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中國音樂劇女演員排名 中國音樂劇三大女演員 音樂劇演員是做什么的 音樂劇獵罪圖鑒卡司 音樂劇演員第一梯隊
現(xiàn)年42歲。
徐麗東橡首,1980年8月7日出生于荷蘭姿簡,荷蘭華裔音樂劇女演員。
徐麗東是1980年8月跡如褲7日生人。
徐麗東,20世紀80年代出生于荷蘭,荷蘭華裔音樂劇女演員[1]。
2011年9月,主演音樂劇《西貢小姐》荷蘭版,由此打開在歐洲的知名度[2];2014年10月,參演迪斯科風格音樂劇《此處有愛》英國版,進一步在歐洲樂壇占據(jù)彎悶一席[3]。
2017年8月,主演個人首部中文音樂劇《變身怪醫(yī)》[4],開始在中國內地發(fā)培空展事業(yè);11月,出演百老匯搖滾音樂劇《謀殺歌謠》中文版[5]。2018年6月,主演韋伯音樂劇《周日戀曲》中文版[6];同月,參演百老匯音樂劇《搖滾年代》中文版[7]。2019年6月配鬧瞎,主演英文原版音樂劇《貓》[8];12月,主演音樂劇《吉屋出租》中文版[9]。
音樂劇演員劉巖的具體年齡沒有公開過。
劉巖,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畢業(yè)于吉林藝術學院,中國內地音樂劇男演員、歌手,國家一級演員,曾任職于吉林省歌舞團、松雷蝶之舞音樂劇團。2005年,由古典舞跨行轉向音樂劇。
2007年,因主演音樂劇《蝶》而正式出道,后憑借該劇獲得第九屆中國藝術節(jié)表演獎。2010年12月,主演音樂劇《愛上鄧麗君》。2013年至2018年,先后銷悄耐主演了《聶小倩與寧采臣》、《我已經(jīng)不再是我》、《風華正茂》等多部原創(chuàng)音樂劇。
演藝經(jīng)歷
2016年主演由音樂人三寶作曲、編劇關山、導演黃凱創(chuàng)作的中國原創(chuàng)音運笑樂劇《虎門銷煙》,飾演阿忠。2017年主演音樂劇創(chuàng)作虧春人劉璐所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音樂劇《我已經(jīng)不再是我》,飾演林良。2019年1月的CCTV4《中華文藝》節(jié)目中,在《蝶夢十年.飛天重聚》小型音樂會上,劉巖現(xiàn)場演唱音樂劇《飛天》選段《飛天》及《安身之處》。
2019年7月19日,作為選手參加湖南衛(wèi)視制作的《聲入人心》第二季。9月23日,發(fā)行合唱單曲《光榮》。11月1日,主演的音樂劇《西廂》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首演。2021年9月5日,參演的音樂劇《飛天》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演出。
音樂劇《熊貓》是御汪由梁旋、楊大宏洪基等多位音樂人、編劇共同打造的一部原創(chuàng)音樂劇。以下是《熊貓》音樂劇演員表名單:
主演:
太陽 - 雷佳穎
晨曦 - 徐榕菲
美人魚 - 王千源
荒蕪 - 申鋮
熊貓 - 郭蓓蓓
辰辰 - 袁娟娟
配角:
大媽 - 徐藝洋
老爺爺 - 潘錫良
警察 - 鄒浩宇
社會女性 - 任夢晗
舐痕女孩- 丁珂
以上是《熊貓》音樂劇演員表名單中的主要演員。這部音樂劇不僅有優(yōu)秀的演員鎮(zhèn)仿仔陣容,更有感人至深的劇情和精細入微的制作,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原創(chuàng)音樂劇作品。
1、全才:能唱能跳
演員是舞臺的核心。舞臺演出中所展示的人情世故和氣象萬千,無不需要合格的音樂劇演員去傾情演繹。一般觀眾在欣賞音樂劇作品時,往往對演員能在舞臺上又唱又跳又演戲的功力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時也為一部作品中歌曲、舞蹈、戲劇等,透過角色結合而流暢拍案叫絕。音樂劇演員如果不具備能歌善舞的才能,就很難在音樂劇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弱點有助于消除內心的疑慮,以便更好地發(fā)揮所長。偉大的舞蹈演員弗雷德·亞斯當爾曾因為“不能唱”而被排除在百老匯之外。后來他卻在好萊塢用自己的舞蹈天賦為歌舞片開創(chuàng)了一片新天地。他的“能舞”成為了歌舞片中永恒的記憶。
2、戲感:完美呈現(xiàn)角色
完美呈現(xiàn)角色,也可以說是戲感。音樂劇演員之所以不同于歌舞晚會或明星演唱會上的歌舞演員,是因為音樂劇“戲劇”至上的特性要求音樂劇表演者最重要的責任是刻畫人物、呈現(xiàn)角色。事實上,歌唱和舞蹈、臺詞和表情的結合等等,都是透過劇中“角色”的穿針引線進行的。除此之外,歌曲對作品和表演者而言也是某種“呼吸”,承載著先前戲劇的情緒,或者深掘角色的內心世界,或者重新開啟另一個戲劇場面等等
這種全方位型的演出,其難度是相當高的。百老匯著名舞蹈編導兼導演羅賓斯是將“戲感”處理得最好的編舞和導演。他在指導《西區(qū)故事》時,不僅以舞劇的方式處理音樂劇,嚴格控制每一個細致的動作,啟發(fā)演員、鼓勵演員運用他們的肢體語言,去傳達編劇沒有寫出來的臺詞、作詞者沒有寫出的歌詞肆旁,去把那些無聲的歌曲“唱給觀眾聽”,而且,他善于運用戲劇導演的手法創(chuàng)作芭蕾,要求舞者去思考每個美麗動作背后的戲劇動機,每個王子公主人性底層的心理變化。
3、 演員的定位
要求音樂劇演員能唱能跳能表演,絕對不意味著每個演員都是萬金油,可以勝任任何角色。每部音樂劇的人物個性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必然是人物形象豐富,栩栩如生的。比方,有時候劇中角色需要一個高音引吭高歌,有的時候則要一個中音將歌詞用“說”的(talking on pitch)說給觀眾聽,所需要的聲音表情、發(fā)聲技巧都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演員們必須根據(jù)自己的風格(Style)與特長,準確地適應和把握劇中不同人物的個性,以便完美地呈現(xiàn)角色。一位舞蹈專長的演員,可以去擔任劇中舞蹈水平要求高的角色,如歌舞演員弗雷德·亞斯當爾;一位唱功較好的演員,可以出任劇中聲樂水平要求很高的角色,如唱歌機器艾索爾·摩曼。所有這些,本質上都是要求演員的表演不能脫離創(chuàng)作團隊為人物設定的戲劇情境。這同時也要求每個演員應該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歌舞能力和風格有正確的評估。
尊重“個性化”與“風格化”,不是過分地強調自我、唯我獨尊,而是要求在戲劇情境范圍內找準自己的定位與風格,認清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找準自己的合適點并成為“適者”,這是對“適者演繹”、“適者對位”和“適者生存”的重新詮釋。每個演員必須首先明白“我是誰”,再一個蘿卜一個坑,對號入座。用一句廣告語來解釋,就是只要你自己有能力,每部音樂劇“總有一款適合你”!
4、明星:不是霸權
音樂劇的美學思想核心是裂敗橡整合概念。這種整合美學認為,任何元素不再處于歌舞敘事中心的位置,而只是歌舞敘事中的一個因子;整體對于部分來說永遠具有敘事邏輯上壓倒一切的重要性。在任何戲劇情境里,一種元素的本質就其本身而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它的意義事實上由它和既定戲劇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所決定。所以,明星如不作為戲劇性來理解,如不與人物性格、唱詞和跳舞有著維持戲劇流動的關系,其重要意義就不可能得以顯示。從這個意義上講,音樂劇不需要明星,因為它是催生明星的。
正如“美國戲劇音樂之父”科恩認為的那樣:歌者的歌喉好與不好不是他關心的重點,愈是講究“聲樂表演”的藝人,都可能阻擾作曲家直接用音樂與觀眾進行的親密溝通,所以,他不需要一流名嘴唱匠加入劇組,表演他的歌曲;創(chuàng)作者的職責是將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個充滿活力的角色、一個引人入勝的戲劇情境,溶化在音樂的旋律和節(jié)奏之中,再由枯檔唱詞作者將之用詩化的語言抒寫出來,好聽的聲音并不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目的,而只是附加價值,所以,演員能否忠誠地傳達歌曲的意境與情懷,才是他更為重視的關鍵所在。
總之,演員的修煉是人類演藝事業(yè)中一個奧妙無窮的領域,成仙成道,修成正果,返本歸真。一個優(yōu)秀的音樂劇演員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靠你們自己認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熱愛生活,從生活中領悟生活邏輯、行為邏輯,再把戲劇中的人物命運過程,通過歌舞敘事的形式,當著觀眾的面,完成“角色塑造”的全過程。也就是說:生活就是你們的老師,你們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