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補充答案 生物學補充八年級上冊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下面給大家帶察坦族來一些關于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1
第1節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1、人體內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的運輸主要依靠血液循環來完成的。人體的血液循環由血管、心臟和血液組成。
2、人體有3種血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動脈能夠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管壁最厚,管腔較大,彈性大,能夠摸到脈搏。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處輸送回心臟,管壁較薄,管腔,彈性小,手臂上的一道道“青筋”就是靜脈血管。毛細血管是血液和細胞間物質交換的場所,連通于最小的動脈和最小的靜脈之間,管壁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3、人的心臟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兩肺之間,大小與拳頭相近。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心肌發達,心輸出量大,心率比正常人要低些。兒童時期心率要高些。
4、心臟由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四個腔組成。每一個腔的心壁肌肉薄厚程度不同,左側心壁比右側心壁厚,同側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只有同側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同側的心房和心室之間有瓣膜存在,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左心室與主動脈相連,右心室與肺動脈相連,左心房與肺靜脈相連,右心房與上、下腔靜脈相連。
5、人的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中含有大量的水(約占血漿總量的90%),還有蛋白質、葡萄糖和無機鹽等多種營養物質,還含有一些體內產生的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6、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人體內正常情況下,紅細胞數量最多,白細胞數量較少,血小板是最小的一種血細胞,在光鏡下觀察不到。白細胞對人體具有防御和保護作用。血小板形狀不規則,沒有細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7、如果人體內紅細胞的數量或者血紅蛋白的數量低于正常值時,可能患有貧血病。如果人體某部位發炎或者患白血病時,會引起白細胞數量明顯增多。
8、人體內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呈兩面中央凹陷的圓餅狀,具有運輸氧氣和少量二氧化碳的能力。紅細胞內含有紅色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在氧濃度高時與氧結合,使血液呈現鮮紅色,叫動脈血。血紅蛋白在氧濃度低時與氧分離,血液顏色呈現暗紅色,叫靜脈血。
9、人體內血液在心臟和全部血管組成的管道中進行的循環流動叫做血液循環。人體血液循環可以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體循環中血液的流動途徑是: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處(如:頭部、肝臟、胃等)動脈→全身各處毛細血管→全身各處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體循環在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處完敗弊成了血液和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將動脈血變成了靜脈血。肺循環中血液的流動途徑是:右心室→肺動脈→肺→肺靜脈→左心房。肺循環在肺處為血液補充了大量的氧氣,排出部分二氧化碳,將靜脈血變成了動脈血。
10、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造成的側壓力,叫做血壓。一般所說的血壓是指信棚體循環的動脈血壓。健康成年人血壓的收縮壓一般為12—18.7kpa,舒張壓一般為8--12kpa。如果成年人的舒張壓經常超過12kpa,就是高血壓;如果成年人的收縮壓經常低于8kpa,就是低血壓。
第2節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1、人體內絕大部分水、尿素和無機鹽是以尿液的形式通過泌尿排出體外的。小部分水和少量的無機鹽、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過皮膚排出體外。
2、人體的泌尿主要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其中腎臟是尿液的形成器官,是泌尿的主要器官。腎臟形成的尿液經過腎盂、輸尿管流入膀胱,經由尿道排出體外。
3、腎臟位于腹腔后壁脊柱的兩旁,左、右各一個。腎臟的內部結構包括皮質、髓質和腎盂三部分。
4、腎單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結構單位,包括腎小體和腎小管兩部分。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
5、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濾過和重吸收兩個過程。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2
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一、線形動物
(代表動物:蛔蟲,還有蟯蟲、鉤蟲、絲蟲、線蟲。)
1、寄生在人的小腸里,身體呈圓柱形,有口有肛門;體表有角質層,起保護作用
2、消化管結構簡單,以人小腸里的半消化食物為食。P8-9圖
3、生殖器官發達,生殖能力強。無專門的運動器官,僅能緩慢蠕動。
4、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①身體細長,呈圓柱形;②體表有角質層。③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門。
二、環節動物
(代表動物:蚯蚓)還有沙蠶、水蛭等
1、體形:呈長圓筒形;前部有一段體節界限不明顯,顏色也不同,稱為環帶。(靠近環帶的一端為前端)
2、身體有許多相似環形體節構成,分節使運動靈活。
3、體壁有發達的肌肉,肌肉與剛毛配合可以完成運動。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腹面:有許多小突起(剛毛),觸摸有粗糙感覺。
4、體壁可以分泌黏液,使體表保持濕潤(有助于呼吸),所以實驗中應經常用浸濕的棉球輕擦蚯蚓體表
5、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氧氣可溶于體表的黏液里,然后進入體壁的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過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6、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構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
7、蚯蚓對人類的益處:①疏松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②富含蛋白質;③處理垃圾等有機廢物。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3
1、目前已知的動物約150萬種,按有無脊柱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按生活環境分為陸地生活動物、水中生活動物和空中生活動物。
2、水生動物最常見的是魚,此外,還有①腔腸動物,如海葵、珊瑚蟲;②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③甲殼動物,如蝦、蟹;④海豚(哺乳動物)、龜(爬行動物)等其他水生動物。
3、魚適應水中生活最重要的兩個特點:①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魚是:青魚、鰱魚、草魚和鳙魚。
5、魚是較低等的脊椎動物。
6、魚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減少游泳阻力,適于游泳。魚體分三大部分:頭部、軀干部和尾部。
8、魚在游泳時主要靠身體_軀干部_和尾鰭_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它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背鰭、胸鰭、和腹鰭都有維持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9、魚的感覺器官是側線(感覺水流、測定方向)。
10、魚鰓為鮮紅色,因為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鰓絲既多又細,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觸面積,促進血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12、水由魚___口__流入鰓,然后由鰓蓋后緣(鰓孔)流出。在水流經鰓絲時,水中溶解的_氧氣_進入鰓絲的__毛細血管__中,而_二氧化碳_____由鰓絲排放到水中;所以經鰓流出的水流與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_氧氣_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__的含量增高。
13、魚類的主要特征有:適于_水_中生活;體表被_鱗片_;用_鰓_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_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4、海馬是魚類,鯨、海豚、海豹是哺乳動物,龜、海龜是爬行動物。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4
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⒈細胞核是遺傳信息的中心和信息庫。
⒉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
⑴染色體
每一種生物的體細胞內,染色體形態、結構和數目一定,一般成對出現。
人的體細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條染色體,可能導致嚴重的遺傳病。例如,當一個嬰兒的體細胞中的第13對染色體多了一條,就會導致先天性裂唇。
染色體的成分主要是有蛋白質和DNA組成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⑵DNA與基因
DNA分子上面具有特定遺傳效應的片段叫做基因。
二、人的性狀和遺傳
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如人眼睛的大和小;眼皮的單和雙;兔子的白毛和灰毛。
⒉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基因是最基本的遺傳信息單位。
顯性基因是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隱性基因是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隱性基因在顯性基因存在時所決定的性狀表現不出來。如AA、Aa都是顯性性狀,aa是隱性性狀。
三、遺傳病和優生優育
⒈遺傳病:由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常見的遺傳病有白化病、血友病、色盲、先天性愚型、先天性聾啞等。
⒉優生優育包括禁止近親結婚、提倡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等。遺傳咨詢的目的是避免遺傳病患兒的出生。
四、生物的變異及其對生物的生存和發展的意義
可遺傳變異是由遺傳物質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是不可遺傳變異。
生物的變異有利于生物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總結相關文章: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歸納
★初中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
★八年級生物學習建議與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歸納
★初二生物上冊期末復習知識點
★八年級生物的思維導圖與及知識點歸納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與初中生物學習方法
★八年級生物重要知識點與學習復習方法
★八年級上生物知識點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很強的學科,要想控制它,就得親身觀察、實驗。不管動物學還是生物衛生,都與實踐聯系很緊密,所以學習每一章每一節都需注重從觀察、實驗進手。我為大家整理歸納了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希望對你復習有幫助。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歸納
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動物的分類:
(1)根據動物體內是否有脊柱,動物可分為兩類: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2)根據動物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動物可分為三類:陸生動物、水生動物和空生動物。
第一節 水中生活的動物
01、魚類:
(1)生活習性:魚生活在水中
(2)魚的形態特征:
體 形:梭形
體 表:鱗片;分泌黏液
體 色:腹白背暗(保護色)
身體分布:頭、軀干、尾
感覺器官:側線(感覺水流、測定方向)
運動器官:鰭,尾(控制并保持前進方向)胸腹(保持平衡)
尾部和軀干(產生前進的動力)整體起協調作用
呼 吸:鰓,鰓絲(內布滿毛細血搏亂辯管,有利于氣體交換)口與鰓蓋交替張合
(3)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魚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至關重要:一是靠鰭游泳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二是用鰓在水中呼吸。
A、游泳:用鰭游泳(鰭是運動器官)
靠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游泳,前進的動力是尾部的擺動,胸鰭、腹鰭和背鰭維持魚的平衡,尾鰭決定運動的方向;鰓是魚的呼吸器官,鰓絲密布毛細血管,可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氣。卵生。變溫動物。
B、呼吸:用鰓呼吸(鰓是呼吸器官)
(4)魚類的主要特征:
A、體表常被有鱗片,B、用鰓呼吸,C、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游泳。D、生活在水中。
(5)魚離不開水的原因:
魚的呼吸器官是鰓,而鰓中有許多的鰓絲,鰓絲在水中時能展開來,離開了水就不能展開,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氣而死亡。
(6)四大家魚是:草魚、青魚、鰱魚、鳙魚
02、其他水生動物:
(1)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如:海葵、海蜇、珊瑚蟲等
(2)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如:章魚、烏賊、河蚌、田螺等
(3)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較硬的甲。如:蝦、蟹、水蚤等
(4)其他水生動物:海豚、鯨、海豹、龜、鱉等
03、水域環境的保護:
(1)水域環境保護的緊迫性
(2)水域環境保護的成功實例
(3)保護水域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第二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
04、陸生動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特征:
(1)陸地氣候相對干燥;與此相適應,陸地生活的動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比如爬行動物具有角質的鱗或甲,昆蟲具有外骨骼。[鱗、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陸地動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有專門的運動器官]
(3)除蚯蚓等動物外,陸地生活的動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于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有專門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陸地生活的動物還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作出反應。[神經和感覺器官發達]
05、蚯蚓:(蚯蚓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征)
(1)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2)以植物枯葉、朽根等為食。(3)通過基缺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身體分節使軀體的運動更靈活。(4)靠可以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呼吸。(5)蚯蚓是環節動物,
06、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⑴、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
⑵、有剛毛和發達的肌肉用以運動
⑶、休表濕潤可以呼吸,無專門的呼吸器官。
▲環節動物:除蚯蚓外,還有沙蠶、水蛭等
07、兔:(兔適于陸地生活的特征)
(1)前肢短,后肢長,便于跳躍。(2)門齒(切斷食物)、臼齒(磨碎食物)發達,無犬齒(撕裂食物),盲腸發達,與植食性相適應。(3)體表被毛,用肺呼吸,心臟結構、血陪衡液循環與人一樣,是恒溫動物。(4)胎生、哺乳,是哺乳動物。
08、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1)體表被毛;(2)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3)體腔那有膈;(4)用肺呼吸;(5)心臟有完整分隔的四腔;(6)體溫恒定;(7)大腦發達;(8)多為胎生、哺乳。
▲膈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特征
09、變溫動物和恒溫的區別:
哺乳類和鳥類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而維持體溫的恒定,它們都是恒溫動物。其他動物的體溫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屬于變溫動物。
10、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1)陸生動物生活的基本環境條件:足夠的食物、水分、隱蔽地。
(2)大熊貓瀕危原因:熊貓有棲息地遭到破壞。
(3)動物棲息地為陸地生活提供了足夠的食物、水分和隱蔽地等基本的生存條件,被破壞后,動物的生存受到威脅。因此,我們要保護好生物的棲息地。
第三節 空中飛行的動物
11、鳥:(鳥適于飛行的特點)
(1)有發達的氣囊,減輕體重,雙重呼吸。(2)消化發達,直腸短,食物殘渣很快排出。(3)胸骨呈龍骨突,便于著生發達的胸肌。(4)身體成流線型,翅膀羽毛重疊排列,心臟發達。(5)體溫高而恒定,卵生。
12、昆蟲:(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會飛的動物)
(1)特征: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發達的肌肉附著在外骨骼上。(2)外骨骼的作用:支持、保護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3)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會飛的動物。飛行擴大活動范圍,有利于覓食、繁殖。
13、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體表由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常見的節肢動物有:所有昆蟲、蜘蛛、蜈蚣、蝦、蟹等。
14、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用皮膚輔助呼吸。
▲常見的兩棲動物有:青蛙、蟾蜍等。
▲動物已知150萬種,其中哺乳動物4000多種,鳥類9000多種,昆蟲100萬多種。
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1)動物所進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動就是動物的行為。
(2)列舉動物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飛行、游泳、爬行、行走、奔跑
(3)描述動物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
第一節 動物的運動
15、脊椎動物運動的組成:
(1)運動:骨骼(包括骨和骨連接)、骨骼肌。
(2)關節的結構:關節頭、關節窩、關節軟骨、關節囊和關節腔。(關節模式圖參見P29)
▲關節軟骨作用:有彈性,可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
▲關節面:由關節頭,關節窩,關節軟骨組成
▲脫 臼:關節頭由關節窩中滑脫出來的現象。
16、骨、關節、骨骼肌的協調配合
(1)骨胳肌的結構和特性:
A、結構: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組成
肌腱:骨骼肌兩端較細呈乳白色的部分
肌腹:中間較粗的部分
一組肌肉附著在兩塊不同的骨上。骨骼肌只能牽引骨而不能推開骨,與骨相連的總是兩組肌肉配合的。
B、特性:肌肉無論受到哪種刺激(包括由神經傳來的興奮)都會發生收縮,停止刺激,肌肉舒張。
(2)屈肘和伸肘動作:
A、屈肘: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肘部屈伸由兩組肌肉群共同完成
B、伸肘: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雙手自然下垂同時處于舒張狀態,雙手有重物同時處于收縮狀態)
(3)運動的產生過程: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會牽動骨頭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神經起調節作用,關節相當于支點。
(4)運動不但靠運動來完成,而且還需要神經的控制和調節,并需要多個參與配合。
(5)運動就是骨在肌肉的牽引下繞關節活動,使軀體能夠完成各種動作。
▲動物的運動有利于覓食和避敵,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第二節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17、動物行為:有攻擊行為、防御行為、儲食行為、繁殖行為和社群行為。
18、區別動物的先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A、先天性行為: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本能行為)。如蜜蜂采蜜、螞蟻筑巢、蜘蛛織網、鳥類遷徙等
B、學習行為:不是生來就有的,是動物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后天性)。如鯨的頂球、轉圈和跳躍等表演。
第三節 社會行為
19、社會行為的特征: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舉例:
A、白蟻,內部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參見P37倒數第一段)
B、雞、羊、狒狒等(參見P38第二段)
20、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1)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方式:有聲音、動作、接觸、氣味等。
(2)通訊: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的反應,這種現象就叫通訊。
▲蝶蛾類昆蟲可用性外激素通訊。
(3)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間的信息流,能量流,物質流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節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綠色植物養育著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21、在自然界的作用(參見八上P45)
(1)動物維持生態平衡;
(2)動物促進生態的物質循環;
(3)動物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22、生態平衡:
在生態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生態平衡。
▲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動物幫助植物傳播果實和種子,有利于擴大植物的分布范圍。
第二節 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3、動物與人類的關系:食用、觀賞、藥材、衣服等
24、動物與生物反應器:
A、生物反應器的概念:利用生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物質。
B、目前動物中最理想的生物反應器是:乳房生物反應器(即人類通過對某種動物的遺傳基因進行改造,使這些動物的乳房可以產生和分泌出人們所需要的某些物質[藥物和營養物質])。
C、生物反應器應用的是轉基因技術。
D、生物反應器的優點: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設備簡單、減少污染等優點。
25、動物與仿生:
(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2)仿生的應用
A、飛 機——鳥的飛翔
B、薄殼技術——烏龜的背甲
C、雷 達——蝙蝠的回聲定位
D、熒 光 燈——螢火蟲的發光原理
E、宇 航 服——長頸鹿的脖子
第四章 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
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26、菌落:細菌很小,要觀察細菌形態的話一定要借助于高倍的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 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1)細菌菌落與真菌菌落的區別
比較\x09大小\x09形 狀\x09顏 色
細菌菌落\x09小\x09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x09白或黃
真菌菌落\x09大\x09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狀\x09紅、褐、綠、黑、黃
(2)細菌的培養步驟:制作培養基→高溫消毒→接種→培養。
27、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在土壤中、水里、空氣中乃至我們的身體上,在寒冷的極地,在很熱的溫泉中,都有細菌和真菌。可見,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廣泛分布的生物。
28、細菌的生活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有的還有特殊條件。
▲不同的細菌和真菌還要求某些特定的條件,如有些細菌和真菌要氧氣生活,有些不要。如:酵母菌發酵不要氧氣,是無氧呼吸,乳酸菌制奶也不要氧氣。
第二節 細 菌
28、細菌的發現
(1)細菌的發現者:荷蘭列文?虎克。
(2)法國的巴斯德進行了“鵝頸瓶”實驗,證實細菌的產生。還發現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后人稱巴斯德為“微生物學之父”。
▲微生物學之父:法國巴斯德。
29、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A、細菌很小,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只有一顆小米粒大,單細胞。(病毒比它還小)
B、形狀:呈球狀、桿狀、螺旋狀
C、細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有的有鞭毛和莢膜。(參見八上P60)
▲一個細菌也是一個細胞。它和動植物的細胞都不同,主要區別在于它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有細胞壁(有些細菌的細胞壁外有莢膜,有些細菌生有鞭毛),卻沒有葉綠體,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它們是生態中的分解者。
▲動物、植物、細菌細胞的對比
比較內容\x09動物\x09植物\x09細菌
細胞壁\x09無\x09有\x09有
細胞膜\x09有\x09有\x09有
細胞質\x09有\x09有\x09有
細胞核\x09有\x09有\x09無,只有未形成細胞核
葉綠體\x09無\x09有\x09無
鞭 毛\x09無\x09無\x09有
莢 膜\x09無\x09無\x09有
30、細菌的生殖:
A、生活方式:異養(腐生和寄生)--靠現成的有機物來養活
B、生殖方式:分裂生殖。芽孢是休眠體。
▲細菌分布廣泛的特點:因為細菌具有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
▲細菌的作用:作為分解者促進自然界物質循環
第三節 真 菌
31、真菌的種類:酵母菌、木耳、蘑菇、靈芝、霉菌等是真菌。
32、真菌的結構和營養方式
(1)結構:細胞有成型的細胞核,無葉綠體
(2)營養方式:異養(腐生)
33、真菌的繁殖:
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霉菌(青霉和曲霉的區別):
青霉:直立菌絲、營養菌絲頂端孢子囊:掃帚狀
曲霉:直立菌絲、營養菌絲頂端孢子囊:放射狀
▲細菌和真菌的特征(區別):(八上P64練習4)
A、細菌:個體微小,體內沒有成形細胞核;通過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細胞內沒有葉綠體。
B、真菌:既有個體微小的種類,也有個體較大的種類,細胞內有真正的細胞核,能產生孢子,孢子能夠發育成新個體。
第五章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4、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八上P66)
⑴、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⑵、引起植物和人類患病
▲腳氣和細、真菌沒關系(是缺維生素B導致的)
⑶、與動植共生
▲共生:細菌和真菌與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不能獨立生活叫共生。
A、與植物:地衣是真菌與藻類共生,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天麻是密環菌與植物的共生體。
B、與動物:兔、牛、羊內有些細菌幫助分解維生素
C、與人類:人的腸道中有一些細菌能制造維生素B12和維生素K對身體有益。
第二節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35、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1)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
A、酵母菌—分解食物中的糖類,產生酒精、二氧化碳,制饅頭、包子、面包等。
B、乳酸菌—將葡萄糖轉化成乳酸。制酸奶、泡菜等。
C、釀 酒—酒 曲。
D、醋酸菌—制 醋;霉 菌—制 醬
▲發酵食品的制作離不開細菌和真菌。
(2)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
A、食品的腐敗原因:由于細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長、繁殖活動引起的。
B、食品的保存——防腐:脫水法、腌制法、煙熏法、真空包裝、冷凍法、罐藏法、巴斯德消毒法等。
C、防止食品腐敗的主要原理:將食品中的細菌和真菌殺死或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和繁殖。
(3)細菌、真菌與疾病防治:
A、利用有些真菌可以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制成抗生素,來治療相應的疾病。
▲抗生素:有些真菌可以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叫抗生素。
B、利用現代手段,將其他生物的某種基因轉入一些細菌內部生產藥品(如胰島素)
(4)細菌與環境保護:
細菌凈化環境:厭癢菌將有機物分解產生甲烷。好癢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城市污水處理就是利用細菌來凈化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
第六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
第一章 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
分類依據: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基本單位:種
第一節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36、植物的分類:
(1)植物的分類依據:植物的形態結構
被子植物的分類依據:花、果實、種子
(2)植物的主要類群: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7、動物的分類:
(1)動物的分類依據:動物的內、外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2)動物的主要類群: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節肢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38、細菌、真菌等其他生物的分類:
(1)細菌等分類依據:形態結構
(2)真菌的主要類群:酵母菌、霉菌等
第二節 從種到界
39、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它們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在等級法進行分類時,分類的單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物種之間的相似程度越小,親緣關系越遠;分類的單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少,物種之間的相似程度越大,親緣關系越近。
▲“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同種生物的親緣關系是最密切的。
▲林奈(瑞典植物學家)的雙名法(生物命名法)的內容包括兩部分:屬名+種加詞
第二章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40、生物的多樣性的內涵包括三個層次: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一個物種就是一個基因庫)和生態的多樣性。
(1)生物種類的多樣性:
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我國苔蘚、蕨類、種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魚類、兩棲類,哺乳動物也位于世界的前列。
(2)基因的多樣性:
每種生物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種類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的多樣性。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就是基因多樣性的運用。
(3)生態的多樣性。
草原生態、森林生態、濕地生態、城市生態、農田生態、湖泊生態、海洋生態等。
41、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措施是:
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的多樣性。
第三章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42、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嚴重威脅的原因:
濫砍亂伐、濫捕亂殺、環境污染、外來物種的入侵等。
▲我國的特有珍稀動植物:(P94)
金絲猴、白鰭豚、朱鹮、揚子鱷、銀杉、珙桐等。
▲我國面臨瀕危的動物和植物:
A、我國面臨瀕危的動物:
水生無脊椎動物:紅珊瑚、鸚鵡螺
魚 類:中華鱘、白鱘
陸生無脊椎動物:金斑緣鳳蝶
爬行類:鱷晰、揚子顎
哺乳類: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藏羚羊、麋鹿、亞洲象、華南虎、白頭葉猴等。
B、我國面臨瀕危的植物:人參、珙桐、水杉、銀杉、桫欏等。
43、建立自然保護區:
(1)自然保護區概念——是指含有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這個區域就是自然保護區。
(2)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3)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基因庫”、“天然實驗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館”。(P96)
▲我國建立的自然保護區:
(P96圖Ⅵ-5、Ⅵ-6)
▲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等法律和文件;還最先加入國際《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