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紅軍西路軍有多少人 紅軍為什么要成立西路軍 紅軍西路軍將領 紅軍西路軍為什么西征 紅軍西路軍的歷史簡介
評價和爭議
毛澤東在1936年12月所寫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為敵人嚇倒的極端的例子,是退卻主義的'張國燾路線'。紅軍第四方面軍的西路軍在黃河以西的失敗,是這個路線的最后的破產。"1951年出版的經毛澤東本人審定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中針對這段文字的注釋為:"一九三六年秋季,敬廳紅四方面軍與紅二方面軍會合后滾稿猜,從西康東北部出發,作北上的轉移。張國燾這時候仍然堅持反黨,堅持他一貫的退卻主義和取消主義。同年十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后,張國燾命令紅四方面軍的前鋒部隊二萬余人,組織西路軍,渡黃河向青海西進。西路軍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在戰爭中受到打擊而基本失敗,至一九三七年三月完全失敗。"
1981年11月22日,陳云同李先念談起西路軍問題,指出:“西路軍過河是黨中央為執行寧夏戰役計劃而決定的,不能說是張國燾分裂路線的產物。”
1991年6月,經中共中央批準的《毛澤東選集》第二版出版發行,新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所收入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就對西路軍的注釋這樣寫道:"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會合后,由于中共中央的積極爭取,并經過朱德、劉伯承等以及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斗爭,張國燾大型被迫同意與二方面軍共同北上,于同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10月下旬,四方面軍一部奉中央軍委指示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1月上旬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過河部隊稱西路軍。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孤軍奮戰4個月,殲敵2萬余人,終因敵眾我寡,于1937年3月失敗。
2004年,由蘭州西路軍研究會編纂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文獻卷》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洪學智在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很長時期,西路軍由于被當作是'張國燾路線'的犧牲品,其史實及研究都被視為'禁區',塵封了半個世紀,幸存者大多命運坎坷,備受壓抑和屈辱,受到極不公正的對待。"
在紅軍 歷史 上,有一支令人不忍提起的隊伍,這支部檔閉隊之所以不忍提起,主要是因為它的結局太悲慘了,這支隊伍就是紅軍西路軍。1936年,西路軍成立時總人數接近2.2萬人,但是他們西渡黃河后卻因為種種原因以戰敗告終,幾乎全軍覆沒,回到延安的僅4000余人(還有一種說法說西路軍最終僅剩700余人)。
1936年10月,長征結束后紅軍主力會師,為了打通蘇聯援助中國的路線,經過紅軍軍委研究決定以紅四方面軍的主力為基礎成立西路軍,渡過黃河,開始在寧夏等地作戰。西路軍成立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帥被任命為西路軍的總指揮,之后徐帥率領西路軍孤軍前進,渡過黃河,可惜的是,西路軍最終以失敗告終,而總指揮徐帥也歷經千辛萬苦才返回延安。
西路軍的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它犯了兵家大忌,孤軍深入敵軍腹地,沒有援軍支持,因此很容易被敵人包圍;其次,西路軍的后勤補給問題很大,客觀悄李來說,當時條件艱苦,而且西路軍也沒有的后勤補給,碰上硬仗,后勤補給不及時對戰士的士氣有很大影響;還有就是西路軍的對手“馬家軍”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戰力強勁,西路軍面對馬家軍時吃盡了苦頭,再加上沒有援軍支持,西路軍最終失敗。
西路軍失敗后,高級將領也有了不同的歸宿,而作為總指揮的徐帥則返回了延安。返回延安后的徐帥心情沉重,不過他并沒有受到批評,主席甚至主動寬慰他,告訴他“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而徐帥此時腦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一定要打敗馬家軍,為西路軍的廣大戰友報仇雪恨。
在這之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兩黨第二次合作,組建了全民族統一的抗日戰線,此時的徐帥暫時放下了與國民黨反動派的恩怨,全身心投入到偉大的抗日事業當中。抗日戰爭勝利后不久,解放戰爭爆發,此時的徐帥回憶起西路軍時期馬家軍的所作所為,心中復仇的想法更為迫切。
解放戰行運裂爭時期,徐帥先后擔任了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以及華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他始終記得西路軍失敗的慘痛教訓,因此在解放戰爭時期穩扎穩打。1949年,三大戰役結束后,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當時整個華北地區,國民黨只有太原一座大型城市作為據點,徐帥雖然抱病,但是依然指揮了進攻太原的戰役。
在徐帥指揮太原戰役期間,彭老總曾經專門跟他商量過,當時彭老總告訴徐帥:“等打下太原,我們一起消滅馬家軍”。彭老總知道徐帥在西路軍失敗后一直自責,內心迫切希望為戰死的同志報仇,因此主動提出一起消滅馬家軍。
對徐帥本人來說,他也迫切想為戰死的士兵報仇,可惜的是,太原戰役結束后,徐帥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經過組織批準,徐帥前往青島養病,他也因此錯過了進攻馬家軍的戰役,沒能親手為戰友報仇。
因為這件事,徐帥晚年一直自責不已,他也因為錯過消滅“馬家軍”的戰役而耿耿于懷。1990年,徐帥去世的時候特意留下遺言,希望自己去世后不要舉辦追悼會,并且要把自己骨灰的一部分撒入河西走廊,因為那里是西路軍全軍覆沒的地方,那里埋藏著西路軍犧牲的戰友……自己生前不能陪伴他們,去世后一定要和他們葬在一起。
參考資料: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郝成銘 、《 歷史 的回顧》
紅軍西路軍的失敗 1934年末,在國民黨百萬大軍的圍剿壓迫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路紅軍被迫離開苦心經營的蘇區根據地,相繼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漫漫長征。全國紅軍主要分成四路,一路是從江西蘇區西征北上的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一路是從湘贛蘇區北上的紅二方面軍;一路是從鄂豫皖蘇區北上的紅四方面軍;還有一路是紅四方面軍的25軍,作為偏師從鄂豫皖蘇區出發單獨北上。在差不多整整2年時間里,各路長征紅軍穿梭強敵,倦旅奔襲,披荊浴血,無日不戰,其間幾度分合,兄弟鬩墻,二涉雪山,三過草地,萬里征塵,埋骨路畔,其所遇之艱難困苦,其所為之英勇豪邁,均可至人類超越自身極限之峰巔。 1935年9月,紅25軍首先到達陜北蘇區,與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會師,勝利完成長征。1個月后,毛澤東、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第二個結束長征。又過了1年,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輾轉萬里,也到達了陜北。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3大方面軍勝利會師,全國規模的紅軍長征終于結束。 然而,此時的形勢依然十分危急。蔣介石見全國紅軍都集中到了陜北,立即調集大批國民黨中央軍入陜,配合當地的東北軍和西北軍,準備發起“通渭會戰”,乘紅軍立足未穩,一舉將共產黨和紅軍圍殲在陜北狹小的地域里。當時的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都很同情紅軍,但又不能違抗蔣介石的命令,只好一面盡量拖延時間,一面速通情報給中共中央,要紅軍速做定奪。為了求生存,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意紅軍向黃河以西的寧夏和甘肅方向發展,力爭打通與當時被蘇聯所控制的新疆之間的“國際交通線”,得到蘇聯援助的大批武器彈藥,再殺回河東。為此,中央軍委制定了“寧夏戰役計劃”,決定由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主力和彭德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一部組成西征部隊,在10月下旬執行打過河西的作戰計劃。 1936年10月21日,在蔣介石的嚴令下,各路國民黨軍隊向紅軍發起攻擊,蔣介石親自飛到西安督戰。當時紅四方面軍第30軍已控制了黃河岸邊的靖遠渡口,正在抓緊時間造船準備搶渡。國民黨中央軍集中了3個軍的兵力,在飛機的配合下,由南向北推進,與紅四方面軍的后衛部隊4軍、5軍和31軍發生激戰。國民黨軍在火力上占有很大優勢,而戰場上又到處是光禿禿的黃土坡,無險可寬宴守。紅四方面軍部隊長征方息,彈藥缺乏,武器也很差,雖拼死奮戰,付出巨大犧牲,但仍然抵擋不住國民黨軍的進攻,被迫步步后退。 危急關頭,10月24日夜,李先念率紅30軍由靖遠偷渡黃河成功,經過戰斗,打垮了對岸的國民黨軍,占領了渡河橋頭堡。紅軍立即在河上架設了浮橋,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及前敵指揮部于27日渡過黃河,后續的紅9軍也于28日渡河成功。按照原定計劃,紅四方面軍的4軍、5軍和31軍應相繼在靖遠渡河,而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一部在打退南線國民黨軍的進攻后,應于中衛渡口西渡黃河。然而國民黨軍的推進速度太快,29日就追至靖遠渡口。看守渡口的紅5軍抵擋不住,只好倉促渡河。國民黨軍的飛機迅即炸斷了渡河浮橋,渡口亦被占領。未慎局銀來得及渡河的紅4軍和31軍獨對強敵,只好退向打拉池一帶,與彭德懷的紅一方面軍會合。 此時,紅軍如要繼續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只有擊退國民黨軍隊,重新控制黃河渡口,打通與河西部隊的聯系。可這時彭德懷卻不能統一指揮部隊,原因是紅四方面軍的最高領導人張國燾想保存實力,不想讓紅4軍和31軍與強大的國民黨軍拼消耗。彭德懷既指揮不動紅四方面軍,而紅一方面軍的力量又太單薄,阻擋不住國民黨軍的進攻。結果國民黨軍快速推進,相繼占領靖遠、打拉池和中衛等黃河渡口,截斷了寧夏通道,過河的紅四方面軍主力與河東紅軍的聯系也被隔斷。至此,“寧夏戰役計劃”已無法實行。 11月8日,毛澤東及中央軍委電令彭德懷、朱德和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退回陜北,再圖發展。而已過黃河的紅四方面軍3個軍則組成紅軍西路軍,在河西建立根據地,單獨執行打通“國際交通線”的任務。于是,河西紅軍開始了悲壯的浴血西征。 渡過河西的紅軍為3個軍,其中9軍和30軍是紅四方面軍的主力部隊,5軍則為原來的紅一方面軍部隊。11月10日,西路軍正式組成,成立了軍政委員會,最高領導為軍政委員會主席、紅四方面軍政委陳昌浩,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臘頃向前任西路軍總指揮。下轄紅5軍,軍長董振堂,政委黃超,有3000余人,槍1000余支,平均每槍5發子彈;紅9軍,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有6500余人,槍2500支,平均每槍15發子彈;紅30軍,軍長程世才,政委李先念,有7000人,槍3200支,平均每槍25發子彈。此外,還有騎兵師、婦女獨立團及機關人員,全軍總數為21800余人。可以看出,西路軍的武器只能裝備全軍一半人馬,彈藥更是缺乏,此次遠征前途多難。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一手創建了鄂豫皖蘇區和紅四方面軍。在擔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后,他指揮紅軍進行了許多次重大戰役,作戰風格以狠、勇、纏著稱,令國民黨軍非常頭疼。蔣介石當年對這個學生并沒放在眼里,不料日后竟成了心腹大患。蔣介石出了10萬大洋買徐向前的人頭,價碼和毛澤東、朱德的一樣。陳昌浩則是留蘇學生,當年著名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中的一個。此人年輕氣盛,作戰勇猛,因緊跟中央路線而被任命為紅四方面軍政委,成為紅四方面軍中僅次于張國燾之下的人物。 西路軍渡過黃河后,即向一條山方向殺去,將擋路的青海軍閥馬步青的部隊殺了個落花流水,前鋒直向西進。初戰勝利,紅軍上下充滿了樂觀情緒,認為馬家軍不過如此。其實,大錯特錯了。馬家軍是指青海和寧夏軍閥馬步芳、馬步青和馬鴻逵的部隊,都是封建家族世襲統制的軍隊,其中馬步芳被稱為“青馬”,馬鴻逵則被稱為“寧馬”。西路軍所要作戰的對象正是馬步芳和馬步青的青馬。青馬部隊士兵主要來自甘、青兩省交界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撒拉族、東鄉族人。在上層統治階級利用宗教觀念蒙蔽驅使下,也由于歷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閡與仇殺,青馬士兵在對外族的征戰中表現了很強的內聚力和奮勇精神以及殘暴行為。青馬軍隊作起戰來極為兇悍頑強,擅長騎兵奔襲與白刃格斗,經常殘殺俘虜,臭名遠揚。此次紅軍大舉西進,所過之處正是馬步芳的地盤,他惟恐紅軍會占著不走,急忙調集青馬軍隊主力步、騎共7萬余人,大舉向紅軍殺來。 西路軍以紅30軍為先頭部隊出涼州,紅9軍出古浪,紅5軍斷后。因為地勢和人口稀少的原因,全軍成一字長蛇陣形,一個團與另一個團之間也隔著一天路程。11月15日,紅9軍占領古浪城。古浪為河西走廊的要沖,南北兩面臨山,只有東西一條狹長的通路。紅9軍以2個師駐于古浪城外制高點,軍部及機關人員駐于城內。因為對馬家軍估計不足,紅軍的戰斗情緒松懈了下來。16日清晨,馬家軍以3個騎兵旅、2個步兵旅和4個民團兵力向古浪發起突襲。馬家軍騎兵在曠野戈壁上奔馳迅速,閃電而至。9軍倉促迎戰,陷于被動之中。馬家軍武器雖比不上國民黨中央軍,但比紅軍可強多了,而且還有山炮助戰。城外紅軍很快被分隔開,許多人被壓縮進古浪城中。守衛南山的1個團部隊孤軍無援,在馬家軍的反復攻擊下幾乎全軍覆滅。馬家軍隨即向古浪城發動猛攻,古浪城墻殘破,多處有缺口,紅軍阻擊火力薄弱,終被馬家軍突破。馬家軍騎兵沖入城內,沿街道猛烈砍殺。城內有許多紅軍機關人員,并沒有槍,結果死傷慘重。9軍組織反擊部隊頑強苦戰,總算把馬家軍趕出城去。這時紅軍又犯了一個錯誤,竟出城進行追擊。不料馬家軍進退神速,騎兵很快殺回將出城紅軍截斷于曠野之上。經過苦戰,這些紅軍全部戰死。馬家軍又返回攻城,紅9軍官兵拼死守城,用木棍、大刀片、甚至磚頭瓦塊與敵血戰。危急關頭,城外的紅9軍1個師沖破馬家軍封鎖,向古浪接應而來。馬家軍見天色已晚,又不慣夜戰,便收兵而去。 古浪之戰,紅9軍損失2000多人,達全軍三分之一,特別是電臺及技術人員損失很大,可以說元氣大傷。當日夜里,紅9軍放棄古浪向永昌退去。許多紅軍重傷員無法帶走,只好留在古浪,并留書信希望馬家軍善待俘虜。第二天馬家軍進入古浪空城,第一件事就是把紅軍傷員全部殺光。 古浪一戰的失利,已暴露出西路軍面臨的困境。西路軍裝備低劣,人數又遠少于馬家軍,從作戰態勢上就處于下風。而馬家軍盤踞河西多年,地形熟悉,且多是騎兵作戰,機動迅速,戰斗力甚至強于國民黨中央軍。河西地區人煙稀少,物產貧瘠,西路軍補充不易,糧彈缺乏,前途不容樂觀。 11月19日,中共中央電示西路軍,要求他們暫停西進,在永昌、山丹、涼州一線建立根據地。實際上這里地形狹窄,南北都是高山沙漠,村莊零落,居民回漢雜處,實不容易建立根據地。以徐向前為首,西路軍高級指揮員都對中央的這個命令很不理解。許多年以后,徐向前才弄明白,當時國民黨重兵云集陜北,中共中央和紅軍主力的情況極為危急。中央此令意在擺出河東紅軍可能渡河向西與西路軍會合的假象,使國民黨分兵扼控黃河沿岸,陜北紅軍主力可借機向東或向南突圍。從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西路軍苦苦堅守于永昌、山丹、涼州一線。馬步芳見紅軍在自己的地盤里停下不走了,不由大急,連日驅動馬家軍向西路軍發動進攻。紅軍以劣勢疲憊之師頑強抗擊馬家軍的攻擊,因彈藥不足只好用大刀、木棍拼搏。馬家軍騎兵眾多,忽來忽去,紅軍困守各個堡壘土圍,幾乎無日不戰,傷亡極大。一直打到12月初,西路軍已傷亡達6000余人,馬家軍死傷也差不多,雙方打得筋疲力盡,戰斗漸漸停息。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突然發動“兵諫”,扣壓了在西安督戰剿共的蔣介石,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了。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已有意發動第二次長征,率陜北的紅軍主力向南渡過黃河另尋根據地。西安事變的發生,真可以說是絕處逢生。中共中央立即派周恩來前往西安,力促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消息傳到永昌,西路軍將士一片歡騰。對面的馬家軍也有些傻了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停止了向紅軍的進攻。12月22日,中央來電令西路軍東返??要營救蔣介石。紅軍已和東北軍、西北軍訂立三位一體的聯盟,準備聯手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中央令西路軍東返,意在從西面牽制國民黨軍,以策應西安局勢。此時河西走廊已是寒冬天氣,西路軍缺乏補給,傷員病號又多,大軍行動非常不便。如果回頭向東,面對的將是國民黨軍和馬家軍主力,如果再向西走,則只有馬家軍的攔擊。就現時情況而言,向東不如繼續向西。然而中央下了命令,西路軍只有執行。正在大軍集合的時候,中央又來電,說西安事變已和平解決,蔣介石已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西路軍仍執行向西打通新疆的任務。中共中央的意思還是希望西路軍能建立一塊穩固的根據地,因國共談判還沒有結果,萬一不行,中央也好有個依靠。 12月下旬,西路軍以5軍開路,9軍和指揮部居中,30軍斷后,頂風冒雪向西開進。1937年1月1日,紅5軍攻占高臺縣城。這一帶糧食較多,西路軍停下來進行短期休整。如果紅軍繼續向西走,馬步芳是樂得讓他們快點離開的。可紅軍一停下來,他又急了,立即調動2萬部隊圍攻過來。1月5日,西路軍指揮部各機關和紅9軍在甘州(今張掖市)西南的甘浚堡遭到馬家軍騎兵突襲,結果部隊被打散,損失200余人及大部分電臺等通訊設備。此后西路軍各部隊聯系不便,嚴重影響了統一指揮。 1月16日,中央來電要求西路軍分兵向東。此時西路軍人困馬乏,損失嚴重,可說已到危急時刻,中央如何這樣要求呢?原來此時蔣介石已回到南京,將張學良扣押,國民黨大軍兵圍西安,局勢又緊張起來。中央又有了放棄陜北的打算,想讓西路軍東進配合。而馬步芳已看清了形勢,立即向蔣介石表示效忠,同時集中兵力開始猛攻西路軍。1月12日,馬家軍以一部兵力進攻紅9軍和30軍,主力則繞道向西圍住了高臺。此時高臺城內有軍長董振堂在內的紅5軍3000余人,5軍政委黃超帶著5軍僅有的一部電臺和部分兵力駐守臨澤,高臺守軍遂與西路軍總部失去了聯系。馬家軍猛烈進攻高臺,紅軍苦守數日,頑強擊退了馬家軍的一次次進攻,最后槍彈耗盡,開始展開肉搏。軍長董振堂一面指揮部隊戰斗,一面準備突圍。不料政委黃超派人送來一信,要求5軍死守高臺。董振堂長嘆一聲,這個自寧都起義以來屢建戰功的紅軍著名戰將,已決心與高臺共存亡。 1月20日,馬家軍再次向高臺發動猛攻。紅軍用刺刀、磚瓦與敵拼搏,董振堂手提大刀親自登上城墻指揮部隊戰斗。馬家軍仗著兵力優勢一次次輪番進攻,終于攻進城內。紅軍戰士依托城內建筑,逐街逐屋地與敵人展開巷戰,城內到處是驚心動魄的浴血拼搏。激戰至最后,軍長董振堂、軍政治部主任楊克明、13師師長葉崇本壯烈犧牲,3000多紅軍戰士大部戰死,少數重傷被俘。馬家軍不但屠殺了全部俘虜,還殘忍地將董振堂和楊克明的頭顱割下,送到西寧去向馬步芳請功。幾十年后,董振堂的遺孀見到了當時拍下的首級照片,淚如泉涌。 西路軍總部開始并不知道高臺被圍的消息,直到1月23日才得訊,急派唯一的騎兵師前去救援。路上遭遇優勢的馬家軍騎兵,經過一場血戰,紅軍騎兵大部傷亡,騎兵師長董俊彥和政委秦道賢也犧牲了。 高臺既失,臨澤的紅5軍余部轉而向西路軍主力靠攏。不想路上又遭到馬家軍騎兵截殺,紅5軍損失數百人,輜重也大部丟失。幸好紅9軍政委陳海松帶一部人馬前來接應,經過苦戰,總算將5軍剩余部隊救出。高臺之戰后,西路軍實力大損,而馬家軍仍窮追不舍。陳昌浩、徐向前等西路軍領導決定全軍東返,趁實力仍在殺回河東。 1月28日,西路軍全軍集結到了倪家營子,還剩1萬多人,其中能戰斗的人員只有不到一半。這里是個小村落,稀稀拉拉地分布著幾十個土圍院落。馬家軍立即尾隨而至,開始發起進攻。每日清晨,馬家軍以土炮向倪家營子轟擊,然后密密麻麻的步兵發起沖鋒。紅軍子彈缺乏,只能以手榴彈阻擊一下,然后手持大刀、長矛、木棍等撲上去御敵于營壘之外。雙方反復廝殺,從曠野殺進土圍內,又從土圍內殺回曠野,一直到日落方息。這樣的戰斗持續了近10天,倪家營子內外鮮血已流成了河,很多紅軍女戰士和傷員也加入了拼殺,有的傷員為了不拖累部隊,握著手榴彈就撲進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 西路軍至此已是彈盡糧絕,傷員眾多,且又全無補充。而馬家軍有后方供給,源源不斷而來,攻勢一次比一次猛烈。西路軍再在倪家營子堅守下去,只有覆滅一途。這時中央又來電,要求西路軍就地堅持。因為西安事變后,蔣介石總算是停止了對陜北紅軍的圍剿,國共談判正在進行之中,將來要劃分防區,西路軍如能在河西堅持下去,則等于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 陳昌浩和徐向前覺得不能再坐等下去,便向中央發電請示行動并要求派紅4軍和31軍前來接應。2月17日,中央發了一封措辭嚴歷的電報給西路軍,批評他們不聽指揮并將之提到了政治上的高度。因為紅四方面軍在張國燾的領導下曾于1935年9月犯了南下分裂的錯誤,當時的主要領導人陳昌浩和徐向前也背了嚴重的政治包袱。這回中央如此電示,將過去的錯誤與眼下的行動聯系在了一起,二人頓感壓力沉重,無法動彈。 經過西路軍委員會開會討論,明擺著眼下是無法再堅持下去了,大多數人支持東返。2月21日,西路軍從倪家營子向東突圍,邊戰邊走。2月23日,西路軍到達西洞堡。這時馬家軍又追了上來,紅30軍88師在師長熊厚發的帶領下,猛烈出擊,將追敵1個團全部消滅,繳獲了相當多的武器彈藥和物資。本來這是一件好事,可陳昌浩此時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提出西路軍重返倪家營子,繼續建立甘北根據地。徐向前和各軍主要領導一齊反對這個建議,認為好不容易沖出來了,只能一鼓作氣殺回河東,絕沒有再入虎口的道理。然而陳昌浩原來曾反對過中央,這次為了表示回到正確的中央路線上來,不顧實際情況,只是機械地堅持要執行中央要求的就地堅守的命令。陳昌浩是軍政委員會主席,是西路軍最高領導,有最后決定之權,徐向前等人只好表示服從。 2月底,西路軍重返倪家營子,這里已是一片焦土,留在村里的紅軍傷員全遭馬家軍殺害。馬家軍見紅軍返回,立即又圍上來發動進攻。紅軍缺糧少水,有限的彈藥很快又耗盡了,指戰員們再次掄起大刀與馬家軍展開血戰。馬家軍兵力源源而來,輪番圍攻,加以炮火轟擊,紅軍有耗無補,傷亡慘重。 此時陳昌浩也知大勢已去,急電中央請求增援。毛澤東得知西路軍的慘況后心急如焚,西路軍部隊是紅四方面軍的主力,共產黨還要依靠著他們打天下呢!毛澤東急忙致電正與國民黨談判的周恩來,要他出面請求蔣介石下令讓馬步芳停止進攻西路軍。同時電令前方的彭德懷、劉伯承等將領,命立即抽調紅軍部隊組成援西軍,以劉伯承為司令員,克日西渡黃河以解西路軍之危。可是,蔣介石想消滅紅軍還來不及,怎么會讓自己的部下停手呢?馬步芳更是純粹的地方軍閥,他不管是什么軍,侵入他的地盤就是不行。而援西軍雖于2月27日組成,可渡河、造船、長途行軍都需要時間,起碼要1個月才能與西路軍會合,無論如何來不及了。 西路軍在倪家營子日夜血戰,犧牲消耗巨大,援軍又久盼不至,再也堅持不住了。3月5日,西路軍乘夜向祁連山突圍。馬步芳則嚴令馬家軍,務必將紅軍趕盡殺絕!3月8日,西路軍進至了臨澤以南的三條流溝地區,馬家軍尾隨而至,殘酷的戰斗又展開了。紅軍被馬家軍分隔包圍在三條低洼的古流水溝里,以大刀、木棍頑科瓷保?刻於家?惺藶砑揖?氖?蚊凸ァB砑揖?⑾趾?0軍人最多,也最能打,就重點向他們進攻。30軍將士與馬家軍苦苦纏斗,無數在雪山草地中都沒有倒下去的戰士,在這里倒下了。30軍政委李先念親自上陣指揮,而最勇的88師師長熊厚發則在混戰中被打斷了左臂。三條流溝里的血戰直持續到了3月11日夜里,西路軍總部集合各部人馬互相接援,殺出重圍向祁連山口的梨園口退去。 雄偉的祁連山橫穿河西走廊,而梨園口則是進入山谷的一個關口。徐向前命紅9軍政委陳海松帶9軍余部1000余人把守關口,掩護西路軍總部及傷員向山中轉移。馬家軍很快圍攻上來,陳海松帶領9軍將士沖出陣前,揮舞大刀奮勇御敵。馬家軍人多勢眾,騎兵部隊往來奔襲,輪番進攻。紅軍戰士筋疲力盡,仍苦戰不退,最后全部犧牲。陳海松,這位被朱德稱為“極有前途和希望”的紅軍將領也戰死沙場,年僅29歲。 9軍全部傷亡后,30軍又沖上來堵住敵軍。為了掩護總部和傷員轉移,30軍將士同樣血濺沙場,以無畏的奮勇精神殊死戰斗,在打光了全軍的2個主力團后,終于擊退了馬家軍。西路軍全軍陸續匯合到了祁連山中的康龍寺地區,而婦女獨立團則在轉移路上被馬家軍截斷,全部覆滅。3月12日夜,陳昌浩、徐向前再次向中央告急。中央回電要西路軍化整為零,輕裝突圍。 3月13日,馬家軍追至康龍寺,一場血戰后,雖然擊退了敵人,但紅30軍也終于垮掉了。至此,西路軍全軍已不到2000人,且大部為傷員病號,槍彈已盡,糧食斷絕,已無力再戰。3月14日,殘余部隊來到了一個叫石窩的地方,馬家軍又追了過來,李先念帶30軍剩余部隊掩護全軍邊打邊撤,直至傍晚才擺脫追敵。當日夜,西路軍所余高級將領開了一個會,決定陳昌浩和徐向前脫離部隊回陜北向中央報告,西路軍余部則分散打游擊,突圍出去一個算一個。 3月16日夜,徐向前和陳昌浩在一個警衛排的護送下,悄然向東而去。余下西路軍則分成數股,各自突圍。西路軍的河西遠征至此失敗,遺下了不盡的人間血恨。 徐向前、陳昌浩帶警衛排走出祁連山后,即分散行動。徐陳一路,走了幾日,投宿到一個湖北醫生家中,陳昌浩是湖北人,見到老鄉分外高興。第二天再要走時,陳昌浩提出太累,要休息幾天。徐向前是山西人,留下來有危險,便單獨上路。徐向前化裝成羊倌,一路謹小慎微,曉行夜宿,靠討飯為生,一直走過黃河,總算出了馬家軍的地盤。其后翻過六盤山進入平涼地區,在這里遇到了紅軍援西軍部隊,終于苦盡甘來。徐向前很快被護送回陜北,向中央和毛澤東報告了西路軍的血戰征程。日后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徐向前仍受重用,被任命為以紅四方面軍組成的八路軍129師副師長。再往后,徐向前又指揮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山西老家,但病了一場,病好后卻沒回陜北,反而去了武漢,直到抗戰爆發后才回到延安。陳昌浩向中央寫了報告,檢討了在西路軍的指揮上及紅軍南下時所犯的錯誤。 在分散而行的西路軍部隊中,副總指揮王樹聲、紅9軍軍長孫玉清等人一路,結果遭遇馬家軍被打散。王樹聲靠討飯走回了陜北,日后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孫玉清則受傷被俘,堅貞不屈,被馬步芳殺害于西寧,年僅28歲。 李先念、李卓然等率最大的一股近千人的紅軍隊伍直向西行,沿路躲避馬家軍的搜查,餐冰飲雪,歷盡辛苦,終于走出祁連山。那個英勇善戰的88師師長熊厚發,因臂傷嚴重,不想拖累部隊,自愿留下。后被馬家軍仍獲,押到西寧,殘忍地綁在炮口上,活活轟死了,年僅24歲。在甘肅西部,又遭遇馬家軍的圍攻。李先念率部隊且戰且走,在戈壁灘中頑強突圍,沿途很多人傷亡掉隊。直至1937年4月底,終于到達新疆,只剩420余人。當時新疆軍閥盛世才正與蘇聯及共產國際結盟,對中共也比較友好,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陳云親自將李先念等西路軍將士接到了迪化(今烏魯木齊)。日后李先念返回陜北,再起武裝,投入了轟轟烈烈的革命之中。再后來,他當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 西路軍21800余名將士中,力戰犧牲的超過了一半,被俘的有6000余人。除了被馬家軍殘忍殺害的外,日后國共合作期間被中共中央陸續營救,加上流落民間通過各種途徑返回陜北的共約6000余人。西路軍苦戰4個多月,以巨大的犧牲支援了河東紅軍的行動,功不可沒。 徐向前自河西兵敗后,一直想率部隊打回去,為犧牲的戰友們報仇。1949年,毛澤東和中央原本已有意讓他帶兵解放西北,可是這時徐向前卻病倒軍中,只好將這個使命交給了彭德懷。彭德懷率第一野戰軍挺進甘肅、青海,在蘭州戰役中痛殲馬家軍精銳,終于為西路軍的無數英魂一洗前仇。3,血沃祁連——紅軍西路軍的失敗 1934年末,在國民黨百萬大軍的圍剿壓迫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路紅軍被迫離開苦心經營的蘇區根據地,相繼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漫漫長征。全國紅軍主要分成四路,一路是從江西蘇區西征北上的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一路是從湘贛蘇區北上的紅二方面軍;一路是從鄂豫皖蘇區北上的紅四方面軍;還有一路是紅四方面軍的25軍,作為偏師從鄂豫皖蘇區出發單獨北上。在差不多整整2年時間里,各路長征紅軍穿梭強敵,倦旅奔襲,披荊浴血,無日不戰,其間幾度分合,兄弟鬩墻,二涉雪山,三過草地,萬里征塵,埋骨路畔,其所遇之艱難困苦,其所為之英勇豪邁,均可至人類超越自身極限之峰巔。 1935年9月,紅25軍首先到達陜北蘇區,與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會師,勝利完成長征。1個月后,毛澤東、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第二個結束長征。又過了1年,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輾轉萬里,也到達了陜北。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3大方面軍勝利會師,全國規模的紅軍長征終于結束。
孤軍西進留遺恨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會師以后,造成了橫跨黃河兩岸,雄峙西北的戰略態勢。為了打開革命的新局面。11日,中央決定,紅軍以主力向北發展,奪取寧夏,擴大西北抗日根據地。25日,按照中央軍事委員會的部署,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和紅五軍共二萬余人飛渡黃河天險,挺進河西,準備執行寧夏計劃。由于敵人向靖遠突進,至此,河東河西兩岸的紅軍被敵割斷。東岸紅軍向打拉池、海原地區集中,誘敵深入,待機殲敵。西岸紅軍(30軍、9軍、5軍及四方面軍總部)北進一條山地帶,開始了孤軍奮戰的艱難征程。11月5日,紅軍總部電令紅四方面軍河凱念西部隊:目前主要任務是消滅馬步芳部,獨立開展一個新局面,首先占領大靖、古浪、永登地區,必要時應迅速占領涼州地區。11日 *** 中央正式決定:河西部隊稱西路軍。全軍共2.18萬余人。西路軍面臨的主要敵人是馬步芳、馬步青,正規軍有3萬余人,還有“國民兵團”10萬余人,統歸西北“剿總”第三防區司令馬步芳指揮。西路軍在甘西北的古浪、永昌、山丹、高臺、倪家營子等地區盯鎮困,為完成中央軍委賦予的戰斗任務,冒白刃,餐風雪,慷慨悲歌,視死如歸,同優勢兵力之敵進行了4個多月的英勇奮戰,共斃傷俘敵2.5萬余人,有旅搜力地策應了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但是,這些來自鄂豫皖蘇區、江西寧都暴動和川北的以農民為主體的西路軍幾乎全軍覆沒,留下了愧疚良深的遺恨。
西路軍的失敗其教訓是深刻的。兵貴神速。孤軍外線作戰,任務飄忽不定,遲疑徘徊,實為兵家之大忌。而西路軍的情況,卻恰恰如此。先是執行寧夏計劃,繼則放棄這一計劃,忽而準備西進,忽而準備東進,慢慢騰騰,走走停停,結果造成西路軍孤軍深入河西走廓,長期遭敵重兵圍困的被動局面。疲兵屢戰,有耗無補,進退失據,一籌莫展。這對西路軍的有限兵力來說,無疑具有致命傷的性質。西路軍的失敗還與戰場上失掉主動權,指揮上缺乏機敏果斷密切相關。兩軍對陣,戰場主動權是決定雙方勝負存亡的關鍵。而西路軍孤軍深入敵軍腹地,進不能進,退不能退,左右不好回旋,企求援應沒有援應。這樣就毫無戰局中的主動地位可言。對于一支獨立作戰的軍隊,指揮員根據作戰任務和戰場情況,機斷專行,靈活制敵,將會對戰局發生決定性影響。而西路軍最高指揮官在戰場上缺乏機斷專行。部隊每走一部,均需不折不扣地照上級指示去辦,叫停就停,叫走就走,指揮員毫無機動自主的權力。西路軍的失敗,發生在西安事變后的復雜歷史關頭,也是蔣介石利用和談,玩弄兩面手法乘機加速消滅紅軍力量所致。事實證明,想通過談判,要蔣介石制約二馬,保存西路軍,是不現實的。革命力量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放在依靠自己,依靠人民基點的。
西路軍西征發生在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10月至1937年3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一部在甘肅省西北部,與 *** 軍馬步芳、馬步青等部進行的作戰。
西路軍西征之戰1936年10月10日,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勝利會師。
紅軍主力在西北的集中,形成了橫跨黃河兩岸發展、雄峙西北的戰略態勢。
1936年10月24日夜,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下達了渡河命令, *** 率三十軍從靖遠南l公里的虎豹口(今河包口)渡過黃河,一舉突破了馬步青騎五師在黃河西岸的沿河防線,并很快控制了上百里的沿河地帶。
緊接著,九軍和紅四方面軍總部及五軍也渡過了黃河,準備執行寧夏戰役計劃。
紅四方面軍主力西渡黃河后,為了加強對各部紅軍的統一指揮,中革軍委于10月28日任命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兼政治委員,劉伯承為參謀長,準備組織海(原)打(拉池)戰役,重點打擊胡宗南部。
而張國燾卻令紅四方面軍在河東的第四、第三十一軍調離前敵總指揮部指定的作戰位置,致使戰役計劃未能落實。
10月30日,中革軍委指示河西部隊暫時控制一條山、五佛寺地區休息待機,準備在擊破南線敵人后繼續北取寧夏。
11月初,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因該地人煙稀少,糧缺水咸,加之連日激戰,大部隊不便久停,數電紅軍總部及中革軍委請示河西部隊的行動方針。
1936年11月11日, *** 中央和中革軍委正式命令河西紅軍部隊組成西路軍,同時批準成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陳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陳昌浩、徐向前、曾傳六、李特、李卓然等5人為常委,熊國炳、楊克明、王樹聲、 *** 、陳海松、鄭義齋任委員。
三十軍為第一縱隊,在右翼,由一條山地區向大靖前進;九軍為第二縱隊,在左翼,由鎮虜堡地區向古浪前進;五軍為第三縱隊,經關家川等地在九軍之后跟進,徐向前率總部和直屬部隊隨三十軍行動。
西路軍在敵我力量對比處于極大劣勢的情況下,踏上了艱苦卓絕、英勇悲壯的西征之路。
1936年11月15日,紅九軍攻占古浪縣城。
古浪是西征的第一關,為河西走廊的要沖,為涼州(武威)的門戶,地勢險要。
馬步芳得知古浪城被紅軍占領,十分驚慌,嚴令馬步青、馬元海(前線總指揮)迅速反攻古浪,同時又調來增援部隊,企圖夾擊紅軍。
1936年11月16日拂曉,馬家軍以3個騎兵旅、2個蠢哪慧步兵旅并4個民團的優勢兵力開始向古浪猛烈反攻。
派來的轟炸機狂轟濫炸,整個古浪城變成了一片火海。
正當西路軍在永昌、涼州一線與馬家軍浴血奮戰之時,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了。
為了策應河東紅軍主力的戰略部署,西路軍在永昌至山丹一線奮勇作戰40余天,有利地配合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12月28日,西路軍繼續西進。
12月31日,先頭部隊五軍攻占臨澤縣城。
1937年1月1日,五軍又攻占高臺縣城。
1月上旬,九軍一部攻甘州未下,進駐臨澤東南的沙河堡。
此時,馬家軍主力蜂擁而來,除以一部分兵力鉗制倪家營子地區西路軍主力外,以其兩萬余人配以飛機大炮,于1937年1月19日,開始對高臺縣城進行猛攻。
1937年1月20日凌晨l時許,馬家軍傾全力從四面攻城,炮火異常猛烈,五軍傷亡慘重,但他們仍頑強地抵抗,拼命堅守陣地。
經一周的激戰,因原改編的部分民團叛變,里應外合,打開城門,使敵人沖入城內。
高臺失守、臨澤突圍后,西路軍還有約1.1萬余人,兵員、彈藥、糧食、冬衣等物資有損無補,處境較前更為艱難。
假若此時繼續西進,長途跋涉,必遭馬家軍的重兵堵截追擊,危險異常。
恰在此時,中央連續來電,指示西路軍準備東進,于是徐向前又率西路軍踏上東進的征途。
馬家軍發現西路軍收縮兵力,企圖東進帶答,很快就集結了7萬余人的重兵進行堵截。
1937年1月27日, *** 率三十軍抓住戰機,在西洞堡地區全殲馬家軍裝備精良的憲兵團,擊潰手槍團,繳獲1200余支槍及大批戰馬、子彈等軍用物資。
在倪家營子這塊彈丸之地,西路軍以寡敵眾,同7萬多人的馬家軍展開了一場歷時40天的驚心動魄的大血戰。
2月21日緩歲,西路軍從倪家營子突圍而出,進至威狄堡地區又遭敵堵截,部隊被迫重返倪家營子。
重返倪家營子后,西路軍與馬家軍又激戰7晝夜,斃傷敵2500余人;但自身也傷亡慘重,待援無望,遂決定再次突圍,準備由祁連山向東轉移。
*** 負責軍事,李卓然負責政治。
石窩會議后,陳昌浩、徐向前和大家灑淚相別,帶領30多人的小分隊離開了部隊。
*** 帶領西路軍左支隊,在風雪彌漫的祁連山中經過43天的艱苦行程,于1937年4月底,到達甘肅新疆交界的星星峽,得到 *** 中央代表陳云、滕代遠的接應,進入新疆,為革命保留了400多人的骨干。
早在“西安事變”發生后,西路軍進至永昌地區休整時,黨中央就開始了對西路軍的救援工作。
周恩來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談判中,向 *** 提出應允許西路軍在甘西地區活動。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在國共開始的第二次合作的談判中,周恩來按中央指示,與 *** 西安行營代主任蔣鼎文進行多次會談,要求他本著國共合作的原則,電令“二馬”停止進攻西路軍,但未能達成協議。
在西路軍已面臨覆滅危險之時,黨中央、 *** 十分焦急,指示在西安談判的周恩來強烈要求 *** 令“二馬”停止進攻,并決定組成援西軍,司令員為劉伯承、政治委員為張浩。
*** 還曾想動用金錢,來買動“二馬”停止進攻。
為營救西路軍, *** 、周恩來殫精竭慮,動用了各種可能的關系和途徑。
在西寧,趙守鈺還同馬步芳進行了談判,雖未獲成功,但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二馬”對被俘人員的態度有所轉變,他們在4月上旬,把被俘的2000多名西路軍分批押送蘭州,這些人大部分被八路軍蘭州辦事處所營救。
在 *** 的帶領下,左支隊終于在5月初到達新疆。
西路軍和馬家軍在河西的浴血較量,是我軍戰史上一次絕無僅有的惡戰。
面對10余萬馬家軍的圍堵,西路軍冒著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英勇奮戰四個多月,殲敵約25000余人,但由于孤軍作戰,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待援無望,終于在1937年3月不幸兵敗祁連山梨園口。
擴展資料:
此戰,是我軍戰史上一次嚴重的軍事失敗,其根本原因是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
不服從 *** 中央的指揮,導致紅四方面軍孤軍深入,既無援兵的支援,又無兵源、彈藥、糧食的補充,而且作戰地區都是有利于 *** 騎兵的作戰,不利于紅軍進行運動戰,有些文章把失敗的責任全都有推到張國燾身上也是不正確的。
在戰役指揮上,作為總指揮的徐向前并無大的失誤,徐向前同志以其冷靜的頭腦、頑強的意志、卓越的指揮才能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率部同強敵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血戰。
由于河西走廊地區沒有根據地,沒有黨的工作和群眾基礎,沒有援軍,西路軍孤軍苦戰四個月,殲敵2.5萬余人,最終未能免于失敗。
在此,西路軍和陳昌浩的歷史功勛事實上得到了更明確的肯定,并明確提出西路軍失敗是“由于河西走廊地區沒有根據地,沒有黨的工作和群眾基礎,沒有援軍”,而不是陳昌浩個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