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歷史?黃梅戲起源于安徽省的懷寧、宿松和桐城。這三個地方都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是古代的皖江流域,也是長江流域經濟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黃梅戲的起源與當地民間藝術和地方戲曲的發展密切相關。二、起源背景 懷寧、那么,黃梅戲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起源于黃梅縣多云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調,形成于清道光年間,流播于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繡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杰出的貢獻。
1995年2月,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黃梅戲之鄉”。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稱號。2019年1月,黃梅縣憑借黃梅戲入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于唐代時期,黃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黃梅戲前身即采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后稱黃梅戲。
唱腔: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
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
作為地方戲曲的一種,安徽黃梅戲流傳很廣。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它起源于安徽。其實,黃梅戲的真正故鄉是與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黃梅縣。 明清以來,特別是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間,黃梅縣水災頻仍。災民為了生活,背井離鄉,采用唱道情、打蓮花落等表演形式沿途賣唱,并與當地說唱藝術,如青陽腔和徽戲結合。這樣,就把黃梅戲傳播到了皖、鄂、贛3省50余縣◇來,黃梅戲在安徽得到進一步發展,并逐漸成為全國人民喜愛的地方劇種之一。
黃梅戲前身即采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后稱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多云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調,形成于清道光年間,流播于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1995年2月,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黃梅戲之鄉”,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 全國“黃梅戲之鄉”稱號,2006年5月國務院批準黃梅戲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黃梅戲形成于鄂東,由于鄂東處在幾個大語音區中間的獨特語音環境中,形成了非常豐富的地方音樂,在清戲、漢劇的影響下,鄂東人將流行在本地的花鼓調,采茶歌當成聲腔,形成了花鼓采茶戲。此時的本地民眾都是以曲調呼黃梅戲為采茶戲,或二高腔的,那是因為清戲的高腔曲調在黃梅戲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曾用過這個使用范圍不太廣的名稱,但在鄂東境內一直沒帶上產地的地名,即黃梅戲的稱呼。
曲調名稱加上地名的命名方式首先是在鄂東境內開始的。由于采茶戲在形成過程中兼容了鄂東各縣的音樂特色,于是老百姓在稱呼這些采茶戲時,往往在曲名的基礎上加上了地名,即黃梅采茶戲,蘄春采茶戲、浠水采茶戲,羅田采茶戲武穴采茶戲等名稱。鄂東的采茶戲流傳到江西后,當地保留了采茶戲和花鼓戲的名稱。清朝中期,采茶戲經江西流傳到南昌、南京后仍稱之為采茶戲和花鼓戲。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于唐代時期,黃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
知識拓展: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廬劇、徽劇、泗州戲并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黃梅戲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采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并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中國。著名的黃梅戲有《告經承》《告壩費》《大辭店》《過界嶺》等等。到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人民日報:黃梅戲起源于安徽省安慶地區黃梅時節上山采茶唱的獨特戲曲唱腔“懷腔”與地名無關
黃梅戲起源于安徽省安慶市,一代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就是安徽省安慶人。黃梅戲與湖北省黃梅縣并無關聯,并且黃梅戲一直用安徽省安慶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慶地方黃梅時節采茶歌曲。大部分黃梅戲演員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與安徽方言差異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黃梅縣地名虛構起源歷史以爭奪黃梅戲文化遺產。黃梅戲最初在湖北并沒有太大知名度,后來湖北看到安慶黃梅戲演員拍攝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出名了,就籌建了湖北的黃梅戲劇院,但都是從安徽請的黃梅戲演員過去教他們唱,第一批就是從安慶請人過去援建。全國唯一的黃梅戲藝術節是在安慶舉辦的“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來過安慶的人都知道,安慶人說話婉轉動聽唱黃梅戲最正宗。黃梅戲文化深深植根于安慶人的血液和細胞中。
1879年10月14日上海 《申報》首次報道了安徽省安慶市集賢關外每年演出的黃梅調小戲(簡稱黃梅戲),這是歷史文獻記載的關于安慶地方戲曲黃梅戲的首次報道!民國學者程演生(天柱外史氏)在其專著《皖優譜》(1939年,世界書局,上海)中指出,安慶黃梅調小戲不能用于酬神,遭官方禁演,而且是安徽省的專屬,即“他省無此戲也”。
以上就是黃梅戲歷史的全部內容,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后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安慶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