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名單 北京大學歷史系最厲害的教授 歷史學真的沒出路嗎 中國目前著名的歷史教授 秦漢歷史學教授名單
中國目前著名的歷史教授:
中國史:朱紹侯、張豈之、茅海建、楊天石、鄧小南、楊奎松、葛劍雄、葛兆光、張政烺、李學勤、王子今、包偉民、姚大力、朱維錚、常建華、謝貴安、王記錄、孫衛國、王衛平、曹家齊、閻步克、程民生、王學典頌老掘、馮天瑜、趙世瑜、蘇全有、汪朝光、楊軍、李治安、步平
世界史:齊世榮、吳于廑、吳恩遠、鄭異凡、朱寰、林志純、錢乘旦、侯建新、劉景華、劉家和、沈志華、劉祖熙野核、劉德斌、劉新成、徐藍、李劍鳴、韓東育、資中筠、李工真、晏紹祥、楊伯江含沖、金重遠、王曉德、張廣翔、張建華、梁茂信、徐浩、馮昭奎、姚海、楊棟梁、任東波、趙學功、宋成有
其實你翻一下最新的高中歷史教材,那些編寫者都是很有名的當代史學家。
1、希羅多德(希臘語:ΗΡΟΔΟΤΟΣ),公元前5世紀(約前480年─前425年)的古希臘作家、歷史學家,他把旅行中的所聞所見,以及第一波斯帝國的歷史記錄下來,著成《歷史》一書,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流傳下來的散文作品,希羅多德也因此被尊稱為“歷史之父”。
2、塔西佗,普布里烏斯·克奈里烏斯·塔西佗(PubliusCorneliusTacitus)塔西佗(Tacitus,約A.D.55~120年)是古代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繼承并發展了李維的史學傳統和成就,在羅馬史學上的地位猶如修昔底德在希臘史學上的地位。
3、司馬遷,司馬遷(前145年正胡旁-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4、愛德華,吉本愛德華·吉本(EdwardGibbon,1737─1794)是近代英國杰出的歷史學家,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的作者,十八世紀歐洲啟蒙時代史學的卓越代表。
5、司馬光,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做斗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6、湯因比,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JosephToynbee,1889年~1975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對歷史有其獨到的眼光,他的12冊巨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各個主要民族的興起與衰落,被譽為“現代學者最偉大的成就”。由于他的伯父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專門研究經濟發展史,也叫阿諾德·湯因比,為了區分兩者,人們通常都稱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7、費正清,費正清(JohnKingFairbank),美國籍,盎格魯-撒克遜人,1907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國南達科他州,1991年9月14日逝世于美國劍橋,享年84歲。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斗,“頭號中國通”,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生前歷任美國遠東協會副主席、亞洲協會主席、歷史學會主席、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等重要職務,還曾是美國政府雇員、社會活動家、政策顧問。費正清致力于中國問題研究長達50年,從他進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絕大部分都是論述中國問題的。
8、白鳥庫吉,白鳥庫吉,日本東洋史學界泰斗,日本東洋史學東京文獻學派創始人,北方民族、西域史、朝鮮史、中國神話研究的開拓者。一生在人種、言語、宗教、歷史,民俗,神話,傳說,考古等領域貢獻頗多,世有日本近代東洋史學界的“太陽”尊稱。
9、錢穆,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镠之后。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舉橡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10、陳寅恪,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后任職任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筼,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蔡崇榜,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宋代史學。
陳廷湘,博士生導師,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
郭齊,博士生導師,歷史文獻學,朱熹詩文研究。
郭聲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
何平,博士生導師,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中西文化比較,現代化,國際關系。
何一民,博士生導師,城市史研究。
霍巍,博士生導師,漢唐考古,西南(包括西藏)考古,博物館學,文化人類學。
李文澤,博士生導師,歷史文獻學。
劉復生,博士生導師,宋磨悔史,西南民族史。
羅志田,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史。
彭裕商,博士生導師,古文字學。
石碩,博士生導師,中國少數民族歷史研究。
舒大剛,博士生導師,儒學文獻研究。
王挺之,博士生導師,歐洲城市史,文藝復興研究,旅游資源、旅游人力資源開發。
楊世文,博士生導師,宋代歷史文獻,儒學學術,巴蜀文化。
楊天宏,博士生導師,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
楊振之,博士生導師,旅游策劃、規劃,風景區管理與目的地營銷。
王東杰,博寬好士生導師,中國近慎游鉛現代史,專門史。
張箭,博士生導師,世界中世紀史,中國中古史。
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是大學教師的職稱,級別依次從高到低排。院長是行政職務,也就是所謂的“官”了。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都是相對于研究生來說的崗位制度。
至于關系:相對于教授這類的職稱來說,博導條件較高。博導一定是教授,但教授可能只是碩士生導師。其他的,學科帶頭人自然是學術能力較強的人,所以通常是教授,博導。院長也自然是學院里比較牛的人,所以往往是教授職稱。一流大學的校長是副部長級,往往都是院士。
4 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
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蕓、蕓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于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喚緩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3 被毛主席稱“國寶”—— 陳垣
陳垣(1880.11.12-1971.6.21),漢族,廣東新會人。字援庵,又字圓庵,出身藥商家庭。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陳垣先后創建廣州光華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孤兒工讀園、北京平民中學。曾任國立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的教授、導師。 1926-1952年,任輔仁大學校長。1952-1971年,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1949年以前,他還擔任過京師圖書館館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1949年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睂W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鑒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與陳寅恪并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并稱為“史學四大家”。他的許多著作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有些被翻譯為英、日文,在美國、德國、日本出版,毛澤東主席稱他是“國寶”。
2 中國學術界“一代宗師”—— 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享年95歲),男,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云,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镠之后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春頃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 1967年遷居臺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1990年在臺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 。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在大陸、香港、臺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1 百年博學人才—— 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后任職任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筼,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扒鏈陸夢》等。
中國近代四大史學家氏陳垣、錢穆、、陳寅恪。
1、陳寅恪
陳寅?。?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后任職任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_,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2、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云,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_之后。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橡逗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
1967年遷居臺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990年在臺北逝世,享年95歲,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3、呂思勉
呂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蕓、蕓等。
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
畢生致力于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羨羨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
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兄如拍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4、陳垣
陳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又字圓庵,漢族,廣東廣州府新會縣人,中國杰出的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
陳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睂W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鑒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陳垣與陳寅恪并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他的許多著作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有些被翻譯為英、日文,在美國、德國、日本出版,毛澤東主席稱他是“國寶”。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