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聆聽音樂ios qmd音樂 聆聽音樂 聆聽音樂 歌詞適配app安裝
《槐晌仔聆聽音樂》好。
1、側重于對音樂的欣賞,傾向于實踐,更謹敏貼近生活。
2、《聽音樂》更側重于理論知識,較為古板單一?!恶雎犚魳贰放c《聽音樂》都是古典鉛汪音樂書籍。
一、在組織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傾聽音樂的習慣
(1)在音樂節奏中進教室
當學生走進音樂教室時,我讓學生按照音樂的節拍,并踏著整齊的步伐進教室,或按照音樂的節奏自由表演,強調學生聽音樂并注意節奏。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按要求進教室,我就有必要請學生重新進教室,把規矩做到位為止。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進教室聽音樂的好習慣。
(2)師生問好
上課時,我與學生問好都有固定的音樂,上行音階表示起立,下行音階表示坐下,要求起立與坐下都要做到“靜”、“齊”、“快”,師生有表情地唱問好歌。
(3)用身體語言表達音樂情緒
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要求學生聽音樂并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表達音樂的內容和情緒。對談賀滲表現到位的組及時給予整組獎勵,對于低段學生,我及時指出,告訴他不夠的地方在哪里。比如有的學生講廢話,不聽音樂表演;有的學生顧自己玩耍,或做一些跟音樂無關的事情等情況,教師都應及時指出。
音樂是聽覺藝術,必須充分利用耳朵,充分體現藝術美,所以它跟其它學科不同,每一環節都要體現美。不僅要內容美、環節美、語言美,總之處處都要體現美。所以音樂課堂上很多語言都用音樂代替,學生聽音樂來行動。
二、在歌曲演唱中,培養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
歌曲演唱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內容。無論是合唱或是齊唱都需要建立在聆聽的基礎上,要演唱正確的節奏、音準等也必須建立在聆聽音樂的基礎上。如果不會聆聽,就不能很好表現整個藝術作品。
(1)在學唱歌曲時,讓學生聽出歌曲的拍子和情緒。
(2)一邊聽歌曲,一邊加樂器伴奏或律動表演,臉部表現出聽到的音樂情緒。
(3)聽音樂默唱或跟著琴輕唱,耳朵聽音樂伴奏,輕聲的演唱,聽出自己的音高是否與伴奏相一致,讓自己唱歌不會跑調。
(4)聽自己演唱出的歌聲的音量及音準和其他同學的歌聲,是否和諧統一。
(5)隨著年級的升高,孩子們開始接觸合唱。進行二個聲部的和聲音程訓練時,演唱前先明確二個聲部合在一起的音響效果,一邊唱一邊聽一邊調整合唱音響效果。在訓練中,我從一個單音、一個音程、一個和弦開始入手,逐漸過渡到聽一個樂句,再到聽一首樂曲。多聲部節奏訓練對建立孩子的多聲部的聽覺能力是快捷的一條途徑。從卡農式的二聲部節奏訓練入手含脊,訓練聲部的穩定性,訓練聽覺對聲部的識別、跟蹤的能力,再通過不同節奏織體的二部節奏訓練加強聲部的獨立性和聲部間的合作能力的訓練,感受不同節奏織體交錯發聲的合作美。
歌唱的聽覺訓練是沒有捷徑可言的,教師必須耐心地、扎扎實實地進行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聽覺訓練,培養孩子們對旋律、和聲音響聽唱緊密相聯的聽覺能力,養成歌唱中傾聽的習慣。
三、在音樂欣賞中,培養學生養成傾聽音樂的習慣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往往學生很難靜下心來或安靜地欣賞音樂,我讓學生用舞蹈、律動、臉部表情等表現方式來欣賞樂曲時,學生便更難做到用耳朵去傾聽音樂。因此學生興奮地手舞足蹈,課堂紀律比較混亂。在欣賞課中,我首先精心研究教材,進行有組織地教學,設計一定的教學情景,教學環節要環環緊湊,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欣賞音樂。但是,孩子對于聽音樂還處于一種無意識狀態,我還要有意識地引導,教給一定的方法,在科學的方法中逐漸養成傾聽音樂的好習慣。
(1)閉眼靜聽
第一遍欣賞音樂的時候,我要求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并充分發揮想象,設問“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要想體驗作者所傳達的情感,拍罩這就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傾聽音樂。這樣,學生才能對音樂的高低、強弱、節奏、調性等因素逐漸感知,以至對作品的情感、情緒做出判斷?!耙魳肥切撵`的語言”。心靈語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溝通。在靜穆中,音樂在人的精神上空升騰、泛化,那該是欣賞音樂的最高境界。課堂上,師生表面的“靜”深層的動--內心深處的感動,這何嘗不是主動參與呢?這恰似音樂中休止符的作用--此時無聲勝有聲。
(2)抓住音樂特點聽
任何一首樂曲都是由音樂要素組成的,包括節拍、節奏、旋律、音高、力度、音色、速度等,各個要素有不同的表現意義。每一首曲子由于重點要素的不同而顯示的特點是不一樣的,我充分抓住重點要素引導學生傾聽音樂,并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表達對這種音樂特點的感受,學生一定會有很大的興趣并且更專注地去聽音樂。
(3)有比較地聽
不同的樂曲有不同的音樂節奏、音色、風格等等,我指導學生對音樂中不同的音色、織體、節奏、風格,有比較地聽辯,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喚起他們對音樂的感知,從而愉悅、輕松地進行音樂學習。漸漸地,學生就會更愛傾聽音樂,這便達成一種良性循環。
(4)有“方向”地聽
欣賞一首(一段)樂曲,所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多,學生不可能完全面面俱到。只有教師有意識的,有方向的引領學生聆聽音樂,這樣他們就不會迷失“方向”,學生便“聽之有物”,并且“耳聽腦想”,漸漸地就培養了學生傾聽的好習慣了。
四、在音樂表現中,培養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
音樂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音樂藝術的這一特質,使音樂教育在發展學生們的創造力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這無疑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在音樂課堂上教師經常要讓孩子們在教室里聽音樂自由表演,包括律動、游戲和創造表演音樂劇情等。表演的目的在于以動作表現對音樂的反應,只是表現音樂的一種外在形式,音樂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背景而已。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在表演中傾聽。
(1)在有序中表演
表演中學生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可以是站、坐,也可以離開座位在教室里自由流動,但要求快速。我說“一、二、三”后必須找到自己喜歡的地方,不能相互碰撞。不行,再來!一定要達到要求為止。在表演時,不能說話、不能嬉笑、不能碰撞,看見對面有同學過來了要禮貌謙讓,哪里有空位置就往哪個方向流動。這樣學生表演肯定非常有序,真的是“動而不亂、動而有序”。
(2)自由表演
學生單個人在教室里聽音樂自由表演時,一定要聽音樂,要合著音樂的節拍、節奏、情緒或其他音樂要素來進行,但腳步聲、拍手聲等不能超過音樂,就像彈鋼琴時伴奏不能“蓋”過旋律一樣。為了培養學生在動中專注聽音樂的能力,可以把音樂突然停住,要求學生在音樂停住的瞬間把動作凝固,變成一個造型,然后讓學生發揮想象:此時的你像什么?
(3)合作表演
新課程強調與人合作,與人交流,所以在表演中也不乏“交朋友”。要求學生:不是跑過去對“朋友”說“我們一起表演吧!”,這樣的課堂會亂而無序。而是在什么樣的音樂中用什么樣的身體動作走過去,用眼神和某些體態動作示意與對方或多方一起表演。學生必須隨著這首樂曲柔和的情緒,用柔美的體態動作走到朋友面前一起表演,不能用活潑蹦跳動作走過去,與音樂相違背。同樣,如果活潑跳躍的曲子就必須跟著音樂的節奏蹦跳過去。無論什么形式的表演只有學會善于聆聽他人的想法和點子,思維會更開闊,創造的點子會更多,更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五、在音樂游戲中,培養學生養成傾聽音樂的習慣
游戲是學生表現生活、學習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情感最好的外在表現,更是學生喜歡的活動之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習的效率,讓學生熱愛學習、并且愉快學習。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開展游戲活動是一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因為學生年齡特征:天真、可愛、好動、好玩、好奇又好表現的,因此學生更樂意在玩中學、樂中學、動中學。我根據音樂特點設計一些游戲,讓學生積極傾聽音樂參與游戲來學習音樂。
21世紀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音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應建立在培養學生有敏銳音樂聽覺的基礎上。因此,我們要多花一些精力去研究學生,用我們的睿智走近學生,讓他們知道傾聽音樂習慣的重要性,而不是讓他們害怕上音樂課或是在音樂課上無目的地玩。只有讓孩子們養成傾聽音樂的習慣,我們才能在音樂課堂中發現更多意外通道和美麗圖景,才會有師生共同創設的音樂激情旅行,也一定能讓孩子們喜歡音樂課、喜歡音樂,從而為他們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們每個人都根據自己不同的欣賞能力傾聽音樂。不過為了便于分析起見,如果我仍把傾聽音樂的全過程分成幾個組成部分,那就比較清楚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全是在三種不同的階段上傾聽音樂的。由于缺乏恰當的術語,不妨把這三個階段稱為:(1)美感階段;(2)表達階段;(3 )純音樂階段。
把欣賞過程機械地分為這幾種假設的階段,唯一好處是可以對傾聽的方式有個比較清楚的概念。
傾聽音樂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純粹為了對音響的樂趣而傾聽,這就是美感階段。在這個階段聽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們在干別的事情時,把收音機打開,便心不在焉地抗浸在音響中了。這時單憑音樂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里看這本書。設想鋼琴上奏出了一個音,這個音是足可以立即改變房間的氣氛——證明音樂的音響成分是一種強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誰嘲笑或小看這點,誰就會顯得很愚蠢。
令人驚訝的是,不少自從為是合格的音樂愛好者在這個階段養成了不良的聽音樂的習慣。他們去聽音樂會是為了忘掉自己,把音樂作為一種安慰或解脫。他們進入了一個理想世界,在這櫻辯個理想世界中人們無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當然他們也沒有思考音樂。音樂允許他們離開了音樂,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幻想的境界,這種幻想是由音樂引起的,是關于音樂的,可是他們又不怎么傾聽音樂。
是的,音樂音響的感染力是一種強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應讓它在你的興趣中占據不恰當的位置,美感階段在音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這并不是全部問題的所在。
關于美感階段無需扯得太遠。音樂的感染力對每個正常的人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還存在著對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響素材更為敏感的問題。因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種方法使用音響素材的。不要以為音樂的價值相當于它訴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為最好聽的音樂是由最偉大的作曲家寫的。如果確實如此的話,拉威爾就應該是比貝多芬更偉大指蘆的創作家了。問題在于作曲家使用音響要素的方式因人而異,他對音響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點在聆聽音樂時是必須加以考慮的。所以,讀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聽音樂的這個初級階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識的聆脊逗缺聽方式。
傾聽音樂的第二個階段即我所說的表達階段。在這里我們馬上會碰到引起爭論的問題。作曲家傾向于回避討論有關音樂所表現的內容,斯特拉文斯基自己不是宣稱過他的作品是有它本身的生命的“物體”,“東西”,而且除了它本身的純音樂存在之外一沒有任何其它意義了嗎?他的這種不妥協的態度可能是基于這樣一種事實:有那么多的人都試圖對那么多的作品加以各種不同的解釋。天知道要想用自己的解釋準確地、明確地、最終地說清楚一首音樂作品的涵義何在從而使每個人都感到滿意該有多么困難。但不應該導致另一個極端,即否認音樂有“表達”的權利。
我自己認為,所有的音樂都有表達能力,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種涵義,而這種涵義畢竟構成了作品的內容。全部問題可以用下面的問答式簡單地加以說明:“音樂有涵義嗎?”我的回答是:“有的”?!澳隳苡醚哉Z把這種涵義說清楚嗎?”我的回答是:“不能”。這就是癥結所在。
那些頭腦簡單的人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永遠不會感到滿意。他們總是希望音樂具有一種涵義,這種涵義愈具體,他們就愈喜愛它。愈能使他們想起一列火車、一場風暴、一次葬禮或任何其它比較熟悉的概念的樂曲,他們就愈覺得富有表現力。這種對音樂具有涵義的流行概念——通常是由普通的音樂評論員激發和唆使的——應該隨時隨地給以糾正。有一次一位膽小的女士向我供認,她擔心自己的音樂欣賞力有嚴重的缺陷,因為她不能把音樂與某種明確的東西聯系起來。這當然是把整個問題引向倒退了。
不過,問題還是存在的。那些明智的音樂愛好者在要求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確的涵義方面要走多遠呢?我說,充其量不過是一種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時刻,音樂表達了安詳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每一種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它甚至可以表達一種任何語言中都找不到適當的言詞的涵義。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喜歡說音樂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有時甚至更進一步說所有的音樂都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的真正的意思是說,找不到恰當的言詞來表達音樂的涵義,并且即使能夠找到,也沒有必要去找。
不過不管專業音樂工作者怎么講,大多數初學音樂的人還是要制訂明確的言詞來說明他們對音樂的反應。因此他仍總是覺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貝多芬容易些。首先,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樂曲制訂內容明確的涵義要比為貝多芬的這樣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這位俄國作曲家來說,每當你回到他的一首樂曲上去的時候,它幾乎總是向你述說著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說清貝多芬在講什么卻經常是很困難的。任何音樂家都會告訴你,這就是為什么說貝多芬是更偉大的作曲家的緣故。因為每次都向你述說同樣內情的樂曲很快會變成枯燥的樂曲;而每聽一次都能有細微不同涵義的樂曲則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話,你不妨聽一下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四十八個賦格主題。一個主題接一個主題地聽。很快你就會意識到每一個主題都反映著一種不同的情緒。你還會很快地意識到,主題愈是動聽,就愈難找到能使你完全滿意的言詞來描述它。是的,你當然知道它是快活的還是悲哀的。換言之,圍繞著這個主題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構成一幅感情的框框?,F在進一步研究一下悲哀的主題,盡力抓住它的確切的悲哀的性質。是悲觀主義的悲哀還是聽天由命的悲哀;是致命的悲哀還是帶微笑的悲哀?
讓我們假定你現在很幸運,你能用許多話把自己選擇的主題的確切涵義描述得使自己滿意,但是這并不保證使別人滿意,別人也不必要滿意。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使自己感覺到一個主題或整首樂曲所表達的特性。如果那是一首藝術巨作,每當你再聽它的時候,本要期望它都意味著完全相同的事物。
當然,主題或樂曲不必只表現一種情緒。以《第九交響曲》的第一主要主題為例,很明顯,它是由不同的成分構成的,敘述的也不只是一件事。然而不管是誰聽它,都會馬上有一種力量的感覺,一種有力的感覺。這種感覺并不單純出于演奏的強大音響。這是主題本身所固有的力量。這主題的非凡的力量和活力給聽眾的印象好像是發生了一項強有力的聲明。不過決不要試圖把它歸結為“致命的生命之錘”,等等。這就是麻煩開始的地方。音樂家在激怒中說音樂除了音符本身之外什么也不是,而非專業音樂工作者則過分焦急地渴望著任何可以使自己更接近于這首樂曲的涵義的解釋。
讀者現在也許會進一步了解我所說的音樂確實能表達一種涵義,但又不能用很多言詞來說明其涵義是什么。
傾聽音樂的第三階段是純音樂的階段。音樂除了令人愉快的音響和所表達的感情外,確實存在于音符和對音符的處理之中。大多數聽眾并不能充分意識到這第三階段。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他們進一步在這個水平上認識音樂。
另一方面,如果稍有區別的話,專業音樂工作者又太注意音符了。他們經常陷入下述錯誤,即全神貫注于琶者和斷奏,從而忘了他們所演奏的樂曲的更深刻的方面。但從外行的角度來看,提高自己對正在演奏的音符的理解比克服純音樂階段的壞習慣更為重要。
當一個人在街上稍微注意地聆聽“音符”時,他很可能會提到這支旋律。他聽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或者不是,一般地說,他就不再去想它了。其次他注意到的很可能是節奏,特別是如果這種節奏令人興奮的話。而和聲與音色常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想到它們的話。至于這音樂是否有某種明確的形式,他好像從來沒有考慮過。
我們大家都應當更多地在純音樂階段感受音樂,這一點非常重要。畢竟,人們使用的是實際的音樂素材。明智的聆聽者必須準備加強自己對音樂素材及其發展情況的意識。他必須更有意識地聆聽旋律、節奏、和聲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為了追隨作曲家的思路,必須懂得一些音樂曲式的原理。聆聽這一切要素就是在純音樂的階段欣賞音樂。
讓我再重復一遍,我們是為了聽得更清楚才把聆聽音樂機械地分成三種不同的階段的。實際上,我們從來不單獨在一個階段上聆聽音樂。我們所做的是使各個階段相互聯系——同時以三種方式聆聽。這不需要思考,憑直覺就會這樣做的。
與我們坐在劇院里看到的情況相比較,也許會搞清楚這種直覺的相互聯系。在劇院里,你會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員、服裝和道具、音響和動作。這一切都會使人感到劇院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構成我們對劇院的反應中的美感階段。
從你對舞臺上發生的事情的感覺中可以得出在劇院中的表達階段,你被感動得產生憐憫,興奮或快活的情緒,這種臺詞之外的、舞臺上的某種令人激動的東西所產生的總的感情,與在音樂中的表情的性質是相類似的。
劇情與劇情的發展相當于我們所說的純音樂階段。劇作家在塑造和發展角色方面與作曲家在創作和發展一個主題方面所采用的手法完全相同。你將根據你對這兩種藝術家在處理素材的手法方面的認識程度成為一個更明智的聆聽者。
可以明顯地看出,常去劇院的人從來不會分別地意識到這些要素,他同時意識到各個方面。這個道理也適于聆聽音樂。我們同時地、不加思考地在這三個階段上聆聽。
從某種意義上說,理想的聆聽者是同時既能進入音樂又能超脫音樂的,他一方面品評音樂,一方面欣賞音樂,希望音樂向這一方面進行,又注視著音樂向另一方向進行----就像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那樣;因為作曲家為了譜寫自己的樂曲,也必須進出于自己的樂曲,時而為它所陶醉,時而又能對它進行冷靜的批評。在創作和欣賞音樂時要同時具有主觀的和客觀的態度。
所以,讀者應當更積極地去聆聽。不管你聽的是莫扎特的還是埃林頓公爵的作品,只有當你成為更自覺的、更有意識的聆聽者——不僅在聽,而且在聽某些事物的時候----你才能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源自網絡!當搬運工。
聆聽文前隱件夾里。通過查詢聆聽音樂App介紹得知,該App是一款安卓端的音樂試聽,里面沒有添加亂七八糟的廣告推廣,的音樂會默認存儲在文件管理器中的聆聽文件夾里。音樂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和其他什么方式枝檔排列起來的慧搭廳聲音。
1、現在聽歌也會走神,這也是一種享受吧。
2、大半夜音響開到最大,聽歌也是一種享受!
3、什么事都不做,單純地聽聽歌也是一種享受。
4、吃飯,聽歌,賞花,安靜下來也是一種享受。
5、心情不好的時候,開著車聽歌也是一種享受。
6、經典的歌曲,滿滿的回憶,聽歌也是一種享受。
7、這個電影看得我太激動了,聽歌也是一種享受。
8、是從哪天開始,一個人坐在車里聽歌也是一種享受?
9、有時候靜靜地聽歌也是一種享受,生活中的小愜意。
10、空曠的地方聽歌也是一種享受,有現場環繞的感覺。
11、雨天聽歌真的是一種享受也是驅散瞌睡的有效方式。
12、走在山村跑道,一邊聽歌,一邊跑步,也型殲是一種享受。
13、下雨天在車上聽歌也是一種享受突然之間喜歡這種感覺了。
14、漫長的日月,好久好久,聽歌,看書,乎枯靜養也是一種享受。
15、安靜的坐在院子里聽歌,聞著桂花的香味,這也是一種享受吧。
16、如果不考慮會不會遲到的問題,那么這樣卜頃沖子聽歌也是一種享受?。?/p>
17、偶爾慢節奏的生活不問目的地的一直坐在公車上聽歌也是一種享受。
18、槐花盛開,沁人心脾,等待上課的間隙,聽歌,看書,也是一種享受……
19、風吹雨打,靜靜坐著聽歌也是一種享受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享受獨自寵愛自己。
20、打字是一種享受,一個人邊聽歌邊騎車是一種享受,一個人逛街買東西也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