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的歷史?中國茶文化有4700多年的歷史。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飲茶,那么,中國茶葉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從廣義上講,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從狹義上講,著重于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①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②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③唐代茶文化的形式
④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⑤圓滲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噸發展到1998年的60余萬噸。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運腔頌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生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山市的巖茶節,云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湖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旁鄭的經濟貿易發展。
中國茶文化少說也有4700多年歷史了。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就開始了,好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于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
歷史的回顧:
1、說起茶的發現,人們會想到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然而把茶作為飲料、作為一種精神享受,真正有歷史記載的還應該從西漢算起,當時飲茶風俗的形成和茶葉市場的存在。
后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為貢品。魏晉南北朝時一些有脊喚識之士“以茶養謙”巳成風氣,客來敬茶已成招待的習俗。
2、在唐代《茶經》總結到茶葉生產、飲用的經宏旁驗,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當時的民間茶俗,乃至豪華隆重的皇室宮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詩詞與茶書畫,都是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集中表現。
3、到了宋代,茶葉生產進一步發展,飲茶更加普及,作為貢品的建州龍團鳳餅更是花樣翻新。跟隨不少文人櫻絕凱雅士也紛紛寫詩作茶畫。后進一步發展為藝術,“點茶”技藝進一步規范,“斗茶”之風盛行飲茶技藝也隨著佛教的傳播而迅速走也國門傳至海內外。
4、明清時代散葉茶迅速發展,多茶類的結構逐步形成,飲茶方法也從點茶發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來越講究,工藝精巧的紫砂壺、蓋碗瓷器茶具等也應運而生。
茶葉的發現茶樹原產于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鄭知(公元220-280年)我國就有關于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發現一棵高32.12米,樹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喊碼消在,樹齡約1700年。
起初人們將大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藥用,嫩葉則作為蔬菜食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慢慢得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只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貴,自然而然,茶成為一種奢侈的飲品,有錢人士僅用它來宴請上賓。逐漸的,茶慢慢發展成為了酒的替代品。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一些以茶養廉示儉的事例。
茶--飲料(茶文化的形成/興盛)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頂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茶的引用從皇宮顯貴,王公爵士直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飲茶。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眾多模握,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如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嘗一甌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來兩甌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甌茶”《管閑事》)。許多著名的詩詞歌賦出現于那個時代。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書《茶經》也出于這一時期。
追尋中國茶文化的源頭,首先要廓清中國茶葉的源起.唐代陸羽《茶經》就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而斷定神農氏的依據是《神農本草經》和《神農食經》.前者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載:“茶茗久服,令人悅志.”這一傳說一直流傳到當代.
神農時代是中華民族成長史中極為遠古的時期.茶葉的發現及開始應用應看作是整個神農部落時代的歷史活動.有關研究表明: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于茶文化的啟蒙和萌芽階段.大量資料證實,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源產中心,更確切地說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點卻在四川,這是由于當時四川巴蜀的經濟、文化要比云南發達.大約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經飲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人已用所產之茶作為“納貢”珍品;西漢初期(公元前53年),蒙頂山甘露寺普慧禪師(俗名吳理真)便開始人工種植茶樹.公元4世紀末以前,由于對茶葉的崇拜,巴蜀已出現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況.可以說我國的巴蜀地區是人類飲茶、種植茶最早的地方.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飲茶之風盛行.并且,這一時期飲茶開始進入文學和精神領域,中國最早的茶詩在這一時期出現,其代表是西晉杜育所作的《賦》.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了較豐富的茶葉物質,茶葉生產、加工有了一定的規模:二是茶葉科學已橘仿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茶事活動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三高春是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如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四是有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詩茶畫作品產生等;五是作為上層建筑的茶政開始出現.
在這一時期,世界第一部茶葉、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它由唐代陸羽所著,成書于公元780年.《茶經》內容十分豐富,是一本茶葉百科全書.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制茶學、分類學、生態學、數理學等;同時,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數理等書籍,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可以說到了鼎盛時期.因此,我們說:“茶興于唐、盛于宋.”在這一時期,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為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茶區也大面積地進行了南移,使茶業上市提前一個月.這一歷史時期茶文化空前繁榮,宋徽宗趙佶帶頭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到元代、明代,中國傳統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話》、《陸羽烹茶圖》、《品茶圖》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圓念纖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館興起,并發展成為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由于茶葉制作技術的發展,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綜觀中國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概括地說,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跡、茶詩詞、茶書畫、茶歌舞、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還有介于中間狀態的表現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禮規、茶習俗等屬制度文化范疇的內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起源于神龍氏、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在宋氏,如今已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進了我國文明的進程,而且也極大地豐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物質文化生活。我國是世界茶葉和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我們的先人為后世留下了眾多的茶學典籍,其中問世最早、內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陸羽的《茶經》。它對茶的起源、品種、分布、制作、租鎮茶的沖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聞軼事等均有論述,對我國及世界茶業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國的茶文化發展概述六朝以前:最早發現茶是神龍時期,神龍嘗百草日遇72種毒,得茶而解之,接著興起于以巴蜀,也就是秦統一巴蜀發后;到西漢時,成都已形成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也是我國最早的茶葉集聚地,到東漢(公元25-220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提出“苦伍寬茶常服,可益以思”是茶藥理功能的記述;到了隋唐時期,由于隋的歷史不長,茶的記載也不多,但由于隋統一了全國并開鑿了一條溝通南北的運河,這對茶業后來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代時期:茶主要是興盛在唐代中期,一、社會環境:其主導旋律是積弊橘粗極向上、奮發進取、自信心十足。
以上就是中國茶葉的歷史的全部內容,中國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歷史,是因為茶具有自然的、誘人的、獨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對人體特有的功效。中國茶始于神農,興于唐宋。據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聯合部落尊長伐紂,尊長就曾進貢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