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精美的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特別是那些曾經在歷史上和偉大音樂有關的建筑物更是如此,令人在懷念中飄蕩著不朽的旋律。相傳古代西方,有一位年輕漂亮的歌手,有一天,他用音樂女神謬斯交給他的一把神奇的七弦琴,那么,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建筑與音樂的關系是一個是“聽”的藝術,一個則是“看”的藝術,兩者之間有著明確的界限,但并不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音樂是人類的共同語言,一切藝術都具有音樂因素。在藝術審美活動中,音樂的音響與建筑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 音樂與建筑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音樂以聲音為物質媒介,表現人的主觀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聽覺,是聲音的藝術;建筑則是由巨大、重實、堅固的材料為媒介,以空間形象給予人們視覺上的享受,是一種視覺的藝術。音樂與建筑都能抒發情感,間接地反映社會生活。音樂和建筑的抒情性,來源于兩者內在本質屬性和特殊的表現手段。音樂通過有組織的樂音,以聲調的變化,節奏的展衍,旋律的運行,直接訴諸人的心靈世界;而建筑則靠自己的形體、結構、空間、色彩、質地等方面的實體特征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擴展資料建筑與音樂的基本特征:音樂藝術的基返扮本特征是以聲音作為基本的表現手段,以情感為主要的表現內容芹轎,通過表演在時間中展開,最終訴諸于人的聽覺的藝術形式。建筑是一種空間造型藝術,其空間序列的展開,既通過空間的連續和重復,體現漏首灶出單純而明確的節奏,也通過高低、起伏、濃淡、疏密、虛實、進退、間隔等有規律的變化,體現出抑揚頓挫的律動,這頗似音樂中的序曲、擴展、漸強、高潮、重復、休止,有著動人心弦的韻律感。
建筑具有音律的美。他被譽為“石頭的史詩”、“凝固的音樂”等等。
建筑在擺脫了遮風避雨這一最基本的原始臘扒塵功能以后,它就與美學結上了不解之緣。現代建筑依然保持著這種特性輪禪。中國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在這方面更為突出,它不像西方的單體建筑一覽此灶無余,而是從地面層層展開,在時間中呈現它的音韻。不然王勃也不會那樣夸滕王閣。
其實,建筑還具有雕塑美、結構美、裝飾美、詩意美等。
說的是建筑
一說:德國大文豪歌德看州襲見法國史特拉斯堡大悔做教堂,贊嘆“碧跡衡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后半部分是另一個哲學家說的,音樂是流動的建筑。流傳起來,就成了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哲學家謝林1755-1854),“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音樂學家豪普德曼1792-1868)。
另一說: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這樣的名言
這不僅是因為古希臘有關音樂與建筑關系的美塌纖并妙傳說,而是因為兩者的確存在的類似與關聯。不同藝術類盡管各具特團跡性,卻有內在聯系,這種聯系使藝術家得以從不同豎含的藝術中得到激勵,也使各種藝術有可能互相“移植”、綜合。
之所以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因為:
音樂和建筑都把創造放在比例和結構上。它們都離不開數學的計算衡賣,不僅有完整的結構,也有統一的布局,都追求和諧、對稱、均衡和線條美,只不過音樂是在時間上展開變化,而建筑是在空間上流動。
擴展資料:
紫禁城那庭院深深的殿宇,就像是一首余音裊裊、似斷還續的古琴音樂;到蘇州園林游山玩水,又猶如一首優美動人的江南絲竹;眼前如果是布達佩斯的國會大廈,耳際傳來的是古典樂派的旋律;而巴黎的凡爾賽宮,則讓人聯想到巴洛克音樂的暉霞。
這巴洛克音樂和巴洛克建筑十分相似,具有精雕細琢的華美藝術風格,音樂上體現不變的固定節拍敏攔搏和較單一橋祥的感情色彩,不比古典樂派或浪漫樂派來得豐富和輝煌。巴洛克音樂給人的感覺,就像置身巴洛克建筑之中,它那輝煋的旋廊、斑斕的拱頂、華麗的裝飾和雕欄玉砌,都讓人產生種宏偉和敬畏之情,個人也就顯得渺小和微不足道切心平氣和,無須計較。
以上就是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的全部內容,意大利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阿爾貝蒂在論述美的本質時,談到數的美與和諧,他認為音樂的和諧是由數造成的,這些數與構成建筑美的數是相同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認為音樂優于建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