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國卷3化學?3、新課標全國卷III:云南、廣西、貴州、四川 4、自主命題:江蘇、浙江、北京、天津、上海;海南:政治、地理、歷史、生物、化學、物理 海南省:語文、數學、英語試卷用全國2卷,政治、地理、歷史、生物、化學、那么,2018全國卷3化學?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18年高考馬上就要開始了,大家在復習備考過程中一定要知道全國卷1高考理綜試卷結構與試卷題型,最好對各題型分值是多少分有所了解。為了幫助廣大全國卷1考生有針對性地備考,根據2017年全國卷1高考試卷整理了《2018年全國卷1高考理綜試卷結構
各題型分值是多少分》,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18全國卷1高考理綜試卷題型結構及分值由于2018年高考還沒有開始,整理了2017年全國卷1高考理綜真題中各題型分值,供大家參考。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區外,一般每年高考試題題型變化不大。理綜滿分300分,生物滿分90分,化學滿分100分,物理滿分110分。
第I卷 選擇題(共21小題,每小題6分,共126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3小題,每小題6分,共78分。
生物:1~6,單選
化學:7~13,單選
二、選擇題:本題共8小題,每小題6分,共48分。14~17單選,18~21多選。全部選對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
物理:14~17,單選
物理:18~21,多選
第II卷(非選擇題,共174分)
三、非選擇題: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
你說的應該是答題卡吧?就是A卡、B卡,這個作用就是防止作弊,正常的每個考生你的前后左右用的卡都與你不同。具體一點就是考生準考證號最后一位單號發A卡,雙號發B卡。
全國高考卷被分為了四類。分別包括:全國甲卷(新課標Ⅱ卷)、全國乙卷(新課標Ⅰ卷)、全國丙卷(新課標Ⅲ卷)以及自主命題省份的試卷。
高考試神寬卷全國各省份不都是一樣,目前采用全國卷的省份有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安徽、福建、甘肅、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新疆、西藏、陜西、重慶、云南、廣西、貴州、四川;獨立自主命題的省份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
高考每年滾塵都在不斷地變化當中,有一些年份語文、數學、外語都是各個省自主命題,而有一些年份語文、數學、外語是全國劃分多個區域使用同一套試卷。
高考試題全國卷有I、II、III卷三種,而且部分省市擁有自主命題的權力。
1、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題。
2、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題。
3、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題。
4、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題+新課標Ⅰ卷(英語聽力部分)。
全國卷使用省份每年都會有一些變化,拿2018年來說,安徽、湖北、福建、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廣東、河南、山東使用的全國卷乙卷,浙江省使用全國卷乙卷的英語聽力部分。
甘肅、青海、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新疆、內蒙古、陜西、重慶、西藏這幾個省份使用的是全國卷甲卷,其中海南省使用了全國卷甲卷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廣西、貴州、云南、四川大瞎禪是個省份使用的是全國卷丙卷。
2018年山東高考用全國卷1.
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試卷選用
1、新課標全國卷I卷:
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安徽、山東
2、新課標全國卷II卷:
甘肅、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新疆、 *** 、陜西、重慶;海南:語文、數學、英語
3、新課標全國卷III:
云南、廣西、貴州、四川
4、自主命題:
江蘇、浙江、北京、天津、上海;海南:政治、地理、歷史、生物、化學、物理
海南省:語文、數學、英語試卷用全國2卷,政治、地理、歷史、生物、化學、物理為自主命題
擴展資料:
全國卷分甲、乙、丙卷,一般情況下,甲卷比丙卷難,比乙卷簡單(也就是難度系數為:乙卷 > 甲卷 >丙卷)。
但具體到每一年,情況又有所不同。
比如2016年丙卷的難度系數就比甲卷要大。
除此之外,全國卷的使用還有如下特征:
一、視地區差異調整(針對教育發達的地區,試題對考生知識點掌握精準度要求相應降低,出題方向側重在能力上,考查考生能否對知識點進行靈活運用)
二、視教育發達程度調整(針對教育不發達地區通常會考查一兩個較偏的知識點,或平常較少見的題型,2016年丙卷難度大于甲卷的原因就在于此)。
1、2018年全國統一高考湖北省是使用全國卷的,是否有ab卷目前還沒有公布。
2、其實高考考生參加全國統一高考是否有AB卷對考生是沒有影響的,即使有AB卷,兩份試卷的試題也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答題卡順序有差異而已。
以上就是2018全國卷3化學的全部內容,全國1卷: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安徽、福建、山東。全國2卷:甘肅、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新疆、陜西、重慶。全國3卷:云南、廣西、貴州、四川、西藏。海南半自主命題:語文、文數、理數、英語全國2卷,其余科目自主命題 自主命題:浙江、上海、江蘇、北京、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