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純音樂《云水禪心》 行禪的音樂 寺廟里最常放的一首歌 十大最好聽的禪意純音樂 佛歌《菩提樹下》
忘記你的聽音習慣期待
一部不尋常的音樂大作
如果沒有時間 先不要急著聆聽
給出一整段屬于自己獨處的時間
*音響正常音量播放
在極靜中體會呼吸
*敬告:以正常音量播放即可
《行草與呼吸》
作曲 瞿小松
母帶制作 李小沛
錄音地點 德國
演奏
德國大提琴家:Reinund Korupp(Heidelberg)
德國打擊樂組合3+1:Percussion Plus(Heidelberg)
「龍源音樂」出品
體會圓融的溫潤令身心浸透在寂靜中
寂靜的大師
·
瞿小松
作曲家瞿小松被稱為“寂靜的大師”、“節制的大師”,依然是“中國當代作曲界黃金一代”的一分子,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演奏,在各種藝術音樂節中,瞿小松的名字也是出現率最高的名字之一,他的作品《行草》中一個個音符從樂器中迸發,從強勁逐漸到消失,每一個環節都見證聲音的流逝...
《行草與呼吸》跳脫出我們對音樂的一般認識,跳脫出一切繁瑣,將音樂最本真的一面還原給聆聽者,同實也將我們本已失去的感悟力還給內心,音樂不僅只是娛樂,更是滋養身心的一副妙藥。
《行草》所創作的作品,編舞家林懷民從音樂中感到作曲家瞿小松內心的寧靜,這與他舞蹈作品中的氣韻是相同的......
云門舞集《行草》劇照
《行草》是一出由書法汲取靈感的抒情舞作。是享譽國際的著名編舞家林懷民以中國書法為靈感粹煉的經典之作。舞者以身體進行臨摹,發展出內斂含勁而又充滿抑揚頓挫的動作,在舞臺上對應著王羲之、懷素、張旭等名家書法的大型投影,彷佛穿越千年的時光,進行一場私密的對談,舞蹈和書法融匯成一項流動的藝術。
圓融的舒適
透過《行草》,
我們可以聽見作曲家瞿小松
“非西方形態”的創作路向,
他本人也通過這部作品步入更為圓融的境界
作品標題是由漢字而起的書法藝術,在史上留有一名的書家們的作品,表面看是字形與風姿,但實際包含的是書寫者的能量與心境,所以作品雖以書法藝術為來由,但卻已經超越了書法本身,寫的是呼吸;是人的呼吸、冊棗萬物的呼吸、天地的吐納,以節制之聲暗示寂靜的存在,松弛、寬容、悠長,最后是一種圓融的存在。
音
樂
的
圓
融
我們常常會問“永恒”是否真的存在,
我們常常會注意音樂是否夠“好聽”,
我們瞎含常常忽略的音樂的內在與圓融......
一切事物都會經歷從誕生到消亡的過程,聲音從寂靜誕生,消逝歸于寂靜之中,這就是一種圓融,《行草》正是在闡述一個自然的過程,與我們所熟知的音樂是不同的,如果說聆聽是一種藝術,那么《行草》正是闡述這種藝術最為本質的一種方式,聆聽這張唱片你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一顆踏實的心,一段閑暇的時光,全身心去感受每一個動靜進行的磨姿笑過程,這是一種滋養也是提高音樂感知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
行草與呼吸
瞿小松
內頁節選
.......
有關《行草》的構想,林懷民告訴我,《水月》的舞姿,化八卦掌與太極拳于無形。而《行草》的舞姿,將以書法為基,在黑白素凈的背景上展開。
我雖不會寫字,卻向來喜歡書法。雖向來喜歡書法,卻向來不甚了了。于是借此難得之機,從甲骨文直至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細細走了一遍。結果,《行草》音樂初稿,掉進了筆鋒。
心里不踏實,從上海帶了錄音到臺北請老林聽。
聽完錄音,老林講了一件小事:
某個上午,他到佛陀當年證道的菩提樹下打坐。臨近午餐時間,打算回返駐地,卻無法起立,似有一只無形的大手壓在頭頂。
彼時,一片菩提葉悠然飄落 ……
當他最終起身,悠然飄落的菩提葉已然枯萎 ……
老林的講述,勾起我記憶中一段往事:
“費城附近有一個現代藝術機構叫‘黃泉’(Yellow Spring),每年邀請不同的現代藝術團體去待個把月,做一些工作坊。1990年秋,‘黃泉’邀請了香港一個實驗劇團‘進念二十面體’。‘進念’的藝術總監榮念曾先生是我的老友,邀約同往,于是一同走了趟黃泉。
老榮是一位極松弛的藝術家,我們每天做一些工作坊之余,都會到附近的森林里走走聊聊,日子過得閑散。
有一天,我想在錄音室里做點東西,于是選了一首自己過去的舞劇作品。它開頭的節奏極為緩慢,前五分鐘只用了一個音D。起初,這個音在中音區緩慢而微弱地進入又緩慢而微弱地消失,然后是一小節‘休止’,此后再次出現。我將磁帶的速度調到了慢一倍,緩慢進入又緩慢消失的音變得更加緩慢而低沉,‘休止’也更悠長。我將它再調慢一倍,也就是原速度的慢四倍,我依然認識這是我的作品,因為我了解它的每一個細節。但當我將速度調到原速度的慢八倍,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不再認識這是我的作品,它不再是‘作品’。一般而言,速度變慢之后,音高自然會降低。當速度慢至八倍,我已經無法聽到‘樂音’,只聽到某種不可名狀的極其深沉的‘噪音’,極其極其緩慢極其極其微弱地趨近又極其極其緩慢極其極其微弱地遠去,引出一個很大很大很遼闊很遼闊的空間。之后原本的一小節‘休止’,這時刻對我來講就如同萬億年。我等待下一個音的出現,但是它卻一直沉默。我想一定是機器出了毛病,剛起身,這聲音又來了(模仿那聲音,如同地震中的深深轟鳴)。這是我活到那么大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感受。
通常我聽音樂,喜歡在一片漆黑當中。作曲的時候,我眼前既沒色彩也沒形象,只聽見聲音在無色的空中。就在錄音室的那一刻, 我覺得自己如同掉進了純粹時間與純粹空間的世界,無始無終,無邊無際。那是一種臨近無限的感覺…… 它容納大地山河、容納日月星辰、容納無數的星系,是一個無限的存在。我當時掉進的是這么一個世界,感覺跟它融為一體,或者說,它將我化了進去。仔細回想,那感覺是既沒有‘它’也沒有‘我’,更沒有愛恨恩怨啦、喜惡親仇啦這些藝術當中人們通常喜愛談論的‘永恒’話題。
那是一種進入無限融入無形的感覺。
那次經歷我記憶最深的是寂靜。其次就是那兩個極慢極慢極微極微的低沉的‘噪音’,對我而言,它們為寂靜而在。 與音樂當中人們通常理解的休止相反,那次體悟告訴我,寂靜是終極、是根本的存在。聲音是短暫的,而寂靜是永久。聲音從寂靜中誕生,又回歸寂靜。”
選自作曲家瞿小松
《音樂閑話》之“禪悟俄狄浦斯”
海南出版社2011年出版
老林興奮,說:“你把這個寫給我啊!”
于是有了現在這個版本,它有一個題記:
呼吸蔡邕之“氣不盈息”
呼吸歐陽詢之“澄神靜慮”
呼吸王右軍之“筆前意”
呼吸文征明之小楷,千字走轉一筆不亂長氣綿綿神寧心安
呼吸王羲之的圓融練達,顏真卿之大開大闔,張旭之急走狂奔,懷素之揮云撒漏
吐納于天地不言不議之呼吸
化隱于含容萬物之虛空
臨了,說即不是
畢竟要聽的非說亦非書,僅只含容于虛空中緩緩發響的音聲
“史上書家論道,漢代蔡邕的‘氣不盈息’,講究吐納幽緩;晉代王羲之的‘筆前意’,講究成竹在胸的意念;唐代歐陽詢的‘澄神靜慮’,講究心境澄澈。
氣緩,息深,心靜,我的體會,蔡、王、歐陽論書法,如同禪家談禪、道家論道。可見書法于古人,并非僅僅寫字而已。
明代文征明寫小楷,那么多的字,那么多的筆畫,一筆不茍。‘千字走轉一筆不亂長氣綿綿’,均勻平凡的節奏之中,自有從容篤定的大氣。
‘顏真卿之大開大闔’,是講‘顏體’。中國人教小孩子習正楷,大多喜愛以柳公權的‘柳體’為帖。個人口味,相較柳體的秀俊,我更愛顏真卿的大開大闔,健碩,氣壯。
‘張旭之急走狂奔懷素之揮云撒漏’,說的是唐代二位草圣‘顛張狂素’。
據稱張旭寫字,通常大醉之中縱橫急走,揮毫狂涂。酒醒之后不知所以,疑為天神所為,不可復得。‘顛張’狂草,當年長安一絕。
懷素是一和尚,久居長沙,喝酒吃魚,狂放不拘,寫得一手好狂草。聽說長安有個同樣狂毫不拘的狂草大家,意往交結。沒見著‘顛張’,卻見到了以‘祭侄文稿’享譽‘天下第二行草’的顏真卿。顏魯公詢問懷素筆法師從,‘狂素’答:吾觀夏日奔云而悟。魯公點撥:何如屋漏痕?(舊時的房屋,草頂土墻,一旦漏雨,土墻上的水印,似有若無,有痕跡,又不著痕跡。)當下,懷素頓悟‘藏鋒’。
‘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所言,從來是中國傳統文人向往的境界。顏真卿的點撥,一如屋漏痕,似有若無,將‘狂素’引入一個更為圓融的新天地。
懷素之后有些傳世之作,從第一筆下,至最后一筆收,內息悠深,若隱若存。
史上留有一筆的書家,諸如蔡邕、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張旭懷素、文征明等人,令我體悟甚深的,實在說,是吐納與心境。所謂吐納,說的是吞吐宇宙能量,呼吸萬物之呼吸。所謂心境,不外莊周言下‘不刻意為高 …… 獨與天地往來’…… ”
選自作曲家瞿小松《音聲之道》
之“音聲之道十六講”
三聯書店2014年出版
就音樂寫作而言,“經歷黃泉體驗,突然感到西方那一套再也幫不上忙。因為有一個非常不同的時間狀態和非常不同的時間分寸啟示我。這個不同的時間狀態和不同的時間分寸,廣闊無極,它在西方音樂經驗之外。
類似的體驗我之前從來沒有過,覺得那兩個聲音之間的空隙是一個無邊無際的時間和空間的海洋,是一個純粹的東西…… 而那兩個聲音存在的意義似乎僅僅為了提醒我那個東西的存在,就是寂靜的存在、無言無聲無形的世界的存在。這個寂靜和聲音之間的關系是反過來的,寂靜的存在并非為了證實聲音的價值,而是聲音提醒我寂靜的存在。”
選自作曲家瞿小松《音樂閑話》
之“出井觀天”
海南出版社2011年出版
“其實寫到后頭,《行草》雖是以書法為由頭,卻已經超越了書法,寫呼吸,寫人的呼吸,寫萬物的呼吸,寫天地的吐納,整體結構如同蒼穹。《行草》的音樂,有寂靜,有狂放,有奔涌,但所有聲音的深處,卻是那個無聲無形無限的世界。
如同波浪產生于大水,最終回歸大水,聲音產生于寂靜,最終回歸寂靜。這是《寂》系列的基本狀態。我感覺,相比之下,《行草》在我迄今為止的所有作品當中,最松弛,最從容,最放達,最寬闊,氣也最悠長。‘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套用《心經》這段話,《行草》當中,聲不異寂,寂不異聲,聲即是寂,寂即是聲,聲寂圓融。”
選自作曲家瞿小松《音樂閑話》
之“出井觀天”
海南出版社2011年出版
《行草》的音樂,使用了獨奏大提琴與三位打擊樂手,分十段:
一,“吐納”,三位打擊樂手與大提琴,極慢,極簡,極靜,有極多極長的靜默,暗喻宇宙的呼吸。
二,“默”,大提琴獨奏,極慢,極簡,極靜,類似禪修。
三,“小千字文”,大提琴與馬林巴,流動,從容,平滑。
四,“吐納”,三位打擊樂手,極慢,極簡,極靜,有極多極長的靜默,暗喻宇宙的呼吸。
五,“夢筆”,大提琴與三位打擊樂手,極簡,極靜,音樂緩慢地滑動,類似印度古典音樂的無為。
六,“吐納”,一位打擊樂手,極慢,極簡,極靜,暗喻宇宙的呼吸。
七,“醉”,大提琴與三位打擊樂手,疾走狂奔,揮云撒漏。這段“醉”,狂放不拘,大起大落。
八,“大千字文”,大提琴與三位打擊樂手,流動,從容,大開大闔,如巨浪奔涌。
九,“吐納”,三位打擊樂手與大提琴,極慢,極簡,極靜,有極多極長的靜默,暗喻宇宙的呼吸。
十,“無為”,大提琴獨奏,極慢,極簡,極靜,類似深度禪定。
“莊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法而不說。’
現在我請大家,忘掉‘正楷’,忘掉‘行草’,忘掉‘狂草’。忘掉書法,忘掉‘背景資料’。
建議大家,自然呼吸,身心放松,無所期待。
且聽聲音自然呈現,一任肉身化為音聲。”
如果你能看到這里,真的非常感謝,
龍源音樂出品這張唱片的初心非常簡單:
傳達音樂的多樣性,滋養身心和自己內心對話,
《行草與呼吸》可以說是生發于自然狀態的作品,
以非常放松的方式呈現出的音樂作品,
吐納間的自在與悠然,
不僅可以令身心通透,
同時可以提高對聲音的敏銳,
認真聆聽是一種音樂修行,
更是一種對美的的供養,
只需要一點安靜,一點突破,
就可以獲得千金買不來的體驗...
著名作曲家瞿小松老師于2017年北京音樂生活節
龍源音樂展位進行講座
《行草與呼吸》正式上市
制作名單
出品:龍源音樂
Production company:Origin Music
出版:中國數字文化集團有限公司
Press:China Digital Culture Group CO., Ltd.
出品人:田峰 歐陽永青
Publisher:TianFengOuyangYongqing
作曲:瞿小松
Composers:Qu Xiaosong
文字:瞿小松
Writer:Qu Xiaosong
大提琴:Reinund Korupp(Heidelberg)
Cello:Reinund Korupp(Heidelberg)
打擊樂:Percussion Plus(Heidelberg)
Percussion music: Percussion Plus(Heidelberg)
錄音地點:德國
Recording place: Germany
母帶制作:李小沛
Mastering engineer: Li xiaopei
緣起:宋曉佩
The origin: Song Xiaopei
裝幀設計:曹瓊德
Graphic desgin:Cao Qiong de
出版時間:2020.05
Publishing time: 2020.05
《行草與呼吸》
BSCD
長按鏈接至微店
關于2020年(第二十屆)汕頭國際音響展延期舉辦公告
-END-
10月22日下午4:48,坐上回蘇州的車,結束了香海祖師禪最后一期學習。
現在是什么樣的心情呢?
很難描述,只有一張張的圖片在腦海中滑過,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動,就是最真實的感受。
暫時的拋開平常的這個我們稱為紅塵的世界,握饑你發現了另一個世界,一個還沒長大前的世界,那么真實的呈現在心里,然后帶著她回到生活中,你改變了看世界的方式,一切都可愛起來。
第一次祖師禪禪修
8月24日-27日,第一次參加祖師禪種子班,也是第一次體驗傳統禪修,沒有紙,也沒有筆,一切都靠心去聽,去感覺。
賢宗法師做了開營寄語:“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種子,能不能長成你想要的那個狀態,最后能不能開花結果,就看你有沒有一種堅持的精神。”
“種子也意味著延續、繼承或者傳播的意思。”
每天4:30起床,一直到晚上9:30結束,打坐三支香,另加早、中、晚每堂課兩小時;果如法師開示時,感受到他的威嚴,盤著腿,不敢動,極大的挑戰了自己的極限,從來沒有這樣長時間盤腿而坐。
初學禪的各種狀況都跑出來了,昏沉、腿痛、意識象只猴子一樣到處亂跑,每天就為了抓住這只猴子夠我忙忽半天。
三天很快一晃而過,就記住了果如法師開示的, 要正信的佛法,不要去迷信 。
印象最深的,知道了 禪梁譽修就是要把正知見在生活中實踐出來,恢復清靜的本身 。
果如法師說,打坐也并非要空掉,不是做木頭人,而是要用功,用佛法的教誡去思維, 去除分別心 ,去 時時觀照自己的身心 是否安定,是否有生命的力量。
就象賢宗法師的開營寄語預示的一樣,堅持正是自己需要修持的精神。
在接下來的整個九月,每周三天的祖師禪都沒有去參加,一想到從早到晚的打坐,想到那腿疼的感覺,不免生了后退的心,這一個月,都在問自己:要改變成什么樣段渣返子?自己的人生會有什么樣的可能性呢?我這顆種子會發芽嗎?
第二次祖師禪禪修
一直到了9月29日,早上還在跟妹妹通話說國慶一起出去玩,下午就決定要去參加香海祖師禪禪七,這就印證了什么事物都會剎那剎那的改變,包括我們的思想。
做出這一決定的因緣,記得有聽說Jason老師會從臺灣來。從來沒見過Jason老師,可是聽到這個名字,感覺好象很熟悉,就想去聽他上課。
心會告訴你,就這樣,自然的往前走,無需多想;10月1-7日,這七天,內心的震動,無法言喻。
七天止語,沒來之前想到這是一個挑戰,什么時候有過七天不開口說話呢?
七天后,不是一句話沒說,而是一個字也沒說。
為什么呢?因為如果對法生起恭敬心、對師父恭敬、對同學恭敬、對規則恭敬、甚至對禪堂恭敬,念念都是恭敬,自自然然的,就不會開口。
放到生活和工作中也是一樣,為什么我們總是會不守規則,四處亂象,正是因為沒有恭敬心。
直到今天,看到果如法師和Jason老師的照片,還是會流淚,在他們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力量、樸實、慈悲,智慧,對大眾深切的愛是那樣真實的流露。
果如法師,臺灣祖師禪林方丈,圣嚴法師的第一位出家弟子,也是圣嚴長老的傳法弟子,以指導話頭禪著稱,這次,見到了什么叫嚴師。
第一天早上的課,有其他寺院來的師父遲到,果如法師當頭棒喝,從未見過如此嚴厲的喝斥,并且是遲到一分鐘,罰跪五分鐘,三次請出堂。
從這嚴格的背后,體會到師父不把佛法當人情,教導大家學習真實的佛法,去把佛法用在生命里面,去落實,然后從我們的身心里面去展現出來,在每一處細節中。
嗖嗖的,在腦海中過了一遍,看看自己有沒有遲到的過往,還好還好,不常有,特別是上課,幾乎沒有遲到過,警示自己以后在各種場合都要注意, 恭敬別人,即是恭敬自己 。
祖師禪就是把佛陀的教育,化作自己生命的體驗,應用在生活的當下,呈現出你對生活智慧的美感。
祖師的“祖”,跟“主”很相應,是在你的生命里, 處處都能很自在、很安定 ,處處都能顯出你生命的解脫、圓滿、清靜,這就是做主,也是祖師的祖。
果如法師在講到他師父圣嚴長老80多歲時,最后一次主持49天的禪修,是動完大手術,從手術臺上下來,就直接去禪堂。
果如師父和一個侍者攙扶著他,非常虛弱,離講臺幾米的距離,走了很久,可是剛一上臺,圣嚴師父推開他們的手,坐上去就開講,精神煥發,就象沒有生病一樣,講完立刻癱倒在椅子上。
49天,一位80幾歲的老人,為什么?為名?圣嚴長老已經非常有名,不求已有。為利?他一生過著非常樸素艱苦的生活,善款都用于弘法利生事業。
那是什么樣的精神力量讓長老在生命的最后依然堅持教導?就是要幫助眾生去除煩惱、提升生命質量、凈化心靈的大悲心。
聽者無不為之動容,默然淚下,這就是祖師禪融化在生命中的展現。
修行并不是念佛、拜佛,打坐得死去活來這個叫修行,修行是要跟真正的智慧相應,就是 用正知見如實觀照一切事物 。
去掉那個“我”,就能在碰到困難、挫折、煩惱時超越自己, 在任何時候都能呈現出自在、從容,這就是修行。
在Jason老師身上,看到了師的風范,任何時候都是那么平靜,好象湖,無論你提什么刁鉆的問題,都能不受影響的娓娓道來,修行功夫好贊。
上課時溫文而雅,生動有趣,博學廣究,訓練時嚴厲無私,霹靂棒喝,讓你當下意解。幾天下來體驗到祖師禪棒喝的威力。
第五天的晚上經行,正一心一念的行著,突然聽到Jason老師如雷貫耳的一聲大喝,從前方徑直穿過來:行尸走肉!
這一聲如雷擊一般瞬間穿透了心臟,我受到了巨大的震動,剛想我不是行走肉時,接著又來一喝:生命的實相到底是什么?!
這一問,象閃電一樣打到心里,緊跟著一句:參!頓時淚如雨下,不知道為什么會哭,不是傷心,而是對生命的一種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感覺。
在一陣唏里嘩啦后,好象有種要醒過來的感覺,也好象自己的生命從今天晚上開始,將要變得不一樣。
從開始的數息法,觀息法,再到智慧的觀照, 綿綿密密的訓練 ,在第七天早上,水池邊經行時,有幾分鐘,真的體驗到了月亮一般清涼的喜悅,很輕很輕,不由自主的裂開嘴笑了。
那一刻,也可能是象孩童般的未被污染的天真快樂的心。這就是禪修要幫助我們到達的地方: 未被染著的心 。 樸實、天真、可愛又親切。
歌曲《醒來》-艾米麗 王嘉寶
QQ音樂-聽我想聽的歌!
從香海回來后,每天不斷的問: 生命的實相到底是什么?
一直沒參出來一個結果,只是每多參一次,就想多愛家人一些,就想對朋友好一點,再參,就想多去幫助別人。
我們的生命每一剎那都在減少,在余下的這些時間里, 如何讓生命更有意義呢 ?
為此,準備了一個 施予罐 ,每天想到的愿望都會寫在紙條上,放進去,過一段時間后,從里面隨意選擇一張紙條,嘗試把這份愿望獻給世界。
第一張抽出來的愿望是“希望有更多的時間閱讀及做公益”。如果想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那就把我的時間先付出去,所以報名了整理果如法師音頻文件的義工。
當自己能聽從內心最深處的召喚,心就會變得多彩亮麗,會有一種光和熱變成動力傳出來,感覺好棒 。
服務他人真的無異于服務自己。我們的每個行為背后,都會有一些東西獻給這個世界 。
第三次祖師禪禪修
10月19日-22日,今年最后一次祖師禪禪修。就象珍貴的禮物。
最后一次祖師禪的表達,用《三寶大鬧寶萊塢》很貼切,男主角是智慧和愛的象征,他說的臺詞之一: 一切都會很好,一切發生都是吉祥 。
這次禪修打坐異常的輕松,半小時好象才剛開始一樣,還記得十一時腿痛到半死(因為果如法師說,從古到今沒有人痛死在禪堂的,要用方法)。
我們的身體的各種疼痛和不適,如果能用 智慧的觀照 ,就可以不受其影響,活得超然自在,灑脫。
果如法師就是現前的一位將禪融入在生命中的大德。
二十二歲患腦瘤,半身不遂,醫生宣判死刑。最終他用佛法,用禪修修改著自己的命運,到現在六十多歲,從容坦然面對各種病痛,依然四處為眾生解除煩惱痛苦而講法。
從他身上流露出來的生命的力量,讓人感到震撼和尊貴,這就是祖師禪,作自己的主, 任何時候都身心安定 。
這次禪修,喜歡上了八式動禪開始前的一句話: 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
無論進到禪堂、五觀堂、還是去出坡勞動,或者去宿舍,只要換一個地方,就先在心里默念這句話,再接著用Jason老師教的方法,很容易就將心安住在當時環境中。
一心一念 ,不斷的用方法將自己意識的猴子拉回來,專注在正在做的事上,所獲得的輕松安穩和寧靜,只有做了才知道那種感覺,這是通過訓練才達到的。
所以現在明白了,我們只有從“有我”才能到達“無我”,要從“拿起”才會有“放下”,從“雜念”才會到“一念”,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就好象沒有煩惱,也就不存在有菩提一樣。
Jason老師第二天晚上有講了一句話: 圓滿就是包容一切的“好”或是“不好” 。
這句話一下觸動了我,原來以為圓滿都是好的。是啊,世界本來沒有什么好或是不好的人事物,只是我們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把他們加以分別了,從此煩惱開始產生。
因為我們都希望世界按照我們制定的喜好標準來運行,不然就會不滿,當自己煩惱不快樂時,我們也會把這樣的情緒傳遞給別人。
所以,我們需要明白這些正確的世間規律或是真理,對它敞開心扉,它告訴我們: 我們都是息息相關的,如何對待面前的人非常重要。
堅持靠近真理,因為那會在我心中聚集起正直和誠實的光芒,去輕松、如實的面對生活的每一天。
雖然Jason老師一再說不用說客套話,可是還是要充滿感動的感恩這一切。
感恩賢宗法師提供一切的便利,讓我們可以安心修行,感恩果如法師開示的善知識,感恩Jason老師每天耐心教導和訓練,還有大行法師默默的陪同指導,以及同學和在背后付出的所有人。
找到一位真正的人生導師并不是那么容易,很幸運的是,他們好象突然就出現在了我最需要的時候,他們給出了最真實、寶貴和有用的教導,并且知行合一的讓我看到了那些書里描述的境界,是可以通過踏踏實實、一步一步的努力達到的。
學習雖然結束了,實踐才剛剛開始,禪無處不在, 行、住、坐、臥皆是禪 。
通過良師們,發現了以前從未發現過的光,開始慢慢在身體里亮起來,它引導我去踐行我所信仰的東西,對善、對美、對真理的信仰。
“美無處不在,我們每個人都值得被愛,生命真的會以我們看待它的方式呈現。”
去發現內心最純真的孩童吧,只要跨出去,就會與他不期而遇。
走進香海、遇見祖師禪,我是一個幸運的孩子:)。
分享一首三藏梵音的歌,很好聽,能表達現在的感覺:
QQ音樂-聽我想聽的歌!
寫在學佛半年的這個寧靜的夜晚
《心寬尺敬經》。
《心經》有很多版本慎慎,國粵語都有,演唱者的版本有陳坤,陳奕迅,梅艷芳,王菲等,個人覺得王菲的國語版《心經》最為經典。困森
聽聽這幾首吧,覺得你應該喜歡。1、巫娜
-
古琴禪修
2、付娜--問佛
3、純音樂-漢宮秋月
古箏獨奏
4、Through
The
Arbor
5、沉醉于風中
佛法與音樂本來是不相關的,佛陀說:聲音是禪定的刺。
請看戒律中對于音樂的規定:
離觀聽跳舞、唱歌、音樂、表演學處
(Nacca-g?ta-vàdita-vis?旦旦ka-dassanà verama??)
跳舞(nacca) ——各種的舞蹈。
唱歌(g?ta)——任何的歌曲,乃至以歌聲誦經物遲型唱念。
音樂(vàdita) ——各種音樂、演奏。
表演(vis?ka) ——任何娛樂性的表演,如戲劇、說書、斗牛、斗雞、斗狗、棍術、拳術、摔跤,以及演習、列陣、閱兵等;也包括上述的跳舞、唱歌和音樂表演。
此學處不僅不可以觀聽歌舞等,也不可以自己跳舞、唱歌、演奏,而且還不可以叫人歌舞等。
具足三個條件即構成違犯此學處:
1. 跳舞、唱歌等其中之一;
2. 沒有允許的原因(即為了觀看或聽)而前往;
3. 看或聽。
以下情況不構成違犯:
1. 于自己所在之處看見或聽見;如在寺中,或坐車、坐在居士家時。但假如為了觀看而走過去,或從座位上站起來則犯。
2. 走路時看見或聽見。但若故意轉頭去看,或故意走近則犯。
3. 在發生災難時進入表演處看見或聽見。
4. 瘋狂者。
5. 心亂者。罩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