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理論讀后感?有一部電影叫做《萬物理論》,是講霍金青年時代的傳記,講述他在劍橋大學的愛情故事和他生病前后的勵志故事,影片曾獲得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時間簡史》這本書除去前言和書后的小詞典、感謝及分三章對愛因斯坦、伽利略、牛頓的描述外,一共十二章,由淺至深,那么,萬物理論讀后感?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十一月十三號,我寫了一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讀后感,介紹了我讀完這本書后的感想,沒有想到竟然受到了如此多的關注,并且引起了很多讀者的共鳴,也讓我知道了在讀書這條道路上我并不孤單。
文章中,我說過讀完這本書,對我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雙十一那天只買了《極簡宇宙史》、《時間簡史》、《未來簡史》、《人類簡史》、《萬物簡史》這五本書,我最先選擇了五本中最薄的《時間簡史》讀,可是沒有想到,這一讀就是半個月。
《時間簡史》這本書雖薄,但是書里面所講述的內容卻是無比深奧,大到宇宙、星系,小到原子,中子,沒點物理基礎知識真心是看不懂的。
不過看不懂也沒有關系,有句話叫做“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們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沒有多少人是物理專家級別的,讀完這本書,作為外行的我們,雖然會對一些概念不是很理解,但是會對宇宙、星系、黑洞、奇點、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等有了基本的了解。
這本書會帶著我們一點點揭開宇宙那神秘的面紗,一步步接近宇宙的真相,了解宇宙的形成,了解大爆炸,了解恒星,了解時間和空間,了解蟲洞,了解雙生子佯謬。
《時間簡史》這本書的作者史蒂芬·霍金,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在這里我還是要隆重的介紹一下,他的故事,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1
我看的這本書名字叫做《果殼中的宇宙》,是由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著。
在看這本書的前言時,我就在于被霍金先生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了,霍金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他22歲時就被醫生診斷為萎縮性骨髓側化癥,醫生說他最多只能活兩年。可他沒有像別人一樣禿廢,他想既然如此,那我就只有在這兩年中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來,他從此便開始努力學習與研究。可是過不了多久他就開始感到身體越來越虛弱了,連上樓梯都十分費力,可他仍沒有放棄。兩年轉眼就過去了,可死亡并沒有降臨到他頭上,但他只能在輪椅上度日了,之后又一次手術,不能說話了,可他并沒有向病魔屈服,沒有向命運屈服,繼續他的研究,終于通過他的努力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還當上了劍橋大學的教授。
霍金的堅持、勤奮和頑強拼搏深深打動了我,在這樣的巨人面前,我無比慚愧,想想自己平時遇到一點困難就畏懼怕苦,霍金一個殘疾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學的頂峰,難到我們不應該向他學習嗎難到作為正常人的我們還有什么辦不到嗎?難到我們不該像霍金一樣努力嗎?我們應該馬上行動,努力學習才有可能成為霍金這樣的科學巨人。
《規模》這本書是混沌的一位同學推薦的,混沌的課程也有推薦過這本書,最近剛讀了系統思考方面的相關書籍,再讀下關于復雜世界的這本書也算是一種拓展閱讀。
這本書的作者是杰弗里.韋斯特。他是全球著名的復雜性科學研究中心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長,從事復雜性研究幾十年。
書的封面是這么寫的,復雜世界的簡單法則,解構萬事萬物的生長邏輯,重塑了解世界的思維框架。
書的背面是搜狗ceo王小川、得到萬維剛老師幾個社會名人寫的的推薦語,從他們的推薦語可以感受到《規模》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
書的目錄分為10個部分。
第一部部分講規模這本書產生的大背景,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復雜世界,作者試圖以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視角,通過跨學科的思考來探索世界運行的底層規律。
第二部分說的是萬物的尺度:規模。作者列舉了幾個例子,世界運行不少都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隨著規模的增長會帶來結構性的節約。
第三部分講的是生命的簡單性、一致性和復雜性。生命是宇宙非常奇特的一種現象,不過作者表明生命也是遵循一定的數學規律,受到某些數學公式所左右。
第四部分說的是和我們切身相關的生命的第四維:生長、衰老和死亡。這里作者宣布了一個壞消息,人類的生命很難超越125歲,疾病可以治療,但是衰老不可避免,一切將歸于塵土,不論貧窮還是富貴。
這本《向死而生》是文壇“精神標桿”史鐵生逝世五周年致敬散文集。“我經由光陰,經由山水,經由鄉村和城市,同樣我也經由別人,經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緒和夢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與我擦肩而久駐進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錘煉我,融入我而成為我。”
在他的文字里,我們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寧靜。他談生死、談人性、談愛情、談寫作……與其說他不畏苦難,不如說他早已站在死里看來生。
整本書一共分為三輯。第一輯“獨坐思往昔”,其中收錄的文章主要是史鐵生追憶與講述一些陳年往事。第二輯“向死而生”,收錄的是作者用一支筆與病魔作斗爭的同時思悟的一些有關生死的問題。第三輯“思想的蘆葦”,這一輯中的文章最能體現作者非凡的思辨能力,涵蓋關乎生與死,愛與情,神與人等很多方面。我最喜歡的'是第一輯,原因很簡單,在讀飽含苦難的書籍時,還是這種娓娓道來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在眼前,更能讓我接受。后兩輯或許更適合有厚度的,經歷過真正苦難的人來讀,也許他們能理解的更透徹一些。
書名隨叫《向死而生》,但這本書中出現比較頻繁的詞眼卻是“愛情”,甚至多過生死。史鐵生對愛情與性的追求不亞于對生的渴求,他認為社會在幫助殘障人士生活能夠更好的同時,最好要能解決殘障人士對愛與性的需求。
霍金是一個懂的感恩生活和樂觀不屈的人。
霍金從小就擁有對自然科學的強烈興趣,在大學時代(當時還沒患病),他就意識到,肯定會有一套能夠解釋宇宙的萬物理論,并陶醉于對其的思索之中,把之當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極強的使命感。
在他21歲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癥后他也消沉過一段時間,極度失望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們。醫生當時預測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過后情況并不是非常糟糕。后來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個病房的男孩,那個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覺得自己還不算倒霉,不應該就這樣放棄,自己17歲就考上劍橋大學,擁有異乎常人的頭腦。(之前他就和珍認識,后來他們很快墜入愛河,不久他們結婚了)
患病后,霍金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他并不認為疾病對他有多大影響,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
以上就是萬物理論讀后感的全部內容,今天終于讀完霍金寫的《果殼中的宇宙》了,雖然從頭到尾讀完一次,而且中間通常一句話要看四五次,最后對內容還是一知半解,但還是要寫下我的讀后感……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要跟之前看過的霍金寫的另一本書《宇宙的起源與歸宿》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