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改道歷史動態圖?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游河床善決、善淤的危害,從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決溢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歷史上危害甚重的黃河,三年兩決口、那么,黃河改道歷史動態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黃河的歷史變遷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于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后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后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簡正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余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二、黃河入海口的歷史變遷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族掘。
現在的黃河,已經失去了改道的能力,幾乎沒有可能再進行改道。在古代有文字記載的大規模黃河改道,共有26次,基本都是決口泛濫引起的。最北達到過海河河道,最南到達過淮河河道,可見歷史上的黃河有多么洶涌。可俗話說得好,“好漢不提當年勇”,黃河就算再厲害也是曾經。多處面臨斷流的黃河,搏滾脊已經沒有改道的能力了。
1、什么是改道河流入海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每條河流都有固定的入海口,不可能說你隨意進行更改。除非是有特別嚴重的泛濫情況,才有可能進行強行改道。也基滲就是說除了本身的入海口之外,還要占領其他河流的入海口,從其他河流的入海口一同入海。黃河在歷史上記載的泛濫次數高達1593次,其中造成的大規模改道共計26次。其中還不包括,人為堵截攔回來的次數。由此可見早期的黃河,是十分洶涌的存在,經常會泛濫成災。
2、人工改道黃河最近的兩次改道備派,幾乎都是人為的。第一次是南宋初年,當時為了抵御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挖開了黃河大堤,讓黃河南下改道進行淮河。之后黃河一直在河南和江蘇泛濫,就算有改道的趨勢,也都被人為給攔住了。第二次是清末,當時黃河在江蘇的河道擁堵嚴重,而黃河的水患也是越來越強。在迫于無奈的情況下,只能強行進行改道。
大的改道26次(據橡銷譽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
黃河搬運堆積泥沙形成的堆積地貌是決口的根本原因。1855年黃河決口之前,魏源就發現黃河兩岸地形已經是南高北低,認梁段為黃河北決是必然的。
黃河有無泥沙不完全取決于人類的不合理經濟活動。洪水期淤灘,枯水期淤積河槽,長期以往河床抬升。黃河水少沙多,水沙嚴重失調是黃河問題的癥結。正因如此,目前的治理黃河方案中就斗褲有中游派和下游派,生物措施派和工程措施派(小浪底工程),獨流派和分流派等不同方案。
黃河中游因其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相當于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繞地球27圈。黃河中孫孝游由于暴雨集中、植被稀疏簡卜、土壤抗蝕性差,使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成為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黃土高原嚴重的水土流失使黃河成為馳名世界的多泥沙河流。黃河下游地處平原,黃河水攜帶大量泥沙到達下游后,每年淤積在下游河床的泥沙有4億噸,使黃河成為高出地面10余米的“懸河”。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游河床善決、善淤的危害,從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決溢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歷史上危害甚重的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泛濫范圍北到天津,南至淮河流域,總計25萬平方公里。1933年黃河大水,南北兩岸大堤決口50多處,攔凱穗死亡1.8萬人。
黃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新形成的三角洲之一。利津以下的黃河新三角洲是一片很年輕的國土,其中大部分是1855年以來黃河多次改道淤積而成。黃河每年輸沙約8.7億噸(1950~1999年)填海造陸,不斷地在擴大著三角洲的面積。據黃河河務部門調查,氏沖埋自1855年黃河改由東營市境入海至1985年,黃河平均每年造陸20余平方公里;1985年以后,由于黃河來水來沙量的減少判并,出現了斷流并且斷流時間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河口地區淤積造陸殲螞的速率減緩。
就最近的黃河改道而言,1964年黃河改道由釣口入海,至1976年河口向海延伸出26公里;1976年5月黃河人工改道清水溝流路入海至2000年,黃河口地區共造陸約330平方公里,年均造陸13.8平方公里。總之,黃河仍在繼續塑造著祖國版圖上這片最年輕的國土
以上就是黃河改道歷史動態圖的全部內容,黃河六次大改道歷史如下:1、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葉(公元前602年)。自今河南浚縣南改道折向東,又東北經山東西北部,入河北境,循今衛河河道,北匯合故道入海。這條河道穩定了約470年。到漢武帝以后,又經常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