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初二下冊道法知識點 初二下冊政治必背知識點 初二歷史重點筆記必背
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
1、時間地點: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
2、主要任務:籌備建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式成立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3、內容:
①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
②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京為首都;
④采用公元紀年;
⑤決定在首都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二、開國大典: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① (國內意義)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② (國際意義)壯大了世界和平塵激、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3、如何理解“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從此擺脫了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獲得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人民從此政治上當家作主,經濟上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國家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將不斷提高。
三、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1951年
2、西藏首席談判代表:阿沛·阿旺晉美
3、意義: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四、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原因:
(1)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安全:
(2)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
2、時間:1950年10月~1953年7月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4、經過與結果: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滲隱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朝鮮戰場上中國軍隊五戰五捷,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志愿軍凱旋而歸。
5、英雄人物的事跡:
①黃繼光,舍身堵槍口,掩護戰友奪回陣地。
②邱少云,為保證潛伏部隊安全,嚴守紀律,烈火燒身,紋絲不動。
6、勝利原因:
①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②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
③志愿軍和朝鮮軍民的英勇戰斗。
7、抗美援朝意義:
保衛了中國國家安全,贏得了安定的國內建設環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維護了亞洲與世界和平。
8、值得人們學習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精神(“最可愛的人”的原因)
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
五、土地改革
1、背景(原因):封建的剝削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新解放區的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
2、時間:1950年
3、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4、實施:1950年冬開始,在新解放區開始分期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派喊襪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地主也獲得應得的一份,自食其力。
5、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獲得了土地。
6、土地改革完成的意義
①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廣大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人民政權。
②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八年級下冊歷史必背知識點如下:
1、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2、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
3、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長期的歷沖差滲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并逐漸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
4、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慶段復臺灣。
5、散脊實現祖國的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 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證記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1
第九課 對外開放逐步擴大
經濟特區的建立
1、目的:為加速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
2、經濟特區建立:198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3、經濟特區建立的結果:特區建設在令人驚訝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中進行,很快取得了顯著成就。
4、對外開放格局:全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地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5、作用(意義)(影響):經濟特區的創設,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對吸引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擴大出口、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
1、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投資跨國化、貿易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中國的對外開放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目的:為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帶動長江三角洲乃至長江流毀返域經濟騰飛,促進全國經濟的發展。
3、開發的時間: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
4、開發的結果(歷史意義)(作用):
經過努力,浦東已成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初步建立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基本框架。浦東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和取得顯著成就的重要標志。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原因: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經濟。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2、時間:2001年12月
3、意搜舉義: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加入世貿組織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各種機遇,還有各種挑戰,必將對21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2
第十課 民主法制建設
依法治國
1、目的:為了促進社會穩定,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2、進程: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不斷深化,制定出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令和條例,使民主建設趨于制度化、法律化,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
3、(考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以憲法為核心和基礎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4、措施: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把“依法治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基本方略寫進憲法。這是總結共和國50年民主與法制建設的經驗教訓做出的歷史結論,說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找到并已經開始步入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康莊大道。
5、重大意義: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把“依法治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基本方略寫進憲法。這是總結共和國50年民主與法制建設的經驗教訓做出的歷史結論,說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找到并已經開始步入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康莊大道。
《刑法》
1、制定:1979年7月,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與此同時還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2、標志:標志著我國法制建設進入了歷史新時期。
3、修訂:1997年3月,為適應我國改革開放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全國人大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做了重大修訂,新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至今。
4、《刑法》施行的歷史作用:
刑法的完善和實施,在保衛國家安全,保護公私財產,保護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法通則》
1、目的: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為了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需要將先后頒布的各種民法法規納入一個總體框架,并針對新的情況纖漏饑做出相應的法律規定。
2、通過的時間:1986年4月
3、施行:1987年1月1日
4、歷史作用:我國逐步創建的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規則的民法,終于有了體系性的總體構架,為制訂完整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法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村民自治
1、村委會的建立:1983年后,全國各地普遍廢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在鄉鎮以下建立了村委會。
2、村民自治的目的:為適應新的變化,將社會主義民主落實到基層,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
3、法律依據:1987年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
4、村民自治的核心內容: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5、對村民自治的評價(意義)(歷史作用):
農村階級民主制度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在農村最廣泛的實踐,也是鞏固農村基層政權、密切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我們現在實行的村民自治,實踐證明它完全符合我
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3
第十二課 民族團結與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
1、民族分布格局:大雜居、小聚居
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
3、民族政策的具體表現
⑴政治上保障少數民族平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
⑵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⑶文化上保護少數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反對大民族主義,也反對民族分裂主義。
4、實行民族政策的意義:極大地維護和促進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繁榮進步的良好民族關系。
5、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政策:
⑴反對民族歧視和壓迫;
⑵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
⑶實行民族區域政策;
⑷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
民族區域自治是指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
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由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
2、少數民族自治地方
⑴3個層次: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
⑵5個省級自治區
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優越性)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既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又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同少數民族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有利于把國家的發展同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
3、如何理解56個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答: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和睦相處,共同繁榮。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政府為解決民族問題而采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5、共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1998年)
各民族共同繁榮
1、新中國成立前,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情況:
新中國成立前,農牧業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主要產業,發展十分緩慢。一些地區仍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階段,部分地方鐵制農具尚未得到使用,交通、郵電和通訊事業也十分落后。
2、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實現共同繁榮而采取的措施:
⑴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⑵有計劃地在中西部地區安排一些重點工程,調整少數民族地區單一的經濟結構,發展多種產業,積極幫助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促進民族的共同民主與進步。
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投入,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
3、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實現共同繁榮而采取的措施的結果:
到20世紀90年代,全國80%以上的少數民族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民族地區的工商業、交通、通訊以及文化教育、衛生事業都有很大發展。
4、對民族政策的評價:
實踐證明,中國所實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和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正確道路。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在21世紀必將得到鞏固和發展。
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4
第十三課 祖國統一大業
“一國兩制”構想
1、提出的目的:為早日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2、提出:⑴時間:1982年⑵人物:
3、提出的原因: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尊重歷史和現實。
4、“一國兩制”的基本內涵:
“一國兩制”的基本內涵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即在統一的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5、“一國兩制”提出的針對地區:
“一國兩制”構想最初是為解決臺灣問題提出來的,后來對香港、澳門地區也同樣適用。
6、“一國兩制”構想的歷史意義(對“一國兩制”的評價)
“一國兩制”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偉大構想,是中國政府的一項基本國策,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門的穩定,為中國的統一大業開辟了一條現實的道路,也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某些歷史遺留問題找到了新思路,為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做出了貢獻。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1、中英談判: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中英兩國政府經過談判于1984年12月正式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申明》,宣布中國政府將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2、回歸慶典(“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
1997年7月1日,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時刻。在如期舉行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上,莊嚴宣告:“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滨r艷的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同時升起。五湖四海,萬眾矚目,神州大地,一片歡騰。飽經滄桑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3、澳門回歸:1987年4月,中萄兩國政府簽署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申明》,宣布中國政府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4、《聯合申明》的發表標志著什么?
標志著中國將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問題基本解決。
5、“一國兩制”構想的又一實踐:
1999年12月20日,澳門政府的交接儀式如期舉行。中國政府宣告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五星紅旗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在澳門上空高高飄揚。華夏兒女徜徉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繼香港回歸之后,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6、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是中國人民長期奮斗的結果,是“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對中國領土的占領,洗雪了中華民族的恥辱,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邁出了歷史性步伐。
7、香港問題的由來(什么是香港問題)
英國通過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北京條約》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占領了整個香港地區。
8、澳門問題的由來(什么是香港問題)
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騙取了在澳門的居住權。19世紀80年代,葡萄牙政府迫使清政府簽署不平等條約,承認其對澳門的治理權。
9、臺灣問題的由來(什么是臺灣問題)
1949年人民解放軍攻克南京,國民黨殘余勢力逃往臺灣。1950年美國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從此形成了海峽兩岸長期對峙的局面。
10、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原因
⑴綜合國力的增強,
⑵國際地位的提高
⑶“一國兩制”方針的成功運用
統一大業必將實現
1、海峽兩岸關系的緩和(標志性的一年:1987年——1987年前臺灣當局的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⑴歷史背景:“一國兩制”構想提出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緩和兩岸關系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長期以來兩岸人為隔絕的局面。隨著形勢的發展,臺灣方面也開始調整對大陸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寬對兩岸交流的限制。
⑵現狀:至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兩岸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領域不斷擴大,從文化教育逐步拓展到經濟、貿易、體育、衛生、科技以及新聞、出版、宗教等各個方面。
⑶意義:通過交流,增進了兩岸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減少了敵意和誤解,增強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2、重要部分
⑴三通:實現通航、通郵、通商
⑵1987年10月,臺灣方面宣布從當年11月2日起允許除現役軍人和公職人員以外的臺灣居民可以經第三地轉復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骨肉分離長達38年之久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了。
3、臺灣問題的前景
盡管目前海峽兩岸仍處于分裂狀態,但兩岸交流日益密切的事實表明,發展兩岸關系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
4、我國中央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幾個基本原則(對臺的基本方針):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5、從性質上看香港、澳門、臺灣問題是一樣的么?
答:不一樣。香港、澳門的問題是中國和英國、葡萄牙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問題。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
6、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7、中國收回香港的歷史依據: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8、中國收回香港的法律文件:《聯合聲明》;
9、中國收回香港的方針政策:一國兩制。
10、解決臺灣問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⑴兩岸關系的緩和為相互之間的人員往來和交流創造了條件。
⑵兩岸經濟合作交流是促進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基礎。
⑶大陸方面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積極促進和平統一為兩岸關系和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增加,國際影響擴大,大陸擁有最大的感召力,兩岸人民希望實現和平統一。
不利因素:
⑴“臺獨”勢力猖獗。
⑵美國的干涉。
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優質總結
★2020最新八年級歷史下冊的知識點總結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八年級下冊
★八年級歷史下冊知識復習提綱
★初二歷史下冊必考知識點與學習方法
★八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筆記
★初二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歸納
★八年級下冊歷史考前復習提綱
★初二歷史下冊第十八課知識點總結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