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瑙縱歌音樂?孫瓦木都和干占科努決定將“目瑙縱歌”移植到世界上,取一片寬闊平坦的區域作為“目瑙縱歌”的場地,并于正月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目瑙縱歌”盛會。這一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一起演奏木鼓、鑼、那么,目瑙縱歌音樂?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為追溯葫蘆絲的歷史源頭。最近,記者在云南民族地區調研后發現:關于葫蘆絲吉祥發源地和有關葫蘆絲的起源傳說故事被廣泛認為是在葫蘆絲之鄉-----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而且早在先秦時代那里就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了。
葫蘆絲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江畔,一次山洪暴發,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個大葫蘆,闖過驚濤駭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所感動,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給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蘆,立刻吹出了美妙的樂聲。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福則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就在梁河縣勐養傣族人家傳承下來,梁河的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也前來取經,相繼擴大到了整個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區,并得到了世代相傳——
葫圓旦蘆絲是梁河傣、德昂、阿昌人民從古至今使用的一種舌簧樂器,它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特點,吹奏方法是用自然換氣法或用循環換氣法。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惟妙惟俏。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樓里,能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而吹出的顫音尤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
導讀:鄭圓 目腦縱歌又叫總戈,意即“大伙跳舞”。每逢遇有戰斗勝利、五谷豐收、喜迎貴賓、節日紀念、嫁娶大事、親人團聚,都要舉行目腦。那么大家知道目腦縱歌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嗎?目腦縱歌有什么神奇的傳說呢?想要了解目腦縱歌的相關內容嗎?快點隨我往下看看吧。
目腦縱歌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又名目瑙縱歌,是德宏景頗族的傳統節日,意思是"大伙跳舞"。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期四至五天。跳目瑙縱歌要在寬大的廣場或草坪上舉行。
目腦縱歌的傳說
目瑙縱歌的歷史悠久,相傳是太陽神傳授的。景頗族有個創世英雄叫寧貫娃,他父母臨態逗終前對他說:"我們去世后,你要跳起舞蹈舉行送魂儀式,我們才能變成大地,你才能變成人在上面繁衍、生存"。寧貫娃正想去太陽國學舞,卻看到鳥雀們在一株黃果樹下舉行目腦會,原來他們已經應太陽神的邀請學回來了。他便很快向鳥雀學會了舞蹈,把舞蹈套路畫在栗木柱上,并在喜馬拉雅山腳劃定舞場;舉行了第一場目瑙縱歌,從此傳到了人間。
目腦縱歌活動
典禮開始,先放炮,笙管、茫鑼、鼓樂齊鳴,景頗族和其他民族的同胞互贈雞蛋、米酒等禮物,向來賓敬獻用芭蕉葉包裹的紫糯米粑粑。
景頗族文化 景頗族舞蹈與音樂簡介
景頗族的舞蹈分為祭祀性、狩獵性、生產勞動性和歡慶性等五類。祭祀性舞蹈有"總戈"、"布滾戈"、"金再再"等,動作粗獷豪放,形象生動。狩獵性舞蹈有"龍東戈",軍事性舞蹈有"向戈"(耍刀)、"串戈"、"以彎彎"等。鉛衡友生產勞動過程的舞蹈,步伐靈活,富于變化。歡慶性舞蹈有"直戈"、"曾戈"等。這些舞蹈形式多為環舞、巡回舞和曲折行進舞。此外,景頗族還吸攔消收了傣族、傈僳族的舞蹈形式,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點的象腳鼓舞和"叮戈舞"。景頗族舞蹈中最富盛名的是集各舞蹈于一體的"目腦縱歌"。
"目腦縱歌"是景頗族的民族傳統節日,景頗語意為"大家一起跳舞"。起源景頗族原始宗教的一種盛大祭典。每年農歷正月十五開始舉行,舞場寬闊,中央豎立高高的"目腦示棟",意為"索求財富柱",一般由豎4根、橫2根柱子加底座組成,中間兩根繪有舞形圖案和日月標記,中間是巨大的刀劍相連,旁邊兩根為雌雄祖先圖案,上一根橫柱表示天地,下一根表示子孫興旺、五谷豐登。示棟下成千上萬的景頗人排成長隊,在"腦雙"的領舞下,起舞,盛況空前。男人手揮長刀,個個英姿颯爽;女人抖動著彩帕和扇子,身上裝飾的銀泡和銀鏈唰唰作響、閃閃發亮,似彩蝶起舞,象孔雀開屏;隊形變換有序,時而如采練漫卷,時而似瑞靄輕飄。
木縱歌意為人人舞,每年正月十五在云南省德宏州舉行。屆時,人喊橋們將穿著他們最好的衣服聚集在木訥宗格廣場。在鼓、鈸和碧段西洋樂器的伴奏下,他們將以雙龍的身份進入舞池,在鬧爽的帶領下,戴上鳥頭和羽冠。在慕道石洞的指引下,他們沿著祖先的遷徙路線圖起舞,歡快而高亢的鼓點和音樂,但會看到舞隊的舞刀閃亮,五顏六色的鮮花飛舞,花扇翻滾,人們遞水遞酒,大聲咆哮,千人舞而不亂。
有一個美麗而古老的“木腦宗歌”傳說:在古代,只有太陽的孩子才會跳“木腦宗歌”。有一次,太陽王派使者邀請悔滲譽地球萬物到太陽宮參加他們的“目瑙縱歌”盛會,地球上的鳥都去參加了。
“目瑙縱歌”結束后,鳥兒們告別了太陽之王和太陽之子。回來的路上,當他們來到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中休息時,他們看到黃果樹結滿了成熟的果實。鳥兒們非常高興,為地球上的鳥兒們舉行了第一次“目瑙縱歌”舞蹈,分享果實。
“森瓦木杜”和“甘占科努”聽到消息后,急忙趕來查看。他們立刻陶醉在鳥兒熱烈優美的歌舞中,沉浸在幸福之中。孫瓦木都和干占科努決定將“目瑙縱歌”移植到世界上,取一片寬闊平坦的區域作為“目瑙縱歌”的場地,并于正月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目瑙縱歌”盛會。
這一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一起演奏木鼓、鑼、竹笛和“東巴”,聚集在舞池里,排成長長的隊伍,模仿鳥兒的舞步,盡情地跳舞。
在有聚會慶祝的地方就會伴隨著舞蹈和音樂。尤其是我們的各個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同時集體的舞蹈和音樂也有利于民族間的團結友愛。在 景頗族文化 里甚至單獨拿出來一天的時間來舉辦大型歌舞,它的名字就叫做:目瑙縱歌。
景頗族能歌善舞,他們有許多形象生動的舞蹈。在許多節日慶典活動中,景頗族都舉行歌舞活動。最主要的節日有“目腦(總戈)”節、新米節和采花節。
“目瑙縱歌”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目瑙示棟,是為了紀念景頗族先人首創“目瑙縱歌”而設立的祭壇。示棟豎立在目瑙縱歌舞場中央,是景頗族群眾心中最神圣、最崇敬的圖騰。在歷史上,豎目瑙示棟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薩要念村寨鬼(一種祭祀),形成祭祀高潮,連續三天的祭祀后,才能將目瑙示棟豎起,頓時,整個目瑙縱歌場歡呼雀躍,場面極其熱烈。
“目腦”的意思是“大伙跳舞”。每逢慶祝五谷豐收,迎接貴客,紀念重大節日,男婚女嫁,親人團聚等場合,都要舉行不同規模的目腦(總戈)。傳統盛大的目腦(總戈),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以后的幾天內舉行,時間四至五日不等。選雙日歌舞,忌單日進行。
每逢節日,景頗族的男女老少便齊集廣場,穿著盛裝。小伙頭戴潔白的包頭鑲綴著紅穗,姑娘們穿著黑絲絨短衫,身佩彩珠,頸戴項圈下圍彩色奪目的羊毛花裙。
以上就是目瑙縱歌音樂的全部內容,"目瑙縱歌"作為一種民族民間藝術形式,沉淀著景頗族的歷史、宗教、音樂、舞蹈、文學、政治制度等豐富的文化內涵。熱情奔放的刀舞,景頗族男子參加目瑙縱歌盛會時,頭上纏著綴有紅、黃、綠絨球的英雄結,身挎色彩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