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歷史事件?瓦窯堡會議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召開的第一個極為重要的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3、推動西北抗日大聯合的實現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西北大會師,那么,延安歷史事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黨中央在延安13年(1935年10月——1948年3月)的詳細歷史如下:
一、中共中央長征到陜北(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到達吳旗鎮——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
1、抵達陜北
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由鄂豫陜蘇區先期長征到達陜北,與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會師。1935年10月19日到達吳旗鎮,進入了西北根據地。毛主席用湖南一句土語:“不是這塊地方,我們下不了地”,來形容西北根據地的重大政治意義。
11月初,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在甘泉縣同紅十五軍團會師。11月20日至24日,在毛澤東等人的指揮下,中央紅軍和西北紅軍進行了直羅鎮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隊一個師又一個團。
2、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發表在法國出版的《救國報》上,傳到國內后,在社會各階層中引起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機關到達陜甘根據地的中心瓦窯堡(今子長縣城),13日,中共中央發布了《為日本帝國主義并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提出中國共產黨愿同“一切抗日反蔣的中國人民與武裝隊伍”聯合起來。
一、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輝歷程
(一)落腳陜北(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到達吳旗鎮——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
1935年10月19日到達西北革命根據地吳起鎮(今吳起縣城),在這里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結束。由劉志丹、謝子長等領導創建的陜甘根據地成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落腳點和中國革命新的出發點。
中共中央機關隨即于1937年1月13日由保安遷到延安。從此,延安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中心。
(二)延安歲月(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離延安、開始轉戰陜北)
1、做好充分準備,迎接全面抗戰的到來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
2、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爭取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1945年 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3、爭取和平民主,準備自衛戰爭,并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離延安、開始轉戰陜北)
(三)轉戰陜北(1947年3月18日撤離延安——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渡過黃河、前往華北)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軍隊以延安為目標發起了攻擊。
1、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征到達延安
2、1935年2月17日至25日瓦窯堡會議
3、1936年6月1日抗日軍政大學成立
4、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洛川會議
5、1937年9月6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
6、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成立
7、1941年8月28日延安大學成立
8、1941年大生產運動
9、宜川戰役
一、勞山戰役
1935年10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在陜西省甘泉縣勞山地區,對國民黨軍的伏擊戰。國民黨軍在勞山地區遭受打擊后,采取步步為營的堡壘政策,對陜甘蘇區實行嚴密封鎖,企圖逐步縮小包圍,最后消滅紅軍。10月20日,第67軍第107師1個團附1個營,進駐甘泉以南榆林橋。
二、榆林橋戰役
1935年10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在陜西省甘泉縣勞山地區發動了老山戰役,計斃傷師長何立中以下1000余人。
10月20日,國民黨軍第67軍第107師1個團附1個營,進駐甘泉以南榆林橋。紅15軍團乘其立足未穩,于25日拂曉對榆林橋守軍發起攻擊,激戰至下午,殲滅第107師4個營,俘其團長以下1800余人。
三、吳起鎮會議
根據榜羅鎮會議作出的保衛與擴大陜北蘇區的新的戰略決策,黨中央率陜甘支隊約6000人分左、中、右3路縱隊北上,通過通渭地區,翻越六盤山,又經過1000多里的艱苦行軍和英勇作戰,從甘肅進入陜北,于1935年10月18日抵達鐵邊城。
黨中央為了總結俄界會議后紅軍的行動,確定新形勢下陜甘支隊的行動方針,在吳起鎮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
四、直羅鎮戰役
直羅鎮戰役是指1935年11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陜西省鄜縣直羅鎮地區對國民黨軍的進攻戰役。
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1、紅軍長征到達延安
2、瓦窯堡會議 3、抗日軍政大學成立 4、中共中央洛川會議 5、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 6、魯迅藝術學院成立 7、延安大學成立 8、大生產運動 9、宜川戰役
以上就是延安歷史事件的全部內容,這里保存著很多革命遺跡,再現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讓我們一起走進延安,觀瞻遠景近物,縱覽大事小情,感受歷史名城的際會風云,追尋革命圣地的崢嶸歲月。延安時期,毛澤東到各個干部學校給學員作報告,經常是安步當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