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有關羅馬的音樂有哪些 讓人一聽就想到埃及的音樂 古羅馬音樂的特點 古羅馬音樂阿弗洛斯管 古羅馬音樂發展
軍樂是古羅馬時期音樂發展的重要方面。
古羅馬音樂指公元前8世紀左右古羅馬帝國的音樂。古羅馬音樂主要借鑒自古希臘音樂,但進一步發展了其中的娛樂、消遣功能以及宏大的特性,更加關注現世生活。
伴隨著軍隊發展,軍樂中的銅管樂器獲得了較好發展,產生了圖巴、科爾弩等樂器。羅馬和米蘭成為當時教會的兩大中心,發展出贊美詩、對唱圣歌等音樂形式宣傳教義、輔助宗教活動,米蘭主教圣.安布羅斯被譽為“西方教會音樂之父”。
古羅馬最具影響力的音樂理論家是馬蒂阿努斯·卡佩拉和波依蒂烏,前者察世確定了包括音樂在內的“七藝”體系,后者以音樂理論著作《音樂的體制》影響深遠。
軍樂是由銅管樂、木管樂、打擊樂組成的,以集體合奏為主要表演形式(還有重奏、齊奏和獨奏),氣勢恢弘壯觀,樂曲渾厚流暢,敗銷肢給人以強烈感染和鼓舞的一種高雅音樂藝術。
軍樂藝術在歐洲各國和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許多國家每年舉辦軍樂藝術節或軍樂藝術盛斗嫌典活動,英國愛丁堡軍樂節已舉辦50多年。
古羅馬時期音樂的特點:
1、古羅馬的音樂沒有自己獨特的東西,而是完全繼承了古希臘的音樂,同時包括戲劇、文學和藝術,采納了地中海地區的一些文化成果。
2、它的音樂文化比較混雜,但與希臘音樂相比,羅馬的統治者并不把音樂看得很神秘,加以頂禮膜拜,而僅僅是把它當作娛樂的。
在音樂上也是如此,古羅馬音樂文化主要來自古希臘、巴比倫、埃及猛侍、敘利亞、西班牙等地,但卻失去希臘文化全民的、健康清新的性質。古羅馬音樂崇尚娛樂性,擁有龐大的歌隊和樂隊,軍隊中用以炫耀軍威,宮廷貴族們用以炫耀權勢或將音樂淪為純娛樂的。他們擁有水壓風琴和納碼閹人歌手,大商人還擁有奴隸樂隊。在民間,伴有歌唱和喧鬧的樂隊伴奏的假面即興滑稽戲和獨舞洞知哪啞劇也獲得發展,演出于露天。之所以如此,與統治階級對有民主傾向的文藝進行鎮壓有關,在公元前450年公布的《十二銅表法》中就有處死編造或歌唱含有誹謗或侮辱他人的歌詞的人的條律。
古希臘音樂:
1、古希臘的音樂體裁極為豐富,有祭祀歌、飲酒歌、婚禮歌、情歌、慶賀歌,對神靈的贊美歌,對英雄的頌歌。
2、具有較強的批判性,尤其擅長諷刺當權人物。
古羅馬音樂:
音樂是單音音樂,且音域沒穗較狹窄;已經出現多樣的音樂體裁及音階調式。古羅馬的音樂是從古希臘借鑒過來的,羅馬人在古希臘音樂的原有基礎上擴大了音樂的演奏規模,使音樂在古羅馬時期又有了一定的發展。
擴展資料:
古希臘羅馬音樂的發展:
時間約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這部分的音樂資料只能從考古而來,從發掘出的繪畫、雕塑及少量流傳下來的詩歌文學與哲學著作可以進行了解,但幾乎是不可能聆聽與欣賞。
有資料統計這一階段殘存枝察中下來的樂譜還不到10件,但是從殘存下來的雕塑等諸多文化遺產可以看出曾經存在過的輝煌與成就,古希臘的大哲學家都猛山曾對音樂進行過討論與研究,這被后人視為西方音樂之源。
在公元前12世紀~前8世紀荷馬時期的兩部史詩反映了古希臘的音樂文化。史詩本身既是文學作品又是音樂作品,它由職業彈唱藝人“阿埃德”用一種叫基薩拉(Kithara)的樂器伴奏吟唱。
公元前776年,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舉行,在比賽時常伴有音樂,后來產生了音樂比賽。
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斯巴達把音樂作為國事活動與教育的重要手段,使音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公元前146年后,古羅馬征服希臘后,它的文化主要受益于希臘,同時又吸收了敘利亞、巴比倫、埃及等國的文明成果。
參考資料來源:-古希臘羅馬音樂
-古希臘文化
-西方音樂
古希臘的音樂理論主要包括阿里斯多塞提出的“四音音列”音階體系和畢達哥拉斯的“和諧論”。
在古希臘人的心目中,音樂具有教化功能,能凈化心靈,吵孫使人從善,主要體現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中。音樂的功能體現在社會教育方面,它對人能起到道德規范的作用,而不是在享受或娛樂方面,要警惕不適度的音樂對人的“腐蝕”。
古羅馬音樂繼承了古希臘音樂的財富,古羅馬時期基督教音樂的興起為后世西方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繼承古希臘遺留下來的音樂傳統的同時,又發展了一些音樂形式,主要表現在實用性與娛樂性兩方面。
擴展資料:
古希臘羅馬音樂的發展:
時間約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這部分的音樂資料只能從考古而來,從發掘出的繪畫、雕塑及少量流傳下來的詩歌文學與哲學著作可以進行了解,但幾乎是不可能聆聽與欣賞。
有資料統計這一階段殘存下來的樂譜還不到10件,但是從殘存下來的雕塑等諸多文化遺產可以看出曾經存在過的輝煌與祥碰燃成就,古希臘的大哲學家都曾對音樂進行過討論與研究,這謹虛被后人視為西方音樂之源。
在公元前12世紀~前8世紀荷馬時期的兩部史詩反映了古希臘的音樂文化。史詩本身既是文學作品又是音樂作品,它由職業彈唱藝人“阿埃德”用一種叫基薩拉(Kithara)的樂器伴奏吟唱。
參考資料來源:—古希臘羅馬音樂
古羅馬的地理范圍包括,意大利半島及其南端的西西里島,羅馬則位于意大利半島中部。氣候與土地均適宜發展農業(西西里有“古代歐洲的糧倉”之稱),但良港甚少,不如希臘。其居民主要是在意大利中部的印歐人種之一的拉丁人。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講入意大利,公元前10世紀末進入鐵器時代,出現了“微蘭諾瓦文化”。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比當地居民文明程度較高的伊達拉里亞人來到意大利,一度統治羅馬,建立了城市并發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了許多精美的藝術品,形成曾對羅馬產生過深遠影響的“伊達拉里亞文明”。
據說羅馬城建于公元前753年(一說為公元前600年左右)。傳說羅馬的“王政時代”大約為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10年,傳有7個國王。該時代是從原始社會的公社制度向國家過渡的時期。公元前509年人民起義推翻了王政,進入共和制時期,以任期制的執政官取代了國王。
羅馬原是一個小邦,伊達拉里亞人勢力衰落后,于公元前406年起通過不斷的戰爭,終于于公元前278年后在除波河以外的全部意大利建立了霸業。隨后,羅察激馬開始擴張,公元前6世紀時其領土已囊括北非西部沿岸、西班牙南部、巴利阿里群島、撒丁島、科西指沒局嘉島和西西里島。后又進行了3次“布匿戰爭”(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公元前146年羅馬對迦太基居民進行大屠殺并夷平該城,60萬居民僅剩下5萬婦幼老殘(還被賣為奴隸),一座曾繁榮昌盛的名城從此消失。與此同時,羅馬又進行東擴,于公元前146年攻克科林斯城,希臘被征服。從而羅馬人控制了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版圖跨越歐亞非三大洲,建立了龐大的帝國。經過公元前146年到公元前30年的社會轉型期,逐步從共和向帝制演變。在開明貴族與保守元老、改革與反改革、共和與獨裁的斗爭中,爆發了數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其中“斯巴達克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羅馬元老政治,加速了共和國滅亡的進程,公元前48年愷撒成為羅馬事實上的第一個皇帝(公元前44年被共和派貴族刺殺)。公元前31年屋大維總攬軍政大權,結束了長期動亂的局面,開創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代,成為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
在羅馬帝國前期約兩個世紀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城市也逐漸興起和繁榮。中國東漢(2世紀)漢恒帝延熹九年(166年),羅馬帝國皇帝安敦感尼派使臣出使中國,中國絲綢遂經過“絲綢之路”遍及歐洲,極受珍視。但從2世紀末至3世紀末,羅馬帝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爆發了全面危機(史稱“3世紀危機”),帝國開始衰落并逐漸滅亡。中雖經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等人的努力,也未能挽救羅馬帝國的滅亡。君士坦丁即位后即將帝國首都從羅馬遷到東方的拜占庭,并取名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列為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這里應提及對歐洲音樂產生很大影響的基督教。“基督”英文Christ意為“救世主”,源于古希伯來語(意為“受膏者”),彌賽亞一詞的拉丁文為Christus(意為“救世主”),其音澤為“基利斯都”,簡稱為“基督”。公元1世紀以來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以信仰耶穌為“基督”的各個教派的總稱。它產生于羅馬統治下的猶太人信仰的猶太教的一個教派。據說耶穌是被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處死的。其經典著作成書于一世紀后半葉至二世紀之間以希臘文寫成的《新約全書》。
羅馬文化雖比不上希臘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卻是希臘文化的傳播者。羅馬人的健全的法律體系、拉丁文學成就以及基督教等,均對西方政治、法律、價值觀念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其建筑以宏偉莊嚴著稱。
在音樂上也是如此,古羅馬音樂文化主要來自古希臘、巴比倫、埃及、敘利亞、西班牙等地,但卻失去希臘文化全民的、健康唯讓清新的性質。古羅馬音樂崇尚娛樂性,擁有龐大的歌隊和樂隊,軍隊中用以炫耀軍威,宮廷貴族們用以炫耀權勢或將音樂淪為純娛樂的。他們擁有水壓風琴和閹人歌手,大商人還擁有奴隸樂隊。在民間,伴有歌唱和喧鬧的樂隊伴奏的假面即興滑稽戲和獨舞啞劇也獲得發展,演出于露天。之所以如此,與統治階級對有民主傾向的文藝進行鎮壓有關,在公元前450年公布的《十二銅表法》中就有處死編造或歌唱含有誹謗或侮辱他人的歌詞的人的條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