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地理書人教版內容?人教版初二八年級下冊地理思維導圖的核心內容包括以下幾點:中國地理概況:地理位置與疆域:中國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鄰國與鄰海等。行政區劃: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劃,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等。中國的自然環境:地形與地勢:中國地形的主要特征,如山脈、高原、平原、盆地等的分布。那么,八下地理書人教版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初二八年級下冊地理思維導圖的核心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中國地理概況:
地理位置與疆域:中國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鄰國與鄰海等。
行政區劃: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劃,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等。
中國的自然環境:
地形與地勢:中國地形的主要特征,如山脈、高原、平原、盆地等的分布。
氣候特征:中國氣候的主要類型、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河流與湖泊:中國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及其水文特征。
中國的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中國土地資源的類型、分布及利用現狀。
水資源:中國水資源的總量、分布及開發利用情況。
礦產資源:中國主要礦產資源的種類、分布及開采利用現狀。
中國的經濟與文化:
農業:中國農業的主要部門、分布及特點。
地理一直是很多初中生都難以學好的科目,有很多初中生想把初中地理成績提高上去。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冊知識提綱,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冊知識提綱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0°W和160°E的經線圈,是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自西向東公轉,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變化。
6、五帶的劃分
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第一章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東到160°E屬于東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么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教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教案欄目。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能運用地圖說出臺灣的范圍、位置、地形、河流、氣候以及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概況;
②在了解臺灣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認識理解臺灣的各種美稱;
③了解臺灣經濟發展的歷程和特點,理解其外向型經濟。
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地圖等資料分析臺灣的自然地理特征,進而認知臺灣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理解臺灣“美麗”“富饒”的緣由;
②利用教材的“活動”這一板塊,展開分析,認識臺灣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理解其“外向型”經濟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感受臺灣是我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②了解臺灣與本地的緊密經濟聯系,增生對臺灣、臺胞的親近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臺灣的自然環境特征和經濟發展特色。
教學難點:臺灣如何利用自身優勢發展外向型經濟。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預備鈴響、播放音樂:《阿里山的姑娘》。
正式鈴響,開始“熱身運動”:根據提供的信息,聯想到中國的哪個省區?
①古都、沙塵暴、中關村
②毗鄰廣東、人多地狹、博彩旅游業
③金融業、京九鐵路線、紫荊花
④媽祖廟、地震、島嶼
點擊呈現本課三大板塊:“導學目標”“知識框架”“本課總結”。
總綱:中國區域地理
子綱:1、中國的地理區域:1)四大地區;2)省級區域;3)跨省區域(地帶)
2、區域地理系統:
1)“區域”自然環境(包括:A-D)
A。它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B。“區域”的地形;
C。區域的氣候;
D。區域的資源;
2)區域人文地理特點:(F、E)
E。區域的居民活動:a工-交-商-旅-農業;b衣食住行
F。此區域與彼區域的關系或聯系)
3)區域地理評價(G、H)
G。自然環境條件的優點和缺陷
H。當地人民如何利用優勢,發展經濟(或在當地人民在發展經濟改善生活中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人教版首先安排一個單元,讓我們學會認識“地理(四個)大區”,然后安排了“省級區域”和跨省區域。它們都是“課例”,應該舉一反三,學會用綜合分析法去認識“某個可能沒有課文資料的區域”,只有那樣,才能自如應付考試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建議你在課本以外選擇一個“地名”(它就是一個區域)去認識那個地方。
以上就是八下地理書人教版內容的全部內容,我國地勢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我國氣溫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我國降水分布規律: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南北方的分界線,暖溫帶與亞熱帶的界線等。認識省級區域 我國行政區劃: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四大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