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普陀山建立多少年 普陀山佛教文化 浙江普陀山歷史背景 普陀山由來傳說 關于普陀山文化的資料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普陀山及附近諸島被稱為“甬東”。山東南緊鄰一更小的島嶼,懸峙海中,稱洛伽山,因此,普陀山又往往連稱普陀洛伽山。明朝時實行海禁,普陀山的寶陀觀音寺被毀,后褲弊又被欽賜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山以寺名,此為普胡姿族陀山名之始。
景區可以游玩的景點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紫竹林景區
去普陀山可以看紫竹林,紫竹林是一個有歷史典故的景點。紫竹林在浙江省冊散舟山市普陀山東南部的梅檀嶺下。山中巖石呈紫紅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因稱紫竹石。五代后梁貞明二年,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歸國途中在此遇風受阻,在此建“不肯去觀音院”于紫竹林中。觀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
法雨禪寺
去普陀山可以去看特色景點法雨寺,寺內的九龍殿被譽為普陀三寶之一。法雨寺是全山第二大寺,又稱后寺,位于千步沙北端的光熙峰下。寺內九龍殿(又稱圓通殿)殿頂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全國獨有;法雨寺天王殿對面照墻的九龍壁,用青石精雕細鑿拼接而成卻不漏縫隙,實屬難得。
百步沙
去普陀山別錯過百步沙,這里是觀海上臥佛最好的地方。
百步沙位于普濟寺,為沖浪、觀日出最佳處,也是觀看海上臥佛洛珈山最好的地方。沙灘中間有一小坡延伸海中,坡岡上筑有一小巧玲瓏的亭子,叫做師石亭,是供游人觀日出、聆潮音、沐海風的佳地。夏天,是消暑良地,夜晚,海風輕拂,空氣清新,更是游客納涼散步的好去處。
人間傳說眾生遇到任何困難局廳和苦痛,如能至誠稱念觀音名號,但能得到菩薩救護。天爛山下仁人志士被觀音大士的慈悲心腸饑臘中感動,于是投入普陀門下,立誓共濟蒼生。
建于元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塔高32米攔裂,四面五層,有臺無檐,全用太湖美石砌成。塔上身三層四面各鏤古佛一尊,瑞容妙麗,尤以觀世音圣像,神態溫和凝重,給人以親切端莊之感。背景為十八羅漢,每個羅漢神態各異。每層挑臺置石欄,石欄柱端刻有守護天神、獅子蓮花等圖案。底層基座較寬,挑臺面欄柱刻有護法神獅及蓮花,四周欄下雕有龍首20個,張口作吐水狀,造形生動。頂層四角飾有蕉葉山花,極具元代建筑風格。此塔系由山僧孚中禪師募資改建,并得到太子宣讓王等江南諸藩王資助,遂將塔建成,并在塔旁建造太子塔院。1919年,印光法師與住持了余、了清等請無為居士陳性良募捐補修。多寶塔為典舉碧型的元代建筑工藝,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屬普陀山三寶之一,康有為曾在塔院假山石上留題“海山第一”4字。每到清晨,附近普濟寺等古剎傳來鐘聲,更增幽靜,這就是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的“寶塔聞鐘”勝景。該塔,系宣讓王施鈔千錠,命高僧孚中購太湖石建造,故又名“太子塔”。建于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重修,1919年再次修理。四面五層,高18米。塔下基座高大,圍繞欄桿,雕刻佛、菩薩和供養人像,并飾螭首,形象生動。其上還有基座和須彌座。塔身三重,底層用四根蟠龍石柱。塔壁雕出佛龕和佛像,木兼柱上正衡舉刻題記。塔頂作寶篋印經塔的形狀,四角出山花蕉葉。塔剎呈仰蓮寶瓶。是浙江已發現的元代石塔中最為精美者。
明萬歷年間,六團有位喬姓的翰林,其父早逝,母親蔡氏篤信佛教,家中供奉觀音菩薩,吃素念佛。在兒子進京趕考時,喬蔡氏求觀音保佑,如兒子科舉得中,她要到普陀山去燒香,為菩薩重塑金身。
這一年,兒子真的科舉得中,官為翰林,人稱太史,皇榜喜訊報到六團,喬蔡氏著實高興。朝廷命其兒子在翰林院任職,因公務繁忙,京城離家有遠,一時無法回來探親。喬蔡氏派人送信,也無明確歸期,她要到普陀山去還愿的事就脫了下來。
數年后,兒子回家,榮宗耀祖,母親舊事重提,喬太史說:“母親要去普陀山還愿,重塑觀音金兆團身,孩兒一直掛記在心。但普陀山在茫茫大海之中,路途遙遠,海上風大浪高,母親年事已高,恐難經受船上顛跛之苦。”母親著急地問:“我不去普陀山,孩兒你看我的還愿怎么辦?”喬太史接著說:“母親放心,孩兒想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這次回來就是要同母親商量。”“什么辦法?孩兒快講。”“孩兒想請一名造房高手到普陀山去觀光,把那里的寺院畫成圖樣,回來仿照它的樣子建造一座小普陀寺,這樣,您老人家可以在家門口為觀音菩薩塑造金身了。不知母親意下如何?”喬蔡氏聽了,連連贊成。不過,她還有點擔心,造廟建寺需要多少銀兩?喬太史安慰母親說:“這您老就不用擔心了。”
喬氏母子出錢建造寺院的消息傳開,周圍鄉親和佛教信眾都十分贊同,認為這是行大善、積大德的好事,啟猜漏不用動員和號召,都自動募集錢銀,或前悄爛來義務幫工,正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建造小普陀寺添磚加瓦。因而建造小普陀寺的工程很快就上馬。
海天佛國,南海圣境
簡介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浙江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8.6里,東西最寬外3.5公里。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最高處佛頂山,海拔約300米。東達日本,北接登萊,南亙甌閩,西通吳會,是中國的東大門。
五代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鍔自五臺山請觀音像歸國,途經普陀山被大風所阻,于紫竹林結茅留居,建不畢饑肯去觀音院。歷朝相繼在此興建寺院,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普陀山也就成為中國四大佛教道場之一。
拓展資料
普陀山國際佛教文化頃數槐交流中心——如易閣坐落於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於2013年12月20日落成,是華東地區唯一一家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背景,突出佛教文化體驗與實際生活禪修的主題文化旅社。
“海天佛國”普陀山佛教歷史悠久,文物眾多。普陀山的名稱,出自佛教《華嚴經》第六十八卷,全稱為:“補怛da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語的譯音,意為“美麗的小白花”,由於中國歷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
所以自元朝以來,慣雀友稱此山為“南海普陀”。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譽,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