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著名音樂家的名字 中國音樂家都有誰 十大音樂家簡介 世界公認三大音樂天才 世界著名音樂家介紹
古今中外著名音樂家舉例如下:
1、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德國著名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圣”。
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等。
2、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他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義了古典音樂,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他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游曲后來成為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
代表作品有:《奏鳴曲》、《協奏曲》、《安魂曲》、《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費加羅的婚姻》、《降B大調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等。
3、冼星海
1905.6.13-1945.10.30,祖籍廣東番禺(現屬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出生于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畢業于巴黎國立音樂學院。
代表作品:《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到敵人后方去》、《風》、《游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生產大合唱》等。
4、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杰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平均律鋼琴曲集》等。
5、約翰·施特勞斯(Yuehan.shitelaosi Johann Strauss)
1825--1899,奧地利的輕音樂作曲家、指揮家、小虛睜提琴家。創作了不朽名作《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小約翰察跡·施特勞斯為19世紀維也納圓舞曲的流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
由于他把華爾茲這種原本只屬于農民的舞曲形式提升為了哈布斯堡宮廷中的差沒歲一項高尚的娛樂形式,因此被稱為圓舞曲之王。
代表作品:《藍色多瑙河》。
偉大的音樂家是貝多芬。
貝多芬世界著名作曲家兼演奏家。1770年12月17日出生于德國波恩。祖父和父親都是宮廷音樂家。貝多芬被稱為樂圣,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
貝多芬從小就具有十分敏銳的樂感,他的父親發現這一點后,決心把他培養成另一個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好以此作為他的搖錢樹。但貝多芬不具備莫扎特搜盯那樣的演奏天賦,他是在父親的棍棒下學會音樂的。
當時年僅五歲的貝多芬經常被父親鎖在屋里,從早到晚地彈奏鋼琴和拉小提琴。小貝多芬經常強忍著痛苦和委屈在鋼琴上一遍遍地練習,如果不是貝多芬具有非凡的音樂天賦的話,他就可能就會永遠厭惡音樂了。
貝多芬音樂方面的成長
貝多芬的音樂成長道路異常艱苦,但他憑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五歲開始學習鋼琴,八歲就公開舉行演奏會,十歲開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師聶費對檔漏做他的幫助極大,聶費拓行衡展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并教會了他許多音樂技能,這為他后來的創作打下了深厚基礎。
1792年,貝多芬來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為了獲得更多的音樂知識與創作技能,他先后拜海頓、阿爾布雷希茨貝格、薩利埃里等名師學習,他努力學習他們的音樂創作技藝與經驗,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1、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頌型段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杰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
3、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德國著名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圣”。
4、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于維也納,1828年11月19日逝于維也納,享年31歲),又譯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奧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
5、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6、嵇康
嵇康(224-263,一說223-262),字叔夜,漢族,三國時期魏國譙郡铚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他的代表作品有《聲無哀樂論》和《 琴賦》,對音樂和琴的奏法及表現力,作了細致而生動的描寫。
7、李隆基
唐代音樂家,他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音樂家。他擅長演奏羯鼓和 橫笛,創作改編了《夜半樂》、《小破陣樂》、《霓裳羽衣曲》等。
8、李龜年
唐代樂師,他演奏的吹管樂器篳篥技藝高超,很多詩人都聽過他的演奏。
9、朱載育
明代樂律學家。著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 》等書。
10、師曠
春秋時著名樂師、道家。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聞名于后世。
11、小澤征爾
2016年2月,獲得美國音樂屆最高榮譽格萊美大獎,成為日籍獲獎的第九人 。小澤征爾與印度指揮家祖賓·梅塔和新加坡指揮家朱暉一起譽為世界三租盯大東方指揮家。
12、理查德·克萊德曼
法國藝術家、鋼琴表演藝術家,1953年12月28日出生于法國巴黎。克萊德曼擅長演奏肖邦、拉威爾、德彪西等人的作品,在古典音樂界是一顆明日之星。在中國,克萊德曼愛好者年齡層次相當廣泛。
13、理查德·施特勞斯理查德·施特勞斯
是近代德國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揮家。五歲開始作曲,十歲前就寫了《節日進行曲》和《木管小夜曲》。
14、雅尼
當今世界著名的新世紀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但在他的自傳《傾聽雅尼》(YANNI IN WORDS)里,他更傾向于稱自己的音樂為現代器樂(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15、尚·馬龍
是一位來自比利時音樂王國、畢業于柏克萊大學音樂學院、在歐洲享有盛譽的流行鋼琴家。
16、范吉利斯
1943年3月29日出生于希臘。幾乎沒有受過任何野譽音樂教育的他,在4歲時便能演奏鋼琴,6歲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可謂真正的音樂天才。
17、喬治·溫斯頓
喬治.溫斯頓的曲目是鋼琴美學史上最純凈逸品之大成,他的音樂舒俊流暢、旋律優美,極具可聽性。是新世代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卓越人物。
18、劉天華
江蘇省江陰市澄江鎮西橫街人,中國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19、冼星海
出生于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
20、聶耳
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號,中國音樂家。1935年初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
一、中國音樂家
1、伯牙:春秋時代的琴師。《荀子·勸學》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之說, 可見他的琴藝之高超。相傳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
2、師曠: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雙目失明,但他的聽覺敏銳,辨別音律十分準確 。他的代表作品有《白雪》、《玄默》。
3、李延年:漢代宮廷音樂家。曾擔任樂府的協律都尉。他的代表作品有根據張騫 從西域帶回的《摩柯兜勒》,制作了28首新曲調,作為儀仗使用的軍樂。
4、嵇康:三國時期魏末琴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學識淵博,善寫詩賦文論,熱 愛音樂,擅長彈琴,以彈奏《廣陵散》著稱。他的代表作品有《聲無哀樂論》和《 琴賦》,對音樂和琴的奏法及表現力,作了細致而生動的描寫。
5、蘇低婆:南北朝時宮廷音樂家。她善彈胡琵琶,家傳龜茲樂調“五旦七聲”宮調體系。其音樂理論,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古代宮調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6、萬寶常:隋代音樂家,善彈多種樂器。他的代表作品有《樂譜》。
7、李隆基:唐代音樂家,他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音樂家。他擅長演奏羯鼓和橫笛,創作改編了《夜半樂》、《小破陣樂》、《霓裳羽衣曲》等。建立了唐代音樂機構教坊、梨園。
8、李龜年:唐代樂師,他演奏的吹管樂器篳篥技藝高超,很多詩人都聽過他的演 奏,并且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9、姜夔:宋代音樂家、詞人,別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代表作品有《揚州慢 》、《凄涼犯》、《白石道人歌曲》等。
10朱載育:明代樂律學家。著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 》等書。《樂律全書》總結了前人的樂律理論,并加以發展,首創了“新法密率”的理論
11、冼星海 :出生于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
12、聶耳:(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中國音樂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曾用筆名彎族櫻有黑天使、噪森、浣玉、王達平等。
二、國外音樂家
1、樂之父—— 巴赫 ( 德 國 )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杰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音樂神童—— 莫扎特 ( 德 國 )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
3、古今樂圣——貝多芬 ( 德 國 )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德國著名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穗纖為“樂圣”。
4、歌曲之王——舒伯特 ( 德 國 )
弗朗茨·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于維也納,1828年11月19日逝于維也納,享年31歲),奧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
5、鋼琴詩人——肖邦 ( 波 蘭 )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6、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施特勞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一個埋叢音樂世家家庭,與父親同名。
1844年組成自己的樂隊,演奏本人和父親的作品。1855-1865年應邀在圣彼得堡指揮夏季音樂會達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宮廷舞會指揮。后又從事輕歌劇的創作。
其創作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藝術家的生活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和《安娜波爾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后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
擴展資料
音樂劇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臺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臺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臺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
參考資料:-音樂家
中國古代音樂家
孔子:春秋時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約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伯牙:春秋時代的琴師。《荀子·勸學》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之說,可見他的琴藝之高超。相傳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
師曠: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雙目失明,但他的聽覺敏銳,辨別音律十分準確。他的代表作品有《白雪》、《玄默》。
雍門周:戰國琴師。善鼓琴,嘗為孟嘗君鼓琴。后世說他是最早發明琴譜的人。
李延年:漢代宮廷音樂家。曾擔任樂府的協律都尉。他的代表作品有根據張騫從西域帶回的《摩柯兜勒》,制作了28首新曲調,作為儀仗使用的軍樂。
桓譚:東漢琴家。任掌樂大夫。所著《新論》,常論及音樂。并著《琴道》,介紹有關琴及琴曲的事跡。
蔡邕:漢末琴家。他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淥水》、《幽思》敗祥備、《坐愁》、《秋思》。現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傳為他的作品。
蔡琰:漢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兒。漢末,她被虜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贖回。琴曲中表現這一題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這些往往被認為是她的作品。
嵇康:三國時期魏末琴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學識淵博,善寫詩賦文論,熱愛音樂,擅長彈琴,以彈奏《廣陵散》著稱。他的代表作品有《聲無哀樂論》和《琴賦》,對音樂和琴的奏法及表現力,作了細致而生動的描寫。
阮籍: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精于琴道。現存琴曲《酒狂》傳說是他的作品。有音樂論文《樂論》傳世。
阮咸:魏晉琴家,竹林七賢察毀之一。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
劉琨:晉代琴家。創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隴》、《望秦》、《竹吟風》、《哀松露》、《悲漢月》,是最早以胡笳聲編為琴曲的作品。
蘇低婆:南北朝時宮廷音樂家。她善彈胡琵琶,家傳龜茲樂調“五旦七聲”宮調體系。其音樂理論,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古代宮調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賀若弼:隋代琴師。創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換玉》等。《西麓堂琴統》中存有《清夜吟》。
萬寶常:隋代音樂家,善彈多種樂器。他的代表作品有《樂譜》。
趙耶利:初唐琴師。琴藝冠絕當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敘錄》九卷,《彈琴手勢圖譜》和《彈琴右手法》。他總結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這些評論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
李隆基:唐代音樂家,他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音樂家。他擅長演奏羯鼓和橫笛,創作改編了《夜半樂》、《小破陣樂》、《霓裳羽衣曲》等。建立了唐代音樂機構教坊、梨園。
李龜年:唐代樂師,他演奏的吹管樂器篳篥技藝高超,很多詩人都聽過他的演奏,并且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董庭蘭:盛唐琴師。從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而青出于藍。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頤真》等琴曲相傳為他的作品。
薛易簡:唐代琴家。他九歲彈琴,十二歲能彈雜曲三十及《三峽流泉》等三弄,十七歲彈《胡笳》兩本及《別鶴》、《白雪》等名曲。他在講究“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之外,更強調“聲韻皆有所主”的內在表現。還指出了從彈琴姿勢反映出的精神不集中宴唯的“七病”,為后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申出許多的彈琴規范。
姜夔:宋代音樂家、詞人,別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代表作品有《揚州慢》、《凄涼犯》、《白石道人歌曲》等。
義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門弟子。在越州法華山學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敗,猶如云霧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瀟湘水云》。又有《秋鴻》、《泛滄浪》等琴曲作品。劉志方傳其琴藝與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實為浙派的創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由學江西譜改學郭楚望譜,并參與編輯《紫霞洞琴譜》。其祖孫四代皆是著名琴師。后人推崇為“徐門正傳”。現存《神奇秘譜》中的《澤畔吟》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從劉志方學郭楚望傳譜。創作琴曲甚多,有《漁歌》、《樵歌》、《列子御風》、《山居吟》、《佩蘭》等。其中,《漁歌》、《樵歌》的藝術水平很高。
嚴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創始人。琴風“清、微、淡、遠”,所編的《松弦館琴譜》為虞山派主要的譜集。
朱載育:明代樂律學家。著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等書。《樂律全書》總結了前人的樂律理論,并加以發展,首創了“新法密率”的理論。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嚴徵同學藝于陳愛桐的弟子,但是琴風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飛》、《烏夜啼》等快節奏的琴曲,收入《大還閣琴譜》。琴風“徐疾咸備”,彌補了嚴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況》,對琴曲演奏的美學理論有而詳盡的闡述。
莊臻鳳:清代琴家。彈琴近三十年,創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學心聲》中,較為流行的有《梧葉舞秋風》、《春山聽杜鵑》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廣陵琴派的先行者。所傳琴譜于1702年刊為《澄鑒堂琴譜》,為廣陵派最早的譜集。
徐祺:清代琴師。廣陵派的繼起者。傳譜輯為《五知齋琴譜》,所收琴曲以虞山派為多,并對各曲進行了加工發展,從中可以看出廣陵派與虞山派的淵源關系。
吳虹:清代琴師。學琴于徐常遇之孫徐錦堂。當時是廣陵派鼎盛時期,琴家云集,日夜彈奏,對他很有幫助。他致力學琴數十年,編琴曲八十二首,于1802年刊印《自遠堂琴譜》,為廣陵派集大成者。
祝鳳喈:清代琴家。十九歲學琴,致力琴學三十多年。著有《與古齋琴譜》,對琴學理論有深入探討。
張孔山:清代琴師。學琴于浙江人馮彤云。咸豐年間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協助唐彝銘編成《天聞閣琴譜》。所傳諸曲如《流水》、《醉漁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點。經他發展加工的《流水》流傳甚廣。
華彥鈞 (1893-1950) 民間音樂家。小名阿炳,江蘇無錫東亭人,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之子。阿炳的器樂演奏深為群眾歡迎,其超群技藝,早在十八歲時就已被當地的道教音樂界看好。他曾廣泛學習各種民間音樂,能超脫狹隘的師承和模仿,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創作、演奏各種器樂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流傳于世。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得以保存下來,并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殿堂中的瑰寶。
劉天華(1895-1932)著名作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江蘇省江陰縣人。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是文學家劉半農之弟。1922年受聘赴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同年秋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體育專科教師。1926年任教于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和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直至去世。一生中總共編寫了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一首琵琶練習曲。奠定了二胡專業創作和演奏的基礎。
任光(1900-1941)浙江嵊縣人。從小喜愛民間音樂,會拉琴、吹號、彈風琴。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當過鋼琴修理工人,同時學習音樂。1934年創作了著名的《漁光曲》(同名進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并主唱)而一舉成名。以后還創作了《月光光》、《新蓮花落》、《大地行軍曲》等電影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署名前發)、《高粱紅了》等著名歌曲。此外,還創作過歌劇《臺兒莊》(《洪波曲》)的音樂。
賀綠汀(1903-1997)原名賀楷,當代著名音樂家、教育家,湖南邵陽人。1931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早年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和廣州起義。先后任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教員,明星影片公司音樂科科長、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音樂教員、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文工團團長。半個世紀以來,賀綠汀共創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鋼琴曲、六首管弦樂曲、十多部電影音樂以及一些秧歌劇音樂和器樂獨奏曲,并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冼星海(1905-1945)原籍廣東番禺,生于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延安,后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
聶耳(1912-1935) 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他從小家境貧寒,對勞苦大眾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聶耳開辟了中國新音樂的道路,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先驅。聶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
馬思聰(1912-1987)是中國第一代小提琴音樂作曲家與演奏家,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戰勝利后,先后擔任臺灣交響樂團指揮、廣州藝術音樂系主任、上海中華音樂學校校長、香港中華音樂院院長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并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音樂創作》主編等職。
王洛賓 (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傳播者,被譽為中國現代歌曲之王。中國20世紀最負盛名的民族音樂家之一。籍貫北京。1934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他1938年在蘭州改編了第一首新疆民歌《達坂城的姑娘》之后,便與西部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并從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其間曾先后兩次入獄達十八年之久),將傳奇般的一生都獻給了西部民歌的創作和傳播事業。
雷振邦 (1916--1997)是我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能夠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協會付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幾十年來,雷振邦創作的故事影片音樂主要有:《董存瑞》、《馬蘭花開》、《蘆笙戀歌》、《花好月圓》、《五朵金花》、《金玉姬》、《達吉和他的父親》、《劉三姐》、《萬木春》、《冰山上來客》、《景頗姑娘》、《戰洪圖》、《鋼鐵巨人》、《暗礁》、《吉鴻昌》、《小字輩》、《幽谷戀歌》、《明天回答你》、《精變》《赤橙黃綠青藍紫》、《東方大魔王》……還有82集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等。
馬可(1918-1976) 江蘇徐州人。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后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后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陜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儐儀用曲。
李德倫(1917-2001)出生于北京,少年時期學習鋼琴及小提琴,在輔仁大學讀書時曾與師生組成學生管弦樂團,并參加演奏。1940年考入國立上海音專,先后師從舍夫佐夫(I.SHEVTZOV)及杜克生(R.DUCKSON)學習大提琴,師從弗蘭克爾(W.FRANKEL)學習音樂理論。指揮家、中央樂團藝術指導。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副主席兼表演藝術委員會主任。在人們的心目中,李德倫的名字總是和“交響樂”聯系在一起。84歲的他在抱病多年后溘然長逝,令人發出“世上空余《田園》曲,人間不見李德倫”的感慨。
李煥之(1919-)原籍福建晉江,生于香港。1936年入上海國產音專從師于蕭友梅。抗戰爆發后,在廈門、香港等地從事革命歌曲創作。1938年就讀于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結業后留校任教,并主編《民族音樂》。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聯大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建國后,一直活躍在音樂戰線,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四十余年來,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除了傳唱一時的《民主建國進行曲》、《新中國青年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樂《春節組曲》、《第一交響樂——英雄海島》,古琴弦歌合唱《蘇武》,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獨幕歌劇《異國之秋》等,還編有《作曲教程》,并撰寫了三百余篇論文,部分收入《音樂創作散論》一書。
傅聰(1934—)生于上海,8歲半開始學習鋼琴,9歲師從意大利鋼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3月獲“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1959年起為了藝術背井離鄉,轟動一時,此后浪跡五大洲,只身馳騁于國際音樂舞臺,獲得“鋼琴詩人”之美名。
何占豪(1932—)何占豪是中國杰出的音樂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現任中國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中國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創作了中國第一部小提琴協奏曲《粱祝》。但是在這之后的幾十年里他鮮有作品問世。有人說這首作品不僅是何占豪本人音樂生涯的最高峰,也是中國傳統音樂和西方音樂完美結合的典范。
陳鋼(1935-)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大學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蜚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