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五級病毒有多可怕 五級病毒是誰 1~5級病毒 5級生物危害病毒 病毒的等級劃分
新冠肺炎病毒只有三級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并不存在所謂的“三級病毒”。
病毒通常是按照生物安全等級分為四級和三級兩種,消則鎮這是用來指導防控傳染病和進行病毒研究拿粗的標準。
在中國,按照生物安全等級,病毒實驗室主要分為四級和三級兩類。四級實驗室主要研究高致病性病原體,如埃博拉病毒、天花病毒等,具有很高的危險性和傳染性。而三級實驗室則主要研究較低致病性病原體,如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和傳染性。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實驗室僅是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臨床診治,不會讓病毒在實驗室外擴散,因為實驗室內有非常嚴格的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
因此,“五級病毒”并不是一個具盯冊有科學依據的概念。
目前世界上最高級別的病毒有↓↓↓
?馬爾堡病毒。該病毒最早是在1967年的德國 馬爾堡發現的。是一種致命性的病毒,與埃博拉類似。死亡率25%-100%。非常恐怖,目前沒有任何疫苗和醫治的方法。兒童是易感染人群。在非洲75%的感染者是5歲以下的兒童。
?朊病毒。影響人類是否淪為喪尸的關鍵。朊毒體(Prion),是一種特殊蛋白質,因其發作后具有病毒的特性,會控制生命體的中樞神經。朊病毒一旦在人類身上爆發,人類就會淪為沒有理智和情感的喪尸。1967年,美國報道了第一例喪尸鹿案件,科學家對朊病毒的認識與南太平洋島上的原始部落有關。經過研究發現,朊病毒是一種病毒性的非生命體,人類不可能針對它研制出相關藥物。如此,朊病毒一旦爆發,便不可控制。
?天花病毒。天花病毒被感染后,會出現嚴重的毒血癥狀。潛伏期7-17天,死亡率30%。最早的時候可能由于人類和野生動物接觸,對動物無害的病毒傳染到了人類身上。據統計20世紀死于天花病毒的約3-5億人。目前是唯一被滅絕的病毒。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號稱“人類命運的橡皮擦”。生物安全等級是4級,病毒潛伏租鉛尺期可達2-21天,通常都在5-10天。最早發現于1976年,在剛果埃博拉河一帶。因此命名為埃博拉病毒。2013年12月西非爆發埃博拉疫情,截至2015年3月,共有23900人感染,死亡9800人,病死率超過40%。在非洲有些地方病死率甚至超過90%。
?狂犬病毒。狂犬病毒是來自于動物身上的一種病毒,很多動物身上都可能是狂犬病毒攜帶者。據資料統計,每年有近55000人死于狂犬病。人一旦被攜帶狂犬病毒的動物咬傷,很容易感染上病毒。潛伏期1-3個月。前驅期一般持續2-10天;興奮期一般持續1-3天;麻痹期一般持續6-18小時。2007年我國狂犬病死亡人數達3300人,2020年已降至17人。感染后死亡率可達百分百。現在國家強制家養的寵物要打狂犬疫苗。
?艾滋病毒。艾滋病病毒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平均潛伏期7-10年。能夠入侵人類的免疫,死亡率幾乎是百分百。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該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1981年最早在美國發現。目前已知的弊高激舉艾滋病病毒有4種,均來自喀麥隆的黑猩猩及大猩猩。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
?新型冠狀病毒。據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SARS患者的平均死亡率為9.6%左右。冠狀病毒最先是1937年從雞身上分離出來的。造成今天非典型肺炎橫行的禍首就來自冠狀病毒家族。美國《科學》發表了第一批通過鑒定的兩份有關“非典”病毒的基因組序列的論文,證實“非典”病毒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
目前科學研究證明,當今人類發現的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說來源于野生動物。科學家呼吁盡量少養野生動物,更不要去吃野生動物。
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生物安全等級 英文名稱:biosafety level 定義:"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應用學科:CDC)對生物危害物質規定的防護措施。分為四級:Ⅰ級涉及非致病生物物質;Ⅱ級涉及致病生物物質,但無傳染性;Ⅲ級涉及那些易形成氣溶膠因而能通過空氣傳播的致病病原;Ⅳ級涉及的病原物質在性質上同Ⅲ級,但無疫苗或特效藥可控制。"(一級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三級學科);方法與技術(四級學科)
沒有五級哦
在《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我國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后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后很少引起嚴重疾病,并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WHO標準(1993)
危險1級(無或低個體及群體風險):不太可能致人或者致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危險2級(中等個體風險,低群體風險):可以致人或動物疾病,但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群體,家畜或環境不太可能構成嚴重危害的病原體。實驗室接觸可能會導致嚴重感染,但是有效治療及預防措施是可行的,而且這種感染的傳播是有限的。危險3級(高個體風險,低群體風險):通常可以致人或動物嚴重疾病但一般不會從一個感染個體傳播到另一個體的病原體。有效治療及預防措施是可行的。危險4級(高個體風險,高群體風險):通常可以致人或動物嚴重疾病而且容易從一個個體直接或間接地傳播至另一個體的病原體。有效治療及預防措施常常不可行。
可以看出有點區別哦,我國的一到四類危險因子是遞減的!
“第四級病毒”是指在實驗室里進行分離、實驗微生物組織結構時安全隔離分級的最高等級。
第四級病毒在人類中引發的疾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救治的。其中最著名、危害最大的病毒要數埃博拉病毒(Ebola)和拉沙病毒(lassa)。
科研人員在四級族巖實驗室開展工作,必須穿戴高等級防護裝備。
概念定義
“第四級”是指在實毀嫌驗室里工作,生物安全分級的最高級,列入此類級數的多是具有高度危險或者不明的物質,有可能使操作纖穗手的科學家染上致命疾病。
在病毒學上,病毒根據危害程度分為四個級別,“第四級病毒”是在實驗室里進行分離、實驗微生物組織結構時安全隔離分級的最高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