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歷史100字?一直再想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是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兒就是歷史嗎,是死氣沉沉的年代構成了歷史嗎,是枯燥的歷史課構成的歷史嗎,是某些照本宣科的高中歷史老師講的如同被閹割的毫無生氣的話語是歷史嗎,都不是。那么,我眼中的歷史100字?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歷史一大堆,民國不算,二十四史加清史,共為二十五史,都可算作史料。對于這堆史料,怎樣抉擇認識,固然大有問題,而對于它的評價,也很難說。我們以往的歷史觀, 自然與我們的傳統文化大有關系,古人實難跳出它的圈子,我們生在中華民國的今天,不妨 有一種新的看法。
在我們以往的幾千年歷史,我以為有兩件無形的東西在支配中國歷史,并掩遮中國歷史,這兩件無形的東西是兩個“統”字,即“正統”與“道統”。這兩個“統”字,正如一 對眼鏡,右眼戴上“正統”,左眼戴上“道統”,人們的眼睛通過這兩個“統”字,來讀中國 歷史,則中國歷史就如前人所云云的那么一大套。假使我們摘掉這副眼鏡,把遮在眼前蒙在腦里的“正統”與“道統”搬開,然后再看中國歷史,則對于歷史的事情與人物都會有一種新的評價。
我的《論諸葛亮》一文,曾引起紛紛議論。茲為談論便利,也不妨取諸葛亮為例。人們為什么那樣崇拜諸葛亮?就因為諸葛亮是這兩個“統”字所集中的人物。諸葛亮所保的是姓劉的皇帝,劉家的天下是“正統”;一般讀書人交譽諸葛亮的學問是“內儒外法”,立身行事,“一派儒家氣象”。朱熹且把諸葛亮拉入孔廟,屬以“道統”。假使我們拿開這兩個“統”, 以生民之利為衡斷,則三國的人物,實以曹操為較有功于那個時代。
在冷兵器時代,越野蠻就越強大,越落后就越兇惡。你落后貧窮就有動力掠奪比你富裕的人。遼國比宋野蠻,所以宋給遼錢絹。金比遼野蠻,所以金滅了遼。蒙古人比金人野蠻,所以蒙古滅了金。蒙古人比宋人野蠻得多,所以宋當然打不過蒙古??v觀世界史,歷史上文明的古國都是被比它落后、野蠻的民族消滅。齊被秦消滅,不是因為沒有秦國富裕,而是沒有秦國野蠻。楚被秦消滅,不是因為沒有秦國有文化,而是沒有秦國武力強盛。以上轉自百度貼吧
我眼中的歷史就是一本故事書,學歷史就像聽故事一樣,既然是故事,就會有悲劇與喜劇,而在我聽到的故事中,最大的悲劇就是中國近代史,這是屈辱的一百年,風光了這么久的天朝上國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這不像《三國演義》那樣“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內部爭斗,而是整個世界國與國之間弱肉強食的較量。
先是英國,這個號稱日不落的帝國,用萬惡的鴉片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而后,如同雨后春筍一樣,列強開始了吞噬中國的一系列行為。
最可恨的是,連日本這個在東部飄蕩的小小的國家也妄想來分一杯羹。
盧溝橋事變,或者說,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本發起了全面的侵華的戰爭……
在冷兵器時代,越野蠻就越強大,越落后就越兇惡。你落后貧窮就有動力掠奪比你富裕的人。遼國比宋野蠻,所以宋給遼錢絹。金比遼野蠻,所以金滅了遼。蒙古人比金人野蠻,所以蒙古滅了金。蒙古人比宋人野蠻得多,所以宋當然打不過蒙古??v觀世界史,歷史上文明的古國都是被比它落后、野蠻的民族消滅。齊被秦消滅,不是因為沒有秦國富裕,而是沒有秦國野蠻。楚被秦消滅,不是因為沒有秦國有文化,而是沒有秦國武力強盛。以上轉自百度貼吧
通常人們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只能說明過去,所以沒有必要糾纏于歷史,把歷史問題看得太嚴重了.這十分不妥.
歷史所載都是舊
東西,但怎樣記載、怎樣看待舊問題,卻反映著當代人們的思想與立場.不同的人,將運用不同的手段,選取不同的題材去述說歷史、編寫歷史.歷史影響著我們的
思想活動,也影響著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同時,必須正視,正如那位影響深遠的意大利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所言:“只有現實生活中的興趣才能使人類研究過去的
事實”(轉引自《人心中的歷史》第143頁).所以,他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有三層含義:“一、研究歷史總是現實現刻的思想活動;二、歷
史研究是由現時的興趣引起的;三、歷史是按現時的興趣來思考和理解的”(見《人心中的歷史》第144頁).既然如此,就不難認識問題的嚴重性了.
我們是從歷史中走來.歷史影響著我們,也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我們.當前,為什么日本國內會從上至下刮起一股歷史的“翻案風”呢?為什么政府同意修改歷史
教科書、公然同意篡改歷史呢?為什么極右勢力瘋狂叫囂,要為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鳴不平呢?為什么不少人熱衷于參拜,熱衷于“戰敗日”的祭鬼活動呢?說穿
了,他們不只想改寫歷史,立足點是要改變現實.怎樣對待歷史,將決定其未來的走向.弄得不好,歷史將在現實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歷史的老路.這并非危
言聳聽.
應當承認:很多日本人參與以上活動是出于無知,出于湊熱鬧,出于認識不清,甚至是懷有善良的意愿,或是僅僅出于對親人的緬懷.這次日
本政府為了體現善意,花費巨資邀請千名中國學生去日參觀,從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關系,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須指出:若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日
本政府的所作所為仍將誤導國民,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中日關系,改變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對歷史認識的不一致,只能導致人們現實活動的不一致,并很可
能促使矛盾向對立和沖突的方向發展.
作為國家政府,應當想方設法凝聚人心、保護積極因素、振奮民族精神、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然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上去做,才站得住腳,才是對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許多優點和長處.這些優點和長處,值得他國人民、當然包括中國人民去學習和借鑒.一個彈丸之地的島國,為什么能在二戰中發揮出那么巨大的威力與
能量?為什么在歷史上能外拒強敵入侵,并在近代多次打敗中國甚至打敗俄國等大國?為什么二戰之后不長時間,就能在一座廢墟之上創造出經濟奇跡?主要原因之
一就是在于日本人的優點與長處.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處是:講團結而忽視理智,頑強奮斗有余但容易走上極端.從而使得日本人成于斯亦困于斯,命乖運蹇.
其實,不管對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別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無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聰明與否,而是懂不懂事.
所謂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變應變.筆者看過不少日本小說和電視劇,發現一個問題,不少日本人就顯得不夠懂事.只要是上級說的,就盲目服從、不折
不扣地照辦;只要對集體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確、是否合乎情理,去堅決維護;只要自己認定了目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奮斗;甚至于只聽親友等“圈
內人”的意見,對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無理……這怎么行呢?即使有時應該這樣,但效果值得懷疑.中國人為人處事的特點是注重講理,以理服人.古
人就強調,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從.即使是上級的指示,若有不當之處,也應善意指出;當時應該服從,但事后應該提出.這樣的話,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
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錯誤,避免走向錯誤的深淵.
聯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嗎?那是理智的做法還是在一意孤行?對歷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確的民族意識?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奮民族精神,其結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種令人生畏的邪惡力量?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歷史是一門展示當代人們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動的學問,也是一門揭示人們將會做什么、怎樣做的行為科學的學問.
日本人必須明白:理智比什么都重要,唯有理智地對待歷史,才能理智地對待現實;唯有推崇理智,才能完善國民的個性,避免由頑強轉向頑固,再轉向野蠻;唯有弘揚理智,正視歷史,才能寬慰周邊國家,并使世界人民放心.
各人都有各人心中的歷史.但誰的認識正確,這不能由各人自己去決定.真理只有一個,事實勝于雄辯.大家都接受真理,直面事實,才能統一認識,避免矛盾的
對立與沖突,營造出寬松和諧的現實.所以,強調要正確地認識歷史、對待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對待現實,也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未來、把握未來.
人類已進入一個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時代,一切都在改變.經濟利益只應也只能用經濟辦法去獲取,爭奪世界霸權或區域霸權將被世界人民反對.是堅決跳出“老一套”的時候了,是改變傳統思維、實行政策轉型的時候了!
有人說,歷史是一門科學,有些牽強.然而,不能不說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歷史不是陳年舊事的簡單堆砌,時間相連的重大歷史事件之間往往具有很強的
內在聯系,甚至是因果關系.歷史規律不像自然規律那樣清晰而反復地出現,但人類的歷史,是一部人性不斷完善與提升的歷史.事實上,歷史過程充滿了辯證法,
受到對立統一規律的支配.因為已有兩次世界大戰的惡性事件,不少人據此認為人性的發展是個變數,難以預測.然而,那是辯證法在起作用:有了兩次大戰的沉痛
教訓,物極必反,矛盾轉化,才為人性的完善與提升打造起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充要條件.人性的完善與提升,最終將促使人類脫離野蠻,促使人民的意志充分發揮
主導作用.
人民創造了歷史,最終將是歷史的主人.歷史的進程充滿了偶然性,由此為各種各樣的精英人物大顯身手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但是,歷史的
進程最終要受必然性的支配,這種必然性,就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當然要注意,這里的人民,非指某團體或某民族,而是指全人類.唯有重視世界人心的走
向,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唯有崇尚理智,才能深刻而清晰地洞察此點,從而在國際舞臺上演出有聲有色的話劇.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
以上就是我眼中的歷史100字的全部內容,歷史就是對過去發生的種種的一個記錄。它可能內容會有偏差。但是隨著朝代的更迭,歲月的變遷,總是會一次又一次的告訴現在的人最真誠的道理,不忘初心,堅韌自強。多少人可以在最初的努力時候上進,吃苦耐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