地奇妙,一直都想用它觀察東西,小學時從來也沒碰過它。記得第一次進生物實驗室,看見桌上的顯微鏡,有一種難以抑制的喜悅。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湊到目鏡前看了看,可看到的只是一片黑暗。上課時,老師說,用顯微鏡觀察東西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簡單,要經過對光、選擇物鏡、制作臨時玻片標本、調整清晰度等幾個環節。我仔細地聽著,努力熟記其結構的每一個名稱。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終于通過顯微鏡看到了細胞。當時就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個科學家,會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了!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顯微鏡下呈的是倒像。現在,使用顯微鏡已成了家常便飯,幾乎每節課都要做實驗。用顯微鏡觀察肉眼看不到的東西能使我快樂,這也激發我學習生物的興趣。
此外,我還對生物體有了新的認識。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胞是一個個排列在一起的。植物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液泡、細胞核、線粒體、細胞質、葉綠體構成,動物細胞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構成,它們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細胞核由染色體構成,染色體由DNA構成……別小看一個小生命,它的結構復雜得很呢!以前,我不知道水果中的水分是從哪兒來的,原來是來自液泡中的細液泡。我總是生病,學習了生物后我知道是病毒在我身體里搗鬼!連病毒都是生物體,真是不可思議啊!我對生物越來越有好奇心了。
生物學把我帶進了一個奇妙的世界,解決了疑難的問題使我豁達,使用顯微鏡讓我感到快樂,微生物使我有了好奇心,因此,我對生物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作者:孫允強——生物論文 原創論文,祝你愉快!
內容摘要:生物圈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應當去愛護它、珍惜它、保護它,然而卻有一部分人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不惜去破壞它,致使整個生物圈受到嚴重的破壞… ,人類,是該考慮考慮這些問題了...
論文題目:人類,是該考慮考慮這些問題了...
在宇宙的深處,有一個美麗的星球,他就是我們千千萬萬生命賴以生存與棲息的地球。這里森林茂密,綠草叢生;這里鳥語花香,春意盎然;這里生氣勃勃,百花爭艷;這里欣欣向榮,呈現濃濃綠韻。各種各樣的生物安詳而又快樂的生活著。每天的每天,小鳥在枝頭低吟淺唱;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花兒在天空下會心微笑…各種各樣的生物與環境共同合奏起生活的交響樂,美妙的音符充實著美麗的地球家園。然而,進化最高等的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宰者,卻時不時地演奏出不和諧的音符,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以上我所描述的那幅美妙的藍圖,都將成為人類心中的一個夢,永遠留藏在人們的心里…
人類是自私的,為了滿足一時的經濟利益,大量亂砍濫伐,使得整個森林生態呈現衰退的趨勢,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從最初的5%一度降至16.55%,而世界森林平均覆蓋率為27%,將近是我國的兩倍!這個數字是驚人的。我國的有關專家曾經做過一項測算,測算的結果表明:如果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按照現在的速度減少,那么在三百年內,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將低于11%!難道我們不應為此感到震驚嗎?不僅僅是我國,現在世界各國的森林覆蓋率也呈現出明顯下降的趨勢,據有關專家預測:如果人類不采取行動來保護森林,那么八百年后,世界森林平均覆蓋率將低于10%!到那時,世界上的沙塵天氣將頻繁出現,臺風、海嘯等自然災害將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不止賀顫搭這些,如果森林洞消面積大幅度減少,那么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將受到嚴重破壞!人類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將顯著上升。這還不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嗎?
人類是貪婪的。我們所在的整個生物圈是一個龐大的,動植物種類極其豐富。據科學家的不完全統計,世界上的生物種類大約在500萬——1億中之間,
這是多么龐大的一個數字啊!這么多的生物共同造就了欣欣向榮、生氣勃勃的生物圈。而人類卻不懂得珍惜這可愛美妙的生物圈。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將會被大自然淘汰。生物在生存過程中存在著生存競爭,有的物種之所以在地球上消失,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由于人類的亂砍濫伐、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生物生存的環境,從而致使環境惡化,物種逐漸減少甚至滅絕…,人類為了所謂的“致富”而大量捕殺野生動物,致使一些野生動物的數量急劇下降,甚至瀕臨滅絕!例如白鰭豚,現在世界僅剩約200——300只了;還有朱鹮,當時被發現時僅剩7只,而現在也不過200多只;還有藏禪拿羚羊,在青海省的分布密度從最初的3—5只/平方千米降至0.2只/平方千米…,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不計其數的野生動物被作為“毛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藥”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到滅頂之災…這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
人類是無知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都富裕起來,私家車在人們面前已不足為奇,馬路上隨時可以看到來來往往的汽車,而這些汽車產生了大量的尾氣,這些尾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質,而這些有毒物質擴散到空氣中,會嚴重污染空氣的清新,所以致使近幾年來空氣污染特別嚴重,人類幾乎已經受不了城市的“烏煙瘴氣”了…;不僅僅是城市,鄉村也存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人類大量使用農藥,從而給農作物與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人類的一系列活動帶來了酸雨等大量自然災害,使得整個生態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人類對于環境的不合理利用,不僅影響著生物的生存,而且已經達到威脅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地步…
生物圈,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生物圈II號”計劃的失敗告訴我們:迄今為止,生物圈只有一個,所以我們應該去愛護它、珍惜它、改善它。我認為人類應切實履行以下幾點:
1. 植樹造林
2. 節能減排
3. 珍惜水資源
4. 停止對于瀕危生物的捕殺
5. 禁止過度開墾耕地
6. 對工業廢水進行科學處理后,才可排放
7. 減少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等污染物的排放
8.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9. 控制人口數量,抑制人口迅猛增長的勢頭
在文章的最后,我還是那句話:生物圈,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應該去愛護它、珍惜它、并改善它,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也是我們共同的義務,或許,我們現在并沒有感覺到問題的嚴重,但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會來重新認真的考慮這些問題…
僅供參考:
提高學習生物興趣的幾點做法
當前在生物學科的教學中,由于在考試的團李影響和指揮下,教師的教學過程過多的重視課堂教學和知識的傳授,忽略興趣的培養和提高。教師不得不去為傳授知識而教學。雖然新課標和教材都非常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提高,往往事與愿違,學生也不是靠興趣學習,而是為了升學和成績的提高,沒有達到在興趣和愛好的基礎上自主的學習和探究,為了使學生改變被動地,強壓地學習變為主動地,自覺地學習,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的。
一、營造和諧課堂和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
當前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則是以一個汪或塵合作者或組織者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要運用“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效應,把愛心帶進課堂,把微笑送給每一位學生,把激發興趣鼓勵學生學習的語言帶進課堂,營造一種平等,寬容,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興奮狀態下學習,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使課堂氣分活躍,使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的學習,自覺的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靠教師的調動,興趣調動起來了,主動性提高了,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要有一顆火熱,誠摯的童心,要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體貼學生,要把愛無私的奉獻給他們,和他們交朋友,用友誼去感化他們。還要有一雙公正無私的眼睛,和心口如一的語言。用圣潔的思想去陶冶他們,使學生從心底里感激,從道業上信服,去贏得較高的教學效果。
二、因的制宜激發興趣,鼓勵探究精神。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接近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它推動人們去主動觀察。在平時教學中,我們應特別注重,因時,因地向學生提出發人深省的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對學習過的內容的一種應用或復習。使學生再玩中學,在學中玩,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設計成可玩,或娛樂性的問題或活動。例如:在無性生殖的應用的一節中,我們就可以把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分成幾組,結合學校的環境條件,一部分到學校的綠化帶內對木本植物進行嫁接,可以選用枝或芽,并計算成活率。一部分去探究扦插,用自己喜歡的花卉進行,也計算成活率。并記錄自己的實驗過程。根據中學生的特點可采用組與組評比,組內人與人評比。評比的條件由學生自己制定,教師指導,評出一,二 ,三等獎。培養了學生的實踐精神,競爭能力和科學的探究過程。又如在講述家蠶一節我根據學校的特點,讓學生分組捕獲蝴蝶或各種蛾類進行觀察,分組時 可多可少,也可一人為一組或多人為一組,記錄觀察到的特征和現象,及捕獲的過程,尤其在捕蝴蝶的活動中,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對所捕獲的標本觀察的非常細致,并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興趣達到了高峰,在捕獲的過程中對觀察細致的同學給予表揚。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要抓住時機,利用日常生活或活動中所見到的生物現象隨時隨地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在校園的鋤草活動中,可提出與植物有關的一些問題,什么是平行脈,網狀脈,,直根系,須根系,植物根,莖,葉的特點等等。邊活動,邊觀察,邊講述,邊提出問題。這樣,會收到 在課堂無法收到的效果。
三、重視實驗,要嚴,細要求。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科學理論的產生主要來自于實驗,觀察自然現象或事物,探究自然規律,或驗證自然規律,都離不開科學實驗,通過實驗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實驗中要尊重事實,依靠證據,要有不厭其煩的精神,嚴謹的學風,實事求是,服從真理的科學態度,務求正確,準確,科學。這些優秀的品質都需要我們實驗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強化。例如,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事業中,要求學生要嚴格按照步驟仔細的去完成,尤其是在撕取洋蔥鱗片葉內表皮時,提示學生要注意撕取的大小,薄厚,無論反復多少次,直到合格為止,在制片時要求學生緩緩地放下蓋玻片,做到無氣泡。用顯微鏡觀察臨時裝片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所看到的細胞的形態,大小能區分開每一個細胞,培養嚴謹的學風,和科學的態度。
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給學生學習方法和獲取知識的手段比教給學生知識還要重要,掌握學習困禪方法可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和知識爆炸,因此,獲取知識的方法更重要。在課堂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合作學習,合作探究,研究討論,養成與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見,這些是提高科學素質和研究的重要方面。為此教學中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采取多種形式,創造研究討論氛圍,倡導合作學習,在一定范圍內討論,辯論,培養合作精神。
蝗蟲和蚊都是雌雄異體,異體受精,體內受精后,雌性將受精卵產在合適的地方,不再照料,卵孵化后開始發育。 蝗蟲發育為不完全變態發育。 蝗蟲的發育過程比較復雜。它的一生是從受精卵開始的。剛由卵孵出的幼蟲沒有翅,能夠跳躍,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蟲。若蟲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長大時,就脫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蛻皮。若蟲一生要蛻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蛻皮,是1齡,以后每蛻皮一次,增加1齡。3齡以后,翅芽顯著。5齡以后,變成能飛的成蟲。可見,蝗蟲的個體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 昆蟲由受精卵發育到成蟲,并且能夠產生后代的整個個體發育史,稱為一個世代。蝗蟲在我國有的地區一年能夠發生夏蝗和秋蝗兩代,因此有兩個世代。 自 http://www.cau.edu.cn/biocontrol/xxtd/locust.htm 蚊的發育為全變態發育,生活史分四個時期,即卵、幼蟲、蛹和成蟲。前三個時期生活于水中,而成蟲則生活于陸地上。 1.卵 雌蚊產卵于積水中。蚊卵小,長不足1mm。按蚊卵呈舟形,兩側有浮囊,產出后浮在水面(圖16-9)。庫蚊卵呈圓錐形,無浮囊,產出后粘在一起形成卵筏(圖16-10)。伊蚊卵一般呈橄欖形,無浮囊,產出后單個沉在水底(圖16-11)。蚊卵必須在水中才能孵化,在夏天通常經2-3天后幼蟲孵出。 2.幼蟲 初孵的幼蟲長約1.5mm,幼蟲共分四齡。經3次蛻皮,成為第四齡幼蟲。幼蟲體分為頭、胸、腹3部,各部著生毛或毛叢。頭部有觸角、復眼、單眼各1對,口器為咀嚼式,兩側有細毛密集的口刷,迅速擺動以攝取水中的食物。胸部略呈方形,不分節。腹部細長,可見分9節在第八節背面有氣孔器與氣門或細長的呼吸管,是幼蟲期分類的重要依據。庫蚊呼吸管細長,伊蚊呼吸管粗短(圖16-12);按蚊缺呼吸管,但有氣門(圖16-13),各腹節背面有掌狀毛(float hair),有漂浮作用。在氣溫30℃和食物充足的條件下,幼蟲期經約5-8天發育,蛻皮4次變為蛹(pupa)。 3.蛹 側面觀呈逗點狀,胸背兩側有1對呼吸管(圖16-14),是分屬的重要依據。蚊蛹不食能動,常停息于水面,遇驚擾時迅即潛入水中。蛹的抵抗力強,在無水情況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濕潤,仍能發育羽化為成蚊。 4.成蚊 從蛹變成成蟲的過程稱為羽化(圖16-15)。新羽化成蚊經1-2天發育,即行交配、吸血、產卵。自卵發育到成蚊所需時間,在適宜條件下約需 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