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西方音樂發展史概述 談談對西方音樂的認識 莫扎特古典音樂欣賞 西方現代主義音樂代表人物 西方音樂的典型代表
西方音樂主要指歐洲的音樂,由于歐洲歷史上統治階層比較重視音樂,因此許多音樂家都得到資助和保護,發展出比較完善的音樂理論。
目前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全世界的音樂界占有主導地位,歐洲音樂界發展的記譜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認。
擴展資料:
1、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的稱謂源出自法文menuet,因而也被稱為“米奴哀”。它是起源于法國民間的一種三拍子舞曲,在音樂界又被稱為“三聲部中段”的格律。大約在1650年傳入法國宮廷及貴族圈后被改良為緩慢、典雅的舞曲,在當時也常見于套曲形式的樂章來進行創作。
2、波爾卡舞曲
波爾卡的稱謂源出自捷克文polka的音譯,是捷克民族舞曲,后于19世紀中葉被推廣至全歐,在其后的西方音樂作品創作中也被用于歌劇的創作素材,如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就是其中的經典代表之一。
3、華爾茲舞曲
華爾茲的稱謂源出自英文waltz的音譯,它是一種起源于奧地利民間三拍子舞曲,而在中國國內最為人所熟知的稱謂就是“圓舞曲”一詞,在每小節中都有一個和弦成為其標志性的特點。
4、探戈舞曲
探戈其稱謂則源出自西班牙文tango的音譯,最早誕生于阿根延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南郊的博卡碼頭貧民區,先后融入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歐洲古典音樂,意大利熱那亞水手帶來的哈瓦那舞曲仔絕,黑人康敦貝舞曲,以及當地印第安風格的米隆加舞曲,最終于19世紀末才正式被定格律為日后流傳甚廣的探戈舞曲。
也正是因為屬于多民族相融合的產物,使其從難登大雅之堂的貧民音樂脫穎而出,成為近代時期拉美地區上層社會十分風靡的交際舞曲,在1918年念蔽姿正式歐洲并開始風靡,甚至被阿根庭定為國樂并脊。
探戈舞曲標志性特點是中速的二、四拍子,成為近現代時期中外各國禮儀社交、休閑生活中最為常見和熟知舞曲形式之一尤其是在中國近代時期,更是被一些人理解為交際舞的代名詞。
參考資料:-巴洛克音樂
1.中西方樂器區別:
中國樂器常見的有古琴、笛子、二胡、古箏之類,選材主要以土木金石等自然材質為主廳迅,中國古代的八音就是按照樂器的材質歸類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這八種;西方樂器的特點也比較顯而易見,更多的融合了機械制造的因素在里面,材質以金屬、塑料等工業制品為主,比如鋼肆吵琴、小提琴、架子鼓等。
一句話,中國樂器讓胎兒感受自然美;而西方樂器則讓孩子接受現代美,都是對胎兒審美、思維能力的提升。
2.兩者調式的區別:
中國樂曲是宮商角徵羽五音劃分,而西方音樂則是我們熟知的1234567,中國典籍記載,五音可以應五臟,動五情,也就是說在身體和心靈兩方面給胎兒影響,提高孩子健康指數,進一步提升情商和智商;西方音樂形式豐富,能讓孩子的思維更具有靈活性。
3.兩者文化角度的區別:
在文化角度來說,西方音樂強調自我的表達,而中國傳統音樂則更注重整體的和諧。因此,長久以來積存在中國人骨子里的中華文明基因讓扮雹此中國人更容易對國樂產生認同感,也就更加容易接受音樂對身體和大腦以及情緒的調節作用。
總之,中西方胎教音樂各有優勢,選擇自己適合的才是好的,中國的胎教音樂我建議你聽--家和國樂,中國五行音樂效果很不錯的。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來排解心中憂愁或者緩解心情疲勞的辦法,聽音樂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當我們打開音樂播放器的時候,里面有很多的曲子,不同的歌曲里面有著不同的韻味,每種音樂都有自己的風格。現在社會比較出名的音樂就是東方古典音樂和西方音樂,那么西方音樂和古典音樂相比,有什么特點和區別?兩者較大的區別就是,西方音樂講究的是立竿見影的效果,一聽就清洞配能感受到歌曲的思想,但是古典的音樂講究是需要仔細的體會才能感受到。
西方音樂和我們國家的古典音樂,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從側面也可以反映出兩種文化內涵的不一樣。對于以西方音樂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就是奔放,人們盡情展現生命的美感和對美好事物的歡喜,就比如西方的雕塑一樣,就是很直接的展現人類的形體美。而我們國家的東方文化講究答指的是內涵美與處在身體中間的含蓄美,我們喜歡把自己喜歡的美好事物很好的隱藏起來,慢慢的去體會。
因此,從西方音樂和古典音樂兩者的本源我們也可以發現兩者區別,西方音樂主要展現的是震撼,給人們以直接的視覺沖擊,從而使內心和身體處于一個狀態。而古典音樂主要是講究意境,希望聽眾能從曲子和創作環境來感受那些情緒從而使兩者交融。
不管是東方的古典音樂還是西方音樂,兩者都是顫嫌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音樂具有直接奔放的特點,適合年輕人聽來刺激自己敢愛敢恨面向未來的激情,東方的古典音樂因為具有需要思考和閱歷沉淀就比較適合中年人來聽,用來緬懷自己復雜的一生。
1、歌劇(產生于16世紀,18世紀定型,19世紀蓬并襪擾勃發展,第一部是由意大利的模特威爾第創作的奧絕旦菲歐)
2、音樂劇
3、清唱劇(巴洛克時期,大型聲樂,由獨唱、合唱和樂隊共同完成)
4、康塔塔(17世紀前后,最偉大作者是J.S.巴赫)
5、藝術歌曲(19世紀,有別于大眾音樂的浪漫主義音樂,以德奧作曲家舒伯特、舒曼,法國福萊,東歐柴可夫斯基最為代表)
6、交響樂(18世紀下半葉,好彎大型管弦樂體裁,套曲結構常分為四個樂章,分別是第一樂章的快板,第二樂章的慢板,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第四樂章的舞曲性急板,樂器組合分為四個樂器組: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月組)
7、奏鳴曲(18世紀下半葉,一般指鋼琴獨奏,或者鋼琴和一件樂器的合奏演出方式)
8、協奏曲(18世紀后,常為三個樂章,特點是具有炫技的華彩段落,讓演奏者盡情發揮技巧,協奏曲之父是意大利的G托萊里,后由安東尼奧 維瓦爾和德國的JS巴赫推向頂峰)
9、室內樂(一般指幾個獨奏者合奏,比如弦樂三、四重奏,鋼琴三、四重奏)
10、交響詩(19世紀,標題音樂,單樂章,常以、詩歌、戲劇和繪畫為題材)
11、組曲(19世界,還是巴赫)
12、序曲(19世紀,管弦樂,如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
13、狂想曲(19世紀,具有民族性,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為代表作)
14、小夜曲(16世紀下半葉,莫扎特的月下小夜曲最為知名)
15、即興曲(19世紀,代表作是肖邦的即興狂想曲)
16、諧孽曲(17世紀,表演詼諧幽默的情趣,貝多芬)
17、前奏曲(18世紀,肖邦的鋼琴前奏曲最為知名,還有德彪西)
西洋音樂主要指歐洲的音樂,由于歐洲歷史上統治階層比較重視音樂,因此許多音樂家都得到資助和保護,發展出比較完善的音樂理論。目前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全世界的音樂界占有主導地位,歐洲音樂界發展的記譜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認。
西方音樂分為以下8個階段:
1.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音樂
時間約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這部分的音樂資料只能從考古而來,從發掘出的繪畫、雕塑及少量流傳下來的詩歌文學與哲學著作可以進行了解,但幾乎是不可能聆聽與欣賞。有資料統計這一階段殘存下來的樂譜還不到10件,但是從殘存下來的雕塑等諸多文化遺產可以看出曾經存在過的輝煌與成就,古希臘的大哲學家都曾對音樂進行過討論與研究,這被后人視為西方音樂之源。
在公元前12世紀~前8世紀荷馬時期的兩部史詩反映了古希臘的音樂文化。史詩本身既是文學作品又是音樂作品,它由職業彈唱藝人“阿埃德”用一種叫基薩拉的樂器伴奏吟唱。
公元前776年,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舉行,在比賽時常伴有音樂,后來產生了音樂比賽。
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斯巴達把音樂作為國事活動與教育的重要手段,使音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公元前146年后,古羅馬征服希臘后,它的文化主要受益于希臘,同時又吸收了敘利亞、巴比倫、埃及等國的文明成果。
2.中世紀時期的音樂
西元476年羅馬帝國瓦解后,希臘、羅馬文明變趨衰微。 日耳曼人統治歐洲西半部,歷史上稱為“黑暗時期”,也就是“中世紀時期”。
教會是當時人們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地位,藝術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當時藝術與宗教息息相關。
這時期的音樂活動受到基督教影響很大,音樂多以宗教儀式或歌唱頌歌為主,以功能為重,例如格雷果圣歌。 歌詞多是采自圣經。
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變化小,缺乏和聲基礎,表現樸實。
對中世紀音樂貢獻最大的是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公元390年左右,安布羅斯推行對圣歌的雙聲合唱,引入和聲,并準許非僧侶、教士的俗人參與演唱。是教會音樂得以發展和普及。
公元590年-604年在位的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編出一套用于莊嚴禮拜的曲目,并用法律形式規定在祈禱儀式中必須有音樂,形成一整套格里高利圣詠,成為宗教創作的典范,后來又發展出記譜法,雖然尚沒有小節線和五線譜,但使用高低位置記譜的方法為五線譜的發明提供了基礎,這種記譜法只有四行線,每行前面有三個菱形譜號,結尾有一個菱形譜號提示下一行音高,基本是五線譜的雛形,但不能表示節奏。還成立了培養歌手的學校,在教會勢力范圍內大力推行音樂,使教會音樂在10世紀以前成為歐洲的主要音樂形式。
3.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約鏈困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紀“新藝術”的基礎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與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抒發與表達。這時的音樂家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對復調音樂進行了發展和變革,聲樂與器樂逐漸分離而獨立發展。這一時期五線譜已得到完善,印刷術也運用到曲譜上,這都使音樂的傳播更加便利和廣泛。這一時期有以下幾個較有影響力的樂派:
尼德蘭樂派
主要音樂活動在尼德蘭的一批音樂家。創作內容多為彌散曲與經文歌等宗教音樂,也有世俗音樂。代表人物有迪費、若斯坎、汴舒阿、奧凱格姆等。
威尼斯樂派
在1530-1620年間棚物念的一個器樂樂派,其特點是音響氣勢寬廣宏大、對比效果鮮明。創作內容有銅管樂與弦樂的重奏曲、管風琴的前奏曲、幻想曲與托卡塔等。代表人物有維拉特、A.加布里埃利等。
羅馬樂派
此時期的一個專門創作服務于宗教作品的樂派,以無伴奏合唱的形式為主。代表人物有帕萊斯特里納、G.M.納尼諾、F.索里亞諾等。
4.巴洛克音樂
巴洛克音樂指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后開始興起,且在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到1750年之間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于葡萄牙語“Barocco”,意指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筑領域的術語,后逐漸用于藝術和音樂領域。在藝術領域方面,巴洛克風格的特征是精致細膩的裝飾以及華麗的風格,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因為巴洛克時期是貴族掌權的時代,富麗螞攔堂皇的宮廷里奢華的排場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藝術的發展中心,而這個大環境的改變也直接的影響到了音樂家的創作。十七、八世紀宮廷樂師所寫的音樂作品,絕大部分是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做,為了炫耀貴族的權勢以及財富,當時的宮廷音樂必定得呈現出炫耀的音樂以及不凡的氣度,以營造愉悅氣氣氛。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致。復調音樂(復音音樂)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于是復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復調在 J.S.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致。
數字低音及即興創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并且管弦樂團編制尚未標準化。
5.古典主義音樂
古典主義音樂指的是173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現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
隨著法國大革命對社會造成的沖擊,作曲家的生計也受到影響,由最初依賴宮廷、教會供養轉變為獨立的經營者。
6.浪漫音樂
浪漫主義主要用于描述1830—1850年間的文學創作,以及1830—1900年間的音樂創作。
浪漫主義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延續和發展,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
浪漫主義音樂比起之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看輕形式和結構方面的考慮。浪漫主義音樂往往富于想象力,相當多的浪漫主義音樂受到非現實的文學作品的影響,而有著相當大的標題音樂成分。浪漫主義的因素,則包含在從古至今的音樂創作當中,而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時代,因為音樂創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種表現,而浪漫主義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體現。
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行人,浪漫主義音樂拋棄了古典音樂的以旋律為主的統一性,強調多樣性,發展和聲的作用,對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質進行刻畫,更多地運用轉調手法和半音。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是韋伯,音樂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義音樂體現了影響廣泛和民族分化的傾向,在法國出現了柏遼茲,意大利的羅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肖邦和俄羅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義音樂在瓦格納和布拉姆斯時代逐漸走入歷史。
7.現代音樂
現代音樂,也稱現代古典主義音樂(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繼承歐洲古典音樂而來的一個音樂紀元,音樂門派繁多,風格多樣。在此之前,現代音樂有兩大源流:古斯塔夫·馬勒與理察·施特勞斯的后浪漫樂派、和德布西的印象樂派。其分派下音樂種類更是繁多,包括了如布列茲的序列音樂、極簡音樂,Steve Reich和Philip Glass使用簡單三音和弦,Pierre Schaeffer的具體音樂,Harry Partch、Alois Hába和其他人的微分音音樂,還有約翰·凱吉的機率音樂。
在現代音樂之前,作為前繼者的歐洲古典音樂家如巴托克·貝拉、馬勒、理察·斯特勞斯、浦契尼、德布西、艾伍士、艾爾加、荀白克、拉赫瑪尼諾夫、普羅高菲夫、史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維奇、布瑞頓、柯普蘭、尼爾森等人。當時古典音樂也和爵士樂相互影響,有音樂家能同時在兩個領域作曲者如蓋希文及伯恩斯坦。
現代音樂一個極重要的特點是開始有所謂傳統及前衛之分別,它們的音樂原則在一方占極其重要性者,在另一方往往不是那么重要或不被接受。例如魏本、卡特、瓦瑞斯、米爾頓·巴比特等人對前衛領域有重要貢獻,但是,在此領域外就常常被攻擊。隨著時間,前衛的概念已經逐漸的被接受,兩個領域彼此之間的分野不再那么壁壘分明,并且出人意表的,這些開拓性的技巧常常被流行音樂所引用:Beatles、平克·佛洛伊德、邁克歐·菲爾德、超脫樂團、電臺司令等等耳熟能詳的歌星,還有許多電影使用的配樂。
必須注意的是,這篇文章僅僅提領出二十世紀音樂的大綱,所提到的音樂家在一個方面做出貢獻,并不代表他只在該領域發揮。例如史特拉汶斯基在他作曲家生涯的不同時期,他同時被認為是浪漫樂派、現代樂派、新古典主義、以及序列音樂的成員。
二十世紀的經濟和社會型態對音樂也有重大的影響力,世界在工業化時代有了逐漸進步的錄音和回放設備,從錄音帶到CD到DVD,有了廣播和電視,以及整個資本主義脈絡的內嵌。十九世紀的人大多自己創作音樂,或者在音樂會上聽到音樂。
8.新世紀音樂(英語:New Age music)又譯作新紀元音樂,是一種在1970年代出現的一種音樂形式,最早用於幫助冥思及潔浄心靈,但許多后期的創作者已不再抱有這種出發點。另一種說法是:由于其豐富多彩、富于變換,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種音樂;它并非單指一個類別,而是一個范疇,一切不同以往,象征時代更替詮釋精神內涵的改良音樂都可歸于此內,所以被命名為New Age,即新世紀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