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的歷史?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 廣場外圍,左為文官官署,右為武官官署,充分顯示了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那么,天安門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在原址廢墟上大規模改建,并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康熙年間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轟天安門。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一致決定:整修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當時的北平市政府動員全市人民對市區乎跡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清理,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國誕生。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為徹底解決天安門辯州城樓幾百年來積存下的種種問題和不安全隱患,國務院和北京市委決定將舊城樓拆除歲灶并,按原規模和建筑形制重建天安門城樓。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實際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厘米。此次重建將原勾頭滴水瓦頭的龍紋改為葵花紋,將原大點金旋子彩畫改為金龍和璽彩畫,枋心繪西番蓮,且將大木改造。
天安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距今已有六百年的歷史。
是明清兩代北京皇洞皮芹城的正門,最初名“承天門”,納畢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筑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月,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這里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由此被設計入國握銀徽,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天安門最初名“承天門”,其設計者是明代御用建筑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更名為天安門。天安門位于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做轎核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
天安門是哪個朝代建的
天安門帆滑坐落在中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
天安門具有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以及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純掘和現代文明,同時還是新中國的象征,成為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 廣場外圍,左為文官官署,右為武官官署,充分顯示了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世孫“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作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為大都。元大都從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興建,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成,歷時18年。大都城從里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和大城。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明大將徐達統率軍隊攻克元大都,更名為北平。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燕王朱棣將北平改稱北京,暫稱“行在”(皇帝在外時的行都)。就位后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征召全國各地能工巧匠,開始大規模重建北京城。其時,江蘇省蘇州府吳縣香山人蒯祥奉命設計建造皇宮,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作承天門。
擴展資料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此時的北京城和清政府一樣,陷入風雨飄搖中,天安門,首租也因為缺乏有效的護理,略顯殘破。
到了1915年,此時的清朝已經成為歷史,民國與清皇室達成協議,紫禁城以內仍屬于皇室的私有財產,于是,天安門前也被封閉里起來。
天安門名稱的來歷
天安門,作為北京和中國的象征,為全國和世界人民所矚目和向往,它的莊嚴肅穆的圖形是我國國徽的主要組成部分。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它的設計者是明代著名的建筑匠師蒯祥。蒯祥出生于蘇州吳縣的緩攔則魚帆村,世襲工匠。明永樂十五年,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年僅21歲的蒯祥作為朱棣的扈從人員也來到北京。他根據皇帝旨意,經過4年努力,在1421年設計并建筑一座雕梁畫棟的木構牌樓,這是最早的天安門,原名承天門。1457年7月,承天門被衡首大火所焚。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白圭請蒯祥出謀劃策,建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明末,承天擾棚門又被焚毀。1651年,又重新修建,新建城樓高33.7米,廣9間,進深5間,以示皇帝的尊嚴,并改稱“天安門”。這個名稱沿用至今。
參考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394/9612438.htm
以上就是天安門的歷史的全部內容,天安門始建于1417年,到當前(2019年)已經602年的歷史了。北京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