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新泰市果都鎮杜家莊 新泰市禹村鎮 新泰市果都鎮小峪村 新泰市新汶鎮 新泰市汶南鎮秦成果
這是什滲數沒么時候的事情
,是哪一天的事情,在哪個網站可以查到這叢納個案件的相關內容,共抓了四個畢鬧,策劃人也要判刑嗎?應該判什么罪?他沒動手的話就不會槍斃吧
研究領域:
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
教育經歷:
男,1945年3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祖籍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1965年,王立群參加高考,感覺考得很好,報的志愿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但由于政審的原因,他沒等發榜就到開封市一家小學當起了代課教師。在小學教書的7年時光中,他教過語文、數學、書法、美術,甚至還教過音樂。為了教音樂,他用一星期時間學會了腳踏風琴。此后,他又在中學教了7年書。1977年恢復高考時,王立群已經32歲。按當時的規定,超過30歲的考生必須是1966、1967、1968三屆的高中生,因為這三屆沒有參加過高考。王立群是1965年畢業的高中生,參加過高考,不符合報考條件,錯失了高渣轎考機會。 1978恢復招收研究生,王立群當即下了考研的決心,并決定就近報考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高中生直考研究生困難很多,一是沒有教材,二是沒學過大學課程,三是工作繁忙?!爱敃r最頭疼的是外語,我高中時代學的是俄語,丟了14年,重新撿起來非常不易?!蓖趿⑷赫f,他向單位同事借了一套西安交通大學的工科《俄語》教材,啃了大半年,竟然考過關了。提起當年的政治考試,王立群有點興奮:“當時沒有政治經濟學教材,剛好開封市委組織部發了3本政治經濟學宣傳小冊子,很薄,我一天啃一本。第四天,我看了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鉛早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政治課一共復習了四天,考了91.5分,是我考得分數最高的一門課?!表樌忌涎芯可秃髞磉M入《百家講壇》一樣,都是王立群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
主要兼職:
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山水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史料學會理事、河南省省管專家、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文選匯校匯注》(14ZDB067)首席專家。原河南省政協第十屆委員會委員,原河南省政協第十一屆委員、常委。
工作履歷:
1966年,在一所小學做代課教師的王立群第一次接觸到《史記》。那時“文革”剛開始,學生砸了小學的圖書室,學校僅存的一部《史記》被學生當作“四舊”扔到了院子里。住在學校的王立群趁著夜色,把被丟棄的《史記》撿回了家,此后就開始讀《史記》,雖然有些地方看不明白。1982年,王立群研究生畢業留校,在河南大學開的第一門課是中國古代文學,內容就包括《史記》。隨后的24年,他由講師成長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但《史記》始終是他最喜愛講的典籍。
2005年年底,央視《百家講壇》到河南大學海選主講人時,王立群憑著對項羽的獨到解讀而勝出。繼《漢代風云人物》之項羽、呂后系列獲得成功之后,從2006年6月開始,王立群開始為《百家講壇》錄制一部規模更為龐大的節目——《王立群讀史記》。這部系列節目播出時間要遠超項羽、呂后系列,從2007年1月6日開始,每周六、周日播出,將貫穿2007年全年。該節目從漢武帝開始,講述西漢中葉的人物群像,用現代視角來解讀歷史人物,用現代視角為觀眾描繪出了具有曠世才能而又狂妄自大的項羽、兇殘暴虐而又具有政治家風度的呂后、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刁蠻任性的陳阿嬌、褒貶不一的秦始皇等一個個鮮明的形象。2006年,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述“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人物并出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是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壇》擔任主講人的學者。2013年,擔任第十五屆CCTV青歌賽綜合素質評委,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一、二、三季分享嘉賓。2015年參加安徽衛視《中華百家姓》節目,與錢文忠、蔣方舟共同擔任分享嘉賓。央視《中國戲劇大會》(2017)、《中國民歌大會》(2017)、《青山綠水看中國》(2017)分享嘉賓。
CCTV10《百家講壇》欄目:千古中醫之華佗,2008年5月2日;《王立群讀史記》系列:《秦始皇》、2011年,《大風歌》、2011年2月25日——4月12日,《文景之治》、2016年3月14日——4月2日,《漢武帝》、2007年,《項羽》、《呂后》、2006年;《王立群讀宋史》系列:《宋太祖》、2012年8月24日——10月2日,《宋太宗》、2013年10月16日—11月4日(第一部)、2014年8月9日—8月29日(第二部);《王立群讀成語》、2014年10月4日。如激肆2012年11月14至11月25日,國務院僑辦主辦、河南省外僑辦承辦的“文化中國·名家講壇”活動,赴歐洲演講。
學術著作: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古代山水游記研究、《文選》研究、《史記》研究三個方面。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選〉版本、注釋綜合研究”(02BZW023)和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歷代〈選〉學文獻輯考與研究”(0329)的研究。
學術專著:《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現代〈文選〉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文選〉成書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7年;《王立群讀〈史記〉之項羽》重慶出版集團2008年;《王立群讀〈史記〉之呂后》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修訂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年;《游走在歷史與現實之間》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王立群讀史記之大風歌》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2011年;《讀史有學問》 北京聯合出版社 2012年;《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祖》 大象出版社 2012年;《追問大歷史》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2年;《王立群讀漢武大帝》 大象出版社 2012年;《王立群讀史記之無冕女皇呂后》 大象出版社 2014年;《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宗》 大象出版社 2014年;《王立群智解成語》1、2、3大象出版社2015年 。
主要榮譽:
河南省省管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2002、2003年,連續二年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4年,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2003、2004、2005年,連續四年獲河南省教育廳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6年1月,被評為“2006河南省十大教育年度人物”。2006年9月,獲河南省“十佳師德標兵”。2008年1月,入選第二屆河南十大教育新聞人物。2008年7月,當選為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開封段第一棒火炬手。獲河南省第二屆高等學校名師。2009年,獲河南省勞動模范。2009年,教育部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011年,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編輯本段新泰名人
1師曠
(生卒不詳)字子野,春秋時期魯國平陽(今新泰市北師鄉北師村)人,晉國樂師。
他精通音律,認為奏樂可卜吉兇,音樂可興邦,亦可覆國,靡靡之音不可妄聽。
他曾勸諫晉平公不要聽商紂王的樂師師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平公不聽。
結果晉國大旱三年,赤地千里,國力大損。
師曠也十分關心政治,他認為治國“惟仁義為本”“君必惠民”。
晚年潛心研究音樂,不幸熏瞎雙目。
卒后葬于新泰。
墓前有宋代建的師曠廟。
2 鮑叔牙
鮑叔牙
鮑叔牙(生卒不詳) 魯國平陽(今新泰市汶南鎮鮑莊)人,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稱。
少年時與管仲友善,兩人合伙經商,每次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鮑叔牙從不計較,這就是有名的“管鮑分金”故事。
齊襄公亂政時,管仲隨公子糾奔魯,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莒。
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
桓公想任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力勸桓公釋放管仲代己位。
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得以稱霸諸侯,齊國成為強國。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少鮑叔能知人也。
”
3 鮑勛
鮑勛 字叔業,泰山郡東平陽縣(今山東新泰)人。
生卒年不詳。
鮑信之子,因父戰死而被曹操聘為丞相府掾屬,后任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因剛正不阿,惹怒曹丕而罷官,不久出任侍御史。
延康元年(公元221年)出任侍中,隨曹丕出獵并力諫獲罪,被降職為右中郎將。
后因群臣力諫,曹丕不得不任命他為御史中橋山丞。
曹丕討伐東吳時,鮑勛又因力諫而惹怒曹丕,被降職為治書執法。
不久被人誣陷,曹丕即不顧群臣求情而將鮑勛殺死。
4 高堂生
〖高堂生〗(生卒年不詳)亦稱高堂伯。
西漢魯(山東新泰龍廷)人。
專治古代禮制,漢初《禮》學最早的傳授者,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
訖孝宣世,后倉最名。
戴德、戴圣、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學官”。
據《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考證:“禮經》即《儀禮》。
初名《士禮》。
《士禮》所言,蓋古人進退揖讓之節,昏喪燕飲之道。
十七篇,在漢代凡有三本:一為戴德本;二為戴圣本;三為劉向《別》本,即鄭玄所注本,亦即現今通行本。
其次第:一為《士冠禮》;二為《士昏禮》;三為《士相見禮》。
此三篇為冠昏,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
四為《鄉飲酒》;五為《鄉射禮》;六為《燕禮》;七為《大射禮》。
此四篇為鄉射。
鄉以合鄉里;射以成賓主。
八為《聘禮》;九為《公食大夫禮》;十為《覲禮》。
此三篇為朝聘。
朝以辨上下,聘以睦邦交。
十一為《喪服》;十二為《士喪禮》;十三為《既文禮》;十四為《士虞禮》;十五為《特牲饋食禮》;十六為《少年牢饋食禮》;十七為《有司撤禮》。
此七篇為喪祭。
喪祭以仁父子,祭以嚴鬼神。
冠昏、鄉射、朝聘、喪祭八者為禮之經,十七篇全包括了。
徐生善為頌禮,而任禮官大夫;徐生之子及弟子多因善《頌禮》而升官,但多不通經,其子襄任大夫而至廣陵內史,弟子單次等為禮官大夫,瑕丘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
高堂生和徐生在《儀禮》的傳授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5 柳下惠
柳下惠,生于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卒于公元前621年冬12月3日,享年百歲。
春秋時魯大夫,后世尊為“和圣”。
因食采柳下,故姓柳,惠是其謚號。
柳下,即今新泰市宮里鎮西柳山鉛,舊稱柳里(柳下惠故里)。
柳死后,逗消好葬于村北汶河北岸,其墓歷代都妥為保護。
秦統一六國時曾下令:“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殺無赦!”
生平簡介
柳下惠即展獲。
雁時魯國大夫。
姓展,名獲,字子禽,食邑柳下,一稱柳下季,“惠”是謚號。
舊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
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女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了一夜,并沒發生非禮行為。
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
也有傳說是:某年夏天,展獲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廟暫避,但一踏進門檻,見一裸體女子正在里面擰衣,展獲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澆注。
廟內婦女發覺,躲在門后,忙著濕衣。
此事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柳氏創姓鼻祖、“中華和平第一圣”柳下惠,姓展名禽,食邑柳下,因以柳為姓,展柳系出同源,當以本家相待。
6 盜圣--柳下跖
柳下跖(生卒不詳) 姓展,名雄,魯國柳下(今新泰市宮里鎮西柳村)人。
“跖”,本指赤腳的奴隸,因他住在西柳,故稱柳下跖。
他追求“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會,曾領導奴隸起義,“從卒九千人”。
孔子勸他效法“圣人之行”,罷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走歸,無復言之!”柳下跖的事跡,《孟子》《史記》《漢書》多次提及,荀子也贊揚他“名聲如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
”《史記》中稱“其徒頌義無窮”。
據傳,泰山傲徠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東的“大校場”、“小校場”,峰下的“跑馬場”,就是當年柳下跖的練兵場。
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當年柳下跖使用和筑造的上馬石和川道等遺跡。
在新泰放城,還有傳為柳下跖開鑿的九龍口等。
盜圣 柳下跖
據周郢考證:柳下跖被尊為圣人,其說始見于宋末學者龔開所作《宋江三十六贊》中,云:“古稱柳盜跖為盜賊之圣,以其守一至于極處,能出類而拔萃。
”
在新泰的民間傳說中,有“柳下惠兩兄弟,一王一圣人”的說法,相傳柳下惠有一弟弟,名柳下跖,其兄以禮儀被尊為圣人,其弟則是一位率眾揭竿,反抗諸侯的大王,被譽為“盜”中圣者,兄弟成為兩極。
柳下跖,姓展,名雄。
歷代統治者誣陷他為“盜跖”;又因他家居柳下(今新泰西柳村),于是稱他為“柳下跖”。
在春秋末期,諸侯爭戰,奴隸主更加嚴酷地鎮壓剝削奴隸。
為了反抗諸侯暴政,柳下跖帶領九千余人的起義軍侵暴諸侯,使奴奴隸貴族聞風喪膽。
史學家司馬遷則稱“其徒頌義無窮”。
對他懷有更深的感情的,還是歷代百姓。
爭相以柳下跖為驕傲,為出現這樣一位英雄而自豪。
僅柳墓就有多座,如萊蕪、歷城、章秋以及山西平陸,都有他的墓。
7 羊欣
羊欣 ( 370~442 ) ,字敬元,泰山新泰(今山東新泰)人,晉宋之際著名書法家。
羊欣書法親授于王獻之,頗具神韻,當時有“買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諺語。
羊欣繼承家傳書學,又得王獻之親授,成為承前啟后的書法大師,對后世書法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
羊欣的傳世書作有《暮春帖》、《閑曠帖》、《移屋帖》等。
所著的《采古來能書人名》,是我國最早記載書法名家的專著,記載了自秦至東晉的 69 位書法名家,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書法家辭典。
羊欣素好黃老之學,兼善醫術,撰有藥方10卷。
8 蕭大亨
蕭大亨(1532-1612),字夏卿,明泰安放城 (今新泰市放城)人。
嘉靖進士,隆萬時歷任邊職,長期跋涉于邊塞地區,成為明朝獨當一面的邊防重臣。
蕭大亨力促與蒙古各部的友好往來,為民族團結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蒙古部落侵擾洮河以及史、車部落外叛事變中,蕭大亨力排眾議,反對妄開邊釁,采用外交手段使蒙古順義王歸順,并向朝廷擒獻了外叛酋長。
由于蕭大亨的努力,明朝與蒙古的和平局勢得到維護,塞北邊境上再次出現安定、繁榮的景象。
此后蕭大亨入朝出任刑部尚書,后改任兵部尚書。
他立朝不畏權貴,兩次彈劾炙手可熱的權宦高淮,表現出超人的膽識。
蕭大亨去逝后,葬于泰安城西的金牛山下,墓地俗稱“蕭家林”,建有牌坊、石儀,蔚為壯觀。
遺跡至今猶存。
蕭大亨之生平事跡,周郢著《明代名臣蕭大亨》一書(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版)有較詳介紹,可資參閱。
9 羊祜
羊祜( 221~278 ),字叔子,西晉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羊流鎮)人。
他不僅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還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文學家。
明代學者胡應麟《詩藪》卷二《雜編·遺逸·中·載籍》中說:“六朝以功名著,而文有其集者,杜預、劉琨世所共知外,錄其僻者于左。
古率文武相資,非若后世判而為二也。
”首先列入的便是“太傅《羊祜集》二卷”。
其作品描寫了風云迭起的時代巨變,抒發了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是建安文學的遺響和回音。
羊祜文學創作的顯著成就在當時就贏得了盛譽。
西晉文學家孫楚便在其《故太傅羊祜碑》中稱其“文為辭宗”。
羊祜的學術著述也令后世學界關注,唐代學者杜光庭在《道德真經廣圣義序》中評價其專著《老子傳》“皆明虛極無為、理家理國之道”。
10 羊祉
羊祉(458—516),字靈佑,泰山梁父(今新泰西北)人。
仕北魏歷官平北將軍。
《魏書》卷八九、《北史》卷三九有傳。
褒斜道為古代溝通關中與巴蜀之重要道路,羊祉出刺梁秦時,奏請對此道進行大規模整修。
興工于正始四年(507)之十月,告成于永平二年(509)之二月。
工竣。
梁秦典簽王遠撰書此銘,以紀其事。
《魏書》、《北史》羊祉傳均未及重開褒斜之事,斯銘可補正史之缺。
11王立群
王立群:1945年生,山東新泰人。
1982年畢業于河南大學(當時稱“河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
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
出版有《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現代學史》《成書研究》等學術專著,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V文選)版本、注釋綜合研究》、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歷代學文獻輯考與研究》的研究。
枯石先生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歷經坎坷和磨難,其一生的縮影也是他所生活年代的中國社會歷史的縮 徐枯石(1909 - 1997),原名徐熙彰,自幼酷愛繪畫丹鉛和青。1927年在北平弘達學院讀高中,193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平北華美術??茖W校國畫系(中央美術學院前身)。
徐枯石先生出生于山東省新泰市西張莊鎮(原果都公社)車莊村一個“書香門第”余激絕,其父為清末武秀才,伯父為文秀才,兄弟三人,其兩位兄長熟讀四書五經,精通諸子百家(據說均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據村中老人們講,他們兄弟二人在二十世紀早期就已預見到了社會主義的到來,于是拼命的散家財,即使如此也沒能散盡家中財富,到徐枯石先生1937年回老家參加抗日時仍能創建一個規模不小的“六合酒店”。老人們都說:如果兩位老先生能投入到早期的中國革命,那一定是比較杰出的革命家,然而命運對他們極其不公,還未讓他們定下神來去選擇、謀劃自己的人生之路便雙雙英年早逝。迄今談起此事,村中眾多老人為他們感到惋惜。與兩位兄長不同的是徐枯石先生更愛繪畫丹青,據說起初的選擇他與兄長們也有一些分歧。
徐枯石先生193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平北華美術專科學校,經查閱,當時這所美術學校屬私立學校,由張恨水的四弟張牧野與王經三謀劃建立起來,王經三在“九·一八”事變前專程赴東北為北華美專籌募基金,不幸被日寇殺害,之后由其兄張恨水出資并任校長。
張恨水是一位有愛國心、有氣節的進步作家。他一生不涉官場,以所作抨擊黑暗的舊社會。他的四部代表作如《春明外史》抨擊封建禮教和壓迫,《金粉世家》暴露貴族官僚的腐敗,《啼笑因緣》指向軍閥殘暴勢力,而《八十一夢》則抨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周恩來當年就特別稱許他的這種斗爭精神。張恨水雖然無黨無派,但因特別痛恨軍閥和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進步力量是同情支持的。他在北京開辦的北平私立“北平北華美術專科學?!?,成為農工民主黨的前身——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在北平的地下活動據點,同時又是中共地下黨據點。他從各方面支持了臨時行動委員會和中共的地下斗爭。這段史實過去是鮮為人知的。
或許有人會感到奇怪:張恨水一生致力于章回的創作,為什么會開辦美術學校?原來恨水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自幼喜愛繪畫,無師自通,并在繪畫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其后人還保存他的兩幀遺畫。一幀是贈張友鸞的松峰圖,一幀是菊石圖冊頁,都有一種雍容沖淡、雅質天成的氣韻。他與畫壇名宿如齊白石、張大千、王夢白、陳半丁、徐悲鴻、林風眠等皆過從友善,互相切磋。他也寫畫評,署名常用“畫卒”。因而他一直有意創辦一所專門學校以培養美術人才。經過長期努力,張恨水以自己的稿費出資創辦北平私立北華美專,于1931年9月1日正式開學。張恨水自任校長,他的四弟張牧野任教務主任,劉半農為校董,齊白石、王雪濤為名譽校董。美專分中國畫系、西洋畫系、美術師范班三個班系,聘請了當時著名畫師齊白石、王夢白、王雪濤、于非闇、李苦禪等人代課。其他工作人員:王守先負責校務,曲友誠講授金石,鄧雪秋講速寫和素描,萬云講印染圖案,翦象駿講數學,張丕振講山水畫,王青芳講花鳥草蟲,張牧野講人物花卉。其他科則由張恨水及家人講授,北華美專共招收200余學生,一直堅持到“七·七”事變前,培養出了不少著名藝術家,如張仃、藍馬、凌子風、徐枯石等。
當時北華美專招生極其嚴格,或許因為是私立學校的緣故,對考試不達標者一律不予錄取,但對于確有才華者也會破格錄取,家庭困難者給予減免學費,國徽設計的參與者張仃先生就是一個受益者。
三年的學習生涯中,徐枯石先生以“懸梁刺股”的精神,如饑似渴的向各位大師、名家請教,苦學精練。其間王森然先生多次利用個人關系帶徐枯石先生到齊老家中登門求教,白石老人對枯石先生也比較青睞,其間徐枯石先生與齊白石的愛徒張丕振(又名:西河村人)建立了亦師亦友的親密豎姿關系。同時由于學業成績突出,受到山東老鄉李苦禪大師的器重,并為其改名為:徐枯石(原名:徐熙彰),從此,他一生的作品中均署名:徐枯石(或枯石)。
畢業后,由于成績優秀,留校任教。那時的北華美專是私立學校,絕對容不得弄虛作假,沒有相當的繪畫水平學校是絕對不會留下來任教的。時值今日,山東藝術界“個別人”為了抬高自己,別有用心,竟然將徐枯石先生的名子從藝術界悄悄抹去了。山東美術界老藝術家中,有幾個像徐枯石先生這樣三年里接受正統大學繪畫藝術的學習,成績極其優秀被留校任教,同時又走進藝術大師齊白石家中得到指教的人?!倒是有位在北華美專學習只有一年的老前輩,在山東藝術界的名氣要比徐枯石先生大得多。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功力深厚外,另一原因則是與山東掌控藝術屆的人關系密切,而山東掌控藝術屆的某些人對徐枯石先生個人成見極大的緣故。1988年10月15日,濟南市趵突泉公園、濟南信息快報社、泰安書畫院聯合邀請吳延文、徐枯石在濟南趵突泉公園舉行書畫聯展,省領導周星夫、李春之、徐建春等人及省內外同行前來祝賀,山東著名山水畫大師黑伯龍幫助選畫、布展并邀朋友參加,恩師李苦禪大師之子李杭前來觀展,而當時山東一部分藝術圈內的人由于受某些人的暗示和影響,連一點起碼的人性禮貌和文化涵養都沒有。說一句藝術界內不正常、浮躁,有些人不愿意聽,說起“文革”時他們中的某些藝術人員受迫害,他們喋喋不休、牢騷滿腹,怨氣沖天。57年反右,徐枯石先生受迫害,被趕回原籍,躬耕田野,潛心習畫,通過深入村中調查,他絲毫沒有怨言,一生中愛黨、愛國、愛社會,默默承受著歷史帶來的不幸,其高風亮節,令人感動,令人敬佩!若不是原公安部辦公室副主任朱禮泉,原山東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長周星夫,原山東省化工廳廳長、計委副主任、經委副主任兼省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李春之等老同學、老校友對此深感不平,協助徐老向有關部門反映實情才得以平反,估計這位老畫家的藝術才華真的要埋沒于黃土地了。泰安的摯友原泰安行署專員曹禮琴曾這樣評價徐枯石先生:潛心藝術,與世無爭,高風亮節,德藝雙馨!原山東文史館員、泰安知名書法家吳延文更是欽佩徐枯石先生的為人,評價他是:人直藝癡!徐枯石先生生前若要炒作自己,無論是各級政府任職的老同學、老校友,還是藝術界的老師們,就算找到張仃、戴林等同學給予捧場應當是很容易的吧?!然而,這位倔強的老畫家與世無爭,不愿炒作,一生潛心習作,不求揚名!大浪淘沙,藝術的生命力要靠時間檢驗,三十年、五十年,乃至一百年,當社會發展到有些人不能左右藝術市場,人們藝術審美提升到一定水平時,美的東西一定會凸現在世人面前,那時,徐枯石先生的人品、作品會給社會帶來震撼!
http://www.my0538.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534
自己看吧
下面貼的很亂
鮑叔牙(生卒不詳) 魯國平陽(今新泰市汶南鎮鮑莊)人,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稱。少年時與管仲友善,兩人合伙經商,每次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鮑叔牙從不計較,這就是有名的“管鮑分金”故事。齊襄公亂政時,管仲隨公子糾奔魯,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莒。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腹肴熙U叔牙為相,鮑叔牙卻力勸桓公釋放管仲代己位。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得以稱霸諸侯,齊國成為強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少鮑叔能知人也?!?/p>
柳下惠(生卒不詳)展氏,名獲,字禽,又字季,春秋時魯國大夫,曾為士師(掌管刑獄的官)。因食采柳下(今新泰市宮里鎮西柳村),遂姓柳氏,謚號惠,稱柳下惠。他博文達理,外和內介,以善于講究禮節著稱于世。孟子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并提,稱贊他是“圣之和者蔽悉也”(《孟子·萬章下》),“和圣”也就成了柳下惠的美稱。《荀子·大略》還記載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于是后人將其譽為作風正派、品德高尚的男子。柳下惠死后,葬在柳下村北,緊瀕汶水,歷代對其墓都妥為保護,至清代,墓猶高如山陵,俗稱“王墳”。至今,柳下祠堂尚存,“和圣故里”、“柳下書堂”古碑依在。
柳下跖(生卒不詳) 姓展,名雄,魯國柳下(今新泰市宮里鎮西柳村)人?!磅拧贝阑郏局赋嗄_的奴隸,因他住在西柳,故稱柳下跖。他追求“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會,曾領導奴隸起義,“從卒九千人”??鬃觿袼Хā笆ト酥小保T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走歸,無復言之!”柳下跖的事跡,《孟子》《史記》《漢書》多次提及,荀子也贊揚他“名聲如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薄妒酚洝分蟹Q“其徒頌義無窮”。據傳,泰山傲徠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東的“大校場”、“小校場”,峰下的“跑馬場”,就是當年柳下跖的練兵場。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當年柳下跖使用和筑造的上馬石和川道等遺跡。在新泰放城,還有傳為柳下跖開鑿的九龍口等。
師曠(生卒不詳)字子野,春秋時期魯國平陽(今新泰市北師鄉北師村)人,晉國樂師。他精通音律,認為奏樂可卜吉兇,音樂可興邦,亦可覆國,靡靡之音不可妄聽。他曾勸諫晉平公不要聽商紂王的樂師師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平公不聽。結果晉國大旱三年,赤地千里,國力大損。師曠也十分關心政治,他認為治國“惟仁義為本”“君必惠民”。晚年潛心研究音樂,不幸熏瞎雙目。卒后葬于新泰。墓前有宋代建的師曠廟。
左丘明(約前540~前452)魯國都君莊(今肥城市石橫鎮衡魚村)人,春秋著名史學家,儒學奠基人之一。著有《左傳》、《國語》,前者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后者是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均是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鬃右曌笄鹈鳛榫?,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左丘明病世后,人們將他著述過的地方稱作“左傳精舍”,予以保護,并代有修葺。
鐘離春(生卒不詳)戰國時無鹽邑(今東平縣)人,著名才女。她關注國家大事,曾當面指出齊宣王政治上的“四失”。宣王聽了非常感動,當即讓她坐車入宮,拜為無鹽君,立為后。宣王據其言拆漸臺、罷女樂、退謅諛、納忠言、選兵馬,用田嬰為相國,以鄒人孟軻為上賓,齊國從此成為強國。
劉楨(186~217)字公干,東漢末東平國寧陽(今寧陽縣)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其五言詩頗負盛名,為“建安七子之一”。被曹操征召,為帶并答丞相掾屬,行文才思雋銳。與曹植齊名,性格倔強。曹丕舉行宴會,因“犯”禮制被曹丕以不敬罪下獄。后復起用為吏。不久染瘟疫病逝。后人將劉楨、曹植并舉,稱為“曹劉”。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郡平陽(今新泰市)人,西晉政治家、軍事家。新泰地名來源,即是羊祜取新甫山、泰山合意,上表晉武帝所改。羊祜出生顯貴, 265年被晉武帝司馬炎拜為尚書右仆射、衛將軍、都督,管理荊州軍事,墾田積糧深得百姓擁護,遠近人皆來歸降。他不居功,拒絕晉升,曾上奏著名的《讓開府表》。278年病逝。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中贊其曰: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巾。
僧朗(生卒不詳) 京兆(今陜西西安)人,泰山佛教的傳入者,北朝高僧。前秦苻堅皇始元年(351),移居泰山傳經,“孜孜訓誘,勞不知倦”,在泰山地區影響很大。在統治者的支持下,他創立了海岱間第一座佛廟,后寺廟改稱靈巖寺,成為唐宋間國內四大名剎之一。朗公寺的開拓,一度帶來泰山佛教的興盛,谷山玉泉寺、神寶寺、普照寺等大多在北朝后期相繼建立。
程咬金(?~665)又改名知節,唐初濟州東阿(今東平縣斑鳩店鎮)人,隋唐時著名將領。程咬金為滅隋興唐,屢建偉功,其故事被采入《響馬傳》、《說唐全傳》、《隋唐演義》等,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清《泰安府志·古跡》載東平縣斑鳩店鎮有程盧公衣冠冢。斑鳩店村還有程咬金廟,廟前楹柱鐫聯云:“偕叔寶翼秦王,懸甲軍摧鋒陷陣冠諸將;先世南次公僅,凌煙閣圖功畫像照千秋?!?/p>
梁灝(962~1004)字太素,鄆州須城(今東平縣州城)人,北宋著名政治家。雍熙二年(985)中狀元。他關心國事,曾作《聽政箴》獻給真宗皇帝。北遼興兵犯境時,灝主張“明賞罰,斬懦將,重用武勇謀略之士”,很受好評。灝有吏才,每進朝奏對,詞辯明敏,真宗非常贊賞。景德元年(1004)病卒。有文集十五卷。
梁固(985~1019)字仲堅,梁灝子。自幼好學,曾著《漢春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中狀元,后人稱頌梁灝、梁固父子狀元,在東平州城建有“父子狀元”坊。梁固有吏才,馬元方主掌三司,辦事粗率,梁固常受命斷案,因判案公正,當時被稱為“平審”。年三十四歲病卒。有文集十卷。
錢乙(1035~1117)字仲陽,宋代東平郡(今東平縣)人,宋代著名兒科醫學家。著有《傷寒論指微》五卷、《嬰孺論》百篇等書,惜已失傳。其弟子閻季忠搜集錢乙論述、醫案、處方及各種資料,于公元1119年整理編輯而成《小兒藥證直訣》。該書比歐州最早出版的兒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世界上現存第一部原本形式保存下來的兒科著作。錢乙對兒科醫學貢獻卓著,后人稱其為“兒科之圣”。
黨懷英(1134~1211)字世杰,號竹溪,祖籍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后隨父遷奉符南城(今泰安市岱岳區鄧家莊)。金代文學家、書法家。著有《竹溪集》(30卷)、《鐘鼎集韻》,《竹溪集》已佚。黨懷英入仕前隱居徂徠山,筑竹溪庵,讀書吟詩?,F徂徠山上竹溪庵遺址猶存,庵旁有其篆書“竹溪”二字石刻。他還工書法,有“獨步金代”美譽。當時泰山一帶碑刻多出其手筆?,F存碑刻如岱廟“金重修東岳廟碑”的篆書題額以及谷山寺碑、天封寺碑皆為懷英手跡。大安三年(1211年)卒,葬于奉符城南四十里(今泰安市岱岳區北集坡鄉西旺村),享年七十八歲,謚號文獻。
張志純(1220~1316)字布山,號天倪子,又號布金山人,有張煉師之稱。泰安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張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曾任東岳廟住持;元中統三年(1216),被宣授為東岳提點監修官,兼東路道教都提點;后又策劃監修泰山南天門工程。他喜愛詩詞,是當時著名詩人,《泰山喜雨》、《桃花峪》等詩篇謳歌了東岳泰山的秀麗風光。晚年,上書皇帝重修蒿里山神祠,獲準,未峻即逝。
王禎(生卒年不詳) 字伯善,東平人,元代農學家及木活字印刷術的創造者。曾任泰安州教授,重視教育事業。著有37卷農學巨著——《農書》(現存36卷),該書是一部從全國范圍總結農業生產的農書,分三部分(《農桑通訣》、《百谷譜》、《農器圖譜》),于皇慶二年(1313)刊行(明初收入《永樂大典》)。印刷《農書》時創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一百部;又創造轉輪排字盤,活字以韻排列,排版時轉動輪盤,以字就人,極方便。還撰寫了《造活字印書法》,繪制《活字板韻輸圖》附載《農書》內,成為印刷史上的珍貴文獻。此外,對冶煉技術也有發明創新。善篆書、善詩文,著有《農務集》。
蕭大亨(1531~1612)字夏卿,號岳峰。祖籍肥城安駕莊鎮夏輝村,后隨父遷居泰安州放城(今新泰市放城)。著有《岳峰蕭公奏議》、《夷俗記》等書。隆慶六年(1572),蕭大亨因念母上書請歸養,五百里外聞母病歿,披發赤足,徒步日行百余里奔喪,居喪盡哀,內外稱孝。蕭大亨重視保護泰山名勝古跡,泰山道士昝復明在凌漢峰下建三陽庵,蕭大亨為其撰碑記,今碑石猶存。他還主持移建了岱東四陽庵,為岱陰碧峰寺撰立《重修佛殿碑記》。在他為《泰安州志》題的序中,對泰山歷史文化給予高度稱譽。萬歷四十年(1612)卒。明神宗敕令在岱陽金牛山下為其建墓,今石坊、石儀、石表尚存。
蕭協中(?~1644)字公黼,蕭大亨次子,明末著名泰山學者。他自幼工于詩賦,十八歲時因作《綠遠樓賦》而蜚聲文壇,后以父蔭入仕。崇禎末年,致仕還鄉,寓居泰安城醞檀園,致力于泰山地理風物的研究。甲申,泰安城被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協中投井自殺。著有《醞檀集》、《泰山小史》等書。其中,《泰山小史》“以名勝為綱,每目敘其大略,詞簡意賅”,收入泰山名勝及名人150余條,每條之下,均作題詠,而且書中記錄了一些泰山史料如半山亭秦篆等,對泰山史研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泰山五賢
孫復(992~1057)字明復,北宋初學者,宋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講學,世稱泰山先生。魯人自石介而下,皆師事之。范仲淹、富弼言稱孫復道德經術宜在朝廷,于是由布衣拜秘書郎、國子監直講,累官至殿中丞。孫復治《春秋》,著《春秋尊王發微》12卷。與石介、胡瑗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以繼承儒家道統自居,排斥佛老,抨擊禍福報應學說。嘉佑二年(1057)卒,葬于東平。歐陽修作《孫明復先生墓志銘》。舊志載,孫復還著有《睢陽子》10卷、《春秋總論》3卷。金大定間,在岱廟東建魯兩先生祠,祀孫復與石介,后移泰城東南隅。明嘉靖年間,僉事盧問在講學處(今五賢祠舊址)建仰德堂祀孫復、石介,后加奉胡瑗,稱三賢祠。三人并稱“宋初三先生”。清道光九年(1829),縣令徐宗干又奉宋燾、趙國麟入三賢祠,合稱為五賢祠。后人將孫復列為泰山五賢之首。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北宋初學者。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人。故居在徂徠山西北之橋溝村。曾講學徂徠山下,世稱徂徠先生。北宋天圣八年(1030)進士,初任鄆州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在南京任職期間結識孫復,并引為知己,幫助他到泰山講學,拜其為師。景佑三年(1036),任嘉州軍事判官,因母親去世,歸家奔喪。居喪期間,在徂徠山長春嶺下建徂徠書院,“以《易》教授諸生”。慶歷二年(1042)夏,服喪期滿,召為國子監直講。慶歷新政時,石介作《慶歷圣德詩》,積極擁護改革。新政失敗后,受到保守派打擊,被迫出任濮州通判。慶歷五年(1045)卒,葬于徂徠山下。歐陽修作《徂徠先生墓志銘》。著有《徂徠先生文集》。泰山五賢之一。
胡瑗(生卒不詳)字翼之,北宋初學者,教育家。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縣)人,世居陜西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曾與孫復、石介講學泰山,十年不歸,得家書見有“平安”二字,不拆閱即投澗中。現五賢祠舊址東有“胡安定先生投書處”刻石,稱投書澗。后執教太學,四方之士來學者,學舍競不能容。以太常博士致仕。著有《論語說》、《周易口義》、《景佑樂儀》等書。與孫復、石介并稱“宋初三先生”。泰山五賢之一。
宋燾(1572~1614)字岱倪,號澤田、青巖,泰安孝門村(今肥城孝門)人。1600年(明萬歷二十八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后改任御史,巡按江南,兼督學政。多次仗義直諫,惹怒神宗,被貶為定州刺官,不久辭職隱鄉。在青巖居建書院講學,搜尋岱故,編著《泰山紀事》、《岱下小史》等,另有詩集《青巖居草》、《落花錢韻》等。萬歷四十二年(1614)卒,葬于泰安城西上旺村鳳凰嶺下。泰山五賢之一。
趙國麟(1673~1751)字仁圃,號拙庵,泰安人。清代名臣。少時家貧,好學。清康熙年間進士,歷任福建、安徽巡撫,刑部、禮部尚書兼領國子監事、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后辭官返里,隱居讀書。為啟迪后學,在宋燾青巖居故址創辦青巖義社,后易名青巖書院,是泰山歷史上著名書院之一。著有《云月硯軒古體詩稿》、《調皖紀行草》、《拙庵近稿》、《塞外吟》、《近游草》、《大學困知錄》、《文統類編》等。泰山五賢之一。
唐仲冕(1753~1827)字六枳,號陶山居士,世稱唐陶山。原籍善化(今湖南長沙),后客居肥城縣(今肥城市)澗北村。清代著名泰山學者。著有《岱覽》、《陶山文錄》、《陶山詩錄》等。他主持泰山書院其間,曾參與重修《泰安縣志》。他探訪泰山名勝,遍覽泰山典籍,歷時12載編撰《岱覽》(32卷)一書。全書層次明晰,稽考精審,圖文并茂。史學家錢大昕為此書題詩:“東岱寰中秀,圖經手自編。群山收一覽,五岳獨自先?!钡拦馄吣?1827)病卒,其子遵遺囑將其歸葬肥城陶山。
毛澄(1843~1906)字蜀云、又字叔云,四川仁壽人。著有《稚解詩集》等書。毛澄曾三任泰安知縣,在任期間,致力泰山的保護和開發,興新學,倡新風,為世人稱頌。光緒十九年(1893),岱廟的秦篆刻石失盜,毛澄下令搜尋,查得原石后,移存道院,派人嚴加看護,幸存至今。光緒二十九年(1903),他捐銀千兩重修“和圣墓”。毛澄還發動泰安各界在泰山大面積植樹造林,重修蒿里山神祠、對岱亭、環翠亭等。在黑龍潭新建西溪石亭,在云步橋新建酌泉亭,現都已成為著名景點。毛澄注意革除陋俗,他將岱頂舍身崖改為愛身崖,還查封斗母宮,派道士住持。毛澄重視文化教育,在天書觀舊址創辦高小學堂,在泰山上書院舊址創辦師范學堂,先后在全縣創辦初等小學堂185處。為啟迪民智,還在岱廟創辦閱報所。1913年,山東提學陳榮昌撰立《泰安令毛君興學記》,對其振興教育事業的政績給予高度評價。光緒三十四年毛澄卒于滕縣任所。
王價藩(1865~1934)字藎臣,又字建屏,號退軒。祖籍四川成都,清咸豐年間隨父落籍泰安。先后主辦過醴泉義塾、圖書社,與范明樞合力創辦縣勸學所、宣傳所等。民國初年,創辦泰安女子小學堂,任校長。晚年熱心于泰山文獻的搜集整理,悉心征集泰山史料。時《泰山述記》版本已不多見,他赴濟南輾轉借抄,凡8年始得補齊。歷經30年,積書8000余卷,以草屋3間藏之,曰“僅好書齋”。時人趙正印稱其“凡鄉先哲之著述佚文,莫不收藏編錄,泰山文獻賴以保存”。他還曾擔任民國《重修泰安縣志》分纂。一生編著書13種,計60冊;抄書66種,計150余冊,有《泰山名勝》、《泰山述記》等。搜集泰山文獻50余種,有《泰安州志》、《泰山小史》等。他從搜集整理的文獻中遴選40種、110卷,編輯《泰山叢書》,事未竟病歿。由其子亨豫克承父業。
范明樞(1866~1947)名昌麟,又名炳辰,原泰安縣元寶街徐家花園人。著名愛國人士、教育家。光緒三十二年(1906)留學日本,回國后致力于教育事業,先后在泰安、濟南、菏澤、曲阜等地建學堂、辦書社。1933年,協助馮玉祥在泰山前麓創辦武訓小學15處?!捌咂摺笔伦兒?,他呼吁廣大民眾進行抗日,在西麻塔召開的抗日周年紀念大會上,跪在鵝卵石灘上領眾宣誓。1946年6月17日,他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年已81歲。范明樞一生樂與青年接觸,故有“老青年”雅稱。他還關心農業及公益事業,農民尤喜與他交談。1947年10月病逝樂陵縣。1950年移葬于泰山前麓。謝覺哉為其墓碑親題:“永遠是人民的老師!”林柏渠為其墓碑親題:“革命老人永垂不朽!”
趙新儒(1876~1952)原名趙正印,泰安縣城(今泰城)人。著名泰山學者。幼年列名僧籍,為普照寺俗徒,法名義琳。1903年鄉試中解元,旋赴日本留學,受到民主思想的影響。1911年任山東提學使司,主辦《齊魯公報》,宣傳革命,遭通緝,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歷任山東省教育會長、師范學堂監督等職。袁世凱稱帝,他借議論時尚予以抨擊。張勛復辟后去職,閑居北平。1926年他積極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參與南北合作事宜。軍閥混戰期間,泰山文物古跡遭破壞,他多次登山,逐段勘估,擬訂修繕計劃,相繼修復岱廟大殿、圍墻、包公祠、五賢祠及中天門到南天門盤道,并將岱廟大殿內壁畫護以鐵欄。在整修過程中,結合實地考查,他悉心稽查文獻,攄述所見,著成《經石峪考》、《泰山災石記》(未付梓)、《新刻泰山小史》、《新儒聯語錄》等書和文稿,刊行《石塘老人文集勘本》?!捌咂摺笔伦兒?,他流亡四川,1952年卒于綿陽。
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原籍安徽巢縣。出生于河北青縣興集鎮。著名愛國將領。抗日戰爭開始后,積極主張抗日,與共產黨合作,反對蔣介石消極抵抗政策,受蔣介石排斥,于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兩次寓居泰山普照寺“菊林舊隱”。在泰期間,他關心群眾生活,經常給貧苦人民送衣送糧;出資修建大眾橋;辦小學14所,免費收取窮苦孩子入校讀書;組織官兵疏浚、新建大眾泉、朝陽泉;引種煙臺蘋果、肥城佛桃等優良果樹。他還以民間疾苦為題材,與趙望云合作48幅詩配畫,刻成48通詩畫碑,立于天外村科學館內。為紀念1911年辛亥革命灤州起義犧牲的烈士,1933年,在普照寺東北和南部分別建泰山辛亥灤州起義烈士祠、辛亥革命灤州烈士紀念碑。1946年出國考察水利。1948年9月,響應中國共產黨號召,回國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途中輪船失火遇難。根據其生前愿望,遺骨安葬在泰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為其題寫了挽聯,郭沫若題墓壁“馮玉祥先生之墓”。
馬伯聲(1890~1966)原名馬駿,回族。民族實業家。祖籍德州,后移居泰安。在萃英中學讀書時,跟美傳教士學英文,為登泰山的外國人當口語翻譯。他善于經營,曾受聘于濟南英美煙草公司,后躋身保險業。后又先后在濟南建仁豐紗廠,在青州建永年面粉廠、永年電燈廠,仁豐所產“蜘蛛美人”牌原白布與日本紗廠的大五幅布競爭于國際市場。1927年出資在泰城辦仁德學校。1937年在泰山南麓創辦仁德農場,經營養殖、釀造諸業,并開辟果園,引種優良樹種,投資恢復了泰山林業公司。1937年12月避居天津,期間撰有《泰安建設計劃》、《仁豐紗廠創辦經過》、《工業管理》等著作和文稿。1952年,“五反”運動中,因涉嫌貪污敵偽資產,被法院拘留審查。1966年春病故。
呂彥直(1894~1929)字仲宜,又字古愚。近代著名建筑師、設計師。東平縣人。幼時喜愛繪畫。1913年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后派往美國康南耳(一說康乃爾)大學深造,畢業后被聘為美國建筑大師茂斐的助手,曾協助設計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和北平燕京大學的建筑圖樣?;貒螅衷O計了中山陵墓、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由于積勞成疾,在中山陵工程臨近尾聲時,因腦溢血突發與世長辭。中山靈堂西南休息室里,原有他的浮雕像,抗日戰爭中雕像不幸丟失,迄今下落不明。
李鶴年(1895~1969)原名李傳齡,又名李茂三。早期共產黨員之一。肥城市邊院鎮東向村人。李鶴年出身農民家庭,曾應募去法國當鐵路工人,和留法學生先后領導3次罷工。1924年6月被派往蘇聯學習。回國后,輾轉北京、張家口等地開展革命活動,創辦“義武團”開展武裝斗爭??箲鹌陂g,又積極組織抗日武裝,1942年不幸被日偽軍逮捕,受盡酷刑,但始終未吐露黨的機密。建國后,曾在華北婦聯、中央建工部工作。1969年12月病逝。1987年9月8日,中央將李鶴年的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張耀南(1901~1974)長清縣紙房村人。早期農民運動領袖,泰山地區著名抗日領導人,今泰山林場創始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率全家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9月,任泰山林場場長。任職期間,主持制定《1960~1967年泰山林場八年發展規劃》,提出了“泰山是旅游勝地,泰山建設要和發展旅游業,美化人民生活相互促進”的設想。1962年5月,在黑龍潭水庫西創建山東社會主義勞動大學三分校,組織學生在水庫周圍大量栽植蘋果樹、桂花樹,黑龍潭水庫西坡成為泰山8年綠化規劃的樣板。1962~1965年,他又主持修建建岱橋和天外村至竹林寺簡易公路、泰安城至岱陰佛爺寺簡易公路、大規模綠化泰山等一系列大型項目。1974年10月5日在泰安病逝,葬于長清烈士陵園。
王耀武(1904~1968) 字佐民,幼名王哲讓,國民黨高級將領。泰安市岱岳區夏張鎮上王莊人。王耀武出生于農民家庭,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崇拜孫中山的革命理論。畢業后任國民革命軍少尉排長,不久升上尉連長。1927年蔣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任少校營長。1932年參加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被蔣召見并提升為少將旅長。后又升任五十一師師長??谷諔馉幈l后,由于戰績卓著,被稱為“抗日鐵軍”。1942年11月,常德會戰勝利,受蔣介石召見于南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任長衡地區受降長官。1946年1月任第二綏靖區司令官,指揮部隊進攻解放區,反共氣焰囂張。后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司令等職。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見大勢已去,化裝潛逃。9月24日在壽光被捕獲,成為戰俘。1959年被特赦。1964年任全國政協委員。1968年7月病逝于北京。
朱霄(1907~1931)原名朱桂生,又名朱嘯、張子炎,肥城縣(今肥城市)湖屯鎮南辛莊人。早期中共山東黨組織領導人。1922年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4年上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濟南第三支部書記,發起組織“濟南青年讀書會”;參與組織濟南市學生聯合會、育英中學聯合分會及其群眾組織舉行集會,聲討英、日帝國主義的罪行。1926年成為山東學生聯合總會主要負責人之一。大革命失敗后,轉入農村發動組織農民運動。開辟濟南以南津浦鐵路沿線至魯南一帶黨的活動陣地,多次檢查巡視泰安縣黨的工作。1928年調任中共青島市委組織部長。是年冬被捕。1931年4月5日,與其他21名革命志士,被國民黨政府槍殺于濟南緯八路侯家操場。
洪濤(1912~1938)原名洪裕良,江西省橫峰縣青板橋鄉排樓村人。山東人民抗日聯軍獨立師師長,著名紅軍將領,徂徠山起義領導人之一。洪濤1927年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被中共中央派往山東,創建抗日根據地。1938年1月1日,參加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組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任司令員。1月26日,在寺嶺村伏擊日軍告捷。2月17日,在新泰境內四槐樹村附近伏擊日軍運輸車隊,炸死炸傷日軍40余人。洪濤重視部隊建設,他帶領的隊伍由20多人發展到4000余人,成為山東在中共領導下的一支較大的抗日武裝。因連續行軍作戰,洪濤在部隊轉移至徂徠山勸禮村(又稱圈里村)時,不幸逝世。現安葬在泰安革命烈士陵園。
趙丹(1915~1980)原名趙鳳翱。祖籍肥城縣(今肥城市)安臨站鎮賀莊村人。著名電影、話劇表演藝術家。演出過世界名劇《娜拉》、《大雷雨》,歷史劇《屈原》、《林則徐》以及大批抗日救亡劇目,是位很有影響的話劇演員。1936年,他主演的《十字街頭》和《馬路天使》轟動國內外影壇,被譽為“中國影壇上開放的一朵奇葩”。1968年后,開始從事文藝人才的培養工作,曾隨中國藝術團出訪朝鮮和日本。晚年集一生之藝術理論結晶,撰寫了《銀幕形象塑造》和《地獄之門》兩書,是表演藝術理論方面不可多得的專著。198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夏輔仁(1916~1964)原名夏天庚,泰安城永福街人。早期中共地方領導人。1931年加入共青團。“九一八”事變后,參與南下學生抗日請愿團和紀念巴黎公社等活動。1932年被捕入獄。1934年,在獄中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獲釋后返泰,聯絡范明樞等成立“泰安縣各界抗敵后援會”,開展抗日宣傳。他曾任泰安縣委書記、泰山特委書記,1938年1月,帶領縣委和抗日武裝部分成員奔赴徂徠山,參加武裝起義。1939年10月赴延安參加整風運動,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1945年8月調東北地區工作。1954年,奉調支援越南土改,榮膺“胡志明一級榮譽勛章”。1955年調任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民族室副主任,后任主任。1961年,調西藏工作。他具有豐富的民族工作經驗,被譽為“民族工作專家”。1964年11月,在視察公路建設時,不幸被飛石擊中頭部,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