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由來和歷史?4、源于封賞賜姓與恢復(fù)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后,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復(fù)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為漢將李陵后裔。那么,李姓的由來和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xí)慣有密切聯(lián)系。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云:“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
隨后,“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為李氏。”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yuǎn)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zhuǎn)化。
從遠(yuǎn)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quán),58個帝王,無數(shù)將相名臣,大多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fā)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后。《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
李姓起源于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后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并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于宅旁種李以為象征,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xí)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李姓,據(jù)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dá)9500余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
李世民
擴(kuò)展資料:
遷徙分布
當(dāng)代李姓的人口已達(dá)9200多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7.38%。從明確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200萬,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占全國李姓總?cè)丝诘?2%。
其次分布于廣東、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約占李姓人口的25%。東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較高,大約占10%。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占李姓總?cè)丝诘?0.3%。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云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qū)。
李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
李姓
一、姓氏源流
李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后裔。顓頊生大業(yè),大業(yè)生女華,到女華之子皋陶之時,作了堯帝的理官(相等于現(xiàn)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理官的職務(wù),其子孫按照當(dāng)時的習(xí)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理姓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zāi)。在這種情況下,理徵有一兒子叫利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難。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 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fù)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jù)有關(guān)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李姓的祖根所在地是河南省鹿邑縣,也是老子的故鄉(xiāng)。
二、遷徙分布
縱觀歷史,李姓人氏大體形成兩大系源。一支在隴西,即今甘肅省境,一支在趙郡,即今河北省境。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堯時,皋陶曾擔(dān)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wù),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wù),其子孫按照當(dāng)時的習(xí)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fù)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jù)有關(guān)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xù)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
李姓源出嬴姓說、源出姬姓、李樹圖騰說、源于封賞賜姓與恢復(fù)。相傳李姓出自黃帝,李姓的始祖名叫皋陶,是黃帝孫子的后裔。李是中國第二大姓氏,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在中國以北方人居多,在臺灣排名第五位。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dá)60余人因為皋陶祖先為嬴姓,故李氏出自嬴姓。
在先秦時期,李姓的發(fā)展是比較緩慢的,并沒有什么大的影響。進(jìn)入魏晉以后,李氏逐漸發(fā)展,成為當(dāng)時的中原五大郡姓之一。作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xiàn),記載了中國姓氏的發(fā)展,它與姓氏家譜、方志、正史構(gòu)成完整的中國歷史,是中國珍貴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李姓的由來和歷史的全部內(nèi)容,相傳李姓出自黃帝,李姓的始祖名叫皋陶,是黃帝孫子的后裔。李是中國第二大姓氏,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在中國以北方人居多,在臺灣排名第五位。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dá)60余人因為皋陶祖先為嬴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