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劉備臨死前瘋狂暗示趙云 蜀國的歷史發展 什么的蜀國 蜀國經歷了幾代 魏三國歷史
劉備死后,劉禪繼位,孔明六出祁山,可都無戰果……
三國鍵鬧笑時期,蜀國是在公元263年被司馬昭所滅。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鐘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魏軍被擋于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后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御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彎局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稿含、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蠶叢氏羌族部落的興起于衰弱。《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這個人因教民蠶桑有功,被部族人稱作“蠶叢”,后成為蜀地羌族首領行含磨。
公元前1613年,蠶叢氏部落為反抗商朝人的控制,多次戰爭嚴重受挫,最后首領戰死,部落散了。
柏灌氏羌族部落的建立。分散的蠶叢氏羌族部落后人一部分隨著一位青年躲到四川盆地以逃避戰爭。在這里他們建立的新的部族-柏灌氏。
公元前1063年,柏灌氏部落由于勢力衰弱,被南邊的新起的魚鳧氏冉族部落兼并了。
蜀山氏冉族部落興起。冉族是從岷江上游的土著民族。后來魚鳧氏冉族取代了外來的老仿比較顯眼的羌檔斗族在蜀地的優勢統治地位。
公元前1057年,魚鳧王杜宇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然后在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冊封杜宇為蜀王,準予建都立國,于是蜀王修建魚鳧城,成立了蜀國。
建都郫邑的開明氏蜀國。望帝杜宇把位置傳給杜靈后,杜靈成了新的古蜀王,號稱開明帝,然后又傳了12代。前368年開明氏九世給了他弟分封了一個苴國,并且遷都成都。而前316年蜀苴最終被秦國所滅。
蜀漢
(蜀漢)昭烈帝(劉備)
昭烈帝,名劉備(公元161~223年),字玄德。販草鞋、草席出身。在位3年。病死,終年63歲。葬于惠陵(今四川省成都市南郊)。
劉備,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賴販草鞋、織草席度日。他不喜歡讀書,愛養狗,養馬,喜歡音樂和修飾外表,又喜歡結交豪杰。他在當地富戶的資助下,趁軍閥混戰之機招兵買馬,結識了前來應募的兩個壯士關羽、張飛。劉備見兩人武藝高強,又和他志同道合,就引為心腹。三人親如同胞手足,據說還在桃園結拜為異姓兄弟,發誓要同生共死,干一番事業。
劉備起兵后,因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有功,被封為安喜尉。不久投靠公孫瓚,代領豫、徐兩州牧。由于力量弱小,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紹,劉表,輾轉寄人籬下。他感到要獨樹一幟,打開局面,必須聘用人才。他打聽到南陽臥龍崗(今河南省南陽市西南)有位杰出的人才,叫諸葛亮,時隱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西),十分高興,帶著關、張兩人去請他出山輔助。諸葛亮起初不想出山,聞知劉備要來,一再躲避。劉備連著撲空兩次,并不泄氣,第三次再登門拜訪,諸葛亮終于被他感動,接待了他。
劉備向諸葛亮陳述改畢了自己的志向,懇切地表示自己無能力開創局面,請他指教。諸葛亮就侃侃而談,分析天下大勢,認為北方已被曹操統一,曹操正在準備南下;江東又已被孫權占據,立足已穩;只有物產豐富的軍事重地荊州和益州,因為它們的割據者無能,可以去占領。然后聯合孫權,整頓內政,鞏固地盤,伺機出兵,攻擊曹操。這才有可能爭奪天下,復興漢朝。劉備聽了這一番精辟的分析,十分高興,懇請諸葛亮幫助他爭奪天下。諸葛亮見他如此熱情誠懇,就隨劉備出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顧茅廬”故事,諸葛亮的那番見解,被稱為“隆中對”,成為日后劉備爭奪天下的基本戰略方針。
劉備在諸葛亮的謀劃下,主動結好孫權,合力于赤壁擊敗曹操,并乘機進占荊州。不久又引兵奪取益州和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0年4月,曹丕稱帝,221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定都成都,建年號為“章武”。史稱蜀漢或蜀。
劉備稱帝后,依照諸葛亮的主張,著力整頓內政,實行法治,使蜀中初步安定。
公元219年,關羽被東吳攻殺后,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執意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在彝陵(今湖北省宜昌縣境內)之戰中,核冊芹被東吳統帥陸遜用火攻擊敗,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東),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又悔又恨而病倒。
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重,忙詔命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趕來白帝城,囑托后事。他對諸姿散葛亮說:“你的才能高過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業。我的兒子阿斗,你如果認為可以輔助,就輔助他;如果認為不能輔助,你就自己稱帝吧!”
諸葛亮聽了,急忙哭拜在地,表示一定忠于劉氏父子。劉備便命令李嚴起草遺詔,傳位于劉禪。然后將劉禪兄弟叫進臥室,叮嚀說:“我死以后,你們一定要象伺候父親一樣伺候丞相。”又叮囑翊軍將軍趙云盡心輔佐嗣君。說完,他又長嘆了一聲。癸巳日,劉備病死于白帝城。
劉備死后謚號為昭烈帝,史家又稱為劉先主。
(蜀漢)后主(劉禪)
后主,名劉禪(公元207~271年),字公嗣,小字阿斗。劉備子。劉備死后繼位。在位41年,國亡投降魏,后病死,終年64歲。葬處不明。
劉禪,被劉備立為太子。劉備于公元223年4月病死,他于同年5月繼位,改年號為“建興”。
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后,蔣琬和費祎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蔣琬、費祎之后,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
而劉禪自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
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這時,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還在劍閣駐守,毫無損傷。后主一聽敵軍逼近,慌作一團,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有人建議后主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云、貴部分地區),但那里情況復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后主竟采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并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
蜀漢滅亡。
三月,劉禪被押到洛陽,降封為安樂公。魏國還將他的子孫和舊臣50多人封侯,以籠絡人心,穩定蜀漢局勢。劉禪卻認為這是對他的很大恩典,感激不盡。
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君臣,命樂工吹奏蜀國音樂,歌女演唱蜀國歌舞,在座的蜀國舊臣聽了,都為亡國而感到悲傷,只有劉禪咧著嘴,傻笑著,觀賞得津津有味。幾天后,司馬昭問劉禪:“你很想念蜀國吧?”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里很快活,我不想念蜀國了。”站在一旁的舊臣卻隙聽了,覺得這實在有失體統,在劉禪回府后就對他說:“主公方才的答話不妥。如果以后再問你這類話,主公應該流著眼淚,難過地說:“祖先的墳墓都在蜀國,我怎能不想念呢?”
后來,司馬昭又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國,劉禪按照卻隙的指教,背出了那幾句話,并竭力裝作凄傷的樣子,只是苦于流不出眼淚來,只好閉上眼,裝出一副哭腔。司馬昭一見,心中有數,突然說:“你的話怎么象卻隙說的一樣。”劉禪一驚,睜開眼,直視著司馬昭,說:“這正是卻隙教我的。”司馬昭和左右都忍不住嗤笑起來。劉禪還東看看,西望望,不明白他們笑些什么。
司馬昭見劉禪實在是個愚蠢透頂的角色,留著不會有什么危害,就沒有殺他,讓他閑居于洛陽,直到公元271年病死。
劉禪史稱劉后主。
有人認為,劉禪在劉備死后,能先后信任、重用諸葛亮,姜維等人,支持伐魏,開拓疆土,使蜀國繼續存在了四十余年,并非庸碌無能之君,而是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至于他被俘后的傻態,只是他身處險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韜晦之汁而已。
參考資料:http://35520.net/dwjj/sg.htm
三國時期,蜀國是在公元263年被司馬昭所滅。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鐘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魏軍被擋于劍閣前,鄧純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后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御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凳褲寬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蜀國滅亡原因:
蜀漢后期,姜維的北伐使得蜀漢國力耗損巨大,宦官黃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棗亮、老臣張翼都開始反對姜維北伐,姜維感到壓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儲備軍資,繼續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黃皓,但因劉禪十分寵信黃皓而無能為力。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得到鐘會治兵關中的消息,上表劉禪調遣張翼、廖化駐守險要,但黃皓聽信鬼神之說,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蜀漢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劉禪才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為時已晚。
姜維將鐘會大軍阻擋在劍閣,卻沒想到鄧艾從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殺敗諸葛瞻,劉禪一方面調閻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議。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而姜維接到劉禪的敕令后,試圖借鐘會之手復國,但是計劃泄漏,姜維、鄧艾、鐘會全部被殺,自此,蜀漢徹底滅亡。
據文獻記載, 古蜀國最早的先王是蠶叢、柏濩 ( 伯灌)、魚鳧, 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鱉靈, 或說是蒲澤, 其后是開明。 這些帝王名號怪異, 史料匱乏, 正如詩人李白喟嘆道:“蠶叢及魚鳧, 開國何茫然”, 長久以來, 其歷史一直是云遮霧罩, 成為困擾著人們的難解之謎。
可資留意的是,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一段看似荒誕的文字, 對揭示蜀清迅國開國之秘有重要幫助:
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為魚, 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
這里的關鍵詞“魚婦”, 學界向無確詁。有人以為指上身為婦人、下身為魚的“魚美人”, 其實不然。按,“魚婦”即蜀先王魚鳧的別寫;“蛇乃化為魚”, 則隱含了民族融合、圖騰易幟的劇烈變故。其理由可先從文中的顓頊說起。
顓頊是五帝之一。在神話中, 他是水神, 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鯀的父親、禹的祖父。古籍各版帝系都說黃帝生昌意, 昌意生顓頊, 顓頊生鯀, 鯀生禹,禹生啟。作為他的子裔, 鯀、禹同樣具有水族的特征。他們都有魚的化身。《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西北海外, 流沙之東, 有國曰中車扁, 顓頊之子。” 這里“中車扁”, 和上面《大荒西經》講的有魚“偏枯”, 是一個意思。這個顓頊之子, 顯然指鯀。鯀,又作鮌, 即玄魚。《莊子·盜跖》說:“禹, 偏枯。”《列子·楊朱》說:“大禹,一體偏枯。”禹也是魚, 而且禹、魚是同音通假字。魚的形象其實就是該族團的圖騰, 它可以上溯到中原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大量出土的魚圖騰徽志。
如上所說,《山海經》“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 這段話的內在聯系已清楚了, 但作為沿襲魚圖騰的顓頊一脈與蜀先王魚鳧之間的關系, 還值得進步討論。
巴蜀在中國古代地理觀念中, 是西部的大本營之一( 另一個是以西王母為神性代表的昆侖山, 確切地答者此點不明, 有的說法含巴蜀地境)。而不少材料證明顓頊族團所處的西方具體位置恰恰就在巴蜀。
有叔歜國, 顓頊之子。
——《山海經·大荒北經》
有國名淑士, 顓頊之子。
——《山海經·大荒西經》
顓頊母, 濁山氏之子, 名昌仆。
——《世本》
歜、濁、淑、叔, 皆為蜀字的異寫。濁山氏, 《十三州志》徑寫作蜀山氏:“蜀之先, 肇于人皇之際, 至黃帝昌意(昌仆)娶蜀山氏女, 生帝嚳, 后封其支庶于蜀。歷夏、商、周, 始稱王者。”只是所生者為帝嚳, 因此有學者認為, 帝嚳就是顓頊。再看下面:
帝顓頊生自若水, 實處空桑, 乃登為帝, 惟天之合。
——《竹書紀年》.
若水, 古水名, 在今四川省。 那末, 顓頊竟是巴蜀人, 或至少顓頊的母家是巴蜀土著了。《山海經·海內經》曾列出一個著名的巴蜀帝系, 說是“西南有巴嫌蔽國, 大嗥生咸鳥, 咸鳥生乘厘, 乘厘生后照, 后照是始為人。” 顓頊又號高陽, 高陽與太昊(大嗥)族關系密切。因此, 和這個譜系也對得攏。不同的是, 太昊風姓, 屬東夷集團, 以鳳鳥為圖騰。但這正說明顓頊這一集團族氏成分的復雜性。
鯀也生于西方。《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鯀……家于西羌。”關于禹,證據更多。《新語·術事》:“大禹出于西羌。”《史記·六國年表》:“故禹興于西羌。”集解引孟子語:“禹生石紐, 西夷人也。”《太平御覽》卷八二引《帝王世紀》:“伯禹……長于西羌, 夷人。”而《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蜀王本紀》:“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更指明禹為今四川汶山縣人。
羅列這些資料, 并不意味要否定黃帝、顓頊、鯀、禹、啟這一大系發祥于中原腹地并構成了華夏文明的歷史主脈。上面的引證與其他史科相對照, 存在不少矛盾沖突的說法, 例如, 有關顓頊的活動區, 《左傳》等書就有陳、衛等地( 今屬河南一帶) 的記載。這一現象表明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黃帝族裔的發展是復雜的, 它經歷了各民族血緣和文化的大融合。
近年來廣漢三星堆遺址的發掘, 表明巴蜀自有其迥異于中原的文化淵源, 這可證實巴蜀原住民的土著性質。其文明( 距今5000~3000年) 的匆匆消失, 不排除是中原文明楔入的結果。
我以為《山海經·大荒西經》那段話, 曲折地透露了巴蜀被納入華夏文化圈的信息。
大荒西部, “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魚婦, 即魚鳧, 婦、鳧同音通假。“有魚偏枯”, 這是表征顓頊、鯀、禹族團特有的用語, 說明魚鳧與顓頊族團有非同尋常的關聯。這兩句開宗明義, 魚鳧是以魚為圖騰的族團或朝代。
“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為魚, 是為魚婦”, 則展現了民族融合的的殘酷和激烈。在中原有過漫長發展階段的顓頊族團, 在巴蜀早有落腳之點, 其勢力在擴張中與巴蜀土著發生了尖銳的沖突, 終于, 在洪水( 大水泉) 爆發的歲月里, 雙方出現了正面交鋒。在后來的兼并戰爭中, 魚圖騰取代了蟲圖騰( 蜀蠶、巴蛇等), 但顓頊也在這場消耗戰中元氣大傷, 于是“顓頊死即復蘇”, 進入了鯀的時代。這個鯀, 號魚婦, 史稱“魚鳧”。
這便是古蜀國由“蛇乃化為魚”的歷史真相。從此揭開了魚族世家在巴蜀治國理水的英雄篇章。
猶如魚鳧可與鯀對應一樣, 蜀先王鱉靈、開明也可與禹、啟一一對應。
.鯀死為鱉靈, 復活后即是禹。《國語·晉語》、《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都說鯀死化為黃( 能) 即三足鱉, ⑤也即是鱉靈。《水經注·江水》卷三十三引《本蜀論》:“荊人鱉令( 靈) 死, 其尸隨水上, 荊人求之不得也。令( 靈) 至汶山下, 復生, 起見望帝。……望帝立為相。”鱉靈本是鯀尸, 再生, 應即是禹, 其神格、事功與禹契合。“復生”, 又可訓讀為“腹生”。《山海經·海內經》曰:“鯀復生禹。”《楚辭·天問》曰:“伯鯀腹禹。”皆為“腹中生出”之意。故《初學記》二二引《歸藏·啟筮》有此神話:“鯀殛死, 三歲不腐, 付之以吳刀, 是用出禹。”注意前述鱉令( 靈) 至汶山下復生的文字, 與禹為四川汶山縣人相合, 亦證明鱉靈即禹, 應是同格帝王。
蜀帝開明同夏后開, 即啟。啟改開, 因漢代人避景帝劉啟諱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