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歷史文化簡介?1. 揚州的咸食文化。揚州咸菜、咸肉、咸魚等食品聞名海內外,這套餐桌傳統的味道已經流傳了數百年的時間。在當地食品文化中,咸菜是最有代表性的,一般均為素咸菜,且不含任何味道,其特點是天然健康、口感豐富。那么,揚州歷史文化簡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曾是我國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都會,對外貿易和國際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業中心,是通史式的歷史文化名城。市區現有重要文物保護單位147處。揚州數度繁華,尤以兩漢、隋唐、清代康乾年間為盛。
春秋時期,今揚州市區附近稱邗。公元前486年,吳滅邗,筑邗城,開邗溝,連接長江、淮河。越滅吳,地屬越;楚滅越,地歸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舊址上建城,名廣陵。秦統一中國后,設廣陵縣,屬九江郡。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長期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開鹽河(通揚運河前身),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了改善和鞏固民族關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到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到匈奴還早80多年。三國時期,魏吳之間戰爭不斷,廣陵為江淮一帶的軍事重地。南北朝時期,廣陵屢經戰亂,數次變為“蕪城”,但由于勞動人民數百年的辛勤開發,經濟地位在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改廣陵為吳州。山東青州、兗州一帶的移民南遷廣陵一帶,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
公元589年,陳滅,建立了統一的隋政權。
揚州歷史:揚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相當于現在的“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畝睜,在古揚州地域內,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
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隋朝后的揚州(今揚州),但和隋朝后那個繁華的揚州城(今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春秋時,稱“邗越”(后建立邗國,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一,后被吳所滅,建吳都)。
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治所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后,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
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至此,完成了歷史上的揚州和今天的揚州在名稱區劃、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統一。歷史上繁華的揚州城,即今揚州市老城區-廣陵區。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揚州屬淮南道。
揚州簡介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揚州城區至今已有近 2500 年的建城史。現轄廣陵、維揚區、邗江 3 個區,江都、高郵、儀征 3 個市和寶應縣。全市共有 87 個鄉鎮, 11 個街道辦事處。全市總面積 6634 平方公里,市區總面積 988.81 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 453.61 萬,其中市區人口 112.52 萬人。現轄區域在東經 119 度 01 分(儀征市移居、青山一線)至 119 度 54 分、北岸 31 度 56 分至 33 度 25 分(寶應縣西安豐、涇絕裂河一線)之間。南部瀕臨長江,北與淮安、鹽城接攘,東和鹽城、泰州毗聯,西與天長(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境內有長江岸線 80.5 公里,沿岸有儀征、邗江、江都;京杭大運河縱穿腹地,全長 143.3 公里,由北向南溝通白馬、寶應、高郵、邵伯 4 湖,匯入長江。揚州市城區位于長江與京杭運河交匯處,東經 119 度 26 分、北緯 32 度 24 分。 揚州全市共有 49 個民族,漢族占總數的 99.57% 。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 65% 。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一虛宏埋的少數民族鄉。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揚州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商業昌盛,人杰地靈。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是南京都市圈緊密圈城市和長三角城市群城市,國家重點工程南水頃鍵北調東線水源地。有著“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也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在中國歷史上,揚州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空螞,自漢至清幾乎經歷了通史式的繁榮,并伴隨著文化的興盛。具體而言,揚州在經濟上曾有過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漢中葉;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趙宋時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時期。
總體上,揚州城市的繁榮總是和整個國家的盛世斗乎埋重合。隋唐、明清時期的揚州財富、資本的高度集中,是整個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資本最為集中的地區,規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其繁榮程度如同當今世界之倫敦、香港。
一、地方民歌
1、高郵民歌:數鴨蛋、高郵西北鄉、送夫參軍、我的家鄉在高郵、回家鄉。
已經收錄詞曲完整高郵民歌達272首,曲調有40多種。
2、卸甲民謠:秧歌號子
3、卸甲肩擔木偶戲
4、橫涇民歌:橫涇原生態民歌
5、揚州民歌:拔根蘆柴花、楊柳青、揚州清曲、揚州小調
6、邵伯民歌:邵伯秧號子
二、文化遺產
1、中國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揚州段)
揚州是大運河的發祥地,是中國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聯合沿線34座城市,歷經8年努力,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揚州境內現有10處遺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遺產,在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中數量最多、種類最全。
2、海上絲綢之路
揚州地理位置獨特,唐代的揚州依托運河,瀕臨長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資的集散地、“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多元文化的大熔爐和“富甲天下”的國際貿易中心。
三、風俗習慣
1、觀音山香會
觀音山香會起源于明代,興旺于清代。
據農歷六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得道之日,這天觀音山香火最為旺。
亦為揚州最盛的廟香會。
2、清明節
清明節這天早晨,不少人家吃自制的燒餅,有的燒餅還和嫩柳葉和面做,說是吃了不生災,此俗現今仍然可見。
以上就是揚州歷史文化簡介的全部內容,揚州地理位置獨特,唐代的揚州依托運河,瀕臨長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資的集散地、“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多元文化的大熔爐和“富甲天下”的國際貿易中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