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歷史?俄國(俄羅斯帝國)時期:1721年至1917年。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將國號改為俄羅斯帝國。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標志著俄羅斯帝國的終結。蘇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1917年11月7日至1922年12月30日。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革命后,那么,俄國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19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俄羅斯帝國經歷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亞歷山大二世的統治時期,國內的革命運動此起彼伏,他對此進行了嚴厲的鎮壓。從1874年起,革命者開始采取恐怖主義手段,多次企圖暗殺沙皇。在國際舞臺上,俄國努力擺脫克里米亞戰爭后簽訂的《巴黎條約》的束縛。
1877年4月24日,俄國向奧斯曼帝國宣戰,這場戰爭被稱為俄土戰爭。俄國軍隊從巴爾干半島和高加索地區發起攻勢。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后,俄軍主力在羅馬尼亞境內推進,并在1877年12月攻克了土軍要塞普列文。第二年1月,俄軍逼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迫使土耳其接受和平條件,簽訂了《圣斯提法諾條約》。該條約提議建立一個包括亞得里亞堡和薩洛尼卡在內的大保加利亞,并要求土耳其支付2億1千萬盧布賠款。
然而,這一條約因加劇了俄國在歐洲的勢力擴張而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1878年,歐洲列強在柏林召開會議,以《柏林條約》取代了《圣斯提法諾條約》。根據《柏林條約》,保加利亞和東魯梅利亞不再由俄國保護,而是轉由土耳其負責,土耳其的賠款減少到2億盧布。這一條約限制了俄國在巴爾干的野心。
1881年3月13日,亞歷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遭遇暗殺,由民粹黨成員實施,這位沙皇的統治就此結束。
歷史上俄國曾經與多個國家發生過戰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國家:
北歐與波羅的海地區:瑞典、芬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例如,俄國在1721年打敗了瑞典,侵占了瑞典屬地,并在19世紀初吞并了整個芬蘭;同時,俄國還多次吞并了波羅的海三國。
中歐與東歐:波蘭、德國。俄國在19世紀三次瓜分波蘭,最終將其吞并;二戰后蘇聯吞并了德國的固有領土東普魯士。
南歐與中亞:烏克蘭、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土耳其、伊朗、外高加索三國。俄國從17世紀開始不斷侵占烏克蘭領土,直至將其完全吞并;同時,俄國還侵占了原土耳其屬地克里米亞半島,以及原伊朗領土外高加索地區。
亞洲其他地區:車臣、阿富汗。俄國在歷史上也對這些地區進行過侵略和擴張。
東亞:中國、蒙古、朝鮮、日本。俄國在歷史上也曾與這些東亞國家發生過戰爭或邊界爭端。
需要注意的是,歷史是復雜且多面的,對于俄國歷史上的戰爭行為,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審視和評價。同時,這些戰爭對全球政治、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俄羅斯歷史始于東斯拉夫人,亦是后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占領后,最終分裂成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自稱為是俄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2、13世紀以后,莫斯科逐漸成為原先基輔羅斯文化的中心。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時代,莫斯科大公國改稱沙皇俄國。到18世紀彼得一世時代,已變成為龐大的俄羅斯帝國,橫跨從波蘭到太平洋的廣袤地域。1861年,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度。隨后農民不斷增加,對土地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急劇加大了革命的壓力。從廢除農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推出了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憲法和國家杜馬,極大地改變了其經濟和政治狀況,只是沙皇依然沒有意愿放棄獨裁統治。軍事戰敗和食物短缺引發了1917年俄國革命,此后共產主義布爾什維克登上權力的舞臺,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聯盟。
3、從1922年至1991年,蘇聯逐漸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但隨著經濟和政治體制的缺點所引發的矛盾越來越尖銳,1991年蘇聯解體。
俄國被稱為“俄羅斯”,核心原因在于歷史名稱演變與蒙古語轉譯的影響。
從名稱的歷史淵源來看,“俄羅斯”的名稱可追溯至公元9世紀的基輔羅斯,其俄語名稱為“Россия”(Rosiya)。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國號逐漸演變為“俄羅斯帝國”,簡稱“俄國”。蘇聯時期(1922 - 1991年)曾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91年解體后,最大加盟國恢復“俄羅斯”(全稱俄羅斯聯邦)為官方名稱。
“俄”字的由來則是受到蒙古語轉譯的影響。在蒙古帝國統治時期(如金帳汗國),蒙古語因難以直接發俄語“Россия”中的顫舌音“Р”(R),會在詞首添加元音“О”(O),轉譯為“Орос”(Orus)。元代漢語據此音譯為“斡羅斯”,后逐漸簡化為“俄羅斯”。清代《四庫全書》統一名稱時,正式確定“俄羅斯”這一譯法,并沿用至今。
在使用場景上,“俄羅斯”是1991年后的官方名稱,用于正式文件、國際場合,體現主權國家身份;“俄國”是歷史簡稱,多用于沙俄時期(1721 - 1917年)及非正式口語。二者指代同一地理實體,但“俄羅斯”為當前規范名稱。
綜上,“俄羅斯”的名稱既包含歷史傳承(基輔羅斯 - 俄羅斯帝國),也受跨語言轉譯影響(蒙古語中介),最終形成中文獨特譯法。
第一圖 奧列格時代(約878-912年)的俄羅斯:俄羅斯國家的建立
第二圖 伊戈爾在位時期(約912-945年)和斯維雅托斯拉夫在位時期(945-972年)的俄羅斯:最早的“俄羅斯帝國”
第三圖 從斯維雅托斯拉夫逝世時(972年)到雅羅斯拉夫逝世時(1054年)的俄羅斯:鼎盛時期的基輔羅斯
第四圖 1054年至1237年的俄羅斯:基輔羅斯的衰落
第五圖 蒙古人的武力擴張與俄羅斯:蒙古人統治下的俄羅斯
第六圖 1237年至1462年間俄羅斯在西邊所喪失的土地:蒙古人統治時期西鄰的入侵
第七圖 1300年至1340年莫斯科公國的發展:在蒙古人統治時期,俄羅斯開始聚集力量
第八圖 1340年至1389年的莫斯科公國:“傲慢者”謝苗在位時期、伊凡二世在位時期和“頓河王”德米特里在位時期的莫斯科公國
第九圖 1389年至1425年的莫斯科公國:瓦西里一世在位時期的莫斯科公國
第十圖 1425年至1462年的莫斯科公國:瓦西里二世在位時期的莫斯科公國
第十一圖 1462年至1505年的莫斯科公國:伊凡三世在位時期的莫斯科公國
第十二圖 1505年至1533年的莫斯科公國:瓦西里三世在位時期的莫斯科公國
第十三圖 1533年至1598年的俄羅斯:伊凡四世在位時期和費奧多爾在位時期的俄羅斯
第十四圖 1598年至1618年俄國所喪失的土地:“大混亂時期”及其后果
第十五圖 1618年至1689年的歐俄部分:介于波蘭和俄國之間的烏克蘭
第十六圖 1598年至1689年間俄國的向東擴張:西伯利亞之征服
第十七圖 1689年至1725年的歐俄部分:彼得一世與俄羅斯帝國的建立
第十八圖 1689年至1762年間俄國在亞洲的擴張:俄國東方疆界的變動
第十九圖 1725年至1762年間俄國在歐洲的擴張:嬖幸和外國人任事時期
第二十圖 1762年至1796年的歐俄部分:喀德鄰二世所兼并的土地
第二十一圖 1798年至1807年俄國在地中海的前哨站:俄國與拿破侖法國早期的關系
第二十二圖 1796年至1815年的歐俄部分:俄國與拿破侖法國后期的關系
第二十三圖 十九世紀時的比薩拉比亞和多瑙河三角洲:一百年中相對穩定的俄國西部邊界
第二十四圖 1763年至1914年的高加索和外高加索:高加索和外高加索之征服
第二十五圖 1763年至1914年俄國知行在中亞的擴張:哈薩克斯坦和土耳其斯坦之征服
第二十六圖 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俄國在北太平洋地區的擴張和收縮:俄國在北太平洋和北美洲的領地
第二十七圖 1763年至1897年俄國在遠東的擴張:俄國侵占薩哈林島(庫頁島)、阿穆爾河(黑龍江)北岸和濱海省
第二十八圖 1898年至1945年俄國在遠東的變動: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戰爭及其后果
第二十九圖 1918年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蘇俄仿猛羨在建國初期所喪失的土地
第三十圖 1918年至1938年的歐俄部分:1918年至1921年蘇俄在西部所喪失的領土
第三十一圖 1939年至1941年的歐俄部分:德蘇協定時期蘇聯的擴張
第三十二圖 1944年至1956年蘇聯所攫取的土備拍地: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帶來的擴張
第三十三圖 十五世紀至二十世紀的俄屬北冰洋諸島:北極航空線上的戰略要地
第三十四圖 蘇聯現狀:今日之俄羅斯
第三十五圖 植被地帶的分布
第三十六圖 農作物生長季節的氣溫和降水量
第三十七圖 蘇聯的地形:俄國的地形對俄國的歷史發展意味著什么?
**附錄** 俄國一些較為重要的城鎮名稱的改變
**譯名對照表**
以上就是俄國歷史的全部內容,歷史上俄國曾經與多個國家發生過戰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國家:北歐與波羅的海地區:瑞典、芬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例如,俄國在1721年打敗了瑞典,侵占了瑞典屬地,并在19世紀初吞并了整個芬蘭;同時,俄國還多次吞并了波羅的海三國。中歐與東歐:波蘭、德國。俄國在19世紀三次瓜分波蘭,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