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名詞解釋大全?高中歷史考試常用術語匯總如下:情況與狀況: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都指情形。情況偏重于動態,需答事情的發展變化過程。狀況偏重于靜態。簡述、綜述、概述:簡述:簡要敘述,包括簡單敘述題、復合簡述題、綜合敘述題。綜述:綜合敘述多件事情,需高度概括并采用綜合解答方法。概述:與綜述意思基本相同,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敘述。那么,高中歷史名詞解釋大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學不僅僅是一種活動,不僅僅是專門的學問或學術,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它更是一門在研究對象和任務方面都具有科學性的特殊學科。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供大家閱讀參考。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1. 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2. 辛亥革命及其影響3.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影響4. 中國現代化進程5. 民主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6. 毛澤東思想及其影響7.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發展8. “文化大革命”及其影響9. 改革開放及其影響10. 國際政治關系的演變11. 中美關系的變化12. 亞洲國家關系的演變13. 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發展14. 中國歷史上的科技成就15. 中國歷史上的文學、藝術和哲學成就16.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和國際交往17. 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和軍事變革18.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演變19. 中國歷史上的社會制度演變20. 中國歷史上的思想文化傳承和轉型
1、情況、狀況
情況和狀況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試述1929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狀況一題就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情況、特點和影響。它們的差異在于情況偏重于動態,狀況偏重于靜態。因此在題目問情況的時候就要著重答事情的發展變化過程。
2、簡述、綜述、概述
簡述就是簡要敘述的意思。但是歷史問答題的題目中如果出現了簡述二字,就意味著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簡單敘述題,如簡述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內容。二是復合簡述題,如簡述明清兩代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的措施及影響三是綜合敘述題。如簡述中國古代在醫藥學方面的主要成就。
綜述就是綜合敘述。歷史問答題中如果含有綜述二字,就肯定屬于綜述題。然而,在歷史問答題中,綜述題直接用綜述作提示語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簡述作提示語,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語。所以,判斷一道問答題是不是綜合題,主要應該看全題意思是否以綜述作為主要解答方法。綜述題和簡述的區別,主要在于:第一,從答案內容來看,簡述題只要求敘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課本里很集中;綜述題則要求敘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課本里很分散。第二,從解答方法來看,簡述題主要概括敘述,而且采用的是詳細概括法,綜述題雖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綜合。
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國近代史上一共有兩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這是外國帝國主義以禁煙為借口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護國戰爭(1915年—1916年)是發生在中國近代的內戰,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紛紛宣布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數月后病逝。
新文化運動為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并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
1. 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獨立自主地位,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半殖民地化來看,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在政治上已經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特別是列強建立的租界,完全獨立于中國行政系統和法律權限以外,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推行侵華政策的基地。從半封建化來看,鴉片戰爭后,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標志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以棉紡織業為主的家庭手工業受到外來商品的巨大沖擊,另一方面,以絲茶為主的農產品日益商品
2.歷史上所說的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3.以云南首義為發端的反對袁世凱稱帝捍衛民國的運動。1915年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向全國發出通電,宣布云南獨立,反對帝制,武力討袁。按照中華民國成立時的體制和名稱,設立都督府,以唐繼堯為都督。組織護國軍,以蔡鍔、李烈鈞為護國第一、二軍總司令,統兵出征,分別進入四川、廣西等地;唐繼堯兼任護國第三軍總司令,留守云南。
以上就是高中歷史名詞解釋大全的全部內容,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國近代史上一共有兩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這是外國帝國主義以禁煙為借口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