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小班美術領域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美術目標指南 小班美術領域目標及措施 小班幼兒美術領域發展目標 幼兒園小班美術指南目標
教師在指巧雀導幼兒學習繪畫的過程中,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有目的、有計劃的去指導學生孝饑早。那么,小班繪畫的教學目標有哪些呢?一起來認識一下。
01
通過繪畫這樣的活動,能讓幼兒體驗話繪畫的樂趣,讓孩子們提升對繪畫的興趣,并培養孩子的藝術感。
02
通過指導孩子繪畫,讓他們認識各種不同的繪畫,比如說畫筆、蠟筆和紙張、染料等,并教會孩子正肢友確使用這些作畫,養成正確的作畫方法。
03
引導孩子學會畫畫的基本功,比如說怎么畫直線和曲線,怎么畫簡單的形狀,如圓形和方形等,讓孩子能用畫畫的方法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一一展現它們的輪廓特征。
04
讓孩子們加深對各種顏色的認識,比如說赤橙黃綠青藍紫等這些顏色,應該要熟悉并能熟練的運用它們來作畫。
幼兒藝術(美術)教育總目標
1、初步感受、欣賞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2、喜歡參加美術活動,能感受到活動帶來的快樂,培養幼兒對藝術的敏感性。
3、掌握一些簡單的美術技能,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美術表現活動,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4、能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創造性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5、在美術活動中能理解、接納、欣賞、尊重他人的創作與表現,喜歡欣賞不同核耐碼風格的藝術作品,發展幼兒的審美情趣。
幼兒美術領域階段目標
小班上學期
一、興趣和審美
1、在成人的指導下,學習觀察周圍環境,對常見的、形象突出且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
2、喜歡并愿意參加各種美術活動。
3、喜歡周圍生活用品及環境中美的東西,嘗試用語言、表情、動作表示對美好事物的喜愛、親近之情。
4、愿意參加美術欣賞活動,初步體驗美術欣賞活動的快樂。
二、繪畫
1、引導幼兒愿意參加繪畫活動改哪,體驗繪畫活動的快樂。對繪畫活動感興趣,大膽涂鴉。
2、能認識常用的筆,油畫棒、水彩筆和紙等繪畫材料,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和作畫姿態,和材料擺放有序。
3、嘗試用點(雨點、圓點等)、線條(直線、曲線、折線)和簡單形態(圓形、方形等,)表現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簡單的物體特征。
4、對色彩有興趣,能認識紅、黃、藍、綠和黑、白等常見的顏色,并愿意嘗試選用自己喜愛的顏色作畫,學習正確的涂色方法。
三、手工
1、對手工活動感興趣,愿意參加手工活動,體驗手工活動的快樂;愿意嘗試各種手工和材料,養成良好的手工活動的習慣。
2、鼓勵幼兒大膽玩泥,初步了解泥的性質、質地,嘗試用簡單的技能(搓、團圓)表現簡單的立體物象。
3、會隨意和有意識地撕紙,能撕出各種形狀,并能自己命名。
4、對折紙活動有興趣,能折出簡單的形象。
5、初步使用糨糊粘貼,嘗試用剪刀隨意剪紙,知道安全使用剪刀的方法。
小班下學期
一、興趣與審美
1、在成人的引導下,繼續學習觀察周圍環境,對常見的、形象突出并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
2、愿意參加各種美術活動,感受故事、木偶劇、動畫片和兒童劇中的美,嘗試在游戲中借助角色、道具等表現自己對美的感受。
3、喜歡欣賞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有關的,具有鮮明色彩和簡單造型的物品和畝鋒美術作品。嘗試用語言、表情、動作表現對美的理解。
4、愿意參加美術欣賞活動,體驗美術欣賞活動的快樂,并養成集中注意力欣賞的習慣。
二、繪畫
1、愿意參加繪畫活動,盡可能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感受在不同材料上作畫的樂趣,養成大膽作畫的習慣。
2、繼續學習用各種點、線條和簡單形態表現感興趣的內容。
3、嘗試用多種顏色作畫,愿意掌握正確的涂色方法,涂勻、涂滿。
4、學習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大膽安排主要形象。
三、手工
1、繼續鼓勵幼兒積極參加手工活動,培養對手工活動的興趣,能使用各種手工和材料,養成良好的手工活動的習慣。
2、掌握簡單的泥塑技能(搓、團圓、壓扁、捏合),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簡單的立體形象,
3、能用紙撕、剪或用現成的圖形以及自然材料粘貼組成簡單畫面,會正確安全使用剪刀。
4、繼續學習折(對邊折、對角折)的折紙方法,能折出簡單的形象。
1、認知目標
1) 初步認知繪畫的和材料。
2) 學會辨別紅、黃、藍、綠、橙等幾種基本的色彩,并能說出名稱。
3) 學會辨別和感受直線、曲線、折線及各種線條的變化。
2、情感目標
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能愉快大膽地作畫。
3、技能目標
1)學會使用掘芹旁蠟筆、水彩筆、棉簽等進行涂染。
2) 能畫出直線、曲線、折線,并能表現線條的方向首擾、粗細、疏密。
3) 學會用圓形、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簡單圖形表現物體的輪廓特征。
4、創造目標
1) 引導兒童判橡在涂抹過程中把畫面畫滿。
2) 初步學會用圖形和線條組合創造各種圖式。
第八章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第二節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工作資料 2010-05-21 10:48:53 閱讀443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一、目標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指導美術活動設計與實施過程的關鍵準則。制定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目標的依據,包括幼兒美術發展的規律、幼兒美術學科本身的特點及社會發展對幼兒美術教育的要求。
1.幼兒美術發展的規律
幼兒美術的發展有其共同的規律,這是由幼兒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的特點所決定的。如第一節所述,幼兒繪畫、幼兒手工、幼兒欣賞的發展都表現出大致的規律。這些規律能從視覺符號和視覺形象的角度,反映出某個時期幼兒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的總體水平。因此,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終極目標的制定,必須依據幼兒美術發展的規律,才能符合幼兒生理發育的特點和心理發展的需求。迄今為止,人們對幼兒美術發展的過程已有較為明確的認識,教師可以依據幼兒美術活動過程及其作品,判斷幼兒美術發展的水平和狀況。因此,在制定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部分目標時,應立足于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讓幼兒充分地表現自我,滿足自身的需要。同時,另一部分目標應超前于幼兒的發展水平,設置在最近發展區內。這樣的活動目標能激發和形成幼兒目前還不存在的心理機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美術的發展。
當然,幼兒在美術發展過程中還受到美術教育和美術實踐的影響,表現出美術發展水平的層次性,反映出幼兒個體與眾渣帶陸不同的個性、興趣和需要。因此,具體的美術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既要考慮幼兒美術的整體發展水平,又要顧及幼兒個體表現在美術方面發展的差異,使制定的目標能真正有益于幼兒美術的發展。
2.幼兒美術學科本身的特點
幼兒美術是如頃幼兒從事的視覺藝術活動,它有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如線條、造型和色彩等。并通過視覺形象的塑造,表達幼兒對周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因此,在終極目標中就包含了了解美術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并且通過美術符號的學習,掌握一定的美術技巧,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因此,幼兒美術學科本身的特點也是制定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目標的依據。
3.社會發展對幼兒美術教育的要求
社會發展對幼兒教育的面貌和狀態起著規范的作用,這是一種來自教育外部的制約性。幼兒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社會的發展表明,現代社會乃至未來社會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的人才,更需要一個人格健康完善的人。即應該具有較多的創造力,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社會的統一的人。這是幼兒美術教育的立足點和歸宿,也是與《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出的把幼兒培養成身心和諧發展的人的教育目標相一致的。
(二)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目標的結構及其分析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目標結構,是指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目標的較為穩定的組織形式。它包括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總目標、分類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及具體的教育活動目標。
1.總目標
總目標是確定其他層次目標的依據,必須符合《幼兒園工作規程》中關于幼兒美育的精神。它是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目標最概括的表述。
總目標把《幼兒園工作規程》中的美育目標“培養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與美術學科本身的性質特點結合起來,作出了具體明確的闡述。總目標規定了幼兒審美心理結構中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和審美創造等基本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首先應該從審美感知能力人手,因為審美創造所需的內在圖式與內在情感的積累,是通過感官對外部自然形式和藝術形式的把握來完成的。其次,幼兒通過美術欣賞和美術創作活動,能產生審美愉悅感,豐富審行埋美情感體驗,最終促進幼兒人格的完善。最后,在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審美創造能力的獲得,會進一步促進幼兒審美感知的敏銳和審美情感的豐富與深刻。總目標還指出了達到以上目標的途徑。即通過教師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和美術作品的欣賞,幼兒在美術活動中自由自在的表達,以及幼兒對美術和材料的操作,對線條、形狀、色彩、構圖等美術形式語言的學習與使用來進行。
2.分類目標
分類目標從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三種類型,即繪畫、手工、欣賞的角度來描述。每種類型中又包含了認知、情感、技能三個方面的具體要求。但不同的領域側重點不同。繪畫和手工類型側重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欣賞類型側重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而審美情感體驗能力的培養則在三種類型中都有體現。分類目標還反映了三種教育活動各自的特點,突出了幼兒美術教育實踐的啟蒙性質,即在目標的表述中較多地使用了“初步”、“粗淺”、“基本”等限定用語。
3.階段目標
階段目標是幼兒美術教育活動分類目標在幼兒各個年齡階段的具體分解和落實。階段目標按年齡班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考慮了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即符合教育不僅要適應幼兒發展的水平,而且要能促進幼兒發展的原則;同時,還為單元目標和具體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即多個以時間為單元或以主題內容為單元的目標相互聯系、逐步遞進,便構成了年齡階段的目標。
4.教育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目標是單元目標的具體化和展開,它必須與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一致。同時,活動目標是最具體的目標,必須具備可操作性。
教師在制定具體教育目標時,應深入、細致、透徹地研究各層次的目標,透徹把握各層次目標的內涵及其相互間的關系,防止不同層次目標的脫節,增強目標意識,確保目標的實現,真正促進兒童的發展。
(三)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目標的表述
由于目標是通過活動對幼兒的期望結果,故從幼兒的角度表述更直接、更確切,一般采取行為目標、過程目標和表現目標三種表述方式。
1.行為目標
行為目標表述的是幼兒學習行為變化的結果。這種行為變化的結果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
馬杰(R.F.Mager)認為,行為目標應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要學生外顯的行為表現;(2)能觀察到的這種行為表現的條件;(3)行為表現公認的準則。
在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可以分別對應:(1)幼兒自身表現出的美術行為反映,如“畫出”、“印出”、“做出”、“折出”、“剪出”等;(2)幼兒的這種美術行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產生的,如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獨立的”、“臨摹的”等;(3)行為的具體內涵,如“畫出爸爸媽媽的頭像”、“折出一只小兔子”等。
一般來說,美術知識和美術技能的學習,可采用行為目標的表述法。教師在具體撰寫時,應注意行為目標的三個方面的完整性和具體性。如“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學習用線條畫出夏天梧桐樹的特征”,就較完整和具體。
采取行為目標的表述方式,其優點在于它的具體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并非所有的內容都能用被觀察到的行為加以表述,如果僅僅關注行為目標,必然會遺漏許多其他有價值的內容。
2.展開性目標
展開性目標也可稱過程目標,描述的是幼兒學習行為變化的過程,所關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強調教師根據實際的活動進展情況提出的相應目標。它與行為目標的區別在于,行為目標關注行為的結果,而展開性目標關注的是行為進展的過程。
英國學者斯滕豪斯(L.Stenhonst)認為,教育由四個不同的過程組成。它們分別是:(1)技能的掌握;(2)知識的獲取;(3)社會價值和規范的確立;(4)思想體系的形成。如果說前兩個過程可以用行為目標表達的話,那么后兩個過程則必須通過展開性目標來表述。在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幼兒舉的提高,習慣的養成、藝術修養和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注重過程性的教育。這種目標的表述,需要用展開性目標的形式來表述。如“幼兒能提高對折紙的興趣”、“養成注意整潔的良好習慣”、“形成對生活中美的事物的關注”等,即是用展開性目標的形式來表述的。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展開性目標有著豐富的內涵,是目標表述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撰寫這類目標時,應注意深入研究幼兒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全面了解美術學科本身的性質,熟悉幼兒美術發展的狀況。同時,在展開性目標實施的過程中,要根據活動的實際進展情況,注意靈活機動地調整目標,以促進幼兒更好的發展。
3. 表現目標
表現目標表述的是幼兒在某種活動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結果。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希望幼兒能獨特而富于想像力地運用和處理美術材料;在解決問題及美術創作方面,不存在單一的正確答案。表現目標體現藝術的本質特征——獨創性。表現目標是對行為目標的補充,而不是取代。
表現目標關注的是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的某種程度上的首創性的反映形式,而不是事先規定的幼兒行為變化的結果。它只為幼兒提供活動的范圍,活動的結果則是開放性的。如“利用教師提供的各種不規則的彩色圖形,想象拼貼出一幅美麗的畫”、“學習設計花布,注意色彩和裝飾紋樣的變化”等,都是表現目標的描述方式。
表現目標與行為目標是相輔相成的。表現不僅是感情宣泄的渠道,而且把感情、意象和觀念轉變托付給了材料,通過這一轉變,材料成了表現的媒介。在此過程中,技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沒有技能,轉變就不可能發生。幼兒在活動中獲得了技能,便能運用于自己的表現活動中去。因此,行為目標使幼兒得到了的技能訓練,掌握了美術和材料的正確使用方法,使表現成為可能;而表現目標則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技能,拓展并探索他的觀念、意象和情感。
總之,幼兒美術教育活動的三種目標,取向各有所長。在制定和表述時,應特別注意各種形式目標的互補性,用恰當的表述方式來撰寫,使之揚長避短,從而有效地實現幼兒美術教育的總目標。
二、內容的選擇安排
首先,幼兒美術教育的內容是實現教育目標的載體,必須依據幼兒美術教育的目標,才能達到為目標服務的目的。其次,幼兒美術教育的內容最終是要通過幼兒自身的內化才能對其發展起促進作用,因此,它又必須符合幼兒美術發展的規律與年齡特點。內容的具體的選擇安排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必須依據幼兒的生活經驗
阿恩海姆認為:“在發育的初級階段上,心靈的主要特征就是對感性經驗的全部依賴。對于那些幼小的心靈來說,事物就是他們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或聞到的那個樣子。”他認為,幼兒的思維問題的解決和概括,“絕大部分都是在知覺水平上進行的”。因此,只有那些被幼兒直接感知過的美術教育內容,才能被同化到自己的審美心理結構中去。為此,教師選擇美術教育內容時,要注意結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結合他們感知過的有過積極的情感體驗的現實生活。這些內容幼兒能夠接受,也樂于接受。如在大班幼兒參觀海底世界后,安排繪畫活動“海底世界”,這個內容是幼兒直接感知過的,能激發幼兒創作的激情和欲望。
(二)具有審美性
從《規程》中幼兒美育目標“培養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中,我們知道,幼兒美術教育從本質上說屬于審美教育的范疇,美術教育的根本任務應該是對個體進行審美、創造美的教育。因此,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必須選擇符合幼兒認識美的特點的內容,引導幼兒充分感知,豐富和發展幼兒的審美情感,培養幼兒的審美表現能力,并能按照幼兒的審美標準和美的規律,將幼兒感受世界的審美能力變為他們的內心需要和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進而健全和完善幼兒的人格。如春天到了,萬物復蘇,整個大地都披上了點點新綠,各種鮮花爭相怒放,小鳥也按捺不住喜悅停在枝頭歌唱……春天是多么美好。于是,教師在春天來臨時,選擇描繪美麗的春天來了的內容,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去看看、聽聽、摸摸、聞聞,充分感知春天的美麗,進而通過創作活動,激發幼兒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具備聯系性
美術活動的內容安排應注意縱向順序和橫向聯系。
縱向順序是指伺一種類美術活動的內容之間的互相排列。如美術欣賞活動內容,小班安排欣賞“大班哥哥姐姐的畫”、“秋天的水果”、“秋天的樹葉”、“布娃娃”、“小花傘”等幼兒生活中熟悉的直接接觸到的美好事物;中班安排“布老虎”、“民居建筑”、“節日的環境”;大班安排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剪紙”、“茶具”,徐悲鴻的“奔馬”等。這些美術教育內容在幫助幼兒建構審美心理結構方面是有序的、連續的、層層推進的,同時也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深化的。
橫向聯系是指不同種類美術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如在繪畫活動中安排畫“糖戎蘆”,在手工活動中安排做“糖葫蘆”;又如欣賞過“美麗的窗花”后,安排手工“剪窗花”,再將剪好的窗花進行環境布置。這種橫向聯系內容的安排,能幫助幼兒從各種角度認識、感知事物,學習多種表現技能,體會同一事物的不同質感美。如畫的糖葫蘆是平面的,而手工做的糖葫蘆是立體狀的,作品的顯現狀態和活動的過程帶給幼兒的審美感受是不一樣的。
(四)具有整合性
藝術來源于生活,幼兒美術活動的內容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其他領域的活動帶給幼兒的經驗,必然產生豐富深刻的體驗,積淀于幼兒的生活之中。因此,幼兒美術活動的內容往往可以選擇語言、科學、社會、健康、音樂等領域的活動內容。如社會領域中有認識了解國旗、長城、天安門、家鄉等內容,美術活動內容可以選擇畫國旗、長城、天安門、美麗的家鄉等。又如中班語言“吹泡泡”(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兒吹出的泡泡……),美術活動可選擇畫吹泡泡的內容。這種整合,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起各種學習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鞏固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五)具有靈活性
正是因為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所表現的是自己所看、所聽、所接觸到的,所以美術教育內容選擇得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幼兒表達認識、抒發情感的效果。在選擇美術教育的內容時,要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不同場合,靈活安排。農村幼兒園,可多選擇具有農村題材的內容,如勞動的場景、莊稼的豐收及各種農產品等;春天可多安排描繪自然景物的內容,如“草地上的鮮花”、“蝴蝶飛、花兒美”,節日前可安排手工“環境布置”,欣賞城市披上的節日盛裝等;又如原來安排手工活動“折飛機”,早晨發現下雨了,教師也可臨時更換活動的內容,讓幼兒觀察下雨天的景物特征和人物動態,開展繪畫活動。
靈活性的內容安排,能更好地激發幼兒表現與創造的欲望,在美術活動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悅體驗,從而對活動產生興趣和信心。
三、方法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方法,是指在美術教育活動中,為了達到活動目標,教師所采用的指導方式和幼兒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方式。教育方法的采用,應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實際水平和美術學科本身的特點等。幼兒美術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觀察分析法
觀察分析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通過多種感官感知事物的造型、結構、色彩、運動模式等審美特征,用腦思考,進行比較的一種方法。其目的在于幫助幼兒積累內在圖式,深化表象,使幼兒獲得鮮明、深刻、完整的視覺形象,激起表現的愿望。
觀察時,可以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聞及用動作模仿等。如繪畫“調皮的小猴”,教師不僅可以組織幼兒去動物園參觀,還可以在參觀后引導幼兒用動作模仿猴子調皮的各種表情、姿態等,這樣更能激起幼兒創作的欲望。又如泥工活動“刺猬”,教師除了引導幼兒觀察事物的外形特征,還可請幼兒輕輕觸摸刺猬的刺,加深感受,獲得更深刻的印象。
觀察被看作是美術活動的基礎,沒有觀察就談不上分析。分析是指人的思維過程,是把頭腦中的事物或現象分為各個屬性、部分、方面,找到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如“節日的街道”欣賞活動,幼兒通過視聽器官一下子就能感受到節日的熱鬧與喜慶。但這種氣氛是從何而來的呢?必須引導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如遠處的天空飄著彩色汽球,周圍的樹枝上掛滿了燈籠,廣場中間擺放著鮮花,四周插著彩旗等等,從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熱鬧與喜慶,產生審美的愉悅體驗。
(二)示范與范例法
示范指教師把美術活動過程中的難點、重點直接操作給幼兒看,利于幼兒在直接摹仿的條件下,學習一些參加美術活動必需的關鍵的技術性的措施。
示范包括整體示范和部分示范。整體示范指教師把表現物體形象的過程連續地完整地操作給幼兒看,一般在幼兒學習新的技能時用。如幼兒剛剛進人中班時,紙工活動《牽牛花》,需老師從頭至尾將折疊的過程操作給幼兒看。部分示范指教師把美術活動中的某一部分操作給幼兒看。如大班繪畫“美麗的公園”,在活動中,教師只示范樹與樹的遮擋重疊的畫法(當然該班幼兒美術基礎較好)。美術活動中材料的使用方法示范也屬于部分示范。
教師在示范時,應做到動作熟練、準確,讓每一位幼兒都能看清楚。有時可視具體活動內容采取蹲下或走到幼兒的面前示范等方式。
范例是指教師提供給幼兒觀察欣賞的直觀教具,它可以是教師的范畫,也可以是實物、圖片、圖書等。好的范例可以幫助幼兒了解、感受事物的審美屬性,充實其視覺形象,豐富幼兒的創作內容;還可以擴大幼兒的視野,幫助幼兒體驗多種藝術手法,提高其審美能力。范例的選擇必須符合以下標準:
(1)形象準確,線條清晰,色彩鮮明,大小適當,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
(2)具有二定的藝術水平,富有美感,能喚起幼兒的情感和興趣。
(3)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容易為幼兒所理解和接受。
示范與范例的運用都對幼兒的創造性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應慎重思考,用得恰到好處。
(三)游戲練習法
游戲練習法是指通過游戲的形式,引導幼兒在愉快、積極的狀態下學習美術技能,把視覺形象改變為視覺——運動形象,提高手眼協調能力,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游戲練習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它的使用是靈活多樣的,游戲性的命題、游戲化的練習方式、對美術成果的游戲性處理以及美術活動中游戲性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術和游戲結合起來。如“吹泡泡”、“煮元宵”等游戲化的命題,能提高幼兒繪畫的興趣;如“裝飾背心”,每不幼兒穿上紙做的背心,用水粉顏料在其他小朋友背上畫。這種繪畫方式的變化,使得幼兒學習的興致很高。有時教師可以在美術活動中運用謎語的趣味性,增加游戲的成分,鞏固繪畫的技能。如教師出一些簡單的謎語,讓幼兒把謎面簡單迅速地畫下來。如“星星點點朵兒小,黃色小花綴細條,不要嫌它不火紅,春天一來它報到。”(迎春花)。另外,噴灑畫、泡泡畫、滾畫、印章畫中牙刷、吸管、玻璃球、各種水果做成的印章,這些材料本身就給了幼兒極大的興趣,激勵了他們參加美術活動的熱情。
(四)情感熏陶法
情感熏陶法指教師為幼兒創設寬松愉快的心理環境和充滿感情色彩的情境,讓幼兒在身心最佳狀態下,產生追求美、表現美的欲望和熱情,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想像,去創造。
幼兒的美術活動是在其美術動機的推動下產生和發展的。這種內在的美術動機,有賴于教師對幼兒情感因素的調動。首先,在美術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愉快的心理環境。教師自身應對美術活動充滿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以生動的富有感染性的語言調動起幼兒對生活經驗的回顧、體驗。教師還應充分尊重幼兒的情感,信任幼兒的創作,不包辦代替、指手劃腳,建立起師生間真正的平等關系。這樣,幼兒就會對美術活動感到親切、有趣,能興致勃勃地參加。
為了更好地調動幼兒主動投入到美術活動中的積極情感,教師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環境進行引導,給予其美的陶冶。同時,創設充滿情感色彩的審美環境,激發幼兒的興趣,使之產生參加美術活動的內在愿望。教師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環境進行引導,對室內外的環境布置、各活動區(角)的創設,應盡量做到和諧優美,造型生動,色彩鮮明,符合幼兒的審美情趣。如春天到了,教師可適時地帶領幼兒春游,感受濃濃的春意和大自然的美景,激發幼兒創造的熱情。在秋游活動時,教師可有意識地組織幼兒撿拾飄落的形狀、色彩各異的樹葉,引導幼兒制作樹葉貼畫、樹葉噴刷畫或葉脈書簽等,供幼兒欣賞。在美術活動中,教師還可通過播放一些輕松、舒緩、抒情的樂曲,造成一種美的氛圍,來配合幼兒的活動,激發幼兒的想像和創作的欲望。
(五)分層指導法
分層指導法是指教師依據幼兒的不同水平,對幼兒進行分層次的指導。其目的是促進每個幼兒的發展。
分層指導法可以從目標分層、材料投放分層、指導分層、評價分層等幾個方面去實施。
1.目標分層
教師在每一個活動之前,應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了解每位兒。在制定美術活動的目標時,考慮到對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對手眼能力協調好的幼兒,應要求他們能表現細節;而對小肌肉發展不完善的幼兒,只要求表現物體的基本結構特征。教師應注重幼兒自身的發展變化,挖掘每位幼兒發展的潛能,不斷調整幼兒發展的目標。
2.材料分層
有了目標分層,教師在為幼兒提供材料時,應考慮到依據幼兒不同能力水平提供材料。如折紙“大公雞”活動中,對動手操作能力好的幼兒,可有意識地提供一張以上的紙以及彩色水筆等,讓他們多折幾個,并可添畫涂色。
3.指導分層
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幼兒描繪制作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教師需要巡回指導。在巡回指導時,教師可針對幼兒不同的作業情況,采用分層指導的方法。這種分層巡回指導的方法受分層目標的直接影響,仍然強調教師對每一位幼兒的了解。如大班繪畫“美麗的公園”活動中,巡回指導時,教師對能力強的幼兒重點引導其通過多種形象來表現公園的熱鬧和美麗,并根據畫面需要,恰當運用各種顏色表達其情感色彩;對能力中等的幼兒,則鼓勵他們大膽構思,認真描繪;對能力較弱的幼兒,則首先要與他們一起談論畫什么,幫助其確定主題和主要形象,較為合理地安排畫面。
4.評價分層
這種評價,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目標、不同層次材料的使用,尤其是幼兒本身水平的不同層次來進行評價,注重幼兒個體自身的縱向發展。
以上幾種方法,在整個美術教育過程中,應根據活動的需要靈活選擇,綜合運用,并在教育活動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創造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們說,教要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幼兒園美術教育目標如下:
1、培養幼兒從生活出發觀察生活、熱愛生活,并會描述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或事物。注重幼兒藝術思維能力的培養。老師作用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
2、引到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在游戲中發揮孩子們的想象與潛能,并能用線條、顏禪肆纖色來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感,用繪畫表現出來。雹廳
3、熟練掌握油畫棒、水彩筆、剪刀等材料、的使用方法。注重幼兒自身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去思維去發現賀仿。
4、熟練掌握用油畫棒在作品上大面積涂上底色,注重幼兒構圖技能的培養,充分體現自我創造能力。
5、在了解本班幼兒發展情況下,注重幼兒的經驗積累,開展多種活動方式、方法,加強幼兒與老師、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學習。增強幼兒之間的友誼與合作能力,發展交往能力。
6、注重幼兒美術興趣的培養。通過活動,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培養幼兒參與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