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物理?回1)力學方面 ①《考工記》一書中的有關記載。這是一本現存的有關我國古代手工業 技術規范的書籍,可能是春秋時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 它記述了許多手工業的工藝制作與設施,匯集了至公元前3、那么,中國古代物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古代中國的物理學貢獻
本文依據生產技術和社會形態以及科學
著作誕生年代,選擇圓森改具有代表性的跟物理學有
關的記載,介紹中國古代物理學發展概況.
1元古到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前)
人類從會用火到石器時代.又從石器時代
過渡到青銅時代,西周時代手工業特別發達,
出現了“百工匠”;如造車輪的“輪匠”,造車
軸的“軸匠”,造箭的“矢匠”等.在這些手
工技術中有豐富的物橘判理學知識,但人們沒有認
識.
2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期(公元前770
年—前221年)
此時期對物理學知識有了研究和論
述,主要著作有:《墨經》和《考工記》等.對
力、熱、光等都有論述.
2.
1力學方面
《墨經》最早對力下了定義:“力荊之所以
奮也”.意思是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
因.《墨經》第114.
116條對時間和空間最早
作出了正確定義:“宇或徒,說在長宇久”;
“行修以春鎮久,說在先后”.意思是說物體位置改
變是空間隨著時間自近而遠的持續增長.“墨
經”還最早論述了“杠桿原理”和“浮體平衡
原理”
古代中國的物理學貢獻
本文依據生產技術和社會形態以及科學
著作誕生年代,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跟物理學有
關的記載,介紹中國古代物理學發展概況.
1元古到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前)
人類從會用火到石器時代.又從石器時代
過渡到青銅時代,西周時代手工業特別發達,
出現了“百工匠”;如造車輪的“輪匠”,造車
軸的“軸匠”,造箭的“矢匠”等.在這些手
工技術中有豐富的物理學知識,但人們沒有認
識.
2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期(公元前770
年—前221年)
此時期對物理學知識有了研究和論
述,主要著作有:《墨經》和《考工記》槐畢等.對
力、熱、光等都有論述.
2. 1力學方面
《墨經》最早對力下前明喊了定義:“力荊之所以
奮也”.意思是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
因.《墨經》第114. 116條對時間和空間最早
作出了正確定義:“宇或徒,說在長宇久”;
“行修以久,說在先后”.意思是說物體位置改
變是空間隨著時間自近而遠的持續增長.“墨
經”還最早論述了“杠桿原理”和“浮體平衡
原理”
2. 2熱學方面
《考工記》中:“凡鑄金之狀,金(銅)與
錫;黑蝕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氣竭,青白
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后可鑄也”
是我國最早對溫度的認識,這段大意是在熔煉
金屬過程中,根據物體顏色判斷物體冷熱程度.
2. 3磁學方面
春秋末期(約公元前5世紀)《管子
·地數篇》有:“山上有慈石,其下有銅金".
約公元前239年的《呂氏春秋·精通》中有:
“慈石召鐵,或引之也”.這是世界上最早對磁
現象的認識.
2. 4光學方面
《墨經》著作中有八條對幾何光學的專門
論述,這八條主要論述了:光的直進性和小孔
成像,平面鏡反射及成像,球面鏡成像.
3從秦、漢到隋唐五代(公元前 221年—
公元960年)
這個時期制造了許多大型復雜機械:西漢
初的指南車和記里鼓車;張衡(78年—139
年)的渾天儀和地動儀:畢嵐的“翻車”(即
龍骨水車)和名為“渴烏”的虹吸管;(公元
2世紀)唐僧一行梁令瓏的水運渾儀.(公元
725年)此時期主要科學代表著有:東漢王充
(27年—約79年)所著的《論衡》,東漢
C25年—220)年的《淮南萬畢術》
3. 1力學方面
《論衡.狀留篇》中的:“是故車行于陸,
船行于溝,其滿而重者行遲,空而輕者行疾".
“任重,其進取疾速,難矣”.意即在一定外力
條件下,較重的物體運動較慢,其開始運動和
加快運動也難.《論衡》中:“古之多力者、身
能負荷千鈞.手能決角伸鈞,使之自舉,不能
離地”.最早提出的內力不能使物體運動
的結論.
3. 2感學方面.《淮南萬畢術》道:“磁石柜
茶”.說明了人們已經認識了磁石(磁極)之
間存在著相互推斥力作用.《論慧野衡·是應篇》
道:“司南之構,投之于地,其抵指南”.人們
制造了指南針(句狀司南).
3. 3熱學方面
《論衡》中:“云霧、雨之徽也,夏則為露,
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
皆由地發,不從天降也”的論述,是世界上最
早分析一年四季物態變化形成的原因.《論稀
.寒溫篇》中的論述:“夫近水則寒,近火則溫,
遠則漸微.何則?氣之所加,遠近有差也”.是
世界上最早對熱傳導的論述.
3. 4聲學方面
《論衡·變虛篇》中:“令人操行變氣遠近,
宜與魚等;氣應而變,宜與水均”,意思是人
的行動(包括說話)使其周圍的“氣”發生振
動,并能向外傳播,如同魚使水振動的水波一
樣向外傳播.
3. 4光學方面
《論衡·率性篇》中:“取火于天,五月丙
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五石可能指石英石).
鑄以為器,磨礪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
《淮南萬畢術》載道:削冰為圓,舉以向日,以
艾承其影,則火生”.以上說明用透鏡聚光取
火,即叫“陽隧”.《淮南萬畢術》中的“取大
鏡高懸,盛水盆于其下,則見四鄰矣”記述了
我國最早創制的開管式潛望鏡.
3. 5電學方面
《論衡》中的“頓牟掇芥慈石級緘”.(頓
牟:墟泊;芥:=種很輕草木;械:針;綴:
吸引);說明人們已經對電、磁有了相當深刻
的認識.
4宋,元時期(960年—1369年)
這個時期創制了大型機械和大型生產工
具.撰寫出五本科學著作:北宋沈括(1031年
—1095年)著的《夢溪筆談》;北宋曾公亮
(999年—1078年)著的《武經總要》;北宋
李誡(1035— 1110年)著的《營造法式);北
宋蘇頌(1020年·-1101年)、韓公廉(生卒
年代不詳)著的《新儀象法要》;元代趙友欽
(1279年—1368年)著的《革象新書》,我
國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火藥、指南針和活字
印刷術也是這個時期產生的.
4. 1力學方面
《營造法式》一書,全書36卷,其中圖樣
6卷,地總結了歷代建筑經驗,有豐富的
材料力學和建筑力學知識.《新儀象法要》一
書中,記載了蘇頌和韓公廉在1092年創制一
架大型水運儀象臺,即天文鐘,這臺機器應用
了很多力學知識.
4. 2磁學方面
《夢溪筆談》第58條:“以磁石磨針鋒,則
銳處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不同”,這段
話說明當時已發現了磁鐵有兩極;《夢溪筆
談》第437記載的:“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
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記述的磁
偏角,比西方發現地磁偏角早了四百多年.
《夢溪筆談》中還介紹了指南針四種安裝法:水
浮法;指甲法;碗唇法;懸絲法.
4. 3光學方面
《夢溪筆談》記述的:“陽艘向日照之.則
光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
寂,著物則火發”.“陽健面洼,以一指迫而照
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這是說
手指在鏡面與焦點之間處成正立像.在焦點處
無像,在焦點以外成倒立像.說明當時對凸透
鏡聚光及球面鏡成像已進行相當成功的研究.
宋末元初趙友欽用上千只熾光作為光源進行
小孔成像的大型光學實驗,證明了光源大小、
強度與小孔的大小、距離以及像的大小、亮度
三者之間的關系.說明了當時物理學研究已經
進人實驗科學時代.
4. 4聲學方面
《夢溪筆談》中:“欲知其應者,先調其弦,
先調其弦令聲和,乃剪紙人加弦上,鼓其應弦,
則紙人躍,它弦即不動”.這是沈括以紙游碼
實驗證明了聲的共振現象,比英國的諾布爾所
做的“紙游碼”實驗早500年.
5明、清時期(1368年—1911年)
由于時代中葉以后,維護封建倫理的
教育后來發展為“八股”的科舉取士制,嚴重
阻礙科學技術發展,是我國科學發展的落后時
期.但是個別的有關物理學方面也有獨創發
現:明代朱載育(1536年—約1614年)發
明的十二平均律,用以公比攀 Z的等比級數
平均分配音律,成為近代平均音階的鼻祖;明
末宋應星(1587 -?)的《天工開物》在
《論氣·氣聲》是集發聲、傳播、接收為一體
的一部的聲學大著.
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物理學發展概況,是
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最好題材.
中國古代記載物理學知識,其中包括杠桿原理和浮力理論、聲碧逗學和光學知識的著作是:《墨子墨經》。
《墨經》是中國戰國時期后期墨家的著作。指今本《墨子》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 6篇﹔《墨經》亦稱《墨辯》﹐主要是討論認識論﹑邏輯和自然科學的問題。
早在2300多年前,我國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墨經》中就包含森慧基了豐富的關于力學、光學、幾何學、工程技術知識和現代物理學、數學的基本要素。
《墨經》中有關于力、力系的平衡和杠桿、斜面等簡單機械的論述,記載了關于小孔成象和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成象的觀察研究,首先提概念以及樸素的時間(“久”,即宙)和空間(“宇”)的概念。
《墨經》約完成于周安王14年 癸巳(公元前388年)。《墨經》,又稱《墨辯》。《墨子》的一部分。
包括《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一說僅包括前四篇。其主要內容為認識論、邏輯學,將知識分為“聞知”、“說知”、“親知”,強調“名實合”;
提出“辟”、“侔”、“援”、“推”等邏輯范疇;對惠施、公孫龍、莊子的名學觀點進行了批評總結。此外還涉及數學、光學、力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內容,是對先秦時代科學成就的此謹重要記錄。
中國古代物理學的特點:
“它的發展是持續的。”不象西方的物理學,有古希臘的繁盛也有中世紀漫長的沉遲核寂以及文藝復興后的一塵崛起。
不足之處帶凳:
1、對力的本質的認識、對運動的認識、對共鳴現象的認識、對熱的本質的認識等等,很難看到秦漢以后的持續的明顯的深化,更不要說產生科學進步所必需的革命性的科學概念。
2、在古代中國,被社會認同的知識階層的第一選擇從來不曾是從事科學活動。從這個角度看,所謂中國古碼行掘代物理學的持續發展只是一個假象,實際上是后勁不足,后繼者的出現具有極大的隨機性、不確定性。
3、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中國古代的物理學成就——易經
生物是完全不同于非生物的特殊實物,非生物形成了自然現象,而生物是形成生命現象(社會、意識、思想、特異功能、心靈感應、智力、生命力、靈魂、生物能等現象)的主體。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性能和現象,因此一定有不同的組成和結構。我們已經知道,分子構成細胞,細胞構成生物。在分子之間和細胞之間還有氣物質,就是虛物炁體,這些就是經絡穴位物質。具體地說,生物是由固態的骨肉發甲、液態的體液(津血)、氣態的呼吸消化道、炁態的經絡穴位共四個組成的統一的有機整體。固液氣三態構成生物的肉身,炁態經絡構成生物的意識。四態齊全才能構成活生生的生物,缺一不可,而且炁態才是決定生命活動的關鍵,沒有了炁態系
時空觀的先進性 在歐洲,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是割裂的,孤立的,直到20世紀初,相對論才把空間和時間科學地統一起來。但在中國古代,遠在先秦時期,不少哲人就把空間和時間聯系起來考慮。戰國時期成書的《管子·宙合》篇,把時間稱為“宙”,空間稱為“合”,其中說,“天地,萬物之橐,宙合又橐天隱睜地”,意思是說,萬物都包涵在天地之內,而天地又包涵在時空的“宙合”之中。墨家對時空的認識又有了新發展,他們把空間稱為“宇”,包括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的各種不同場所和方位,把時間稱為久,“宇久”就是現代的宇宙。
以上就是中國古代物理的全部內容,先秦時期的偉大哲學家墨翟(約公元前468-前376)及其墨家學派 (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3世紀)在他們的論著《墨經》中記述了大量的物理知識,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物理學成就最大的學派,《墨經》的主要成就在力學與光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