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關于音樂的成語20個 描寫與音樂有關的成語 有關音樂的主題詞匯 象征音樂的雅稱 有關音樂的成語55個
一唱三嘆 一個人領芹虧粗頭唱,三個人和著唱。原指音樂和歌唱簡單而質樸。后轉用來形容詩婉轉而含義深...
引商刻羽 指講究聲律、有很高成就的音樂演奏。
輕歌曼舞 音樂輕快,舞姿優美。
靡靡之音 靡靡空搜: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絲竹管弦 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也指音樂。
亡國之音 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后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南風不競 南風:南方的音樂;不競:指樂音微弱。原指楚軍戰不能勝。后比喻競賽的對手力量不強。...
鈞天廣樂 指天上的音樂,仙樂。后形容優美雄壯的樂曲。
黃鐘大呂 黃鐘:我國古代音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律,黃鐘為陽律第一;大呂:陽律中排第四。形...
顧曲周郎 原指周瑜業于音樂。后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擊節嘆賞 形容對詩文、音樂等的贊賞。
八音遏密 八音:古代對樂器的統稱;遏:阻止;遏密:指皇帝死后停止演奏音樂。各種樂器停止演奏...
吹彈歌舞 演奏管弦樂器,唱歌跳舞。泛指音樂舞蹈娛樂活動。
不知肉味 知:知道,曉得。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百獸率舞 率:循序。指音樂和嫌鎮
與音樂有關的成語
【腸回氣蕩】:回:曲折,迂回;蕩:搖蕩。形容好的音樂、文章纏綿悱惻,感人極深的樣子。
【初試啼聲】:本指初生嬰兒啼聲宏大,將來一定不凡。后也比喻音樂會歌唱者初次登臺。
【吹竹調絲】:竹:管樂器;調:調弄;絲:弦樂器。指管弦樂合奏。泛指音樂活動。
【吹篪乞食】:吹著篪討吃的。指在街頭行乞。篪:古代的一種音樂,象笛子,有八孔。
【吹彈埋運歌舞】:演奏管弦樂器,唱歌跳舞。泛指音樂舞蹈娛樂活動。
【大樂必易】:指最美妙的音樂一定簡單,雅俗共賞。
【彈絲品竹】:吹彈樂器,諳熟音樂。
【獨自樂樂】:樂樂:欣賞音樂。獨自一個人欣賞音樂的快樂。比喻自己享樂必然導致脫離群眾。
【斷章取義】: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斷章取意】: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同“斷章取義”。
【頓挫抑揚】:形容詩文作品或音樂聲彎察梁響等高低起伏、停頓轉折,和諧而有節奏。
【甘酒嗜音】:甘:嗜好。嗜好喝酒和音樂。形容只顧酒色享樂。
【感心動耳】:感心:心受感動;動耳:悅耳。形容音樂極其感動人。
【干酒嗜音】:甘:喜好;嗜:嗜好。沉溺在喝酒和聽音樂之中。形容享樂腐化。
【狗馬聲色】:良犬、駿馬、音樂、女色。泛指養狗、騎馬、聽歌、狎妓等剝削階級行樂的方式。借指窮奢極侈的享樂。
【鼓吹喧闐】: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
【顧曲周郎】:原指周瑜業于音樂。后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洪鐘大呂】:大呂:陽律中排第四。形容音樂或文辭正大、莊嚴、高妙。
【黃鐘大呂】:黃鐘:我國古代音韻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大呂:六種沒旅陰律的第四律。形容音樂或言辭莊嚴、正大、高妙、和諧。
【回腸傷氣】:形容音樂、文章等纏綿悱惻,感人之極。
【擊節稱賞】:節:節拍;賞:贊賞。形容對詩文、音樂等的贊賞。
【擊節嘆賞】:節:節拍;賞:贊賞。形容對詩文、音樂等的贊賞。
【戛釜撞翁】:戛:敲擊;釜:陶器;翁:通“甕”,陶器。敲打鍋子,碰撞陶器。比喻粗俗的音樂。
【金鼓喧闐】:金鼓:金鉦和鼓。喧闐:聲音大。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亦形容軍威壯盛或戰況激烈
【舉酒作樂】:舉:舉辦;樂:音樂。舉行酒宴,奏起樂曲。
【樂以道和】:樂:音樂。音樂能夠表現中和之氣。
【龍言鳳語】:比喻輕松悠揚的音樂之聲。
【亂世之音】:指擾亂世道和人心的音樂。
【靡靡之樂】:指柔弱、頹靡的音樂。
【靡靡之聲】:指柔弱、頹靡的音樂。同“靡靡之音”。
【靡靡之音】: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裊裊不絕】:裊裊:聲音宛轉悠揚。形容宛轉悠揚的音樂聲連綿不斷。
【裊裊余音】:裊裊:宛轉悠揚。余音:不絕之音。形容音樂結束后悠揚悅耳的聲音仍然綿延不絕,回響在耳邊。同“余音裊裊” 。
【品簫弄笛】:吹奏洞簫和笛子。指人擅長音樂。
【千部一腔】:部:唐代管音樂的機構,按所管音樂的性質,區分為若干部。演奏的都是一個聲調。比喻都是老一套,沒有變化。
【輕歌曼舞】:音樂輕快,舞姿優美。
【輕歌慢舞】:輕快的音樂和柔美的舞蹈。
【輕歌妙舞】:指輕快的音樂和柔美的舞蹈。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大都出自書面,屬于文語性質的,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有關寫形容音樂的成語 ,歡迎閱讀!
有關寫形容音樂的成語1
1、腸回寬并氣蕩:回:曲折,迂回;蕩:搖蕩。形容好的音樂、文章纏綿悱惻,感人極深的樣子。
2、知音諳呂:呂: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此處泛指音樂。指深通樂律。
3、靡靡之聲:指柔弱、頹靡的音樂。同“靡靡之音”。
4、靡靡之樂:指柔弱、頹靡的音樂。
5、擊節稱賞:節:節拍;賞:贊賞。形容對詩文、音樂等的贊賞。
6、弦歌之聲:彈琴和唱歌吟詩的聲音。古時學校重視音樂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學活動。
7、彈絲品竹:吹彈樂器,諳熟音樂。
8、絲竹陶寫: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陶寫:陶冶性情。用音樂來陶冶性情。
9、桑間之音:指靡的音樂。同“桑間濮上①”。
10、品簫弄笛:吹奏洞簫和笛子。指人擅長音樂。
11、弦外之音:原指音樂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里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12、鄭衛之曲: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因儒家認為其音靡,不同于雅樂,故斥之為淫腔巧渣聲。
13、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繞梁:環繞屋梁。優美動聽的音樂長久地在屋梁上回蕩。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14、甘酒嗜音:甘:嗜好。嗜好喝酒和音樂。形容只顧酒色享樂。
15、五音不全:五音:五聲音階上的五個級,宮、商、角、徵、羽,相當于簡譜上的1、2、3、5、6;唐代以來叫合、四、乙、尺、工。指人缺乏音樂細胞。
16、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國流行的民間歌曲。用以稱流俗的音樂。巴,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一帶,古為楚地。下里,鄉里。②泛指粗俗的。
17、肉竹嘈雜:竹:管樂;肉竹:泛指音樂;嘈雜:聲音喧鬧,雜亂。形容音樂雜亂無章。
18、繞梁三日:形容音樂高昂激蕩,雖過了很長時間,好像仍在回響。
19、回腸傷氣:形容音樂、文章等纏綿悱惻,感人之極。
20、初試啼聲:本指初生嬰兒啼聲宏大,將來一定不凡。后也比喻音樂會歌唱者初次登臺。
21、余音繚繞:優美伍悄動聽的音樂長久地回蕩。形容悅耳的歌聲或樂曲使人聽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22、黃鐘大呂:黃鐘:我國古代音韻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大呂:六種陰律的第四律。形容音樂或言辭莊嚴、正大、高妙、和諧。
23、金鼓喧闐:金鼓:金鉦和鼓。喧闐:聲音大。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亦形容軍威壯盛或戰況激烈。
24、鄭衛之音: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25、吹竹調絲:竹:管樂器;調:調弄;絲:弦樂器。指管弦樂合奏。泛指音樂活動。
26、周郎顧曲:原指周瑜業于音樂。后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27、游魚出聽:形容音樂美妙動聽。
28、音與政通:音:音樂;政:政治。音樂與政治是相聯系的。指音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29、千部一腔:部:唐代管音樂的機構,按所管音樂的性質,區分為若干部。演奏的都是一個聲調。比喻都是老一套,沒有變化。
30、弦而鼓之:弦:琴弦,裝上弦;鼓:彈。裝上弦開始彈奏音樂。
31、干酒嗜音:甘:喜好;嗜:嗜好。沉溺在喝酒和聽音樂之中。形容享樂腐化。
32、知音識曲:指通曉音樂。
33、鐘儀楚奏:仲儀:春秋時楚國樂官。鐘儀奏楚國的音樂。比喻思念故國,懷念鄉土。
34、裊裊余音:裊裊:宛轉悠揚。余音:不絕之音。形容音樂結束后悠揚悅耳的聲音仍然綿延不絕,回響在耳邊。同“余音裊裊”。
35、顧曲周郎:原指周瑜業于音樂。后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36、一片宮商:宮、商: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一片和諧的音樂聲。形容文辭如樂聲一樣優美、悅耳。
37、感心動耳:感心:心受感動;動耳:悅耳。形容音樂極其感動人。
38、余音裊裊:形容音樂悅耳動聽,令人沉醉。
39、亡國之聲:指靡的音樂。
40、吹篪乞食:吹著篪討吃的。指在街頭行乞。篪:古代的一種音樂,象笛子,有八孔。
41、亂世之音:指擾亂世道和人心的音樂。
42、舉酒作樂:舉:舉辦;樂:音樂。舉行酒宴,奏起樂曲。
43、朱弦玉磬:弦:樂器上的絲弦;磬:一種打擊樂器。借指用樂器演奏的優美音樂。
44、輕歌曼舞:音樂輕快,舞姿優美。
45、哀而不傷: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46、一倡三嘆: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樂、詩文優美,富有余味,令人贊賞不己。倡,亦作“唱”。
47、吹彈歌舞:演奏管弦樂器,唱歌跳舞。泛指音樂舞蹈娛樂活動。
48、一板三眼:板、眼:戲曲音樂的節拍。比喻言語、行動有條理或合規矩。有時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靈活掌握。
49、桑間濮上:桑間在濮水之上,是古代衛國的地方。①古指靡的音樂②后也指男女幽會。
50、狗馬聲色:良犬、駿馬、音樂、女色。泛指養狗、騎馬、聽歌、狎妓等剝削階級行樂的方式。借指窮奢極侈的享樂。
51、靡靡之音: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52、絲竹之音:絲竹:弦樂和管樂句,泛指音樂。指音樂的聲音。
53、斷章取義: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54、獨自樂樂:樂樂:欣賞音樂。獨自一個人欣賞音樂的快樂。比喻自己享樂必然導致脫離群眾。
55、戛釜撞翁:戛:敲擊;釜:陶器;翁:通“甕”,陶器。敲打鍋子,碰撞陶器。比喻粗俗的音樂。
56、引商刻角:指講究聲律、有很高成就的音樂演奏。同“引商刻羽”。
57、鐘鼓之樂:鐘鼓;鐘與鼓,樂器。指鐘鼓一類的音樂。
58、引商刻羽:商、羽:古代樂律中的兩個音名。指講究聲律、有很高成就的音樂演奏。
59、洪鐘大呂:大呂:陽律中排第四。形容音樂或文辭正大、莊嚴、高妙。
60、絲竹八音:絲竹:弦樂和管樂,泛指音樂;八音:金、石、絲、木、竹、匏、土、革等八種樂器。指音樂。
61、裊裊不絕:裊裊:聲音宛轉悠揚。形容宛轉悠揚的`音樂聲連綿不斷。
62、正聲雅音:純正優雅的音樂。
有關寫形容音樂的成語2
1、游魚出聽:形容音樂美妙動聽。
2、駟馬仰秣:駕車的馬駐足仰首,諦聽琴聲。形容音樂美妙動聽。
3、絲竹管弦: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也指音樂。
4、甘酒嗜音:甘:嗜好。嗜好喝酒和音樂。形容只顧酒色享樂。
5、鐘鼓之樂:鐘鼓;鐘與鼓,樂器。指鐘鼓一類的音樂。
6、顧曲周郎:原指周瑜業于音樂。后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7、擊節稱賞:節:節拍;賞:贊賞。形容對詩文、音樂等的贊賞。
8、鐘鼓之樂:鐘鼓;鐘與鼓,樂器。指鐘鼓一類的音樂。
延伸閱讀:形容樂曲的成語
鰲憤龍愁——如鼉憤怒,如龍憂愁。比喻樂曲的情調悲憤。
百聽不厭——形容樂曲或歌曲好聽,使人聽多少遍也不厭煩。
蕩氣回腸——蕩:動搖;回:回轉。形容文章、樂曲十分婉轉動人。
撫掌擊節——撫掌:拍手;擊節:打拍子。拍手為樂曲打拍子。也用來表示非常贊賞。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歌樓舞館——指演奏樂曲、表演歌舞的場所。
歌臺舞榭——榭:建筑在高臺上的房屋。演奏樂曲、表演歌舞的場所。
宮移羽換——宮、羽: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五第一音級。指樂曲變調。也指事物的內容已經發生變化。
廣樂鈞天——廣樂:優美而雄壯的音樂;鈞天:古代神話傳說指天之中央。指天上的音樂,仙樂。后形容優美雄壯的樂曲。
含宮咀征——指沉浸于優美的樂曲之中。同“含商咀征”。
含宮咀徵——“宮”、“商”、“徵”都是中國古樂中的音階名。指沉浸于優美的樂曲之中。同“含商咀徵”。
余音裊裊,余音繞梁,抑揚頓挫,玉潤珠圓,
鏗鏘有力,出谷黃鶯,天籟之音,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 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俞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音。俞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流水” 鐘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以為世無罩局足復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余音繞梁
傳說春秋戰國時代,韓國有個名叫韓娥的歌唱能手,聞名全國。有一年,韓國突然發起狂風暴雨,洪水決堤,巨浪沖天,把田園、房屋都沖毀了,百姓紛紛跑命。韓娥在鄉親幫助下幸免于難帆棚,投奔齊國。途中盤纏用盡,唯有賣唱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聲的美妙動人,可謂登峰造極。她人走了,大家還是覺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聲仍舊回旋在屋梁之間,久久不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成語,就原于此。
韓娥來到齊國雍門的地方,天已黑了,饑餓和疲勞折磨著她,遂向客店走去,準備投宿。誰知一踏進店門就被掌柜連罵帶推趕出門外。這時候,韓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鄉親的苦難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間最哀怨凄楚的歌聲。歌聲向雍門四面八方飄去,一時間山風停嘯,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動地。以致韓娥走后,雍門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晝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于是百姓選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馬揚鞭追上韓娥,懇請她返回雍門。途中,百姓夾道相迎,盛情款待。韓娥感受到百姓親如家人的深情,化悲為喜,唱起了歡樂的歌,歌聲又立即傳遍千家萬戶。于是大家愁云消散,高歌歡舞,把雍門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為詞:“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因詩中有“陽關”、“謂城”兩地名,故又稱為《陽關曲》、《渭城曲》,“陽關”也成為送友酬唱的代名詞。三疊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個曲調變化反復三次。
《陽關三疊》傳至后代,有多種曲譜和唱法,僅宋時就有三種,蘇軾曾說他本人就聽過兩種。現存《陽關三疊》琴歌譜共30多種,它們在曲式結構上有些差別,曲調則大同小異。全曲曲調純樸而富有激情,略帶淡淡的愁緒,以同音反復作為結束音,強化了離情別意及對遠行友人的關懷,與態悶則詩的主題十分吻合。
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于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里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愿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后,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么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閔(min)王繼承了王位。齊閔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于是齊閔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后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么隱藏的德行么?為何士民眾庶不怎么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于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百人。當歌者唱" 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當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三數人而已。宋玉的結論是,"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陽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復雜,能唱和的人自然越來越少,即曲高和寡。
下里巴人
戰國時代流傳于巴、楚交匯之地的《下里巴人》,應該是周武王伐紂時巴人樂歌的歷史延續與自然演進。關于《下里巴人》的記載始見于宋玉的《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中國流傳的“下里巴人”的成語故事,講的就是2000多年前戰國時,有客人在楚國郢都唱巴人歌曲,一曲“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千人”。這可以說是有史記載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巴部族以白虎為圖騰,以部落首領廩君(傳說是白虎的化身)為祖,勇猛且善歌舞。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紂,聯合八百諸侯,其中“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一部分保留在古籍中,一部分埋藏在地下,一部分流傳在民間。民間文藝之所以千古流傳而不絕于世,在于它通過人民大眾世代口頭傳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書”之劫,又可避“文字獄”之難。戰國時期流傳于巴、楚民間的《下里巴人》,便是由古代人傳承下來的原始樂歌,巴人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歷史可上溯至夏禹時代。
宋玉將當時(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紀)楚地傳唱的歌曲分作三類:一類之《下里巴人》相當于現代的通俗歌曲;二類之《陽阿》、《薤露》比較通俗;三類之《陽春》、《白雪》為高雅歌曲。
后來泛指通俗文藝,如:
譚、婁純正儒者,那得動意于下里巴人。——清·李綠園《歧路燈》
對牛彈琴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里卻無動于衷,仍然低頭一個勁地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后,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于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你不要生氣了!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鐘鳴鼎食
司馬遷論人能出類拔萃,富甲一方,實有非凡之毅力。蓋人精打細算,勤奮節儉,乃生財致富之正途,故致富者必出奇制勝也。耕田務農乃繁重之業,而秦楊以之為一州首富。掘墳盜墓本為作奸犯科,而田叔以之起家興旺。賭技博戲本為不良之行,而桓發以之而富甲一方。沿街叫賣為男人賤業,而雍樂成以之殷實富饒。販脂賣膏為恥辱之業,而雍伯以之獲利千金。賣水鬻漿本為小本經營,而張氏以之賺錢千萬。磨刀礪劍本為雕蟲小技,而郅氏以之列鼎而食。售羊胃肉脯乃微不足道之事,而濁氏以之車馬成行。為馬治病乃低淺醫術,而張里以之擊鐘佐食。彼等皆由于專心篤志而致富也。“鐘鳴鼎食”之成語,即由此典故演變而來。
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著各種珍貴食品(敲著鐘,列鼎而食)。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唐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焚琴煮鶴
釋義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來源宋·胡仔《苕溪漁隱叢篆集》引《西清詩話》:“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下曬暉,背山起樓,燒琴煮鶴。”
這個成語是說是說古代某大人物,以
風雅人士自居,又是吟詩又是自費出書,據說曾留學車遲之國鍍
過金。 見了當老師或寫文章的家伙, 都親切握手,熱烈交談 。
很是一番高級境界。一位朋友送他古琴一張,白鶴一對。 過
了兩天去拜訪,那大號之官早當成爛木頭和鷺鷥燉靚湯喝啦。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于江邊。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鄭衛之音: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音: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鄭衛之音
典出于《禮記·樂記》:“魏文侯問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魏文侯問子夏說:“我聽古代音樂,既高雅又正統,往往擔心自己會睡著,因為聽起來很疲倦;而聽鄭國(國都在今新鄭)和衛國的音樂時則不知疲倦,雖然鄭、衛之音樂被認為是淫糜之音。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難道古代音樂和現代音樂、傳統音樂和通俗音樂的差別就是如此嗎?”
后來在對禮樂的觀點上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孔子提倡雅樂,故而鄭衛之音便一直受到排斥,但生命力極強地受到大部分人的喜愛,被稱為俗樂。糜麗的文風也稱為“鄭衛之音”。
聲震林木、陽關三疊、繁弦急管、曲高和寡、靡靡之音、聲孫沒動梁塵、游魚出聽、繞梁之音、繞梁三日、余音繞梁。派亂
一、聲動梁塵
白話釋義:歌聲嘹亮動人
出處:《別錄》:“發聲盡動梁上塵。”
朝代:漢
作者:劉向
譯文:歌聲竟然是梁木上的灰塵都抖動下來
二、游魚出聽
白話釋義:形容音樂美妙動聽。
出處:《瑯玡代醉編》:“伯牙鼓琴,游魚出聽。”
朝代:明
作者:張鼎思
譯文:伯牙鼓琴,水里的魚游到水面上來聽音樂。
三、繞梁之音
白話釋義:形容歌聲美妙動聽,長久留在人們耳中。參見“余音繞梁”。
出處:《演連珠》:“繞梁之音,實縈弦所思。”
朝代:晉
作者:陸機
翻譯:歌聲美妙動聽,長久留在人們耳中,讓人思念起那弦音繞耳。
四、繞梁三日
白話釋義:形容音樂高昂激蕩,雖過了很長時間,則羨納好像仍在回響
出處:《列子·湯問》:“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朝代:春秋
作者:列子
翻譯:音樂高昂激蕩,雖過了很長時間,好像仍在回響,三日都還沒停止。
五、余音繞梁
白話釋義:后用來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出處:《列子·湯問》記載,韓娥去齊國,路上斷了糧,便以歌唱求食。唱后歌聲繞著屋梁三天不絕。
朝代:春秋
作者: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