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敬畏歷史的作文?筆者深表擁護,只有認真學習歷史,才能認識歷史、承認歷史、敬畏歷史,不僅是領導干部要學習歷史,所有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都要在可能的范圍內學習歷史。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那么,關于敬畏歷史的作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敬畏歷史
筆者深表擁護,只有認真學習歷史,才能認識歷史、承認歷史、敬畏歷史,不僅是領導干部要學習歷史,所有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都要在可能的范圍內學習歷史。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
因此古人對讀史非常重視,發出了“讀史使人明智”、“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等經典感嘆。
只有通過學習歷史,我們才能正確科學地認識歷史。
過往的人和事就是今天的歷史,今天的人和事就是明天的歷史,昨天、今天和明天,這其中有著內在的聯系和淵源關系,誰也不能割裂。
人不僅是父母親的子女,更是受一地的歷史文化熏陶而成,這一點必須承認,承認它就是承認歷史。
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們有什么優點,又有什么卜沖缺點,都要有自知之明。
有了承認歷史的基礎,自然地會敬畏歷史,敬畏歷史所凝聚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敬畏先人的選擇和實踐。
說到這里,很自然地聯想起家鄉先賢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觀點,文化自覺觀點與認識歷史、承認歷史、敬畏歷史似有異曲同工之處。
如何學習歷史呢?我以為,除了學習中外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 *** 黨史外,作為我們具體在某一個工作崗位上的人,還要多學習本地的歷史、本行的歷史,看前人是如何作為的,看前人是如何選擇的,看歷史是如何演進的。
心存敬畏
上世紀初,萊特兄弟羨慕鳥的自由與飛翔,于是生出夢想,發明了飛機。二戰時,人們為了和平而斗爭,于是想出了打敗艦船的潛艇。
人類的祖先——猿人,曾一絲不掛的生活,他們與自沒枯然同生,與天地共存,他們對自然萬物充滿著敬畏,對大自然充滿了信服。然而,當人類大枯襲洞腦日漸發達,身軀以黃金比例空前發育,兩腿站立在生物界的最頂端后,經過一戰、二戰和抗日戰爭等,冷血、殘酷、兇狠便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最近在看《狼圖騰》。漢人眼中十惡不赦的動物——狼,具有字典中所有的貶義。在蒙古蒼茫的大草原上,狼卻是每個蒙古包的神,就像漢人崇拜龍王一樣,如同常人崇拜著智慧的諸葛亮一樣,蒙古人崇拜著狼。
漢人心中的狼,無非是《三只小豬》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又丑又笨的大灰狼。在蒙古草原,狼卻是所有軍事家的化身。地道戰,耐力戰,疲勞戰,它樣樣精通。狼是草原的保衛者。草原上牧民多,牛羊馬更多。如果無節制的繁殖,昔日的大草原便會像羅布泊一樣消逝了。只有狼群才能一次殺死一二百只羊。狼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保衛著草原生態的平衡。
心存敬畏,就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心存敬畏,就是要有戰戰兢兢的體察心情;心存敬畏,就是要有小心翼翼的戒懼意念;心存敬畏,還應有如負泰山的神圣責任。
敬畏
我們人類曾懷揣著夢想與敬畏登上了喜馬拉雅山的山峰,我們曾經帶著未知去探索宇宙,用崇拜者的眼光與思想去分析,去理解,但征服的多了,我們心中的敬畏漸漸淡化了,這時,我們雖自稱是這世界的主宰者,但心中沒有了對萬物的敬畏,我們得到的這片空間似乎要遠去了,我們是否更應該珍惜這心中僅存的敬畏呢?
讓時光之輪逆轉,多少曾經輝煌的才俊豪杰,都是因為變得心中無所敬畏而招致失敗,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功績顯著。在鎮歷辯他統治期間,由于實行嚴酷法律,引起了世人們的不滿,紛紛指責秦始皇,于是他便下令,除了《秦記》之外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將將近460多的儒生押到驪山山谷中活埋。他自認自己權高無尚,而無視儒家經典。所以,他只統治了十五年,因為心中沒有對人民的敬畏,對歷史的敬畏,自我的權利日益膨脹,這才是秦始皇失敗的原因。
一個人心中若沒有敬畏,就好比那脫韁的野馬,看似無所畏懼不停地向前沖,離目的地越來越近,但實際上是背道而馳,而如果一個人心中常懷敬畏,這份敬畏會引領他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一往無前,勇敢無畏”這些詞語在我們眼中常代表英雄氣概,在《亮劍》中“李云龍”這一風云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看不出他曾懼怕過什么,但他敬畏的是祖國、是人民,他御缺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前,雖不懂文化,但憑借著他報國的熱情也足以見證他對祖國的那份純潔和敬畏,這份敬畏不斷激勵鞭策著他,使他在戰場上無所畏懼,百戰不殆。
每個人看見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有人能夠發現其中的美,有人能發現其中的惡。
又一次,甲和乙一同去游玩,他們去了同樣的一個地方,看見了同樣的景物,做了同樣的事情。當他們回來后,有一人問甲:“你們去那里游玩,感覺那里怎么樣?”
甲微笑著回答道:“那個地方很美麗啊,有著碧綠的山,還有清澈的潭水,山上有許多鳥兒,它們唱著悅耳的歌,水里有幾條魚兒,歡快地游來游去。還有一處平坦的地方,被建起了公園,公園里有很多的設施,我在那玩了好一會秋千呢!”
那人又去問乙:“你們去那里游玩,感覺那里怎么樣啊?”
乙苦著臉說:“別提了,那是什么破地方啊!一個破山包上長著幾棵樹,一旁有一水泡子,里面有幾條小魚。山上配盯一群鳥在哪支支的叫,簡直讓人不得安寧,還有一平地,上面有幾個生了銹的設施,尤其那秋千,蕩起來嘎吱嘎吱的響。”
那人很是疑惑,怎么一個地方,甲和乙的說法完全不同呢?那人懷著疑惑,親自去了那個地方,那個地方的山旅賣禪上,樹木是有些稀疏,但每棵樹都很高大,碧綠的葉子勉勉強強鋪了滿山,山上有很多的鳥兒,鳥兒的叫聲也不是那么的難聽,山的一旁,有一個水潭,只是很小,裝飾也不怎么樣,里面有幾條小魚游來游去,那秋千確實不是新的,有些地方掉了漆,可是絕對是安全的。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角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后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好幾次看弘一法師的傳記,讀到這個細節,總是為弘一法師對于生命深切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一書中寫道:他在非洲志愿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只河馬在河里與他們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其實,也只有我們擁有對于生命的敬畏之隱笑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水的鯨魚等等,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蘊。我們也會時時處處在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的頓悟與喜悅。
但自從人類文明時代誕生的那一天起,人類就再也沒有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過其他的生命。可是這些生命卻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身旁。“萬物平等”,是的,人們常常是這么說的,可是人類對那些和他們一樣有生命的萬物都做了些什么呢?
我們拿起了斧子、弓箭開始向大自然進攻。
以上就是關于敬畏歷史的作文的全部內容,人類懂得了太多的大道理,如何創新,如何走向成功,如何創造財富,各類有關處世、創業的名言警句充溢于心,以致在一切行為都趨于物質化、功利化的潮流中,那片原屬于良知的心田,黯然褪色。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