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生物背景圖片 講個生物的圖片 生物圖片大全大圖 生物學壁紙圖片 自然生物圖片大全
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怪物”,它們都有著各種傳說,但至今為止,沒人能證實它們的存在。雖說如今的科技已經很發達,但世界之大,仍有許多人類無法證實的神秘生物。以下是小編精選的地球十大神秘生物,讓我們看著圖片一起去了解一下。
地球十大神秘生物:真龍、澤西惡魔、天蛾人、多佛惡魔、剛果恐龍、尼斯湖水怪、神農架野人、河童、卓柏卡布拉、東方雪人
真龍,中國傳說生物
龍是中華文化中最具人氣的神獸之一,雖然許多人認為沒有龍的存在,但是現實生活中卻偏偏發生了許多真龍現身事件。昆侖山冰封的真龍、漁民捕獲一條真龍、村民修路竟然挖出千年真龍、海底驚現12米巨型真龍等等,讓人不得不懷疑龍真的存在,它也因此成為地球十大神秘生物之一……
澤西惡魔,有翅膀的狗頭馬生物
關于澤西惡魔的傳說,網上流傳著很多版本,但不論怎么傳,其形象描述的都差不多。作為地球十大神秘生物的一種,澤西惡魔是兩足有蹄類飛行生物,身長1至1.8米、全身覆蓋黑毛、頭部似馬、以及深紅色的眼睛、蝙蝠般的翅膀,常出沒于南新澤西州的Pine Barrens……
天蛾人,能隱身會詛咒
作為地球十大神握顫卜秘生物的一種,關于天蛾人的描述是很傳奇的。據說天蛾人可以隱形,此時只有同伴相互可見,雌體較雄體強壯,每一具雌體都是雄體的啟蒙者。從一些目擊者的話語中,天蛾洞缺人被描述成一種有翅膀的人形生物,它還有一堆可怕的折射紅色光芒的眼睛。更恐怖的是,天蛾人好像沒有頭,眼睛長在胸這里……
多佛惡魔,橙色眼睛/白色身體
1977年的馬薩諸塞州多佛鎮上,在4月21日到4月22日的25個小時中,三組目擊者先后在三個不同的場合看到了該生物。此事引起了不明生物研究者Loren Coleman的興趣,隨后他就展開調查,為了方便,他將該生物起名為"多佛惡魔",這個名稱后來隨著媒體的報道而廣為人知……
剛果恐龍,一只活著的恐龍
恐龍,曾經的霸主,雖統治地球數億年,最后還是被毀滅了。然而就在30年前,剛果恐龍被發現,記住這不是化石,而是一只活生生的恐龍!對于剛果恐龍的證據,只是一張1981年的照片,照片是一個怪物漂浮在剛果河主流泰萊河上……
尼斯湖水怪,巨蛇狀的水下生物
一直以來,尼斯湖水怪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傳說之一,每年吸引著無數游客到尼斯湖旅游。時至今日,憑借著目前的高科技,尼斯湖水怪的探索也變得越加容易,越加科學化。目前,探險隊最新拍攝的尼斯湖底聲納圖像或將揭曉尼斯湖水怪的真實面紗,從聲納圖像中可看到一條巨蛇狀的水下生物……
神農架野人,直立行走具有智能
野人是一種未被證實存在的高等靈長目動物,直立行走,比猿類高等,具有一定的智能。自從湖北神農架野人被曝光后,人們對野人的存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然而至今未知,都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它的存在。野人也因此成為地球十大神秘生物之一……
河童,頭頂荷葉像蛤蟆
河童,中國民間傳說中的鬼怪,因日本鬼片的渲染,加上日本人的目擊,讓它成為地球十大神秘生物之一。關于河童的真是面目,日本人是這樣形容的:河童整體看上去像是一位兒童的尸骨,但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這段穗個“河童”長得并不像人……
卓柏卡布拉,會吸血的怪物
吸血鬼卓柏卡布拉是西方多年來傳聞中的一種怪獸,每隔一段時間都有卓柏卡布拉的傳聞出現。這類生物最先被發明在1995年波多黎各呈現,一位男子傳播鼓吹本身瞥見一個古怪的吸血植物,這類植物身高在半米閣下,皮膚和恐龍的皮膚差不多,長著兩個雞蛋般大小的大眼睛,嘴上是兩只凸起的獠牙……
東方雪人,渾身無毛疑似外星人
在四川古老的叢林深處,有人發現了東方雪人,它渾身無毛,疑似外星生物。據目擊者形容:東方雪人看起來有點兒像熊,但是渾身上下沒有一絲毛發,而且還長著一條類似于袋鼠的長尾巴。而且它的叫聲也不像熊,倒更像是貓,還叫個不停。或許它是在呼喚自己的同類,也有可能它是這種動物中的最后一只……
以上就是地球十大神秘生物的全部內容,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當然,世界各地出現的神秘生物還遠不止這些,也許還有很多未能被我們人類發現的神奇物種,不過大自然總能孕育出神奇的生物,也許它們是外來文明遺留在地球上的生命也說不定!
1,真龍,中國傳說生物 ,龍是中華文化中最具人氣的神獸之一,雖然許多人認為沒有龍的存在,但是現實生活中卻偏偏發生了許多真龍現身事件。昆侖山冰封的真龍、漁民捕獲一條真龍、村民修路竟然挖出千年真龍、海底驚現12米巨型真龍等等,讓人不得不懷疑龍真的存在,它也因此成為地球十大神秘生饑謹物之一 。
2,澤西惡魔,有翅膀的狗頭馬生物,關于澤西惡魔的傳說,網上流傳著很多版本,但不論怎么傳,其形象描述的都差不多。作為地球十大神秘生物的一種,澤西惡魔是兩足有蹄類飛行生物,身長1至1.8米、全身覆蓋黑毛、頭部似馬、以及深紅凳念色的眼睛、蝙蝠般的翅膀。
3,尼斯湖水怪,巨蛇狀的水下生物
一直以來,尼斯湖水怪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傳說之一,每年吸引著無數游客到尼斯湖旅游。時至今日,憑借著目前的高科技,尼斯湖水怪的探索也變得越加容易,越加科學化。目前,探險隊最新拍攝的尼斯湖底聲納爛粗基圖像或將揭曉尼斯湖水怪的真實面紗,從聲納圖像中可看到一條巨蛇狀的水下生物……
世睜悶頌界上最大的魷魚,大王魷,這種生物主要生活在深海,而且壽命非常短暫,悉鄭體長可以到達幾十米。惡魔鳥,是斯里蘭卡傳說的不祥鳥,其實這種罩猛鳥是一種林雕鸮的動物。
歐巴賓海蝎
歐巴賓海蝎是寒武紀的遠古動物。生活于大約5.3億年前的海洋之中,大概位于現在加拿大所處的位置。它們長有5只帶丙的眼。科學家們推測,歐巴賓海蝎有能是蝦的遠親。[1]
中文學名
歐巴賓海蝎
二名法
Opabinia regalis Walcott
界
動物界
門
葉足動物
1基本資料編輯
歐巴賓海蝎是寒武紀的遠古動物。寒武紀地球上曾出現了一次物種大爆發
,許多新的物種出現,是地球歷史上最早有豐富動物化石記錄的時代。歐巴賓海蝎是如此怪異,以致科學家推測其也許是蝦類的遠親,也許和現代存活的任何生物都無關。[2]
它們看起來很像是科幻電影中的怪異動物,具有環節結構,并具未礦化的外骨骼,身體總長度為40至70毫米。它們利用14對像槳一樣的腮來游泳。最奇怪之處還在于它們的頭部。歐巴賓海蝎頭上頂著5只帶柄的眼睛,并伸出象鼻狀的嘴巴,在這些眼睛的前端還有一個柔軟的長嘴,而且在嘴的頂端還長有一個爪子。
2科學分類編輯
歐巴賓海蝎的奇特形體曾經于過去一百年間引發多次嘗試進行的分類。舉例來說,此種生物的最初描述者沃爾科特曾經認為它是甲殼類。
3生物特征編輯
此種生物具有環節結構,并具未礦化的外骨骼。身體總長度為41至70毫米。它的頭部長有五顆以眼柄支撐并突出的眼睛,視力范圍很可能到達360°。而在頭部下方則有長著如同長襪一般的吻部。在長吻的末端為具抓握性的刺狀物,而這種結構則普遍認為用以捉拿獵物。
它具有跟現今所有生物都不同的鰓,以及很多如同旗幟一般的附肢。而奇蝦,則被認為是與之具相近結構的生物(同樣已滅絕)。它的三條最后的旗幟狀附肢一同形成尾部。與現今所有已知,同樣分體節的節肢動物不同的是,它的頭部似乎并沒有很清楚地與體節分開來。
4生長地域編輯
華盛頓史密森博物館展出的歐巴賓海蝎化石
歐巴賓海蝎生活于大約5.3億年前的海洋之中,位于加拿大所處的位置。歐巴賓海蝎被普遍認為居住在淺層海床,而理論上,這種生物應該是一種具有游泳能力的捕獵者。其吻部,被認為用作捕捉海床洞穴內的小蟲用,另外亦有可能是用以卷起海床的泥沙,以搜索食物。假如這些猜想是正確的,歐巴賓海蝎很有可能具有能向后摺疊的吻部,以將食物送到位于頭部下的口。
板足鱟
板足鱟生活在大約四億二千萬年前,與槳足鱟外貌相似,體分頭胸部和腹部,頭部由六個體節組成,腹面有六對附肢,最后一對呈板狀,用來游泳。
1形態特征
板足鱟目(Eurypterida)一類已絕滅的不常見的節肢動物的成員,很少保存為化石。板足鱟類在奧陶紀初期(4.88億年前)出現,
板足鱟(9張)
到二疊紀末(約2.51億年前)絕滅。往往稱為巨蝎,但大多數板足鱟類是小動物,產自北美志留紀(約4.44億年前至4.16億年前)地層的一個種──Jaekelopterus rhenaniae(亦稱Pterygotus rhenanius或P. buffaloenis)是已知的最大節肢動物,身長接近3公尺(米)。板足鱟類的軀體是由許多節組成,前部有附肢,作為槳狀游泳器官。
2生活習性編梁敗銀輯
有些是動作靈敏的食肉動物,也許能快速游泳追捕獵物;而其他的板足鱟類很可能是底棲而以腐肉為食的。
棲居在半咸水環境,通常出現在特化而往往種類不多的動物組合中。
桿菊石
桿菊石(學名Baculites)是一類已滅絕的軟體動物。它們的殼接近筆直,于白堊紀晚期遍布世界各地。它們是于1850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阿爾西德·道比尼(Alcide d'Orbigny)所命名。
桿菊石可以長達2米,相信它們是頭向下直立的。由于殼的另一端并沒有平衡物,所以學者認為這是桿菊石唯一可有的形態。不過近期的研究發現,一些桿菊石物種可能會以較接近水平的方向生活。
桿菊石殼初期是以盤繞形式生長,直徑約為1厘米。當它們成熟時,殼就會筆直的生長。成年桿菊石可以長7厘米至2米。從殼的同位素分析,相信桿菊石是生活在水柱的中間部份,并不接近海床或海面。
在一些地層中,桿菊石十分普遍,估計它們是一大群生活的。但是,它們卻不及直角石般稠密。枯敗雄性桿菊石的長度只有雌性的三分之一至一半,殼上的棱紋也較淺。它們的殼也像其菊石目般有住室,住室內藏有氣體來保持它們的浮力。這些住室之間有連室細管,與頭部連接。動物自身則在最末及最大的住室中,可以控制每個住室的氣體水平及浮潛。分隔住橡宴室的隔壁與外殼互接,互接處有縫合線。不同的桿菊石物種有不同的縫合線紋。桿菊石化石非常脆,一般發現時都已經斷裂。普遍是斷成兩截或分成幾片,往往斷裂都是位于縫合線。
2混淆
桿菊石及白堊紀筆直的菊石目很多時會與直角石混淆。兩者都是長管狀,在石市場也同樣普遍。兩個分支分別地在不同時代演化成長管狀。直角石的時代比桿菊石長很多。不過,直角石的縫合線較簡單,而桿菊石的則較復雜。這種筆直菊石的生活方式仍無定論:有的古雅生物學家認為它們在水中是垂直生活的,觸須在海床中搜索食物;有的則認為它們是水平地生活在靠近海面的地方。
鄧氏魚
鄧氏魚(Dunkleosteus),一種活于泥盆紀時代(距今約3.6億至4.15億年前)的古生物,長約8至10米,重量可達4噸,被視為該時代最大的海洋獵食者,其主要食糧是有硬殼保護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生活于4億年前泥盆紀時代的鄧氏魚,是人類已知盾皮魚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員。它的存在比陸上第一只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75億年。鄧氏魚頭部有甲狀包裹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有顎脊椎動物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鄧氏魚
科恐魚科
二名法Dunkleosteus
界動物界
屬鄧氏魚屬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魚綱
分布區域化石分布:摩洛哥、非洲、波蘭、比利時、美國
目節甲魚目
生存年代志留紀晚期—泥盆紀晚期
鄧氏魚(Dunkleosteus terrelli),是一種活于泥盆紀時代(距今約3.6億至4.15億年前)的古生物,身體長約8 至10公尺,平均重量可達4噸,被視為該時代最大的海洋獵食者,是已知咬合力第二大大的魚,{第一大巨齒鯊}其主要食糧是有硬殼保護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
鄧氏魚是恐魚科的代表性成員和已知盾皮魚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員,是生存于距今約3.6億至4.15億年前泥盆紀的一種擁有著驚人咬合力的巨型食肉厚皮魚,是志留紀和泥盆紀海洋的絕對霸主。有著已知地球上存在過的生物中極大的咬合力和驚人的吸力,位于當時海洋的食物鏈頂端,能一口將鯊魚咬成兩半,可以捕食泥盆紀海洋里的任何一種生物,它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個“百獸之王”;它的存在比陸上第一只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75億年。然而,巨大的身軀和體型極大地影響了鄧氏魚的運動速度和靈敏度,這使得它在進化過程中漸漸輸給了小小的鯊魚和其他肉食魚類;再加上地球的環境變化,最終漸漸離開了生物繁衍進化的舞臺 。
2外形特征
鄧氏魚的外貌,給人以異常兇猛的感覺。強壯的類似于鯊魚的紡錘形的身軀更接近現代魚類的體形。頭部與頸部覆蓋著厚重且堅硬的外骨骼。雖然是肉食性魚類,但無牙,代替牙的是位于吻部的頭甲贅生,如鍘刀一般,非常銳利。能切斷、粉碎任何東西。色素細胞顯示,鄧氏魚背部顏色較深,腹部呈銀色。體長10米左右,體重約4噸。
它的體型呈流線型,有點像鯊魚。鄧氏魚缺少真正的牙齒,而以兩長條嶙峋的刃片代替,可以咬斷和粉碎任何東西。色素細胞暗示鄧氏魚的背部為深色、腹部為銀色。這種魚對它的食物毫不講究,它吃魚、鯊魚甚至它的同類。且這看起來是鄧氏魚忍受消化不良的結果:它的化石常和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魚在一起。
3生活習性
鄧氏魚生活在較淺的海域,擁有異常旺盛的食欲,使它成為當時最強的食肉動物。古代鯊魚、頭足類(鸚鵡螺、菊石)、甚至自己的同類,都在它的食譜內。擁有如此旺盛食欲的鄧氏魚,卻一直經受著消化不良的困擾,在發現的化石周圍,經常能發現一些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魚的殘骸。同時,也能發現一些鄧氏魚從胃部反芻出來的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比如其他盾皮魚類的頭甲和軟體動物的碳酸鈣質的外殼等。
4相關信息
生活3億多年前的泥盆紀是魚類統治一切的星球,在這個時期最早的鯊魚出現了,但它們的狀況非常令人擔憂,因為在那個時代它們能僥幸保住自己的性命會感到萬分欣喜。在眾多的水怪中最令人感到恐怖的動物當屬一種外型類似推土機形狀的巨魚---鄧氏魚,它樣子古怪的鄧氏魚頭上有堅硬無比的“盔甲”能頃刻間將獵物粉碎殆盡,鄧氏魚看起來像是兇暴的猛獸:強有力的體格加上包裹著甲板的頭部。它的體型呈流線型,有點像鯊魚。鄧氏魚缺少真正的牙齒,而以兩長條嶙峋的刃片代替,可以咬斷和粉碎任何東西。色素細胞暗示鄧氏魚的背部為深色、腹部為銀色。這種魚對它的食物毫不講究,它吃魚、鯊魚甚至它的同類!這種將近10米長的巨獸簡直就是魔鬼的化身!
只可惜由于自然災害和其他魚類的競爭,它們昔日的輝煌在今天早已蕩然無存了。與鄧氏魚有血緣關系、最后的其他盾皮魚家族成員也于泥盆紀末全部走向了滅絕,目前在海洋里科學家已經無法找到任何與其有血緣關系的后代;而鄧氏魚所有發現的骨骼也早已在幾億年前就已成為化石,科學家們目前無法以從其骨骼里到提取DNA、并以克隆的方式讓這種巨型食肉魚類重現與世。不過,科學家們堅信,隨著人類的不斷努力,科技的持續發展,終有一天,會尋找和收集到更多該物種的化石樣本,陸續提取和收集到完好的DNA,通過克隆的方式將這種已消失了3.6億年的海洋霸主重新帶回到這個世界。
龍王鯨
龍王鯨(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于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龍王鯨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中文學名
龍王鯨
拉丁學名
Basilosaur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鯨目Cetacea
亞目
古鯨亞目Archaeoceti
科
龍王鯨科Basilosauridae
屬
龍王鯨屬Basilosaurus
分布區域
埃及、美國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械齒鯨
時代(period)
晚始新世4500萬-3600萬年前
天敵(natural enemy)
不明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體長(length)
15~20米
化石時期
晚始新世
保護現狀
滅絕(化石)
科學分類
種
* B. cetoides
* B. drazindai
* B. isis
龍王鯨(basilosaurus)第一次發現械齒鯨化石的時候還以為它是海怪的留下的。
2簡介(brief introduction)編輯
第一個械齒鯨化石是在美國的路易斯安那發現,但很快地在埃及的法揚(fayum)沉積層也找到保存了為數眾多的其它種類。這種早期鯨類找到數量眾多的化石。它在非洲、歐洲與北美間的溫暖淺海必然很常見。其中一個化石還保有它最后進食的餐點,即一群鯊魚。它們的骨骼也提醒人們其陸地動物的祖先:一雙小腳。
生存年代
在埃及的沙漠,有個鯨類骨骸自沙中蝕出的奇怪地方。「鯨之谷」是個淺灘的化石遺跡,在三千六百萬年前,鯨類常游近這里岸邊。械齒鯨就是此地所發現的兩種鯨類之一。械齒鯨的骨骸顯示它的確有個很長的身體。事實上,當它首次被發現時,還被誤認為是某種海蛇(所以它才會有個意指「蜥蜴王」的英文名字)。雖然埃及的化石并不常得到良好的保存,但最近在一個械齒鯨化石的胸腔找到一團魚化石。這似乎是它胃
龍王鯨(5張)
內的東西,其中包括幾種不同的魚類骨骸,以及一只五十厘米長的鯊魚,足以證明:龍王鯨并非性格溫馴的動物。
晚始新世溫暖的沿岸水域非常像現代的熱帶海洋,除了一個重要的不同:那里是巨大的早期鯨魚械齒鯨的家。械齒鯨是第一種巨型鯨魚。它們那巨大的尺寸意味著它們需要大量的食物維持肌體,人們猜想大多數械齒鯨終日悠游在淺海,尋找潛在的獵物。械齒鯨不是一種十分挑剔的掠食者,魚、鯊魚、烏賊、海龜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都在它的食譜上。械齒鯨可以用它敏銳的視力和聽力尋找和抓住獵物。像現代的鯨魚一樣,械齒鯨是呼吸空氣的,它不能長時間的待在水下。械齒鯨的鼻孔不是生在頭頂的,所以當它上浮的時候必須把鼻子的頂部抬離水面。
龍王鯨
龍王鯨(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于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龍王鯨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龍王鯨平均身長為18公尺(60英呎),而且擁有比現代鯨魚更為修長的身體。古生物學家對于它們已經退化的短小后肢是非常感興趣的。龍王鯨也是密西西比州與阿拉巴馬州的州化石。
龍王鯨的發現
在19世紀早期的路易斯安納州與阿拉巴馬州,龍王鯨的化石是相當常見的,因此它們經常被當成家具的原料。后來一具龍王鯨的脊椎骨被一位鑒賞家送到了美國哲學會,因為他擔心化石被當地人破壞。這具化石最后流入了解剖學家理察德·哈倫(Richard Harlan)博士的手中,他宣稱這是一具爬蟲類化石,并命名為Basilosaurus,意即「帝王蜥蜴」。而當英國的解剖學家理察德·歐文(Richard Owen)研究了脊椎骨、顎部的碎片、前肢與后來發現的肋骨化石后,他宣布這是一種哺乳類生物。歐文提議將它重新命名為Zeuglodon cetoides,現在變成龍王鯨的一個同物異名。雖然這個名稱被很多人認為是比較恰當的,但是依照慣例,必須使用第一次公布的名稱。
在1845年,亞伯特·寇區(Albert Koch)得知在阿拉巴馬州發現的巨大骨頭,后來被拼成了一具完整的骨骼
龍王鯨
的故事。他后來拼湊出一具長114英呎的「大
龍王鯨各類圖片(21張)
海蛇」骨骼,并且讓它在紐約與歐洲來公開展覽。這具所謂的「大海蛇」骨骼最后被發現其實是5具不同個體的骨骼所組成的,其中有一些并不是龍王鯨,這些骨骼最后毀于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
從埃及的Zeuglodon谷所發現的化石中,鑒定出龍王鯨的另一個種,稱為Basilosaurus isis。這些化石保存相當良好,包括了后肢在內,而且是為數眾多。古生物學家菲利浦·金格里奇(Phillip Gingerich)在這個山谷組織了幾次挖掘,而且推斷埃及人對于印度鱷的信仰可能是因為這些埋藏在此的巨大化石。巴基斯坦則發現另外一個種Basilosaurus drazindai。一種命名為Basiloterus husseini的鯨魚則是已知最接近龍王鯨的一種,不過身體并沒有龍王鯨那么大與瘦長。
龍王鯨的特征
龍王鯨最顯眼的特征是身體非常細長,因為它們有前所未有細長的脊椎骨,所以被描繪成最細長的鯨魚。在與其他海洋哺乳類相比之下,龍王鯨被認為有不尋常的運動方式。大小相同的胸部、腰部、薦部與尾部脊椎骨意謂著龍王鯨是類似鰻魚般的方式來活動。甚至更古怪的是,古生物學者菲利浦·金格里奇認為龍王鯨在一些情況下可能也會以水平的似鰻魚般的方式來移動,對于海洋哺乳類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尾部的骨骼顯示龍王鯨很可能擁有小型的尾鰭,不過可能只對垂直移動有幫助。大部分的復原圖顯示龍王鯨擁有一個小的,推測類似須鯨的背鰭,而其它的復原圖則顯示龍王鯨只有一個背部隆起。
科學家設想的龍王鯨
龍王鯨的身體結構中最著名的可能是0.6公尺長的后肢,毫無疑問的它無法幫助移動。這個退化的后肢可能只是用來固定兩只位置相異的龍王鯨。后肢類似蛇類用來引導交配的退化后肢,所以龍王鯨可能也是如此。
龍王鯨的脊椎骨是中空的,似乎也是充滿液體。這暗示了龍王鯨基本上只能
龍王鯨骨骼化石
在海洋表面進行水平面的移動,而其他的海洋哺乳類大部分都可以進行立體的活動。從瘦弱的軸向肌肉組織與粗的肢骨來判斷,龍王鯨被認為無法長時間持續的游泳與潛水。龍王鯨也被認為沒有任何能力在陸地上移動。
龍王鯨的頭部沒有類似現代齒鯨的額隆(melon),腦部也是比較小的。龍王鯨被認為沒有現代鯨魚的社會能力,上述特征可能導致這個結果。
龍王鯨曾經被認為擁有一些柔軟的殼,不過似乎是將海龜殼誤認的結果。有一些神秘動物學家相信龍王鯨或比較進化的同類仍然存活著,它們就是被人目擊到的大海蛇,然而龍王鯨的化石顯示它們在37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項說法。
滿意請采納O(∩_∩)O~謝謝 這些都是比較冷門的 找起來不太容易
海里的生物無數,說不完扮帶前的。鯊魚,鯨魚,海豚,章魚,鮑魚,金槍魚,海螺,海龜,海豹,海獅,海象,水母。
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行喊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有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
海洋動物:廳清鯊魚、鯨魚、水母等。
海洋植物:海帶、裙帶菜、鹿角菜、昆布、羊棲菜(馬尾藻)等。
海洋微生物:與陸地相比,海洋環境以高鹽、高壓、低溫和稀營養為特征。海洋微生物長期適應復雜的海洋環境而生存,因而有其獨具的特性。
擴展資料:
還有一小部分化能自海洋微生物圖片集萃養菌則是深海生物群落中的生產者。海洋細菌可以污損水工構筑物,在特定條件下其代謝產物如氨及硫化氫也可毒化養殖環境,從而造成養殖業的經濟損失。
但海洋微生物的頡頏作用可以消滅陸源致病菌,它的巨大分解潛能幾乎可以凈化各種類型的污染,它還可能提供新抗生素以及其他生物資源,因而隨著研究技術的進展,海洋微生物日益受到重視。
海洋病毒:海洋病毒多種多樣,具形態多樣性及遺傳多樣性。海水中海洋病毒的密度分布呈現近岸高、遠岸低;在海洋真光層中較多,隨海水深度增加逐漸減少,在接近海底的水層中又有回升的趨勢,其密度有時可達10^6~10^9個病毒顆粒(VPS)/ml。超過細菌密度的5~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