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資料?.那么,初中物理資料?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測量 ⒈長度L:主單位:米;測量工具:刻度尺;測量時要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單位是長度單位。 ⒉時間t:主單位:秒;測量工具:鐘表;實驗室中用停表。1時=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質(zhì)量m:物體中所含物質(zhì)的多少叫質(zhì)量。主單位:千克; 測量工具:秤;實驗室用托盤天平。 二、機械運動 ⒈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發(fā)生變化的運動。 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運動必須選取另一個物體作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⒉勻速直線運動: ①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a 比較在相等時間里通過的路程。b 比較通過相等路程所需的時間。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時。 三、力 ⒈力F: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 力的單位:牛頓(N)。測量力的儀器:測力器;實驗室使用彈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是指物體的速度大小或運動方向改變。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圖示,要作標度;力的示意圖,不作標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方向:豎直向下。 重力和質(zhì)量關(guān)系:G=mg m=G/g g=9.8牛/千克。讀法:9.8牛每千克,表示質(zhì)量為1千克物體所受重力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線上。 物體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靜止,也可以作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的平衡狀態(tài)是指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物體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 ⒌同一直線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與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與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得多。 滑動摩擦力與正壓力,接觸面材料性質(zhì)和粗糙程度有關(guān)。【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 7.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其內(nèi)容是: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的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zhì)叫做慣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種物質(zhì)單位體積的質(zhì)量,密度是物質(zhì)的一種特性。 公式: m=ρV 國際單位:千克/米3 ,常用單位:克/厘米3, 關(guān)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讀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質(zhì)量為103千克。 ⒉密度測定:用托盤天平測質(zhì)量,量筒測固體或液體的體積。 面積單位換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壓強 ⒈壓強P: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壓力F: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單位:牛(N)。 壓力產(chǎn)生的效果用壓強大小表示,跟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有關(guān)。 壓強單位:牛/米2;專門名稱: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積,兩物體接觸的公共部分;單位:米2。】 改變壓強大小方法:①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②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⒉液體內(nèi)部壓強:【測量液體內(nèi)部壓強:使用液體壓強計(U型管壓強計)。】 產(chǎn)生原因:由于液體有重力,對容器底產(chǎn)生壓強;由于液體流動性,對器壁產(chǎn)生壓強。 規(guī)律:①同一深度處,各個方向上壓強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壓強也越大③不同液體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大的,壓強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體某點的豎直高度。] 公式:P=ρgh h:單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氣壓強:大氣受到重力作用產(chǎn)生壓強,證明大氣壓存在且很大的是馬德堡半球?qū)嶒灒瑴y定大氣壓強數(shù)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管傾斜后,水銀柱高度不變,長度變長。 1個標準大氣壓=76厘米水銀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氣壓計(水銀氣壓計、盒式氣壓計)。 大氣壓強隨高度變化規(guī)律:海拔越高,氣壓越小,即隨高度增加而減小,沸點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產(chǎn)生原因: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豎直向上;原因:液體對物體的上、下壓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3.浮力計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壓力差 4.當物體漂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懸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上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下沉時:f浮
第一章 機械能
1. 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能量)。
2. 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3. 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zhì)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4. 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5. 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6. 物體質(zhì)量越大,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7. 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具的能。
8. 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9.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tǒng)稱。 (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焦耳
10. 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方式有: 動能 重力勢能;動能 彈性勢能。
11. 自然界中可供人類大量利用的機械能有風能和水能。
第二章 分子運動論初步知識
1. 分子運動論的內(nèi)容是:(1)物質(zhì)由分子組成;(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擴散:不同物質(zhì)相互接觸,彼此進入對方現(xiàn)象。
3. 固體、液體壓縮時分子間表現(xiàn)為斥力大于引力。 固體很難拉長是分子間表現(xiàn)為引力大于斥力。
4. 內(nèi)能:物體內(nèi)部所有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 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nèi)能。(內(nèi)能也稱熱能)
5. 物體的內(nèi)能與溫度有關(guān):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內(nèi)能就越大。
6. 熱運動:物體內(nèi)部大量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
7. 改變物體的內(nèi)能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nèi)能是等效的。
8. 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nèi)能減小;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nèi)能增大。
9. 物體吸收熱量,當溫度升高時,物體內(nèi)能增大;物體放出熱量,當溫度降低時,物體內(nèi)能減小。
10. 所有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11. 熱量(Q):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物體含有多少熱量的說法是錯誤的)
12. 比熱(C):單位質(zhì)量的某種物質(zhì)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zhì)的比熱。 (物理意義就類似這樣回答)
13. 比熱是物質(zhì)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質(zhì)的體積、質(zhì)量、形狀、位置、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只要物質(zhì)相同,比熱就相同。
14. 比熱的單位是:焦耳/(千克?℃),讀作: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15. 水的比熱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千克的水當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焦耳。
16. 熱量的計算:
① Q吸 =cm(t-t0)=cm△t升 (Q吸是吸收熱量,單位是焦耳;c 是物體比熱,單位是:焦/(千克?℃);m是質(zhì)量;t0 是初始溫度;t 是后來的溫度。
② Q放 =cm(t0-t)=cm△t降
③ Q吸 = Q放 ( ※ 關(guān)系式 )
17.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chuàng)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zhuǎn)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zhuǎn)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zhuǎn)化和轉(zhuǎn)移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第三章 內(nèi)能的利用 熱機
1. 燃燒值(q ):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燃燒值。單位是:焦耳/千克。
2. 燃料燃燒放出熱量計算:Q放 =qm;(Q放 是熱量,單位是:焦耳;q是燃燒值,單位是:焦/千克;m 是質(zhì)量,單位是:千克。
3. 利用內(nèi)能可以加熱,也可以做功。
4. 內(nèi)燃機可分為汽油機和柴油機,它們一個工作循環(huán)由吸氣、壓縮、做功和排氣四個沖程。一個工作循環(huán)中對外做功1次,活塞往復2次,曲軸轉(zhuǎn)2周。
5. 熱機的效率: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的熱機的效率是熱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6. 在熱機的各種損失中,廢氣帶走的能量最多,設(shè)法利用廢氣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光的反射
1. 光源: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2. 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zhì)中是沿直線傳播。
3. 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4. 我們能看到不發(fā)光的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射入了我們的眼睛。
5.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c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光線 法線 反射光線
鏡面
6. 漫反射和鏡面反射一樣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 平面鏡成像特點:(1)像與物體大小相同(2)像到鏡面的距離等于物體到鏡面的距離(3)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4)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8. 平面鏡應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第六章 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zhì)斜射入另一種介質(zhì)時,傳播方向一般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
2. 光的折射規(guī)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zhì),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c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zhì)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它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所以也叫會聚透鏡。
4. 凸透鏡成像:
(1) (2) (3)
F F (1/) (2/)
f
(1)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縮小的
實像(像距:f
(3)物體在焦距之內(nèi)(u
空氣 空氣 空氣
水 水 水
6.作光路圖注意事項:
(1).要借助工具作圖;(2)是實際光線畫實線,不是實際光線畫虛線;(3)光線要帶箭頭,光線與光線之間要連接好,不要斷開;(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圖時,應先在入射點作出法線(虛線),然后根據(jù)反射角與入射角或折射角與入射角的關(guān)系作出光線;(5)光發(fā)生折射時,處于空氣中的那個角較大;(6)平行主光軸的光線經(jīng)凹透鏡發(fā)散后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相交在虛焦點上;(7)平面鏡成像時,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經(jīng)過鏡后的像;(8)畫透鏡時,一定要在透鏡內(nèi)畫上斜線作陰影表示實心。
簡單機械
1. 杠桿: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zhuǎn)動的硬棒就叫杠桿。
2. 什么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1)支點:杠桿繞著轉(zhuǎn)動的點(o)
(2)動力:使杠桿轉(zhuǎn)動的力(F1)
(3)阻力:阻礙杠桿轉(zhuǎn)動的力(F2)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的作用
線的距離(L1)。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3. 杠桿平衡的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qū)懽鳎篎1L1=F2L2 或?qū)懗?。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的杠桿原理。
4. 三種杠桿:
(1)省力杠桿:L1>L2,平衡時F1
(2)費力杠桿:L1
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杠,理發(fā)剪刀等)
(3)等臂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
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5. 定滑輪特點: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實質(zhì)是個等臂杠桿)
6. 動滑輪特點: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動力方向,要費距離.(實質(zhì)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
7. 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第十四章 功
1. 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 功的計算:功(W)等于力(F)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s)的乘積。(功=力×距離)
3. 功的公式:W=Fs;單位:W→焦;F→牛頓;s→米。(1焦=1牛?米).
4. 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機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說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5. 斜面:FL=Gh
或 。斜面長是斜面高的幾倍,推力 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螺絲也是斜面的一種)
6. 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計算公式:
7. 功率(P):單位時間(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計算公式: 。單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啊噢,雖然同為初二,但記不太清了額。
聲速,空氣中340m/s (一般都用這個。)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光速3x10的八次方m/s。
平面鏡成像,像物等大,像與物到平面鏡距離相等。
凸透鏡成像,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f<2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u 光的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cè);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 光的折射沒什么重要的,從空氣射向別的物體時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反之則反。記住光路可逆! 接下來是固、氣、液體吧。 從液態(tài)到氣態(tài)--汽化吸熱(蒸發(fā)或沸騰)從氣態(tài)到液態(tài)--液化放熱;從液態(tài)到固態(tài)--凝固放熱 從固態(tài)到液態(tài)--溶化吸熱;從氣態(tài)到固態(tài)--凝華放熱 從固態(tài)到氣態(tài)--升華吸熱。 水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沸點為100攝氏度。水沸騰后吸熱,溫度不變。 在然后就是電學了吧。 串聯(lián)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 并聯(lián)電路中,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 串聯(lián)電路中,總電壓等于各用電器兩端電壓之和。 并聯(lián)電路中,電壓處處相等。 連接電路時要注意: 1,電流表電壓表正負極不要接反 2,接完后試觸開關(guān)。 歐姆定律 電流相等的情況下,電阻與用電器兩端電壓成正比。i=u/r 電壓相等的情況下,電阻與流過用電器電流成反比。u=ir 電阻不便的情況下,流過用電器電流與兩端電壓成正比。r=u/i 電功率 公式:w=uit或w=pt w:電功,電能的符號。 j:焦耳,電功的單位(1km/h=3.6x10的六次方j(luò)) p:電功率。p=w/t或p=ui w:瓦特,電功率的單位。 電與熱 q=uit(當電能完全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時) 我現(xiàn)在就學到這里,全手打,參考資料--我的大腦。手邊沒書,全憑記憶,可能有漏掉的,但打出來的絕對正確。這些全是重點哦~記下來的話考試就一定能過關(guān)了~(我的物理還不錯,有事就找我哦~)
初中物理公式總結(jié)
1、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回聲測距:
記住的物理量:聲在15℃空氣中的速度:V=340m/s光速:C=3×108m/s
2、串聯(lián)電路的特點:
電流規(guī)律: 電壓規(guī)律:電阻:
電功率:
3、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
電流規(guī)律: 電壓規(guī)律:電阻:
電功率:
4、歐姆定律:
5、電功率:
6、電功、消耗的電能:
7、已知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時:
求電阻:求正常工作時的電流:
求實際功率:
8、波速、波長與頻率的關(guān)系:
9、密度: 求混合物的密度:
水的密度:
酒精密度:
10、重力:
11、杠桿平衡:
12、對于固體,先求壓力:再求壓強:
對于液體,先求壓強: 再求壓力:
13、浮力:
稱重法求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漂浮、懸浮:
受力分析: 或
14、斜面:
有用功:總功: 機械效率:
15、滑輪組:
對于省n倍力的滑輪組有
在不考慮繩重和繩與滑輪的摩擦時求拉力
求動滑輪重力:
16、豎直方向的滑輪組:
有用功:總功: 機械效率:
拉力的功率:
17、水平方向的滑輪組:
有用功:總功: 機械效率:
18、熱量:
熱傳遞: 燃料燃燒: 或焦耳定律:
PS:同學們不僅要背下公式,而且他們的變型公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單位,以及公式的適用范圍等都要很熟悉才行。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壓強:p=F/S
5、液體壓強:p=ρgh
6、浮力:
(1)、F浮=F’-F (壓力差)
(2)、F浮=G-F (視重力)
(3)、F浮=G (漂浮、懸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桿平衡條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輪:F=G/n
10、實際滑輪:F=(G+G動)/ n (豎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體舉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機
14、實際機械:W總=W有+W額外
15、機械效率: η=W有/W總
16、滑輪組效率:
(1)、η=G/ nF(豎直方向)
(2)、η=G/(G+G動) (豎直方向不計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熱 學 部 分】
1、吸熱:Q吸=Cm(t-t0)=CmΔt
2、放熱:Q放=Cm(t0-t)=CmΔt
3、熱值:q=Q/m
4、爐子和熱機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熱平衡方程:Q放=Q吸
6、熱力學溫度:T=t+273K
【電 學 部 分】
1、電流強度:I=Q電量/t
2、電阻:R=ρL/S
3、歐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適公式)
(2)、Q=UIt=Pt=UQ電量=U2t/R (純電阻公式)
5、串聯(lián)電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壓公式)
(5)、P1/P2=R1/R2
6、并聯(lián)電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電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電功:
(1)、W=UIt=Pt=UQ (普適公式)
(2)、W=I2Rt=U2t/R (純電阻公式)
9電功率:
(1)、P=W/t=UI (普適公式)
(2)、P=I2R=U2/R (純電阻公式)
物理是研究物質(zhì)運動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 物理研究的是關(guān)于力的、聲的、熱的、光的、電的等現(xiàn)象。象折射、沸騰等。 呵呵呵,很唯象的解釋 即是研究大自然,解開各個現(xiàn)象后面的秘密,聯(lián)系;或者說 把自然界數(shù)學化,將數(shù)學運用到自然現(xiàn)象的描述,以幫助我們的理解,以及對自然界的利用
1 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變化。
2 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
3 參照物:研究機械運動時,所選擇的標準物體。
4 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jīng)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
5 速度: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計算公式是:v=s/t
7 變速運動:運動物體的速度是變化的,這樣的運動叫--
8 平均速度:物體通過一段路程的平均快慢程度。
第五章 光的反射
1 光源:(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2 1878年美國的愛迪生發(fā)明了白熾燈
3 光線:表示光的傳播方向的直線叫光線。
4 光的傳播規(guī)律:光在同一均勻透明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
5 光速:3*100000千米/秒。 在水中傳播速度是這速度的四分之三
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速度的三分之二
6 入射點:入射光線與鏡面的交點。
7 法線:經(jīng)入射點垂直于鏡面的線。
8 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反射角: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9 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
線分居在法線兩側(c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0 光路是可逆的。
11 漫反射:如果鏡面是凹凸不平的,那么平行光線入射后反射光線不再平
行而是射向各個方向。
鏡面反射:如果鏡面是光滑的,則平行光線入射后,反射光線仍然平行
12 虛像:非實際光線而是光線的反向沿長線會聚而成的像。
實像: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像叫實像。
13 平面鏡成像四特點: 1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2平面鏡成的像與物體大小
相等;3 鏡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與物到鏡的距離相等;4像和物的連
線與鏡面垂直。
14 會用垂直等距和光路圖兩種方法找物體的像。最關(guān)鍵是光路圖法。
15 球面鏡:利用球面的一部分進行反射的鏡。
16 凹鏡:利用球面的內(nèi)表面進行反射的球面鏡。
凸鏡:利用球面的外表面進行反射的球面鏡。
17 球面鏡的作用: 凹鏡對光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另外放在焦點的光源發(fā)出
的光經(jīng)凹鏡反射后,能平行射出。 凸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但
能夠擴大視野。
18 凹鏡的焦點:射向凹鏡的平行光線經(jīng)反射以后所會聚的點叫焦點。
第六章 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zhì)射入另一種介質(zhì)時,傳播方向一般會改變這現(xiàn)象
2 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之間的夾角。
3 折射定律: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2折射光線和入射
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cè);3當光由空氣射入水或其它介質(zhì)時,折射角小
于入射角,當光由水或其它介質(zhì)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
當光線垂直入射到界面上時,傳播方向不發(fā)生改變。
4 注意: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隨著入射角的減小而減小。
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5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是凸透鏡。
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是凹透鏡。
6 透鏡的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7 光心:通過它后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的點叫光心。
8 凸透鏡的作用:對光線會聚 所以也叫會聚透鏡。
凸透鏡的焦點:平行光線經(jīng)凸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線就會聚在主光軸上
的焦點。這一點就是凸透鏡的焦點。
9 凹透鏡的作用:對光線發(fā)散。
10 平行光經(jīng)凸透鏡折射后會聚焦點,反過來從焦點發(fā)過焦點的光折射后平
行平行光經(jīng)凹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的反向延長線過虛焦點,則入射光的延長
線過虛焦點的,折射后一定是平行主光軸的光線。
11 照相機的原理: u>2f f
12 幻燈機的原理: f2f 倒立 放大 實像
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時,成放大倒立的實像
13 放大鏡的原理: u
14 照相機的結(jié)構(gòu): a.膠片:感光顯影后變?yōu)檎障嗟灼?br/>b.調(diào)焦環(huán):調(diào)節(jié)鏡頭到膠片的距離(但上面數(shù)字表示景到鏡頭的距離)
c.光圈:控制鏡頭的進光量。 d. 快門:控制曝光時間。
15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可以形成在光屏上,虛像不是光線形成的,不
能形成在光屏上。
16 投影器與幻燈機的區(qū)別:投影器用兩塊大塑料螺紋透鏡作聚光鏡,并用
一塊平面鏡把像反射到屏幕上。
16 顯微鏡的鏡筒上有一目鏡,和一個物鏡。它的放大倍數(shù)比放大鏡大許
多。
18 三棱鏡的色散實驗使白光成了紅橙黃綠藍靛紫。
該實驗證明了:白光不是單一色光,而是由許多色光混合而成的
17 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透過的光決定。不透明物的顏色由它所反射的光決
定
18 色光三原色:紅、綠、藍。 顏料三原色:紅、黃、藍。
第八章 力
1 力:力是物體與物體的相互作用。
只要有力一定有物體施加這個力。
2 力的作用規(guī)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力的作用效果:1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2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顯,力越小,作用效果越不明顯。
(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指物體運動速度的改變和方向的改變)
4 力的單位是:牛頓。 1牛頓的大小大約是---
5 測力計:測量力的工具叫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叫彈簧稱。
另外還有握力計、拉力計、體重計等等。
6 彈簧稱的原理: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注意事項:1 首先使指針指向零刻度 2 看彈簧稱的最小刻度值
3 不能超出彈簧稱的稱量范圍。
(做做實驗1用手拉、2用它拉木塊、3用它拉斷頭發(fā))
7 重力:物體由于受地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8 重力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物體受到的重力與物體的質(zhì)量成正比。
比值是9.8牛頓/千克。 在粗略計算時可用10牛頓/千克
g 的物理意義:質(zhì)量是1千克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牛頓。
9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和用線吊的物體靜止時的方向一致)
( 在以后,做力的圖示或畫二力平衡一般用重心作為作用點)
10 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物體的重心。
質(zhì)地均勻、外形規(guī)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它幾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體上)
11 合力: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和兩個力共同作用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這個
力就叫那兩個力的合力。
二力合成:求兩個力的合力。
12 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同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和,
合力的方向跟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同。
13 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差,
合力的方向跟較大的那個力的相同。
14 兩個力不在同一直線上,互成角度時,它們的合力小于這兩個力力的
和,并且夾角增大,合力減小;夾角減小合力增大。 一般用平行
四邊形法則來求大小,即二力為平行四邊形的兩個鄰邊,則合力是過
力的作用點的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
(二力的夾角越大,合力越小;二力的夾角越小,其合力越大)
15 質(zhì)量和重力的聯(lián)系:
質(zhì)量 重力
物體所含物質(zhì)的多少叫質(zhì)量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
不隨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隨著地理位置的變化變化
沒有方向 方向豎直向下
聯(lián)系 G = m g
第九章 力和運動
1 小車斜面實驗(伽利略實驗)裝置:小車、斜面、棉布、毛巾、木板和標志
該實驗說明了: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前進得越遠
2 伽利略(意大利)運動學觀點: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
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笛卡爾(法國科學家)運動學觀點:如果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
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3 牛頓(英國)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
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這一公認的定律不是實驗的結(jié)果,而是根據(jù)實驗推理得到的。
4 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必質(zhì),叫慣性。
(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zhì)。)
因此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5 解釋汽車剎車、鐵鍬扔土、旁敲象棋等。
解釋慣性現(xiàn)象的過程:用力做…,…和…一起運動,當…突然停止…
某物仍保持…狀態(tài)。
6 力的平衡:物體在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
動狀態(tài),我們就說這幾個力相互平衡。
7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物體,同一直線)
*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為零。
8 推物體開始運動時,推力>阻力 推物體做勻速運動時,推力=阻力
9 摩擦力:在接觸面上產(chǎn)生的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
10 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 壓力的大小。
2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我們要盡量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
11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1 使接觸面更粗糙。 2 增大壓力。
12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 使接觸面更光滑。 2 利用滾動代代替滑動
3 使接摩擦面脫離接觸,即使用潤滑油或氣墊。
初中物理公式
物理量(單位) 公式 備注 公式的變形
速度V(m/S) v= S /t (S::路程; t::時間 )
重力G(N) G=mg (m:質(zhì)量;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 ρ= m:質(zhì)量/V:體積 (m:質(zhì)量;V:體積)
浮力F浮(N) F浮=G物—G液 (G液:物體在液體的重力)
浮力F浮(N) F浮=G物 (此公式只適用物體漂浮或懸浮)
浮力F浮(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開液體的重力;m排:排開液體的質(zhì)量;ρ液:液體的密度;V排:排開液體的體積,即浸入液體中的體積)
杠桿的平衡條件 F1L1= F2L2( F1:動力 L1:動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
定滑輪 F=G物 S=h (F:繩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體的重力;S: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h:物體升高的距離 )
動滑輪 F= (G物+G輪)S=2 h (G物:物體的重力;G輪:動滑輪的重力 )
滑輪組 F= (G物+G輪)S=n h (n:通過動滑輪繩子的段數(shù) )
功W(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有用功W有總功W總 W有=G物h W總=Fs (適用滑輪組豎直放置時 )
機械效率 η= ×100%
功率P(w) P= W/t (W:功 t:時間 )
壓強p(Pa) P= F/S(F:壓力S:受力面積 )
液體壓強p(Pa) P=ρgh (ρ:液體的密度;h:深度(從液面到所求點的豎直距離)
熱量Q(J) Q=cm△t (c:物質(zhì)的比熱容 m:質(zhì)量;△t:溫度的變化值 )
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Q(J) Q=mq( m:質(zhì)量;q:熱值 )
串聯(lián)電路:電流I(A) I=I1=I2=…… (電流處處相等)
電壓U(V) U=U1+U2+…… (串聯(lián)電路起分壓作用)
電阻R(Ω) R=R1+R2+……
并聯(lián)電路:電流I(A) I=I1+I2+…… (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分流)
電壓U(V) U=U1=U2=……
電阻R(Ω) 1/R=1/R1+1/R2+……
歐姆定律 I=U/R (電路中的電流與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
電流定義式 I= Q/t (Q:電荷量(庫侖);t:時間(S)
電功W(J) W=UIt=Pt (U:電壓 I:電流 t:時間 P:電功率 )
電功率 P=UI=I2R=U2/R(U:電壓 I:電流 R:電阻
以上就是初中物理資料的全部內(nèi)容,.。