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八年級歷史伴你學答案05網 初中歷史免費課件網站 9年級歷史學什么 八歷史書人教版課本電子書 初二歷史重點筆記必背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歷史。這一時期是中國人民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中國,使中國走向富強、民主、自立的一段發展史。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時間:1949年9月。
2.地點:北平。
3.目的: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
4.內容
(1)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A.共同綱領的地位:起臨時憲法的作用。
B.共同綱領的主要內容: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②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職能:暫時代行將來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2)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3)會議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4)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
(5)采用公元紀年。
(6)會議還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目的:表示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緬懷。
5.意義:
①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②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重要的準備。
二.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
2.標志:中華鋒裂人民共和國成立。
4.意義
(1)國內:
①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②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③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2)國際:新中國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經過: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
(2)雙方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2.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2
抗美援朝
一.抗美援朝
1.時間: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原因:美國侵略活動給中國東北邊境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嚴重威脅中國安全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4.概況: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
5.主要戰役:上甘嶺戰役
6.英雄功臣(“最可愛的人”)
(1)黃繼光:上甘嶺戰役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射口的戰斗英雄。
(2)邱少云: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宴悄噬,壯烈犧牲。
8.結果: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軍隊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9.影響
(1)抵御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
(2)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3)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二.抗美援朝精神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3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大表大會制度的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原因: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門類不全
2.目的: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3.基本任務:
(1)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3)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4.特點: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5.重要成就:
①鞍山鋼鐵公司無縫綱管廠等三大工程
②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
③沈陽第銀祥閉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
(2)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武漢長江大橋
6.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7.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二.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時間:1954年9月
2.地點:北京
3.內容:
①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A.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B.性質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C.意義:這就是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意義: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4
三大改造
一.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
1.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合作化):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
(1)原因:
①土地改革后,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
②我國的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3)經過: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4)結果: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2.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3.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開始時間:從1954年起
(2)方式:公私合營
(3)政策:贖買政策
(4)評價: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5)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4.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5.三大改造完成的意義:
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②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6.三大改造的局限性: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歸納5
經濟體制改革
一.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開始時間:1978年
(1)概況: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
(2)作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城市改革開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2.措施:
(1)把原來的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
(3)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
4.意義: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3.意義:
(1)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
(2)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
(3)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整理歸納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要點歸納總結
★八年級下冊歷史書知識點整理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八年級下冊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整理與總結
★八年級下冊歷史每課知識點歸納
★初二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八年級下冊歷史必背知識點如下:
1、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2、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
3、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長期的歷沖差滲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并逐漸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
4、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慶段復臺灣。
5、散脊實現祖國的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 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八下歷史知識點有如下:
1、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589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南北。
3、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5、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6、618年,隋煬巖核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粗納掘亡。
7、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8、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9、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作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于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茄羨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為著名的諫臣。
八下歷史知識點如下:
1、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3、1950年,在新解放區,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團畝國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5、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此祥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塌扒森,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知識不需要對“成功”負責,需要對成功負責的東西,叫技能。然而現在很多人,分不清兩者的區別。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1
海峽兩岸的交往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
①建國初期:(1949-1954年)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
②20世紀50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1955年后)
③改革開放以后: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并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④1995年初,提出的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內容: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海峽兩岸的交往:①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②1992年臺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基會;1991年中國大陸成立了海協會。)③1993年兩會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由此,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④兩岸人員的往來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日益密切。
用史實論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三國時東吳孫權派衛溫出訪夷洲,(夷洲就是現在的臺灣);元朝時,設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和琉球(今臺灣);清朝,鄭成功成功抗擊荷蘭收復臺灣,清朝康熙帝時,統一臺灣,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甲午戰后,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占臺灣,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大陸與臺灣在度分離。
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潮流,臺灣在祖國的懷抱里更加繁榮;一個中國是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分裂祖國活動注定要失敗。
海峽兩岸統一的有利因素(或對我國統一臺灣的看法):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完成統一大業是全體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海峽兩岸日益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的成功實踐;《反分裂國家法》的頒布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
為海峽兩岸的統一應作的努力:(我國政府)繼續推動兩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臺灣當局)順應歷史潮流,徹底放棄“臺獨”主張;(青少年)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堅決同分裂祖國的行為作斗爭,努力學習,為祖國的強大作貢獻。
臺灣寬攔逗回歸宣傳語: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關系一家親。
人衡譽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2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成就:在建國的第一年里,中國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中美關系處于敵視對峙狀態。
我國的外交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進一步完善:1954年,周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并與這兩國總理分別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
內容:互相尊重領土和主權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影響(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
萬隆會議(又稱亞非國際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時間:1955年 地點:印尼萬隆 特點: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內容: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
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結果: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導”方針,促慎賣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意義:萬隆會議反映了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這種精被稱為“萬隆精神”)
“求同存異”:“同”指亞非國家都有反對殖民主義和謀求發展的共同點;“異”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社會國家意識形態不同)。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3
外交事業的發展(1970年到現在)
中美關系的發展:由對抗(1949-1970)到開始走向正常化(1970-1979)
背景(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中美正常化的三步走:——“乒乓外交”或“小球推動大球”機會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②1972年,美國尼克松總統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并發表《中美建交公報》在公報中稱“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意義:中美兩國結束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長期阻礙中美改善關系的核心問題:臺灣問題。
對中美關系的認識:1979年后中美關系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中美友好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中美友好有利于世界穩定與和平。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
原因: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亞非國家的支持
時間: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加強了中國對國際事務的作用和影響。
中日關系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
以上兩點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和美國企圖在國際社會孤立排斥中國的政策失敗。
新時期外交成就——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或2001年上海APEC會議
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中國于1991年加入APEC組織)
特點: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