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世界公認的十大戰略家 世界近代軍事家排名前十 世界公認三大天才軍事家 世界公認的十大軍事家是誰 全世界十大軍事家排名軍
1.孫武
枯液
且不說他的治軍與以少勝多大破楚軍,單一部<孫子兵法>就足以傲視群英了~
2.拿破侖
拿破侖皇帝一生所指揮的戰役比亞歷山大大帝與愷撒大帝所指揮的戰役加起來還多,最經典的是奧斯特里茨的三皇會戰
波拿巴突出的成就是把歐洲軍事全面帶入火炮時代,而且他的運動戰也為后世許多軍事人物所學習
3.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大帝從偏遠的馬其頓走來,到希臘,再到波斯,再到印度...他的隊伍所向披靡,建立了短命的龐大帝國
他是真正實現了后輩愷撒所說的:我來,我見,我征服~
4.克勞塞維茨
他的<戰爭論>是軍斗敗禪事必修科目,可謂經典中的經典,僅次于<孫子兵法>
5.成吉思汗
有人說他是沒文化的野蠻人,可是軍事不用像政治那樣曲折,有時候,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最有效的
而鐵木真確實將游牧民族蒙古人的戰斗力最充分地發揮了出來,能擊敗多個文明大國縱橫亞歐大陸不是單一個野蠻人就形容的
6.漢尼拔
古代優秀的戰略家,他那經典而大膽的深入羅馬內部的軍事行動,不僅讓羅馬人膽寒,也讓后世稱奇
7.曼斯坦因
2戰時德國陸軍里公認的最有才的軍官,他那經典的"曼斯坦因計劃"讓"世界最強陸軍"法軍在幾個星期內潰敗,后來入侵蘇聯的過程里,他的才華也得到了部分展示,即便是庫爾茨克會戰,也不能說是他的失誤
曼斯坦因擅長大軍團的疾速縱深合圍,假如不是希特勒一次次的干預,德軍所能取得的成就遠要大得多
8.孫臏
他是個被朋友的嫉妒與自己的仇恨以及身體的缺陷埋沒的人才,正是那段痛苦的經歷,既成就了他經典的圍魏救趙,也毀了他更大的成就,導致了他沒有白起,韓信等的成就盛
但觀他的<孫臏兵法>,也能讀出他獨有的才能
9.鄧尼茨
他的潛艇狼群戰術,在現代的潛艇海戰里依然通用
10.古德里安/周亞夫
這2個人實在不好取舍,論影響吧,古德里安大些,畢竟是裝甲軍團閃電戰的先驅和實行者,但論軍事才能,周亞夫并不遜于老古,他于空塵漢景帝時的平亂行動中,那神出鬼沒的用兵可以稱得上軍事史上的經典之作
第一名: 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年-1799年),美國開國總統。早年當過土地測量員。在美國獨立戰爭中,他任大陸軍總司令,他率領大陸軍打敗了當時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國——英國。 為美國的獨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789年當選總統,1793年再選連任。由于他對爭取美國獨立、發展美國經濟、建設民主法制和鞏固聯邦基礎所作的貢獻,被美國人尊稱為猛困“國父“。1797年兩屆任滿后,華盛頓拒絕再參加競選,隱退回鄉。此舉開創了美國歷史上摒棄終身總統制及和平轉移權力的范例。 第二名:亞歷山大大帝—— 夢想征服世界的霸王亞歷山大大帝,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馬其頓帝國最富盛名的征服者。他雄才偉略,勇于善戰,領軍馳聘歐亞非大陸,似的古希臘文明廣泛傳播。亞歷山大大帝,古代馬其頓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生于馬其頓王國首都派拉城。曾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十八歲隨父出征,二十歲繼承王位。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后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恒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三名:成吉思汗——名鐵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歷史上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第四名:斯大林——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向蘇聯發動了閃電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方面稱為衛國戰爭),1941年6月他擔任了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任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總司令。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殲敵33萬人,是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之一。在蘇聯衛國戰爭(蘇德戰爭)期間,斯大林作為蘇聯的最高統帥表現出了鋼鐵般的意志,朱可夫元帥稱斯大林為“當之無愧的最高統。1945年5月,蘇聯紅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德國被迫無條件投降。斯大林于勝利后被蘇聯最高蘇維埃授予蘇聯大元帥軍銜。可以說,沒有斯大林,整個二戰史將全面改寫。 第五名:毛澤東——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毛澤東思想被確定為中共的指導思想。毛澤東率領中國軍民抗日戰昌旦爭,抗美戰爭。可以說,沒有毛澤東,中國現代史將全面改寫。 第六名:拿破侖·波拿巴(NapoleonBonaparte1769.8.15~1821.5.5),人稱奇跡創造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1814,1815)、軍事家、政治家,曾經占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使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為廣闊的傳播,法蘭西共和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在位前期是法國人民的驕傲。 第七名:玻利瓦爾——是南美洲北部地區民族獨立戰爭中最為重要的領導人,也是整個拉丁美洲反抗殖民統治的革命運動中最為杰出的領袖。為了永遠紀念這位功勛卓越的革命者,他被授予了“解放者”的光榮稱號。可以說,由于他的存在,使整個南美洲殖民地得到解放。 第八名:查理大帝——中世紀歐洲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龐大的加洛林帝國的締造者。查理曼的重要之處,是他超越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版圖和世界,征服了整個歐洲。他憑著一把寶劍和一匹烏黑的駿馬橫掃千軍,把動蕩耐知擾、混亂的歐洲統一起來,又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基督教勢力建立了封建政治體制,但導文化教育,填補了中世紀歐洲文化和政治的空白,成為后世歐洲帝王們敬畏和崇拜的偶像。被歐洲人稱為戰爭巨人。 第九名:秦始皇——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后人稱之為“千古一帝”。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滅韓、十九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四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終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也是中國封建制度的開始。 第十名:孫武——也就是孫子,出生于約公元前552年,字長卿,后人又尊稱孫武子,齊國樂安人,漢族。 公元前552年,即孔子出生的前一年,在齊國都城臨淄以北的莒邑(今山東廣饒縣境內,與樂安邑為同一地面),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他就是被后世并稱為山東文武兩圣人之一的武圣,也稱“兵圣”——孫武。公元前527年,年僅25歲的孫武完成曠世圣書——《孫子兵法》。
一、 姜尚,姜太公自不必說,被封為武成王,百家之祖,著有《六韜》,指揮了興周滅商的大部分戰役,牧野之戰定鼎天下。
二、 孫武,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被稱為“兵家至圣”,也稱“孫子”,著有《孫子兵法》一書,名列“武經七書”之首,率領吳國軍隊大勝楚國,并且攻入楚國郢含芹都。
三、 吳起,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精通兵、法、儒三家,在魏國因變法而成名,著有《吳子兵法》一書,與孫武并稱“孫吳”,吳起率部隊六戰強秦,五勝一平,一生未嘗敗績,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四、 孫臏,孫武的后裔,原名孫伯靈,因被師兄龐涓陷害被施臏刑而改名,后相輔齊國田忌,以“下駟對上駟”戰術而聞名,后來兩次與龐涓對陣,在馬陵之戰中逼得龐涓自刎,留下“圍魏救趙”和《孫臏兵法》。
五、 韓信,漢淮陰侯,人稱“兵仙”,自稱帶兵“多多談明畢益善”,開創“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整理前人所留兵法,并著有兵法三篇,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在“垓下之役”擊潰項羽大軍,定下漢國基業。
六、 曹操,漢丞相,魏公,后被曹丕追封為武帝,著有《魏武注孫子》一書傳世,官渡一戰徹底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地位,為了漢家江山親征烏桓,惜敗于赤壁。
七、 諸葛亮,蜀漢丞相,著有《法檢》《軍令》等書,親自指揮了蜀漢的平南戰爭和北伐大業,一生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八、 檀道濟,南朝宋武帝劉裕部下大將,參與了元嘉北伐之戰,著有《三十六計》一書,可惜功高震主,被冤殺而死,死前稱皇帝“自毀長城”。
九、 李靖,隋末唐初著名統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衛國公,著有《李衛公槐衫兵法》,指揮了平蕭詵之戰和著名的滅西突厥之戰,生擒頡利可汗。
十、 岳飛,南宋中興四大名將之首,指揮了“郾城大捷“,”部下“岳家軍”連“滿萬不可敵”的金兵都稱“捍山易,捍岳家軍難!”,追謚“武穆”“鄂王”。
1 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或22日- 前323年6月22日)是古代馬其頓國王,世界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一,他足智多謀,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后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古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恒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疆域廣闊的國家。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希臘古文化的繁栄和發展、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文化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2 拿破侖
拿破侖·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1804年5月18日,法蘭西第一帝磨櫻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稱帝。他多次擊敗保王黨的反撲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頒布的《民法典》更是成為了后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藍本。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形成了龐大的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事奇跡。1812年兵敗俄國,元氣大傷;1813年被反法聯軍趕下臺。1815年復辟,隨后在滑鐵盧之戰中失敗,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島。1821年病逝,1840年尸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納河畔。
3 帖木兒
帖木兒,1336年生于撒馬爾罕以南的碣石(今沙赫里薩布茲)。其祖先做過察合臺汗國的大臣,父親死后繼為碣石的一名封建城主。雖然帖木兒是突厥化蒙古人,但由于當地自古以來的波斯文化遺留,帖木兒在文化意識上傾向波斯文化。
1362年,帖木兒在故鄉附近起義。與蒙古人作戰時,被打傷成了瘸子。因此敵人稱為跛子帖木爾。后來,為了鞏固政權,采取婚姻關系,將西察合臺汗國后王亂游悶的公主納為妻妾,成了察合臺汗國的駙馬。所以又稱為駙馬帖木爾。1360年,河中地區大勢底定,禿忽魯帖木兒控制了大部分地區,但帖木爾實際上控制了河中族。其腿傷亦在此時期受創。在1364年帖木爾終于扶持侯賽因成為可汗。但在1369年,他殺死情同手足的西察哈臺汗侯賽因,建立了帖木兒帝國。
后人所知的帖木爾的傳奇歷史,絕大部分來自《勝利書》、《帖木兒自傳》。其后裔巴布爾在征服了印度之后有《巴布爾回憶錄》流傳于世。
4 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
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羽,后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于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采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關中。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并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于是,劉邦遣張良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漢朝建立后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后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借口韓信謀反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于鐘室,夷其三族。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并著有兵法三篇 。
5 愷撒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7月13日-前44年3月15日),羅馬共和國末期的軍事統帥、政治家,儒略家族成員。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后出任高盧總督,花了八年時間征服了高盧全境(大約是現在的法國),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49年,他率軍占領羅馬,打敗龐嘩彎培,集大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歷》。公元前44年,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享年58歲。
6 朱可夫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蘇聯著名軍事家,戰略家,蘇聯元帥。
1896年12月1日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是蘇德戰爭中繼斯大林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蘇軍統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勛,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深受俄羅斯人民的擁戴和敬愛。逝世于1974年6月18日,享年78歲。
7 鐵木真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農歷四月十六)—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后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謚號為圣武皇帝。
8 李靖
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漢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后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原為隋將,后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后謚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在李靖的戎馬生涯中,他指揮了幾次大的戰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因為他勇敢善戰,更因為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思想與理論。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
9 曼施泰因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德語: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是一名終身從軍的職業軍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脫穎而出,成為納粹德國德意志國防軍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之一。盡管他從未成為納粹黨的一員,他卻被授予了陸軍元帥的軍銜。盡管他從不質疑希特勒對于德國軍隊的絕對指揮權,但是卻以敢于在許多問題上當眾反駁希特勒而聞名。在通常情況下這將導致丟官罷職,但曼施坦因卻可以在希特勒面前用事實證明自己。最終,因為和希特勒在戰略上的分歧導致了他在1944年3月被解職。戰后,他被英國軍事法庭于1949年以戰爭罪判處18年監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為健康原因被釋放了。隨后他成為了西德政府的高級顧問,并成為其名譽參謀長。
10 粟裕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名繼業,學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會同人,侗族后代。中國現代杰出軍事家、革命家、戰略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位于開國十位大將之首,并被同時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粟裕曾就讀于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院,后加入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工農紅軍,參與南昌起義、湘南起義,之后進入井岡山,參與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接連指揮蘇中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一政治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務。粟裕于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期間受到極不公正的批判,直至其去世十年后的1994年方才被完全平反。
中國十大軍事天才
1.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陜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統帥。
點評:白起是繼孫武之后,中國戰爭史上又一個偉大的軍事統帥,也秦國歷史上戰功最為卓著的將領。白起一生善于用兵,征戰沙場達37年之久,戰勝攻取者七十余城,殲敵百萬,未嘗敗績,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學家司馬遷稱贊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主要戰績:
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后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封號:武安君。官職:國尉(國防部部長)。
外號:戰神,魔,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地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余戰,沒有敗績虧拆碧,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長平之戰共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于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于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于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余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賬單。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陵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銷舉臺。
白起是繼孫武之后,中國戰爭史上又一個偉大的軍事統帥,也秦國歷史上戰功最為卓著的將領。白起一生善于用兵,征戰沙場達37年之久,戰勝攻取者七十余城,殲敵百萬,未嘗敗績,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學家司馬遷稱贊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敵我形勢,然后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并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后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長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敵我形勢,然后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并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后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長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
白起的作戰指導特點有三個: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于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三個最善于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將)。但白起能夠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張打御脊殲滅戰,這是非常難得的。二是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三是重視野戰筑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筑壘阻敵,并防其突圍。此種以筑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白起戰重實踐用途與實戰效果。為秦始皇一統天下的第一公臣。
2.孫武字長卿,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闔閭、伍了胥和孫武,指揮吳軍攻克了楚的屬國鐘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舒國(今安徽廬江縣西),這時闔閭頭腦發熱,想要長驅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道:“楚軍是天下的一支勁旅,非舒國和鐘吾國可比。我軍巳連滅二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機。”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孫武的主張,并向吳王獻策說:“人馬疲勞,不宜遠征。不過,我們也可以設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說孫武共同商訂了一套擾楚、疲楚的計策,即組成三支勁旅,輪番襲擾楚國。當吳國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見來勢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擊。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而楚軍返回駐地時,吳國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輪番襲擊,弄得楚國連年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屬國紛紛叛離,吳國卻從輪番時攻中搶掠不少,在與楚對峙中完全占據上風。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巳經歸附吳國的小國——蔡國,給了吳軍伐楚的借口。闔閭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3萬精兵,乘坐戰船,溯淮而上,直趨蔡國與楚國的交戰。楚軍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收縮部隊,調集主力,以漢水為界,加緊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不料孫武突然改變了沿淮河進軍的路線,放棄戰船,改從陸路進攻,直插楚國縱深。
伍子胥問孫武:“吳軍習于水性,善于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告訴他說:“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
就這樣,孫武在3萬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3500人為前陣,身穿堅甲,手執利器,連連大敗楚軍。舊歷11月28日攻入楚國的國都郢,楚昭王帶著妹妹倉皇出逃。孫武以3萬軍隊攻擊楚國的20萬大軍,獲得全勝,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然而,這時越國乘吳軍伐楚之機進攻吳國,秦國又出兵幫助楚國對付吳軍,這樣,闔閭不得不引兵返吳。此后,吳又繼續伐楚,楚為免亡國,將國都由郢遷到都(今湖北宜城縣東南)。
孫武在幫助闔閭西破強楚的同時,計劃征服越國。公元前496年,闔閭聽說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踐年輕稚弱,越國國內不大穩定,認為機不
可失,時不再來,便不聽孫武等人的勸告,不等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就倉猝出兵,想要擊敗越國。不料,勾踐整頓隊伍,主動迎戰,兩軍相遇于吳越邊境的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南)。勾踐施展巧計,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陣,排成三行,把劍放在脖子上,一個個陳述表演后,自剄于陣前。吳國士兵不知那是一個個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軍乘機發動沖鋒,吳軍倉皇敗退,闔閭也傷重身亡。
闔閭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繼承王位,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進發,夫差率10萬精兵迎戰于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邊),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只見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連成一片,迅速向越軍陣地移動,殺聲震天,越軍驚恐萬狀,軍心動搖,吳軍乘勢總攻,大敗越軍,勾踐在吳軍的追擊下帶著5000名甲士跑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上的一個小城中憑險抵抗,由于吳軍團團包圍,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吳國的爭霸活動在南方地區取得勝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區進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聯合魯國,大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領著數萬精兵,由水路北上,到達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與晉、魯等諸侯國君會盟。吳王夫差在這次盟會上,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后盾,爭得霸主的地位。孫武雖沒有直接參加攻齊取勝、與晉爭霸兩事,但在此前孫武精心訓練軍隊和制定軍事謀略,對夫差建立霸業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貢獻。
孫武的軍事理論并非沒有缺點、錯誤的東西,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廣泛推崇。例如:孫武主張“慎戰”。在《孫子兵法》中開宗明義便指出:“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慮的”。孫武又警告國君不可因憤怒而興兵,將帥也不可因惱火而交戰,一定要瞻前顧后,以國家利益為尺度作出決策。例如,孫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個著名論斷,認為一定要對自己的實力和對方的情況了如指掌,隨時隨地掌握對方的動態變化,采取相應的應變措施,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例如,孫武又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主張,認為不管敵我總體力量對比的強弱如何,一定要創造機會,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優勢,以十攻一,以眾擊寡,全殲敵方。……這些光輝的軍事思想和軍事論斷都倍受軍事家們的推崇,孫武被古今中外的軍事家一致尊崇為“兵家之祖”。戰國時代的吳起、孫臏、尉繚等眾多的軍事家推崇孫武的軍事藝術首屈一指。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盛贊《孫子兵法》,他親自整理前人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簡明的“略解”,為后人學習運用《孫子兵法》提供方便。寧代,《孫子兵法》作為《武經七書》的第一部,成為科舉中武科考試的理論科目,《孫子兵法》從此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流傳。同時,《孫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鮮、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國流傳。
近現代的戰爭使用許多新式武器,與古代戰爭的條件大不相同,但《孫子兵法》所論述的戰爭的基本原理和原則都沒有因戰爭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所以仍然受到軍事家們的普遍推崇。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毛澤東曾高度評價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將軍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孫子兵法》中“重將治兵”的原則及名種謀略思想來驅動裝備著最現代化的戰爭武器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譽為“將星奇才”。英國著名戰略家利德爾.哈特在《孫子兵法》英譯本序言中說:“2500多年前中國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對于研究核時代的戰爭是很有幫助的。”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不僅運用于軍事領域,還被推廣運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尤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孫武的軍事理論與企業管理雖然活動的領域不同,但它們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市埸,競爭即戰爭。日本企業家大橋武夫所著《兵法經營全書》指出:“采用中國的兵法思想指導企業經營管埋,比美國的企業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吉茲在《企業管理》一書中指出:《孫子兵法》一書中“揭示的許多原理原則,迄今猶屬顛撲不破,仍有其運用價值”。古老的兵法在現代社會中閃耀著迷人的光彩。孫武雖非出生吳地,但一生活動是在吳地。
孫武在歷史上最杰出的貢獻是一部《孫子兵法》流傳了近3000年影響并未消退。
3.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省淮陰西南)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
高祖劉邦高興時常同韓信閑談將領們才能的高下,劉邦問:“如我能將幾何?”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問:“于君何如?”韓信說:“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笑著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他兵法高超的可以戰敗項羽可見一斑。
4.岳飛(1103-1142),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并煉就一身好武藝。岳飛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務農。岳飛青少年時先后向周同、陳廣學習射箭、槍技,成為全縣武藝最高強的人,但因家境貧困,后到相州(今安陽),“為韓魏公(琦)家莊客,耕種為生”。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岳飛壯志未酬,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狀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善于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岳飛無專門軍事著作遺留,其軍事思想,治軍方略,散見于書啟、奏章、詩詞等。后人將岳飛的文章、詩詞編成《岳武穆遺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大金當時不可一世但也打不過岳飛的岳家軍。
5.成吉思汗,冷兵器時代閃電戰的英雄。他的蒙古騎兵讓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他生平爭戰無數,滅國百余,兵威之勝無人能及。他的子孫建立起的蒙國帝國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人們稱他們為“世界的征服者”。 千萬別在歐洲人面前說他因為他們實在太恨他了。
6、7.林彪、粟裕(1907-1984) 中國現代杰出的革命軍事家、戰略家。湖南會同人,侗族,初名粟多珍、粟志裕。新中國解放軍中可以指揮百萬大軍的元帥和大將。
8.袁崇煥
明末最冤死的將領,在天啟、崇禎兩位皇帝任寧遠總督的時候,牢牢守住了明朝的北方門戶,曾讓努爾哈赤戰死,并讓皇太極無所適從,袁崇煥的死等于明朝的北大門失去了一把重鎖,同時由于他的以戰求和的戰略思想最終未能實施,導致了明朝了滅亡。
9.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通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并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容許百姓休養生息,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10.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
班超是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居家常親事勤苦之役,不恥勞辱。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能夠權衡輕重,審察事理。
永平十六年(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代理司馬)之職。假司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轉向軍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軍旅之中,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率兵進擊伊吾(今新疆哈蜜西四堡),戰于蒲類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試牛刀,斬俘很多敵人。竇固很賞識他的軍事才干,派他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經過短暫而認真的準備之后,班超就和郭恂率領三十六名部下向西域進發。班超先到鄯善(今新疆羅布泊西南)。鄯善王對班超等人先是噓寒問暖,禮敬備致,后突然改變態度,變得疏懈冷淡了。班超憑著自己的敏感,估計必有原因。他對部下說:“寧覺廣禮意薄乎?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明者睹未萌,況已著邪”(《后漢書·班超列傳》)。
于是,班超便把接待他們的鄯善侍者找來,出其不意地問他:“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后漢書·班超列傳》)?侍者出乎意料,倉猝間難以置詞,只好把情況照實說了。班超把侍者關押起來,以防泄露消息。接著,立即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飲酒高會。飲到酣處,班超故意設辭激怒大家:“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今虜使到裁數日,而王廣禮敬即廢;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為之柰何?”眾人都說:“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班超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有部下說:“當與從事議之”班超大怒,說:“吉兇決于今日。從事文俗吏,聞此必恐而謀泄,死無所名,非壯士也”(《后漢書·班超列傳》)!部下一致稱是。
這天天剛黑,班超率領將士直奔匈奴使者駐地。時天刮大風,班超命令十個人拿著鼓藏在敵人駐地之后,約好一見火起,就猛敲戰鼓,大聲吶喊。并命令其他人拿著刀槍弓弩埋伏在門兩邊。安排已畢,班超順風縱火,一時,三十六人前后鼓噪,聲勢喧天。匈奴人亂作一團,逃遁無門。班超親手搏殺了三個匈奴人,他的部下也殺死了三十多人,其余的匈奴人都葬身火海。
第二天,班超將此事報知郭恂。郭恂先是吃驚,接著臉上出現了不平之色。班超知道他心存嫉妒,便抬起手來對他說:“掾雖不行,班超何心獨擅之乎”(《后漢書·班超列傳》)?郭恂喜動顏色。班超于是請來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鄯善王大驚失色,舉國震恐。班超好言撫慰,曉之以理,鄯善王表示愿意歸附漢朝,并且同意把王子送到漢朝作質子。
班超完成使命,率眾回都,把情況向竇固作了匯報。竇固大喜,上表奏明班超出使經過和所取得的成就,并請皇帝選派使者再度出使西域。皇帝很欣賞班超的勇敢和韜略,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對竇固說:“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今以超為軍司馬,令遂前功”(《后漢書·班超列傳》)。竇固認為班超手下的人太少,想給他再增加一些。班超卻說:“愿將本所從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為累”(《后漢書·班超列傳》)。
班超等人向西域進發,不久,到了于闐(亦作于真,王治西城,今新疆和田)。當時,于闐王廣德新近攻破莎車(王治莎車城,今新疆莎車),在南道雄幟高張,匈奴人派使者駐在于闐,名為監護其國,實際上掌握著該國的大權。班超到于闐后,于闐王對他不修禮貌,頗為冷淡。于闐巫風熾盛,巫者對于闐王說:“神怒何故欲向漢?漢使有騧馬,急求取以祠我”(《后漢書·班超列傳》)。于闐王派人向班超討要那匹馬,班超早已清楚事情原委,痛快地答應了。但是提出要神巫自己來牽。等到神巫到來,班超不由分說,將他殺死,把首級送還于闐王,曉以利害,責以道義。于闐王早就聽說過班超在鄯善國誅殺匈奴使者的作為,頗為惶恐,當即下令殺死匈奴使者,歸附漢王朝。班超重賞了于闐國王及其臣子們。
當時,匈奴人扶立的龜茲(王治延城,今新疆庫車縣城東郊)國王倚仗匈奴的勢力在北道肆行無忌。他派兵攻破疏勒(王治疏勒,今新疆喀什市)國,殺死國王,另立龜茲人兜題為疏勒王,疏勒國實際掌握在龜茲人手中。第二年春,班超帶手下人從小道向疏勒國進發。班超行至兜題居住的架橐城九十里的地方,派手下吏員田慮去招降兜題。班超指示說:“兜題本非疏勒種,國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執之”(《后漢書·班超列傳》)。田慮只身來見兜題。兜題見田慮勢單力孤,根本沒有投降的意思。田慮乘其不備,搶上去劫持了他。變起突然,兜提手下的人驚懼奔走。田慮乘馬疾馳,到班超處復命。班超當即來到架橐城。他把疏勒文武官員全部集中起來,向他們陳說龜茲種種不合理的行徑,宣布另立原來被殺掉的疏勒國君的侄兒叫“忠”的當國王。疏勒人大悅。新王和一班官員要殺死兜題,但班超從大局出發,為了宣示漢王朝的威德信義,說服大家,釋放了兜題。疏勒平定。
至此,班超兩次出使,憑借智勇,已先后使鄯善、于闐、疏勒三個王國恢復了與漢朝的友好關系。
公元75年,漢明帝去世,焉耆(五治員渠城,一名南阿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國乘漢王朝大喪的機會,圍攻西域都護,殺死了都護陳睦。班超孤立無援,而龜茲、姑墨(今新疆溫宿、阿克蘇一帶)等國也屢屢發兵,進攻疏勒。班超跟疏勒王忠互為犄角,首尾呼應,拒守架橐城。雖然勢單力孤,但仍拒守了一年多。
公元76年,章帝即位,朝廷認為陳睦已死,擔心班超獨處邊陲,難以支持,下詔命班超回國。班超受命將歸,疏勒舉國憂恐。都尉黎弇說:“漢使棄我,我必復為龜茲所滅耳。誠不忍見漢使去”(《后漢書·班超列傳》)。說罷,拔刀自刎而死。班超率部至于闐,于闐國王侯百姓都放聲大哭,他們說:“依漢使如父母,誠不可去”(《后漢書·班超列傳》)。不少人還抱住班超的馬腿苦苦挽留。班超見狀,自知于闐父老決不會讓他東回,而他也想留在這里,完成他立功異域的宏愿,便毅然決定,不回漢朝,重返疏勒。疏勒有兩座城在班超走后,已經重新歸降了龜茲,并且與尉頭國(今新疆阿合奇)聯合起來,圖為大亂。班超捉捕反叛首領,擊破尉頭國,殺六百余人,使疏勒復安。
漢章帝建初三年(78年),班超率疏勒等國士兵一萬多人,進攻姑墨,并將其攻破,斬首七百級,孤立了龜茲。
五年(80年),班超上書給章帝,分析西域各國形勢及自己的處境,提出了要趁機平定西域各國的主張。
書曰:“臣竊見先帝欲開西域,故北擊匈奴,西使外國,鄯善、于窴實時向化。今拘彌、莎車、疏勒、月氏、烏孫、康居復愿歸附,欲共并力破滅龜茲,平通漢道。若得龜茲,則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臣伏自惟念,卒伍小吏,實愿從谷吉效命絕域,庶幾張騫棄身曠野。昔魏絳列國大夫,尚能和輯諸戎,況臣奉大漢之威,而無鈆刀一割之用乎?前世議者皆曰取三十六國,號為斷匈奴右臂。今西域諸國,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貢奉不絕,唯焉耆、龜茲獨未服從。臣前與官屬三十六人奉使絕域,備遭艱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載,胡夷情數,臣頗識之。問其城郭小大,皆言‘倚漢與依天等’。以是效之,則鳂領可通,鳂領通則龜茲可伐。今宜拜龜茲侍子白霸為其國王,以步騎數百送之,與諸國連兵,歲月之閑,龜茲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計之善者也。臣見莎車、疏勒田地肥廣,草牧饒衍,不比敦煌,鄯善閑也,兵可不費中國而徹食自足
世界十大軍事天才
第一位——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古代馬其頓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后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恒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二位——愷撒 公元前100~前44著名的羅馬軍事和政治領袖蓋厄斯·儒略·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出生在一個政治大動亂的時期。
公元前二世紀,羅馬人在第二次戰勝迦太基之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這次勝利使許多羅馬人大發橫財,但是連綿不斷的戰爭擾亂了羅馬的社會體制和經濟體制,許多農民的財產被搶奪一空。最初的羅馬元老院只不過是個小城市的元老院,實踐已經證明它已經不能合理地治理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政治上腐化墮落,貪污受賄到處盛行,整個地中海周圍地方都因羅馬人的昏庸統治而遭災受難。約從公元前133年起,就在羅馬出現了一場長期的動亂。政治家、軍事將領和民眾領袖相互間鉤心斗角、爭權奪利。游擊隊(如公元前87年馬留的游擊隊和公元前82年索拉的游擊隊)經常在羅馬神出鬼沒,東襲西擾。雖然昏庸的統治這一事實路人皆知,但是大多數羅馬公民希望繼續維持共和制政體。儒略·凱撒也許是第一位重要的政治領袖:清楚地認識到這個民主政體不值得挽救了,因為它已經達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凱撒出生在一個有悠久歷史的貴族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年青時就步入政壇,有關他所擔任過的各種職務、結過的各種聯盟和政治崛起的詳細情況紛繁復雜,在此不打算加以敘述。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58年,他42歲時被任命為羅馬所轄的三個行省的總督。這三個行省是阿爾卑斯山南側的高盧(位于意大利北部)、伊利里可姆(在今南斯拉夫沿海地區)和納博尼茲高盧(法國南部沿海地區)。那時他統帥四個羅馬軍團,大約有兩萬將士。
在公元前58年到前51年期間,凱撒率領這四個軍團,入侵并征服了高盧所有其余的地區,大體上包括今日法國和比利時以及瑞士、德國、荷蘭的部分地區。雖然他的部隊在數量上還不及他的對手,但卻戰勝了高盧地區的部落,把直到萊茵河畔的所有領土都納入了羅馬的版圖。他還派遣兩支部隊渡海到英國,但未取得永久性的戰果。
當時業已成為一個重要政治人物的凱撒,由于征服了高盧,回到羅馬后即成了一位受到普遍愛戴的英雄,他深得民心;強大至極,但他的政敵則對他嫉恨不已,當他完成軍事指揮后,羅馬元老院下令讓他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即不許帶部隊返回羅馬。凱撒感到憂慮不安,如果他不帶部隊返回羅馬,他的政敵就會利用這個機會干掉他,他的這種想法不無道理。于是在公元前49年1月10日至11的夜晚,凱撒率領他的部隊越過意大利北部的盧比孔河,長驅直入抵達羅馬城,以表示對元老院的蔑視。這種明顯的不法舉動引起了一場內戰,一方是凱撒的軍團,一方為忠實于元老院的部隊。這場內戰持續四年,以凱撒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最后一戰是在公元前45年3月7日在西班牙曼達進行的。
凱撒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他自己最適合擔當建立羅馬所需要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