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歷史文化?一、黎族的語言 黎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的壯侗語族。黎族語言非常復雜,有不同的方言和口音。黎族人民通過語言傳遞著他們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二、黎族的服飾 黎族人民的服飾非常獨特,那么,海南黎族歷史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黎族特色風俗
黎族傳統居民一般都住在比較簡陋的茅草房中,當然也有一種名為“船形屋”的竹樓。這種房子的主要材料就是竹子,然后用茅草覆蓋在墻壁和屋頂,再以藤條或竹字做地板。由于當地氣候條件比較濕潤,所以人們在建好房屋之后還要外糊泥土。
了解還是比較多的,這個種族的人一般都生活在海南這個地方,然后經歷的時間也比較久,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他們經常會對歌,衣服上面也會有雙面繡。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于紡 織,“黎錦”、“黎單”聞名于世。黎族語言為黎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下面是。
民族歷史簡介
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 黎族人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州、定安等市縣。“黎”屬他稱,其對外自稱是甚為統一的,主要的自稱國際音標記作“?ai”,漢字音譯一般作“岱”,不過由于分布地區不同和方言的差異,有“dai”,“tai”等變音,而黎族內部各支系為了相互區別還有 “哈”、“賽”、“杞”、“美孚”、“潤”等自稱。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 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于紡織,“黎錦”、“黎單”聞名于世;使用黎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系,不同地區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眾兼通漢語。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漢曾以“駱越”、東漢以“里”、“蠻”,隋 唐以“俚”、“僚”等名稱泛稱中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
嶺南文化·少數民族風情·黎族的歷史文化
(1) 古駱越的后裔
目前嶺南黎族人口約八十多萬,主要聚居于海南省五指山區一帶的黎族苗族自治州及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儋縣、崖縣等地,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形態。在先秦時期,海南島的居民主要是南越族中的駱越人。從歷史文獻、考古發現和黎族的文化特征來考察,駱越人應該就是黎族的先祖。
關于駱越人,史籍多有記載。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逸周書》第七卷《王會解第五十九》中提到的“路人”,“路人”就是“駱人”,是南越族的一個較大的部落,聚居于粵西,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秴问洗呵铩穬葎t稱之為“越駱”?!稘h書·賈捐之傳》的記載便更為明確了:“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東漢以后,“駱越”之名便不再見于史籍,卻出現了多種雜亂而籠統的稱謂,如“里”、“俚”、“貍”、“獠”、“獠蠻”等等。到唐代末年,開始出現了“黎”的名稱。劉恂《嶺表錄異》記述:“紫貝即砑螺也,儋振(當時海南的儋州和振州)夷黎海畔采以為貨?!边@是文獻史籍中最早稱海南少數民族為“黎”的著作。也是自此以后,海南的少數民族便習慣上被稱之為“黎”。清初學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還特別作了解釋:“按俚訛為黎,聲之轉也久矣。
黎族源于嶺南的駱越人和駐守嶺南的中原人。秦始皇征服嶺南各部族后,嶺南的駱越人與駐守嶺南的中原人開啟了融合之路。秦末漢初,秦將趙佗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對臨近大陸的海南島進行開發,居住在嶺南的駱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國的主導下登上海南島,并在海南島上繁衍生息,逐漸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國歸漢后,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儋耳兩郡,又有大量中原漢人進入海南島,客觀上促進了黎族先民的發展。自唐朝開始,黎族和嶺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稱為“里”、“蠻”、“俚”、“僚”等?!袄琛边@一專有族稱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下來。元、明、清時期,封建地主經濟在黎族社會中已占統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與當地漢族相近。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于紡 織,“黎錦”、“黎單”聞名于世。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并告誡后人,女子繡面、紋身是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女人若不繡面、紋身,死后先祖不相認--祖先崇拜。
以上就是海南黎族歷史文化的全部內容,“黎”這一特有族稱起源于后唐,到宋朝才固出來。元,明,清階段,封建社會大地主經濟發展在黎族社會發展中已占主宰影響力,絕大多數黎族地域的社會生產力水準與本地漢族人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