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六堡茶的歷史文化底蘊 六堡茶起源發展歷史 梧州六堡茶來歷簡介 梧州六堡茶歷史文化 廣西六堡茶的歷史與起源
——茂圣的六堡茶緣
文/記者鄔拉(節選整理)
2012年9月7日,梧州六堡茶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授牌儀式在廣西南寧舉行。
主席臺左一為茂圣茶業董事長:蘇淑梅女士
對于六堡茶來說這是一個等待多時的契機,因為這標志著廣西六堡茶產業集群正式開啟統一使用區域產業品牌,依靠標準化和國際有關知識產權協議走現代產業之路。更標志著六堡茶這個延續1500年的古老名茶終于開始擺脫困境走上了“復興之路”。
六堡茶——梧州昔日的名片
梧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站,西江流域的“茶船古道”,見證了六堡茶發展走過的滄桑歷史。
六堡茶屬黑茶,其產制歷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早在19世紀,六堡茶就順著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和香港、澳門等地區,成為深受廣大僑胞和名界人士喜愛的“僑銷茶”。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封閉福建、浙江、江蘇三處海關,只留廣州一個通商口岸,茶葉是廣州通商口岸中出口業務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從事貿易的廣州“十三行”把全國各地的茶葉運集廣州,通過加工、包裝,再運往世界各國。當年梧州六堡茶又稱之為“船幫茶”。六堡鄉處于交通不便的鄉間,六堡茶運出山外,要靠小竹伐,小木船、大木船三度運輸才能送出西江。正因有了這條著名的“茶船古道”和西江黃金水道,六堡茶順利銷往粵、港、澳和東南亞,并遠銷歐洲,梧州六堡茶大小茶號遍布海外,六堡茶也成為暢銷海外的“僑銷茶”。
至清嘉慶年間六堡茶名列全國二十四名迅衫茶之一,享譽海內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茶莊以出售六堡茶為榮,常在門臉前懸掛“正宗蒼梧六堡茶”大字招牌,以招徠顧客。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蒼梧建立了兩家國營六堡茶廠,所產產品全部銷往東南亞地區,是當年的外匯大戶。
一度淪落為“夕陽產業”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六堡茶卻進入了發展的絕境。在國內市場上,六堡茶的市場占有率嚴重萎縮,2002年,廣西的六堡茶生產企業僅存兩家,產量不足1000噸,產值不足2000萬元。在國際市場上,六堡茶的產品銷售65%主要供出口,但是由于粗制濫造,再加上傳統工藝及傳統風味的流失,在2001年到2006年間,廣西的六堡茶共出口2310.5噸,年均出口385.1噸。
這與《中國六堡茶》一書中記載的“舊時粵南在廣西六畝鎮腔堡鄉合口街設莊收茶葉。廣西六堡茶在歷史上的年產量和銷售量曾一度達到1500噸左右”,差距實在太大了。
六堡茶的轉型之路
——且看一家民營企業的轉型路
1、品質為先
(1)提升原料等級
2000年左右,人們對六堡茶的評價就是質量差、價格低的低檔茶。傳統六堡茶的制作工藝中,頭一道選茶標準就撞上了“品質”的槍口。按旅吵照老規矩,六堡茶的原料茶一般選 擇二、三級茶葉,這是茶葉中的下等品,制出的茶易出現茶底臟、口感差的問題。
2003年建廠的茂圣在選擇原料茶的時候將標準提高,選擇了特等及一等的優質茶作為原料茶,而這迎合了茶業市場的發展大勢,因此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老舍茶館在引進茂圣六堡茶駐店銷售的時候曾經這樣評價茂圣的六堡茶“茶底干凈、順滑,改變了黑茶的固有印象?!?/p>
老茶茶館內,茂圣六堡茶一角
(2)革新傳統“漚堆”工藝
2005年左右,普洱的價格大幅度回升帶動黑茶市場逐步走熱,給了全國黑茶產業一次重新發展的機會,六堡茶也借著這一股東風開始重新獲得了世人的注目。但是,六堡茶制作工藝當中一個名叫“漚堆”的制作工序卻又成為了六堡茶復興的“絆腳石”。
所謂“漚堆”,就是把經過“殺青”、“揉捻”工序處理后的半成品茶放到竹笪上進行發酵。六堡茶所具有的“紅、濃、陳、醇”的特點基本就決定在這一步上。傳 統上,這步工序都是在地上完成的。但是現代的消費者對于在地上做出來的“進口食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抗拒,同時這也不符合國際食品衛生標準。
于是,茂圣開始著手對六堡茶的生產線進行改造。經過五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了領先國內同行的專業設備,實現了全程離地生產的改變。其中由茂圣研制的發酵罐更是填補了行業空白,不但實現了整個六堡茶生產線的離地化生產,
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六堡茶生產全線機械化。
(3)國際茶博會上金獎拿
有人說“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普洱帶出的黑茶走俏,相繼的安化黑茶崛起,六堡茶要復興很難,事實確實如此。
2006年,茂圣六堡茶獲得國際茶博會金獎,實現了六堡茶在國際茶博會金牌榜“零”的突破。茂圣六堡茶產品,相繼獲國內外“黑茶類”獎項多達40多項。
在過去的2015年,茂圣六堡茶榮獲米蘭世博中國名茶金駱駝獎。
六堡茶是嶺南人民積累千年的民族精品,如何傳承、保護、發展好這個流傳千年的品牌,值得我們深思。同樣,與六堡茶類似的那些民族精品如何在現代社會通過合法有效的途徑進行保護與發展也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六寶茶葉是黑茶。
六堡茶(LIUPAOTEA)屬我國六大茶類之一的黑茶,是一種后發酵茶,是我國著名的“僑銷茶”,因原產于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而得名。六堡茶歷史悠久,在中國南北朝時代的《桐君錄》就有記載,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七十多年。清代嘉慶年間,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檳榔香味”而被列為當時全國24大名茶之一,享譽海內外。
六堡茶的發展
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毀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期間,梧州六堡茶作為地方土特產品送上北京,許多中央領導也很喜歡喝;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特別喜歡家鄉陸亮的六堡茶。現在北京、上海、重慶纖悉叢、廣東、港澳臺有少部分人家還收藏有三十年以上的梧州六堡茶,品質甚佳,可以稱得上是“可以喝的古董”。
飲用六堡茶時,把六堡茶放在瓦鍋中,加入山泉水,明火煮沸后,稍置放,待微溫飲用,倍感味甘醇香,有提抻、益脾消滯、生津解暑的功效,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六堡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一起來看看。
六堡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早在明朝時,蒼梧(即現在的廣西梧州)已經為兩廣重鎮,蒼梧轄區內有頭堡、二堡、三堡一直到六堡,均產茶,其中以六堡所產最優,因此后世都稱六堡茶?,F在整個蒼梧縣乃至賀州、蒙山等地都有六堡茶毛茶生產。
明 藍瑛《臨宋人青綠山水》卷 局部
六堡茶在清朝嘉慶年間被列為全國名茶,成為貢品。而其中以六堡當地的一個山沖—下頭茶最出名。據考證,廣東的茶商到六堡收茶,把當地方言“下頭”聽成了“蝦斗”,因茶品優異,回去后大肆宣傳,“蝦斗茶”的名氣越來越大。
在磨空清末,廣生祥的蝦斗茶備受港澳茶商歡迎
六堡茶的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六堡是老百姓的茶
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與大眾的生活很近,但名氣大的茶卻離普通人很遠,有些甚至幾千塊一斤。而六堡茶例外,在六堡的產地梧州,兩三百塊一斤的六堡茶隨處可見,而且是正貨。
六堡茶就是老百姓的茶,這與兩廣的“早茶”文化息息相關。
兩廣“喝早茶”名為喝茶,實為親朋好友相聚聊天,泡上一壺茶喝兩三個小時最正常不過。因此,普洱、六堡等耐泡的黑茶類在當地非常流行。廣州、梧州的茶樓隨處可見,而喝茶的氛圍已經從當初的早茶發展至“太子茶”(意為早上10-11點才去喝茶),夜茶(茶樓營業至凌晨1點),可以說是全天候不停歇。
六堡茶就有這樣的品性,不用講究沖泡技巧,從第一泡到十幾泡,色不衰味伏游褲不減。甚缺簡至在日常的家中,把六堡老茶婆放保溫水壺里,可以喝一天。
嶺南地區喜歡喝“涼茶”,就是喝中草藥熬的水。街上的涼茶鋪比比皆是,各家各戶也喜歡自己煲涼茶。涼茶最注重降火和祛濕兩大功能,但涼茶畢竟是中草藥,而六堡茶對祛除腸胃的濕氣有奇效,比中草藥熬制的涼茶溫和以及便捷。
因此,普通人家把六堡茶作為祛濕解暑釋乏的日常生活飲品,經常喝酒抽煙的人也喜歡喝六堡茶作保健之用。
經農科人員檢測,六堡茶的茶多糖含量大約是普洱茶的一倍。(茶多糖具有降血糖、血脂、抗血栓等作用)同等嫩度的鮮葉,分別加工成紅茶、綠茶和黑茶,其茶多糖含量則以黑茶最多,綠茶次之,紅茶最低。葉片越老茶多糖含量越豐富,而六堡茶正正有用老葉的傳統。
六堡是蜚聲東南亞的茶
六堡茶屬黑茶類,講究年頭越久越珍貴。如果在國內遇到商家說自己的是陳年六堡,已經有三四十年歷史,大多數是忽悠,但是在港澳地區和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國家,倒是真有可能碰得到,甚至年份更久遠的也有。這與六堡茶特殊的出口歷史有關。
道光年間(1847年~1880年),馬來西亞霹靂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處發現蘊藏豐富的錫礦,隨即吸引了大批華工移民。中國清末,社會動蕩不安、盜匪橫行,茍存性命為躲避亂世的沿海華人在同鄉、親友等的影響下,紛紛背井離鄉、遠涉重洋謀生。(也有很多是被人口販賣到那邊的,俗稱賣豬仔)
初到南洋水土不服,礦工常常生病,人們發現常飲六堡茶的礦區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調理腸胃、祛濕驅痢的功效很快就傳開了,也帶動了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清朝閉關鎖國期間,廣州十三行才有出口資格,于是大量六堡茶用籮筐運輸,到香港和馬來西亞再分裝。因此六堡茶在香港和南亞地區享譽盛名。(現在梧州本地賣六堡茶還保留著放在大籮筐里的傳統)
抗日戰爭和內戰期間,六堡茶的生產基本停滯。解放后土改和建立生產合作社,大量六堡茶樹被砍掉,一直到1953年中茶公司在梧州設立辦事處,對六堡茶的工藝進行改良,逐步創建了六堡茶的現代生產工藝。這也是現在六堡茶“廠茶”和“農家茶”分歧的肇始。
因為歷史的原因,六堡茶老茶樹甚少能夠保留下來,大多數是八十年代以后重新種植的。由于六堡地處山區,缺醫少藥,當地一直把六堡茶當藥用,因此都有小規模的生產。如果運氣好的話,還能找到當地真正的老茶,不過數量很少。
普洱茶宣傳成功后,在工藝上屬于近親的六堡茶也搭上了順風車,逐漸受到市場追捧。現在,六堡茶的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逐年上升,國家已經批準梧州六堡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成為與云南普洱茶齊名的黑茶。
六堡茶文化的營養價值
六堡茶屬于溫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類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濕、明目清心、幫助消化的功效。既可飽食之后飲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飲之清腸胃。在悶熱的天氣里,飲用六堡茶清涼祛暑、倍感舒暢。六堡茶在晾置陳化后,茶中便可見到有許多金黃色“金花”,這是有益品質的黃霉菌,它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葉中的淀粉轉化為單糖,催化多酚類化合物氧化,使茶葉湯色變棕紅,消除粗青味??茖W試驗和六堡茶愛好者品茗實踐證明,六堡茶除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酵素高于其它茶類,故六堡茶具有更強的分解油膩、降低人體類脂肪化合物、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長期飲用可以健胃養神、減肥健身。因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堡茶愈來愈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六堡茶屬黑茶類,其條索長整緊結,湯色紅濃,香氣陳厚,滋味甘醇可口。正統應帶松煙和檳榔味,葉底銅褐色。
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的鮮葉為原料,按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黑茶。喝過六堡茶的人都會對它的“中國紅”情有獨鐘明清,六堡茶業界認為,必須以“中國紅”的文化韻味和民族特色為準則,使六堡茶走上復興之路。
擴展資料:
歷史淵源
六堡茶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慶年間,其以獨特的檳榔香味入選中國24個名茶之列。
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檳榔味而入中國名茶之列。同治版《蒼梧縣志》載:“茶產多賢產六堡,味厚隔宿不變”,說的即是蒼梧六堡茶。
經過發展,六堡茶的產地有蒼梧、賀縣、橫縣、恭城、貴縣、三江、河池、激亮前柳城等20余縣。在六堡茶區范圍內,有恭村茶、黑石村茶、羅笛村茶、離涌村茶、蠶村茶等,在歷史上最為有名的是恭州村及黑石村的茶葉最好,橫縣嶺溪所產茶葉品質和制法與六堡茶相鍵扒近,亦統稱為六堡茶。
參考資料來源:-六堡茶
六堡茶屬黑茶類,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的鮮葉為原料,按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黑茶。
六堡茶中之簍茶,乃是用竹簍包裝的六堡緊壓茶葉。將毛茶經過蒸揉后,裝簍壓實,然后放置陰干處,晾貯幾個月通過后發酵臘搏使茶緊結成塊,即可形成有獨特醇、陳香味的六堡簍茶。
傳統的竹簍包裝,有利于茶葉貯存時內含物質繼續轉化,使滋味變醇、湯色加深、陳香顯露。用六堡散茶蒸制、壓模,可制成六堡餅茶、六堡培局轎磚茶、六堡沱茶等。
六堡茶,紅、濃、陳、醇,有獨特檳榔香氣、越陳越佳,屬黑茶類,采摘一芽二三葉,經攤青、殺青、揉捻、漚堆、干燥等工藝制成,分特級和一至六級,原產、主產于中國廣西梧州六堡鎮。
擴展資料:
六堡茶屬于溫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類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濕、明目清心、幫助消化的功效。既可飽食之后飲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飲之清腸胃。在悶熱的天氣里,飲用六堡茶清涼祛暑、倍感舒暢。
六堡茶在晾配肆置陳化后,茶中便可見到有許多金黃色“金花”,這是有益品質的黃霉菌,它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葉中的淀粉轉化為單糖,催化多酚類化合物氧化,使茶葉湯色變棕紅,消除粗青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