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明朝歷史簡介 宋朝歷史簡介 劉秀簡介歷史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 唐朝歷史
【摘 要】自《漢書·藝文志》將雜家單獨列出作為諸子百家之一,后世史志多從其說。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雖然經歷了一定的變化,雜家作為一個特殊的分類,依然存在于史志之中。至《四庫全書總目》,雜家的概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為后人研究當時的學術情況提供了很多的文獻資料,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漢書藝文志;雜家
長期以來,對“雜”的概念的認識和對雜家的評價爭議不斷。褒之者贊其包容萬象,意義非凡;貶之者視其雜亂無章,缺乏主旨。雜家作為諸子百家中之一家,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其意義也有所變化。
雜家之名,要追溯至《漢書·藝文志》。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社會動亂,群雄并起,思想界也異常活躍,各家學說層出不窮,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班固《漢書·藝文志》將諸子百家分為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家等十家。并對“雜家”這樣闡述:“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其后的《隋書·經籍志》在子部書類中開列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家九家,也將雜家作為單獨的一家列出。并在小序中闡述道:“雜者,兼儒墨之道,通眾家之意,以見王者之化,無所不冠者也。”“放者為之,不求其本,材少而多學,言非而博,是以雜錯漫羨,而無所指歸。”《隋志》上承《漢志》,認為雜家兼通諸家,包容萬象,可以見證王者之治。只是,雜家因其雜的特點,也有很大的弊端,放蕩者為之,便容易成為雜亂無章之作,雜而不融,缺少主旨。由此可見,當時所謂的“雜家”,實際是一種集合儒、墨、名、法等眾家學說,融匯貫通而成為自己一家之言的專門學說。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作為“可觀”的九家之一,它在當時還是很有價值,有一定影響力的。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雜”的概念的認識逐漸發生改變,對雜家的分析與評價也日益改變。至《四庫全書總目》,這種變化尤其明顯。《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分十四類。“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農家、有醫家、有天文算法、有術數、有藝術、有譜錄、有雜家、有類書、有家、其別教則有釋家、有道家。敘而次之,凡十四類”。子部總敘稱其“群言岐出,不名一類,總為薈萃,皆可采摭菁英”。十四類中的雜家類居于譜錄類之后,類書類之前。子部雜家類又包括六個小類:雜學之屬,雜考之屬,雜說之屬,雜品之屬,雜纂之屬,雜編之屬。小序對各類的具體解釋如下:“以立說者謂之雜學;辨證者謂之雜考;議論而兼敘述者謂之雜說;旁究物理,肪陳纖瑣者謂之雜品;類輯舊文,堡昌吵兼眾軌者謂之雜纂;合刻諸書,不名一體者雜編。”《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的小序提到此書對雜家的看法和分類的依據:“衰周之季,百氏爭鳴;立說著書,各為流品,《漢志》所列備矣。或其學不傳,后無所述;或其名不美,人不肯居。故絕續不同,不能一概著錄。后人株守舊文,于是墨家僅《墨子》、《晏子》二書;名家僅《公孫龍子》、《尹文子》、《人物志》三書。縱橫家僅《鬼谷子》一書,亦別立標題,自為支派。此拘泥于門目之過也。黃虞很《千頃堂書目》于寥寥不能成類者并入雜家。雜之義廣,無所不包。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變而得宜,于例為善。”
《四庫全書總目》認為“雜之義廣,無所不包。”便依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之例合并諸家入雜家,將《漢書·藝文志》所列名家的《尹文子》、《公孫龍子》,法家的《慎子》,道家的《鬻子》等,都歸為雜家一類。以為此舉是“變而得宜,于例為善”,更符合當時的學術發展。然而班固所說“合儒、墨,兼名、法”的雜家是作為一個學術流派,融合了各家思想而為己所用,在思想內容上顯示出儒墨名法的某些搏鎮特征,而不是真正的將各家思想的學說看成一個整體,分為一類。班固所說的“雜”不是單純的無所不包,而是學術耐銀侍融合。《四庫總目》雖也依班固之例列出雜家,卻將雜家之“雜”理解為無所不包的“龐雜”,有一定的誤解。而且,墨家、名家、縱橫家等這幾派學說雖不是顯學,卻是自成體系的一家之說,這點沒有異議,只是后世很少有人繼承研究,前人傳承下來的有關這幾類學說的書籍也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消亡,造成學說的沒落。《四庫全書總目》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正統地位,維護封建統治政權,對與儒家不相契合的學說采取抵制態度,這種分類很難說沒有這方面的影響。到此時,原本可以通王者之治的一家之說,已經失去了它作為專門學派的地位,成為子部的一個附屬性類別,作為一些難以分類的,學說不顯的學派的集合地而存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雜亂之學”。
后世學者對《四庫總目》子部雜家類合并名、墨、縱橫諸家也有不少論述。余嘉錫先生從學術發展的角度考慮,批評其分類的疏漏,認為名、墨、縱橫各家學說思想不同,而《總目》雜家合并諸家,“非所以剖析條流,辨章學術也”。并反駁《四庫總目》所提出的“名、墨、縱橫失儒之本原,便為雜學”,因而應入雜家的觀點,提出了“則九流十家,孰非儒之失其本原者?何不變子部為雜部?合十家為一家乎”的疑問。《總目》反映了當時圖書存佚的真實情況,但它站在維護儒學正統的立場上,對諸子除儒家之外的學派采取的是排斥態度。清代撰修《四庫全書》的目的即“以闡圣學明王道者為主,不以百氏雜學為重也”。合并諸家入雜家應當也有這方面的考慮,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也是很不可取的。竊以為,《四庫總目》以墨家、名家等其學所傳甚少而不將其單獨列出,只是統一歸到雜家,而不顧及到作為單獨的一種學說,它們都有各自獨特的學術思想,有無可替代的學術地位,作為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學說,雖比不上儒道兩家的影響深遠,卻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其各家并入雜家,有失偏頗。
《四庫總目》雜家類中還有一定的西學著作,明清之際傳入的西方學術主要是天主教和天文算學。天文算學得到清初統治者的認同,其著作被收入子部天文類當中,對當時的天文學產生了積極影響。而天主教雖然在民間有一定影響,但被統治階級視為異端,天主教著作也同時被打入雜學存目之中。雜學之屬存目所錄西學著作主要是有關天主教教義的著述。由此也可看出,西學在當時的傳播情況。西學在清代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地位,天文、算學等得到了重視,但當時學者對西學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天主教并不了解,作為新興學識,沒有受到重視,在分類問題上暫且將其歸為雜家,且各書提要中對這兩類學術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批判。
雜家類作為一個特殊的分類,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雖然經歷了一定的變化,在清代,雜家已不像原來那樣受到重視,成為一家之學,但不管怎樣,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學術發展狀況,使我們看到在正統學術之外,還有一批當時學者難以歸類的,所謂“雜亂”的文獻存在,認真細致的分析這些文獻,對于了解一些新興學術思潮,亦或是民間學術發展,還原歷史時期的學術狀況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 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3] 雷坤.《四庫提要》子部雜家與明清學術的新發展[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3,23(2).
[4] 程有慶.“雜家”與“雜家類”淺說[J].文獻,2002(3).
[5] 劉春華.由“思想流派”之雜到“龐雜”之雜——論中國古代書目子部雜家著錄內容的演變[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6).
有很多人在諸子百家中,都有自己喜歡的學術流派。比如說:“清心寡欲的儒家思想、無拘無束的道家思想、革故鼎新的法家思想、霹靂縱橫的縱橫家思想、還有就是陰陽武學說的思想。”等等這些思想對于華夏兒女精神文明。思想方面都產生了十分久遠的影響。可以說如果沒有諸家思想中的九大門派,那么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也許就不會有這般豐富多彩。諸子百家中的眾多思想,經過時間沉淀所遺留下來的九大思想,每個思想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體系,不過九大思想中有一個思想一直以來,都受到許多人的爭議。那就是“雜家”。那么這個被稱之為“九流之末”的雜家,是如何被選入衡蠢為九流之家的呢?
一、雜家為農學發展做出了貢獻。對于雜家這個詞的理解,最早是出現在《漢書》里,最能夠代表雜家思想的就是由秦朝初期,一位叫“呂不韋”所編寫的“《呂氏春秋》一書”,從這本書所記載的內容來看,《呂氏春秋》里的雜家思想,把當時所面臨的一些農學問題,都能夠輕而易舉的解決了。并且還會人們以后農學的發展開創了先河,做好了鋪墊。
二、雜家思想的特點。雜家思想最大的特點:雜家思想就是把其他的一些門牌思想,全部放到一起來比對。中間有相同的觀點就留下,要是在某一個觀點上產生分歧,雜家就會將每個門派的思想進行拆開分析,在最大限度上保留每個門派最重要的思想。再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將每個門派的思想能夠放在一起達成共識。
雖然說雜家這樣的思想,看上去很簡單就是將每個門派的思想抄一抄,但咐弊陪雜家的思想可以說是將每個門派的思想都融卜者合到了一起,可以稱之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雜家正燃并沒有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在當時社裂扒會文化已經形成百家爭鳴的局勢,雜家的出現把舉源虛百家思想揉和,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因為諸子百握培家是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到文化思想的巔峰。隨著秦統一六國,穩定政治環境的前提下,文化思想繁榮達到臨鎮皮培界點后,就會出現文化融合的現象,所以采集各家理論長處而和的“雜家”正好順應這樣的趨勢御唯,所以得以入選九流之家。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于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著作以戰國《尸子》、秦代《扒和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戰國時期商鞅門客尸佼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為主,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雜家”并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紀昀在《雜家類敘》中則認為「雜之廣義,無所不包」。胡適先生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指出:“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后的雜家應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漢之間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認清這一件重要事實。”雜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劉安(《淮南子》),另一是編撰《呂氏春秋》的呂不韋。雜家在歷史上并未如何顯赫,雖然號稱“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實際上流傳下來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沒有多少痕跡。 現代科學越來越細化,“雜家”這稱號彎喚,現在基本上埋此凱說的就是此人沒有專業本事,什么都知道一點,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